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生活"的文学升华:从笛福到凡尔纳
郑文
发表于<金山>
1704年9月,有个名叫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遗弃在智利以西500海里的一座荒岛上,一个人生活了4年多,最终被一位名叫罗吉斯的船长发现并带回英国。
罗吉斯在《环球巡航记》中叙述了塞尔柯克荒岛求生的经历: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他郁闷害怕到了极点,甚至想自杀。在饿得无法忍受时枪杀了一只山羊,火药用完后,就开始追捕山羊;到罗吉斯发现他的时候,他竟跑得比狗还快。他最初吃不下东西,却始终没想到用海水晒盐。他唯一的精神生活就是与小羊小猫嬉戏,再加上读《圣经》。
罗吉斯的作品基本是记实,最多只能算报告文学。但在当时的英国文学界,塞尔柯克的故事显然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兴趣。不久就有一位作家斯梯尔访问了塞尔柯克,他在访问记中写道:“要求仅限于生活必需品的人是最快乐的,而欲望超过这个限度,所得愈多,要求也就愈多;或用塞尔柯克的话来说,‘我现在有八百镑,但我永远也不会像我一文不名时那么快乐了。’”后来有一位名叫库柏的诗人,也在以塞尔柯克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中写道:“慈悲,这鼓舞人的概念,/它甚至给苦难以恩惠,/使人们安于一切事变。”
奇怪的是,这两位文学家都从塞尔柯克的遭遇和感受中提炼出一个“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主题。而生命的真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应该是一求生存,二求温饱,三求发展。其实,塞尔柯克之所以能跑得比狗还快,终究还是因为有所求才锻炼出来的。到了1719年,年近60岁的英国人笛福终于把荒岛生活题材的立意来了个180度的大逆转,彻底颠覆了英国文学界的解读,写出了名扬世界的《鲁滨孙漂流记》。在此之前,笛福从来没写过小说,他一直在险恶的商海中漂流,几番破产,几度入狱。但他始终不听从父亲要他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的忠告,虽然后来意外获得了文学上的成功,也未能还清欠债,于1731年客死异乡。
笛福是一个不满现状、不断追求的人,他的精神体现在鲁滨孙的身上,他的理想实现在《鲁滨孙漂流记》的结局中。若论他的文学才华,实在只有二流水准,难怪当时的文坛大家看不起他。《鲁滨孙漂流记》的结构疏于总体规划,首尾不能相顾,中间更有重复;语言平铺直叙,缺少生动描写;再加上全书无章无节,读起来疲劳不堪。全靠荒岛传奇的魅力,才使人欲罢而不能。但最终,这本书却凭借题材之奇和立意之高,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典型形象,为英国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鲁滨孙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个热中于原始积累的中下层资产阶级的英雄形象,他反对封建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的门第观念和世袭制度,穷毕生之力追求资本积累,一心要凭个人奋斗改变自身的命运。他这种顽强和坚韧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的荒岛生涯中,以至最终不仅荣归故里,而且返回荒岛视察,俨然以小岛的总督自居。但小说最后写鲁滨孙的大宗财富还是意外地来自当年在巴西的庄园,尽管主人不在,还是实现了极大的增值,这就引人注目地突出了资本的神奇。《鲁滨孙漂流记》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地赢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除了因为小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还有就是鲁滨孙积极求发展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抽象继承了。
但事情还没有结束。一个多世纪以后,法国的凡尔纳再一次赋予荒岛生活题材新的生命力。他在《神秘岛》这部杰出的科幻小说中写道:“鲁滨孙创造了那么多奇迹,他们不知要比昔日的鲁滨孙强多少倍。”他们是谁呢?就是小说中流落荒岛四年多的工程师赛勒斯•史密斯等五人。他们比鲁滨孙强在哪里呢?主要就强在能运用科学和群体的力量上。鲁滨孙在荒岛上只能保证基本的生存和温饱,而史密斯他们却实现了不断的发展,几乎要把那蛮荒之地建设成一个世外桃源。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作为,基本上类似一个原始人;凡尔纳在《神秘岛》中也写到了一个被遗弃在荒岛上几年的人,那就是其科幻三部曲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的水手埃尔东,他被史密斯等人找到的时候,已经几乎被还原成一个动物了。凡尔纳强调了长期孤独对人精神上的严重损害,鲁滨孙是靠精神上皈依上帝来抵抗这种损害,而史密斯等人则依靠科学和群体的力量,始终保持着健康的身心状态和积极的生活追求。凡尔纳对“荒岛生活”题材的这种升华,当然也显示了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关键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凡尔纳的文学才华也远在笛福之上。《神秘岛》结构完整谨严,悬念层出不穷,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中更融合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发酵着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语言又是那样流畅生动。至于人物形象,虽然照例是类型化的典型,但这正是通俗文学所需要的。请不要瞧不起通俗文学,正如在世时备受讥笑的安徒生身后却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一样,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必将如生活之树一样长青。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