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博七日游
郑文
发表于镇江日报
上海的亲戚来电,邀我们去看世博,说五月份人比较少,天又凉快,不宜滞后。我们觉得言之有理,便欣然束装就道,开始隆重的“世博七日游”。
住在他们家,便无后顾之忧。每天上午七时左右出发,九时许入园,晚上八时半左右出园,七天共游园八十几小时,足迹遍布“全球”,其中印象较深的是九个国家馆。
一是德国馆。可看的科技产品不少。在它的“动力之源”展厅,悬挂着一个巨大的、表面浮动着多种图象和色彩的金属感应球,观众在讲解员带领下齐声呼喊,其能量便驱使感应球作有规律的运动,显示出团结一致的威力。二是法国馆。主要去欣赏塞尚、凡•高等大师的六幅世界名画,还有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馆内还有两个小孩一样可爱的机器人,你对它讲话,为他拍照,它都能有所感应,甚至摆起怪异的姿势来。三是台湾馆。四分钟的立体风光电影美不胜收;自己动手放天灯祈福,颇具现代科技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魅力;品尝过高山香茶,还能带走几件小纪念品。能双语讲解的女孩子,秀外慧中,举手投足间显示出文化素养。四是美国馆。特点是热情洋溢,生动活泼,还有一位帅气的男讲解员,非常幽默风趣,令人大乐。五是日本馆。有真人大小的机器人用小提琴演奏中国名曲《茉莉花》,还有以日中合作保护朱鹮为主题的电影,以及兼具昆剧和日本传统能剧特色的音乐剧,显示日中两国的文化渊源。六是丹麦馆。主要去鉴赏第一次离开家乡,不远万里来华的美人鱼。丹麦人知道安徒生在中国有上亿读者,所以让她来登门致谢。七是沙特馆。馆内的3D影院,有1600平方米的球形全方位银幕,让观众站在栈桥上的自动扶梯观看,仿佛悬浮在空中,景象至为壮观。八是泰国馆。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特点鲜明,其电影立体感特强,看起来比沙特的更有趣。九是冰岛馆。重点介绍其地理特征,那火山爆发的隆隆巨响,以及火山灰遮天盖地的情景,使人联系起近期欧洲的禁飞事件,不由对大自然更生敬畏之心。
瑞士馆去了有点后悔,因为主要就是坐缆车,模拟在“阿尔卑斯山”间穿行的光景。英国馆的外观之美在世博园数第一,但里面没什么好看。挪威馆晚上才有的“北极光”,我们二次进馆去看,结果大失所望,原来就是在屋顶上打一些彩色的光条而已。至于中国馆,我们没有细看,因为内容比较熟悉,而且它以后还会保留。
看世博主要还是在浦东,浦西我们只安排了一天。
除了国家馆,我们还看到一些演出。但此事可遇而不可求,赶场子去看时间不允许。在阿根廷馆,看到了正宗的探戈,和赵丽蓉大妈介绍的大不相同;在西班牙馆,欣赏到久负盛名的弗拉门戈歌舞表演;排两小时队进了印度馆,里面全在卖东西,唯一的收获是看到了印度女子婆娑起舞;在新西兰馆,见一群人正跳毛利舞,男女都体形壮硕,动作粗犷,是典型的原生态;有趣的是请了几位男观众上场参与,也像异国汉子一样光了膀子,大巴掌在胸脯上拍得山响,还把舌头伸出来学做怪模样。
除了参观,年轻人喜欢与外国的俊男美女照相,老年人自然是不去杀风景为好,所以我们就忙于在“世博护照”上盖章。这护照30元一本,园内特许店有卖。我们的护照上最终盖了一百几十个章,作为“环游世界”的证明,是值得珍藏的纪念品。
七天玩下来,我们有几点体会,供后去者参考:
其一是要有苦中作乐的准备。网上有顺口溜说:“七日游,笃悠悠”,但我们的体会始终是“急匆匆”。园区面积达5点28公里,已相当于一座小城市;而其中浓缩的文化内涵,更辐射出一个大世界;加之每天二三十万人涌入,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使人如置身于万花筒中,不仅眼花缭乱,而且心慌意乱,要急着赶路,要耐心排队,进馆后人赶人走马观花,出来后茫然不知何往,哪里会有“笃悠悠”的雅致呢!
其二是要有安心排队的耐心。从外地赶去“一日游”,真所谓“老虎吃天,无处下口”,即便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也很难喝到嘴,为看一个热门馆,甚至要排三四小时的队。如果是不止一天,就可以把参观时间延长到晚上八九点钟;第二天早上又可以早一点去,争取九点多进园,就可以无须排长队先看一个热门馆。
其三是进园前要认真做好功课。每天重点看什么,从园区哪个门进,进了园怎么坐园内的公交车,进馆后重点看什么,都要认真计划。当然,如果能对相关国家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看起来就能有的放矢。
其四是进园后要关注各种信息。为此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嘴巴勤快,见机行事。比如排队前先要了解所需时间,牌子上如写两小时,实际约需一小时也就差不多了。再看那队伍的形态,如不断在移动,这队就比较容易排;如久久不动,只偶尔向前拱一拱,那馆内一定有分批进行的项目,这队就很难排。还要留意“绿色通道”的情况,要七十岁以上,有时还要查证件。遇到排队要两三小时以上的馆,绿色通道也就很难进,甚至连轮椅也要排队。令我们最难忘的一件乐事,是在台湾馆真的吃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是最难进的馆,先要排很长的队拿预约票,到时间还要排很长的队分批进。我们去了两次,连预约票也遥不可及,只好在馆外流连。我正催老伴快走,她却和馆门口的一位女士聊起来,那女士忽然问道:“你们有几位?”答曰就两个,她竟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票来,塞到老伴手里并嘱咐道:“你不要说”。我们哪里还会说,连声道谢着,就乐颠颠直接进了馆。
也曾听到有人累得大发牢骚,说“打死我也不再来了”。但我们觉得,这世博会还是非看不可。这是送上门来的“出国旅游”,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何况我们又是“近水楼台”,焉有不去“先得月”之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