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球杂感(四则)
杨兴叹
发表于镇江日报
1、“想入非非”,难得“圆满”
和所有的球迷一样,很“想”进“入”“非”洲的南“非”去看世界杯,然海天万里,身无双翼,只好在家“想入非非”。
南非举办“世界杯”,欲尽显“彩虹之国”的“融合”之美。因为这里“拥有全世界所有风光”,又有各色人等在此共同生活,而为南非奋斗一生的曼德拉,竟突遭人生巨大悲痛而不能出席开幕庆典。
中北美劲旅墨西哥,揭幕战志在必得,虽传接精妙而攻势如潮,却占尽优势不得分,半小时后便成“强弩之末”。战至53分钟,自己反成了“鲁缟”,被人攻破了城池。
被贬为“史上最弱东道主”的南非,先是一片慌乱中只有招架之功,苦战中终于迎来转机,至下半时竟先拔头筹,眼见得“小喇叭”就要吹出“大胜利”,又被一球洞穿防线,门将扑救不及而失守。其最后10分钟,双方杀得刺刀见红,而东道主气势尤盛,谁知一记绝杀球竟打在对方门柱上,此时的景象真是:“残阳如血”染余晖,“喇叭声咽”唱亦悲了。
不过他们总还是在战斗,不管是胜利还是失败,都自有一种美;不像我们当看客的,只能欣赏别人的美而已。今天看到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南非世界杯的指定用球是“中国制造”,其赞助商阿迪达斯的生产负责人马科夫斯基说:“通过这个足球,中国将参加每场比赛。”好你个马科夫斯基,你什么意思嘛!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怪不得人家说风凉话,谁叫我们13亿人就是派不出11个人来呢?晚上还看到电视上在播几个大学生辩论“申办世界杯利大还是弊大”,不禁哑然失笑,于是在心里说:还是先把足球抓上去最大!
《法兰克福汇报》还说:“喜悦是圆的,至少从周五起如此”,这话说得不错,但我要加一句,“难得圆满”。(杨兴叹)
2、喜欢“马大帅”,热爱真性情
我对马拉多纳的情感,曾经是崇拜,曾经是为他惋惜,而到了昨天夜晚,则主要是喜欢了。
早一阵乱糟糟的胡子,大赛前显然修剪了一番;看上去不太合身的西装,裹不住一个跃跃欲试的灵魂;只要看到有球过来,就忍不住技痒;当胜利终于降临,就冲进那难以割舍的赛场……他依次拥抱自己心爱的队员,特别把梅西抱得离了地。这就是现在的马拉多纳,东山再起的马拉多纳,卷土重来的马拉多纳,从战士变成统帅的马拉多纳,父兄般热爱子弟的马拉多纳。
在我记忆的屏幕上,他曾经是那样年轻壮实而活力四射。当他狂飙突进般长途奔袭时,他像坦克般无坚不摧,又像影子般扑朔迷离;当他配合战友助攻时,他的传球如同计算过一样精准,又如轻风一样神秘莫测……现在他老了,他那些惊人的技艺,是否能转化成执教的经验,是否能传给他的弟子呢?昨晚我们见证了他的初战告捷,而张路却担心他在遇到困难时的表现,我不知道该不该担心,但我希望他成功,希望一个全新的马拉多纳,带着他的团队举起世界杯。因为我喜欢马拉多纳,喜欢他的真性情,正如我同样喜欢齐达内、贝克汉姆等运动天才的真性情。
足球运动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有利于培养、发展和表达人们的真性情。在这美丽广阔的绿草地上,一切都袒露在阳光下运行;即使比赛离不开计谋,也还是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平竞争,最终还要接受成败得失和是非善恶的检验。在这片圣洁的天地中,容不得所谓“潜规则”。所以,我希望包括马拉多纳在内的所有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所有的球迷一起,大家都来尽情展示人性的真善美吧!(杨兴叹)
3、正嫌进球少,德国送“礼包”
截至加纳点杀塞尔维亚,7场比赛只进了9个球,实在是太少了。
我看问题首先出在思想上:多数队都以防守为主,以不失球为上。加上又是小组赛第一场,更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对最终名次的功利考虑,使他们不愿放开手脚,为满足球迷爱看进球的心理而大打攻势足球,而且大家都知道,状态出来得太早并不是好事,所以宁可收着点儿。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俱乐部比赛和世界杯国家队比赛的矛盾。许多国家的主力队员,长年累月在世界各地征战,等到国家队的集结号吹响,往往面临伤病困扰、难以磨合的难题,不少身怀绝技的大牌球员,甚至只能作“壁上观”。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看值得国际足联重视。第一要研究,如何适当淡化对最终名次的渴望,如何鼓励进攻,以更多漂亮的进球来提高比赛的观赏性。第二要研究,如何协调平时俱乐部赛制和四年一次的世界杯国家队赛制的关系,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想,在赛制设计、赛程安排、奖励引导等方面,还是有些文章可做的。
第三个问题涉及到球。此次的比赛用球,据说是“采用了新材料和新技术,使球体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始终保持稳定的飞行路线,大大提升了球员对足球的控制力。”但看它在球场上的实际表现,却好像正相反。它似乎有点过于轻飘,行动诡异了。长传的时候,除非球员能把它巧妙地“卸”下来,否则它只要一落地,就人来疯一般窜得老高,飞得老远,球员多半追不上;射门的时候,则尤喜打高射炮。所以,虽然美其名曰“普天同庆”,现在倒好像有点“民怨沸腾”了。
然而正在“沸腾”之时,德国人却一改往日战车式的冲撞,通过巧妙实用的配合,竟如庖丁解牛(或曰袋鼠)一般,屡屡使澳大利亚的防线刹那间瓦解,最终为我们送来四个进球的大礼包,外加一句教训曰:还是“人的因素第一”。(杨兴叹)
4、议瓦瓦祖拉,看足球文化
据报道,世界杯组委会主席丹尼•乔丹13日表示,因为瓦瓦祖拉的声响影响到球员和球迷,组委会正考虑在球场中禁止使用这种喇叭。
如果真下这道禁令,我举双手赞成。这种瓦瓦祖拉的声响,据说在现场听起来简直叫人受不了,且有损听力,不少球员已经在埋怨,因为他们听不到战友的呼喊,影响了战场上信息的传递。我在看球的时候,总要把音量尽量调小,可那印度洋彼岸传来的瓦瓦祖拉声,还是时而像耳边苍蝇的营营,时而像夏夜蚊阵的轰鸣,正像白居易所说的“呕哑啁哳难为听”,实在是令人心烦的噪音。
然而也有人不赞成,说这也是非洲足球文化的一部分,叫他们不吹瓦瓦祖拉,就好像叫巴西人不跳桑巴。此论举起了文化大旗,倒叫人颇费踌躇了。可我还是有点腹诽之意,不妨就小点声说说吧:这文化中不是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吗!据说这并不悦耳的瓦瓦祖拉声,原是我们的非洲兄弟用来驱赶狒狒的,现在几万人集中在一起如此一个劲儿地猛吹,是把其他球迷当狒狒呢?还是把场上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当狒狒呢?
球迷在现场观赛的情状,的确也是足球文化的反映。比如那波涛汹涌的人浪,那激情澎湃的歌声,那整齐划一的口号,那形形色色的扮相,那引人注目的俊男靓女,那情不自禁的喜怒哀乐,都能带给人某种美感,乃至使人愉悦,使人受到感染。每届世界杯,都有许多这方面的花絮,使这盛大节日更显丰富多彩。
不仅如此,球迷的表现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足球运动的水平。正如中国人是最懂行的乒乓观众,欧洲足球观众的水平也比较高,其赛场气氛非常热烈,同时又比较有纪律,有节制,既表现出强烈的求胜欲望,更懂得享受比赛的过程。韩国的“红魔”拉拉队举世闻名,他们的狂热和坚韧,与球队顽强拼搏的精神相得益彰。恕我直言,与我们的足球水平相仿佛,许多中国球迷也缺乏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韧劲,当场上队员失去信心之时,场边拉拉队往往也就偃旗息鼓。
非洲的足球文化,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这自得其乐、忘乎所以的瓦瓦祖拉,却不能与巴西的桑巴舞相提并论,还是不吹为好。(杨兴叹)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