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出>正如"日出"(读刘白羽的<日出>)
郑文
发表于镇江日报
写日出的文章,我看过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刘白羽的这一篇。我觉得,本文的写法,也如日出一样,使人在殷殷的期待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
一般我们写文章,有时会犯一种“直奔主题”的毛病,这在散文写作中,尤其应该防止。散文贵散,往往体现在内容丰富,收放自如,节奏富于变化。如果你一开头就直奔主题,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对照和映衬,那文章必然显得内容单薄,主题过早暴露,读者也就缺少细细品味的乐趣了。其实这和看日出是一样的道理。试想,如果没有登山起早引颈盼望的期待,没有黎明前后周围景物的变化,没有云彩雾岚光影明暗的映衬,那日出还能含蓄如此耐人寻味的美感吗?还能引发如此丰富多彩的联想吗?
简洁的开头以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日出,反而讲起日落来。他引用古人的名句,说明日落的景象虽然优美,却难免萧瑟之感,不如日出景象的伟大壮观。这就形成一种对照,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思维。但接着又轻轻抹去,说自己在很长时间内并无看日出的机缘,只能从书本上欣赏这一美景,由此引起下文。
下文则引了德国诗人海涅和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两段描写,作为本文描写日出的铺垫。这当然是在进一步调动读者对于日出美景的想象。但这样做,显然对作者是一种挑战,如果本文对于日出的描写没有特色,那就相形见绌,弄巧成拙了。看来,刘白羽对自己是有信心的。
但接着仍然没有写日出,而是记录了两次错过的机缘,一次是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结果是灰蒙蒙的云雾遮住了东方;一次是在黄山,其遭遇正如大旅行家徐霞客,碰上了“雨大至”的坏天气。
到这里,文章已写了一千多字,仍然没有接触到核心内容,但这又并非离题,因为他写的都与日出有关,且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读来很有趣味,可谓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现在,终于到了箭在弦上,弓已拉满,不得不发的时候了。
下文便是亲历日出景象的描写,其文采之华美令人惊艳,其内涵之丰富前无古人,作者洋洋洒洒,又写了一千多字,足以突出重点,平衡前文。赏析这段描写,我认为有“事奇”、“文美”、“意深”三大特色。所谓“事奇”,一是指作者并非在通常的山上海边,而是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中看日出;二是指作者屡次“有意栽花花不发”,而这次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完全是在意料之外碰上了这天外奇观。当然,对我们这些经历远不如作者丰富的读者而言,就更是一种“奇文共欣赏”的好机会了。所谓“文美”,大家仔细一看便知:对于那些色彩和形状的变化,对于那些光影和声响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是多么细致而生动呀。所谓“意深”,则是指在这段瑰丽的写景文字中,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这一番深情厚意,又完全与辉煌的日出景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比如这“从国外向祖国”的航行方向,这“晨光与黑夜”的时间更替,这“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空间交接,这“马达声特别轻柔”的宁静,这“两翼非常平稳”的和谐,这“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的热情,这“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的幸福感……处处都暗示着一种“日出之壮丽”正如“新中国诞生”的双关寓意,使读者深受感动,并跟随作者进入一种庄严的思考。
总而言之,本文是在充分铺垫、强力蓄势的基础上,才隆重推出对天外日出奇景酣畅淋漓的描写,并蕴涵着作者诗一般的感悟,这难道不正如“日出”一样引人注目、发人遐思而又令人惊叹吗!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Evneoyre would benefit from reading this post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