从学生那头看老师的批改
郑文
曾发表于《江苏教研文萃》
从学生那头研究一下教师的作文批改,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最近,我在某班以“我与作文”为题,要求学生针对作文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呢,学生谈出了许多深切的体会,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我欣喜地读着同学们具体朴实的文章,由于换了一个立足点,改变了研究问题的角度,感到思路大开,仿佛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生对于批改的态度。
有一位同学说:“我极希望看到老师的评语。因为同学们在作文写好以后总感到不错,往往孤芳自赏,甚至敝帚自珍;即使感到写得不好,自己也找不出具体的毛病,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老师的评语中,则可以得知文章的优缺点。”
有一位同学可就有点埋怨老师了:“做好作文交给老师批改,几个星期以后才能再见到自己的文章,但却没有改几个字,批语也不多,倍觉无趣,更不想写了。”
有一位同学则具体谈了自己对批语的体会:她说我希望老师能给自己的文章多加些批语,因为这对我很有用。有一次,老师在《我们的学校》一文后加批语道:“方位清楚,叙述灵活,介绍全面而又不流于琐碎,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败笔在结尾,因为你喜爱‘万紫千红的春天,果实累累的秋天’这样有一定文采的话,就硬加上去,结果与文章的内容并不符合,就显得生搬硬套。”看了这一段批语,后来就注意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位同学也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她对批语的重视:“每当作文本发下来时,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看分数,而是首先看老师的批语,然后再思考老师的改笔。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写道:‘蔚蓝晴空,白云飘浮’,老师把‘蔚蓝’与‘晴空’调了一下位置。从语言结构上来看,这样一调,都是主谓词组,就觉得顺口一些了。”
由此可见,总的说来,学生是欢迎老师的批改的;如果批改太少,他会“倍感无趣,更不想写”,这就是说,会降低他的写作兴趣,挫伤他的写作积极性,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那么,进一步说,学生究竟欢迎什么样的批改呢?从上面几位同学的意见也可以看出,是要对他“有用”,使他从中得知文章的优缺点,能帮助他识破庐山真面目。这样的批改,大概就是所谓精当的批改了。
而对有些批语,学生则提出了批评。
有一位同学说:“一个学期下来,作文本上的评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全是什么‘层次清楚’、‘语句不简练’、‘语言欠丰富’之类的话。我对评语都有点厌烦了。”有一位同学就评语的写法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我希望老师在写评语时就事论事,针对这篇文章谈具体的看法。一般的特点如‘语言通顺’、‘层次清楚’之类就没有必要经常在作文本上出现了。评语也应当写出点‘新意’来,要对同学有一定帮助,有一定的启发性;否则,尽管老师花了许多时间,同学们看了却并不感兴趣。”
有一位同学是正反对照着说的,他说:“希望多写一些激励同学们进步的评语,不要老一套,什么‘本文大体通顺清楚’之类。我觉得老师给我写的最使我难忘的一条评语是:生活上要知足常乐,学习上却该‘贪得无厌’,多好的评语啊,它一直告诫我做到艰苦朴素,勤奋学习。”
有一位同学很干脆地说出了一个真理,而这正是我们教师常常会忘掉的。他说:“不要一味批评,哪个学生做作文不希望得到老师的好评呢?”
有一位同学从另一个角度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我对作文很害怕,主要因为不管怎么写,评语还是那个老样子,渐渐地我就对它不感兴趣了。”
辛辛苦苦的老师们啊,这就是我们写的那些不精当的评语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难道还不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吗?多年来,对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要求是“全收全看,精批细改”,而我们对这个“精”字,往往并未把它理解为“精当”、“少而精”,反而在实践中把它等同于“细”,即相当于“精密”的“精”、“精打细算”的“精”,这样一来,“精批细改”就变成“细批细改”了。于是,改得细就是认真,批得多就是负责,成了一种顽固的传统观念。于是,教师就一本接一本,一篇又一篇,伏案埋头于窗前灯下,把“细改”的手术刀,刺进那百病丛生的字里行间,不厌其烦地解决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到语修逻文等各方面不计其数的问题。在这样紧张繁重的劳动中,往往并无充分思考的余地。“精当”也就变成了空谈,即使有一些精当的批改,也被淹没在“多而杂”之中不能突出地发挥它的作用了。
所以,对这“精”字一定要真正明确它的含义,“精”就是“精当”,就是“少而精”,就是经过提炼和挑选的。所谓“精批”应该是有的放矢的,针对这篇文章具体的优缺点的,评讲中不准备涉及的,学生能看懂的,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总批而言,我建议来个“五不批”,即一、批不出什么的时候不硬批;二、老生常谈的话不批;三、共同性的问题不批,留待评讲中解决;四、估计学生不懂的不批;五、不利于调动积极性的不批。把这五种批语筛掉,剩下来的大概是比较精当的批语了。
至于眉批,由于它多半与改笔相结合,是局部的小问题,一般都比较具体,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数量也不宜太多。近年来,我较多地使用提问式眉批,即在要改的地方做上符号,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改;或在我作出改动以后,再提出问题,由学生在下面解答,搞清所以然为止。
对眉批使用提问的方法,学生普遍表示欢迎,不少同学并以自己的体会来证明它的好处。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把‘为自己谋私利’当中的‘为自己’删掉,问我为什么。我经过认真思考,发现‘为自己’与‘私’是重复的。这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位同学说:“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写道,某某‘被当选为国务院总理’,旁边的眉批问我这句话中哪两个字是重复的。我当时看不出来,后来查了字典,才知道‘当选’就是‘被选上’,因而‘当’与‘被’重复。”
由此可见,提问式眉批的优点在于不是简单地替学生改好,把答案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把批改变成一个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实践的过程。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批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正是“启发式”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种运用。当然,这种提问式眉批不能太浅,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事后他才会感到有收获。有一次,学生写了这样一个句子:“我们赢了,世界杯排球赛的金杯已被勇敢的中国姑娘捧走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句子,学生没有注意“走”在这里的方向和感情色彩,前一句是从中国人的角度说的,后一句倒仿佛是替对手说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直接替学生把“捧走了”改成“捧回来了”,本子发下去,学生一般不会注意这样的小改动,因而也收不到任何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我们让他自己去改,他就不能不思考,也就不会没有收获了。再如,有学生说:“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拿了世界冠军呢?离组队才整整五年啊!”如果我们大笔一挥,把“整整”改为“仅仅”,他根本就不会去注意这种细微的改动,也就会完全忽略其中感情和语气的细微区别。
讲到这里,我们实际上已经讲到“改”了。我的想法是对学生作文,一般不必“细改”。花很多时间不说,即使你改好了,他看不看?能不能看懂?能不能转化为他的能力?事实上,往往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更可悲的是,你改得越多,效果可能反而越小,你把本子上改得“全国山河一片红”,他恐怕就根本也不会看了。
有一位同学说:“如果改的地方太多,看上去一片红,那这篇文章就变成老师写的了。这会使同学失去信心,更加害怕作文。”还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最好少批改,多评讲,因为如果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批改,对老师来说,很辛苦,对学生来说,有依赖,就不认真研究了。”
我认为学生说得非常好!繁琐的批改,不仅造成了教师的过重负担,而且使学生更加害怕作文,实在是得不偿失的做法。我们必须从本子堆里摆脱出来,以战略的眼光来观察研究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应当狠抓阅读教学,提倡多读多写,精批略改,加强评讲,努力掌握作文教学的主动权。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我们只有克服了作文教学中的这种应付主义,才能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奋斗中打胜仗。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