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反其意而用之(向名家学作文2)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1961年冬天,毛主席写了一首题为“咏梅”的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题目下面,毛主席加了一句说明:“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意思是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他读陆游“咏梅”词的感想,而所用的写作方法则是“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的词如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陆游笔下,梅花的精神状态是寂寞、孤独和哀愁。它开在驿站之外,又在断桥旁边,显然是人在穷途般的心境,本已六神无主,又偏在黄昏时遭受风雨交加的吹打。此情此景,真是把梅花的郁闷形容到极点了。陆游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他文武双全,才华横溢,但政治上备受猜忌,军事上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至死仍在叹息“不见九州同”。由此可见,这首词中的梅花也可以看作陆游的自喻。

而在毛主席笔下,那梅花的境界和气度就大不相同了。虽然也写了“风雨送春归”,但转眼就是“飞雪迎春到”,先抑后扬,那“飞”的兴奋,“迎”的喜悦,“到”的激昂,铺垫了梅花乐观豪迈的心态,所以能在“悬崖百丈冰”的严酷背景下,画龙点睛般亮出一个“俏”字,以梅花灿烂的笑容和骄傲的姿态,把寒冬的阴霾一扫而光。如果说两首词的上片都是在情景交融中描写梅花的心态,那么词的下片则主要在表现梅花的“人格”特征了。陆游的梅花所表现的是一种封建士大夫坚守个人品节的孤傲和清高;毛主席的梅花所表现的则是一个革命者胸怀天下、与民同乐的豁达和乐观。一个是从“独自愁”到“群芳妒”,一个是从“花枝俏”到“丛中笑”,这两者的精神状态是有霄壤之别的。

同样写梅花,而境界迥异,用意相反,所以毛主席说他这首词的立意和写法是“反其意而用之”,这个“其”代的就是陆游“咏梅”的词。这种写法的基础就是逆向思维,通俗地讲就是“反过来想”,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求异思维”来写出新意。

艾青有一首《礁石》,也是逆向思维的产物。在我们一般人的心目中,礁石的形象是奇怪而丑陋的,它常常给船只的交通安全带来危险,其水中的暗礁更是许多灾难的制造者。如果诗人的想象,沿着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来进行,那就很难把礁石与诗美联系起来。可是,艾青却“反过来想”。他把礁石身上的坑坑洼洼、沟沟坎坎与人身上的皱纹、伤痕和人生经历的沧桑和坎坷联系起来;又把礁石的坚固、稳定与革命者的顽强和忠贞联系起来……这样一想,那些屹立在海边迎着风浪的礁石竟然幻化成如同英雄般的塑像了。于是,一些充满情感的词语开始排列组合,一首歌颂“礁石”的诗篇就此诞生:“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读了这首诗,难道我们想到的仅仅是礁石吗?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当我们在写作中尝试“反其意而用之”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正反两者各自的显著特征,然后要把这些特征进行联系和对比。没有这种联系和对比,“反其意”便不能落实。在《礁石》这首诗中,如果艾青没有突出礁石“遍体伤痕”和“坚定不移”的特征,我们也无法把它与革命英雄的形象联系起来。

2002年“增华阁”大赛有一篇获奖作品《雨季的战争》,其基本写法也是“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徐宵晓意在突出自己与父母之间深厚的亲情,却偏偏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场亲子之间的“战争”。父亲苛求子女的“求全之毁”和急于求成的“恨铁不成钢”,以及女儿带着撒娇成分的“反唇相讥”和几近崩溃的“大放悲声”,其实都是“爱”的特殊表达,是“爱”与“恨”之间相反相成的表现。正因为包含着这样的道理,作者才能在文章结尾处总结道:“虽然在这段时间里跟老爸老妈有过无数次的冲突,但我心里还是很爱爸爸妈妈的。”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