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看异学作文(全文)
洪蒲生(编著)
<同中看异学作文>一书是<和你一起学作文>的姐妹篇,现已出版.
序(一):篇篇园丁意 字字红烛情 王联元
序(二):春风又绿“增华阁” 裔胜东
一、题记
二、分类例文及综合讲评:
第1组:观察与体验
1、狗娃娃
(句容市华阳一小三(2)班 张 淼 2009年获奖作品)
2、“招财”和“进宝”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三(1)班 魏璜睿 2009年获奖作品)
3、深夜,谁来呵护你?
(扬中市外国语学校初三(3)班 陆禺池 2009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1)
名作欣赏:(1):海燕(郑振铎)
阅读参考(1):“意象”的出新
第2组:侧重与兼顾
4、妈妈的眼睛
(句容市实验小学三(2)班 王容川 2007年获奖作品)
5、我的好朋友
(丹徒区辛丰中心小学三(2)班 张欣然 2009年获奖作品)
6、爸爸对我的教育
(句容市茅西中学初三(1)班 李大佩 1998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2)
名作欣赏(2):弟弟(张爱玲)
阅读参考(2):一声两歌,一手两牍
第3组:过程与细节
7、我帮妈妈做家务
(扬中市实验小学三(3)班 秦 祝 2009年获奖作品)
8、委屈
(丹徒区辛丰小学四(5)班 王新晨 2009年获奖作品)
9、关心
(扬中市外国语学校七(6)班 杨 玥 2009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3)
名作欣赏(3):最后的一天(许广平)
阅读参考(3):“一天”折射“一生”
第4组:现实与梦幻
10、我做了一个美梦
(镇江市实验小学四(9)班 史逸南 2009年获奖作品)
11愿新世纪好梦成真
(句容市二中初二(2)班 齐璐璐 1994年获奖作品)
12、梦中奇遇记
(桃园小学六(3)班 徐 彬 1996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4)
名作欣赏(4):同志(荒煤)
阅读参考(4):一条线索,三个片断
第5组:叙述与描写
13、老师,我想对你说
(中山西路小学六(4)班 黄 宇 2009年获奖作品)
14、一张温暖的床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九(7)班 蔡 璐 2009年获奖作品)
15、我喜欢这样的老师
(镇江市四中九(5)班 蔡蓓莹 2009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5)
名作欣赏(5):背影(朱自清)
阅读参考(5):《背影》中的四个“背影”
第6组:文体与风格
16、家乡情
(江南学校七(10)班 张寒馨 2009年获奖作品)
17、家乡的变化
(红旗小学四(2)班 张泽西 2009年获奖作品)
18、家乡畅想曲
(江南学校九(2)班 高语林 2009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6)
名作欣赏(6):《白果树》(周建人),《银杏》(郭沫若)
阅读参考(6):细品“同中之异”
第7组:联想与立意
19、距离
(句容市二中初一(2)班 赵 进 2006年获奖作品)
20、距离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初三(11)班 卢弈洋 2006年获奖作品)
21、距离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初二(2)班 周于琦 2006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7)
名作欣赏(7):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
阅读参考(7):“联想”的奥妙
第8组:立论与驳论
22、我理想的同学关系
(中华路小学五(3)班 周芷伊 2009年获奖作品)
23、怎样看待小学生的流行语
(镇江实验学校六(3)班 常馨雪 2009年获奖作品)
24、对小学生流行语的看法
(穆源民族小学六(1)班 骆云鹏 2009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8)
名作欣赏(8):“为民作主”与“以民为主”(林放)
阅读参考(8):破旧立新出佳篇
第9组:展开与深入
25、我很重要
(大港中学高二(2)班 巫 莹 2000年获奖作品)
26、我的成熟观
(新区大港中学八(1)班 陈 露2004年获奖作品)
27、我心中的和谐校园
(镇江实验学校八(1)班 张 璐 2006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9)
名作欣赏(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阅读参考(9):小“开口”,深“挖掘”
第10组:生活与感悟
28、感谢自然的赐予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九(16)班 管晗婧 2009年获奖作品)
29、我的蔷薇
(江南学校九(7)班 李静婧 2009年获奖作品)
30、深夜,灯下飞来一只小虫
(句容中学高二(5)班 文 月 2006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10)
名作欣赏(10):日出(刘白羽)
阅读参考(10):写《日出》正如“日出”
第11组:审美与修辞
31、校园晨曲
(丹徒县石桥中学初三(3)班 张跃华 2000年获奖作品)
32、“美”的剪影
(大港中学高中 赵秀泉 1999年获奖作品)
33、想象中的秋天
(大港中学初三(1)班 赵秉洁 2005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11)
名作欣赏(11):绿(朱自清)
阅读参考(11):从“美景”到“美文”
第12组:诗情与哲理
34、在路上
(镇江中学高二(5)班 李培玉 2009年获奖作品)
35、在路上
(大港中学高三(7)班 吴见慧 2009年获奖作品)
36、在路上
(句容市高中高二(12)班 薛冰艳 2009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12)
名作欣赏(12):灯光(柯罗连科)
阅读参考(12):“夜行者”的诗情哲理
第13组:发散与凝聚
37、线
(句容中学高三(5)班 张娇琳 2007年获奖作品)
38、线
(句容中学高一(4)班 王 帅 2007年获奖作品)
39、线
(句容中学高三(3)班 程 曦 2007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13)
名作欣赏(13):风雨(贾平凹)
阅读参考(13):“画”出风雨新气象
第14组:求新与出奇
40、写在20世纪的“留言本”上
(镇江师范 陈菊萍 1999年获奖作品)
41、悬念
(大港中学高三(7)班 任翠莲 2001年获奖作品)
42、别了,巴金爷爷
(句容高中高三(3)班 戴 丹 2005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14)
名作欣赏(14):咬菜根(朱湘)
阅读参考(14):“逆向思维”与“创新”
第15组:讽刺与幽默
43、得寸进尺
(镇江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 黄 忆 2007年获奖作品)
44、麻将风云
(句容市三中高一(11)班 任玉文 2001年获奖作品)
45、假如我是校长
(句容市实验小学六(5)班 杨鹏飞 1998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15)
名作欣赏(15):口中剿匪记(丰子恺)
阅读参考(15):奇文巧寄怒骂情
第16组:异化与荒诞
46、江雪
(大港中学高一(4)班 陈 婷 2005年获奖作品)
47、感谢自然的赐予
(扬中市外国语学校初二(8)班 唐诗语 2009年获奖作品)
48、最后的……
(上党高中高二(3)班 谭爱萍2005年获奖作品)
综合讲评(16)
名作欣赏(16):南宁的绿(湖涌)
阅读参考(16):繁简得宜秀南宁
三、后记
序(一)
篇篇园丁意,字字红烛情
王联元
洪蒲生先生编著的《同中看异学作文》,是他继去年出版《和你一起学作文》之后的又一本作文指导书。
洪蒲生196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他在江苏省镇江中学执教21年,曾进行初高中六年大循环教学,其质量与效果有口皆碑。他经常上公开课、观摩课,作示范教学,也常应邀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进修讲课,均获好评。他尤其对作文教学情有独钟,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时有新意新招。他有时在学生作文本上写的一则总批,几与学生的作文篇幅等量。他还鼓励学生在他的批语上加批,然后他再批,早就开始了师生探讨作文的互动。
洪蒲生调入媒体工作后,似乎并未彻底转换角色,依然关注着中小学作文教学。每年中考、高考后,社会上关于作文考试方面的热议,总会牵动他的思绪。1988年,镇江日报社举办首届“增华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时任《镇江日报》副总编的洪蒲生即主持此项工作,此后22年,他每年都参与大赛的命题、阅卷、评奖等方面的工作。从1995年开始,还每年为参赛学子选编一本“增华阁”获奖作品,并加以点评。在担任《关心下一代周报》总编后,他又发挥这份全省思想教育类报纸的优势,为全省中小学生开辟了习作版《朝霞》和《七彩笔》。从此,他接触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范围更大,经他改评指导的学生作文更是成千上万了。为指导学生习作,他不吝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谓乐此不疲。在阅卷评奖中,在选编评点时,他获得了欣喜和慰藉,也产生了更多的思索,觉得需要对学生习作进行较为系统、更加深入的指导。由此可知,洪蒲生近年来连续推出两本《学作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本《同中看异学作文》,是《和你一起学作文》的姐妹篇,也是以获奖作文为例进行分析、对照,以传授写作知识。所不同的,是更向前跨了一步,从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呈现方式等方面作比较,指出同题同类作文在不同作者笔下,因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段,会产生多样化的作品,着力引导学生同中看异,学会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争取写出多姿多彩的文章。本书的编写体例,因内容需要而再度出新。在书中,他把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方法、技巧、风格等方面的32个问题,加以梳理、归纳,整合成16组,每组的内容包括:1、三篇同题或同类的“增华阁”获奖作文;2、对上述三篇作文的综合讲评;3、一篇与上述作文有一定联系的名家作品;4、一篇帮助学生解读、赏析名作的“阅读参考”。这样编排的优点在于同类集中便于比较,既突出了三篇文章的同中之异,又便于编者以文为例对照讲评。紧随其后的极具针对性、堪称范本的名作使学有针对性,虽然未必能立竿见影,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效。“阅读参考”是他为学生精心撰写的赏析文字,点明学生阅读时未必能发现或理解的精华所在,让其领略名家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如此,学生佳作、名家名作、编者力作三者拧成一股绳,共同搞定本组提出的问题。
阅读本书,与《和你一起学作文》一样,可以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生动。48篇学生作文,既透出小学生的淳朴和天真活泼,又显示了中学生的理性和少年老成;17篇名家名作各具特色,风格多样,让人感到美不胜收;作者所写的32篇“综合讲评”和“阅读参考”,则保持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界定释义必严谨准确,讲评赏析则简洁流畅。文中也不乏诙谐、风趣的笔调,有时甚至还“幽”上一“默”。我觉得,他的讲评和赏析,不仅对审视自身习作、学习和借鉴名家经验的中小学生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其他钻研写作,希望写好文章的人也都能从中获益。
篇篇园丁意,字字红烛情,洪蒲生为“增华阁”作文大赛默默工作20多年,坚持不懈,又为中小学生奉献两本好书,其拳拳之忱,感人至深。我们不妨说,热爱莘莘学子而又执著于作文教学研究的洪蒲生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增华阁”作文大赛,蔚为壮观的“增华阁”作文大赛又催生了这两本作文指导书,为“名城盛事续华章”再添一段佳话。而这一切又并非偶然,恰恰是源自教育工作者那种“点燃自己,照亮学生”的红烛精神。
挚友新作,先睹为快,感佩之情,久久萦怀,故欣然为序。
(本文作者为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序(二)
春风又绿“增华阁”
裔胜东
《同中看异学作文》与先前出版的《和你一起学作文》,是洪蒲生先生近两年为“增华阁”作文大赛所写的两本总结性的作文指导书。
这两本书风格朴实,个性鲜明,内容也很“绿色”。所选的例文都是他窖藏多年的“增华阁”作文大赛珍品,阐述的理论都是他为人师、为评委、为作者几十年的感悟与总结。在我看来,《同中看异学作文》这本书,最显著的特色有如下三点:
一、评点精辟,同中求异
本书主要立足于技巧来谈写作。全书分成“观察与体验”、“侧重与兼顾”、“过程与细节”等16类来写,每一类都选了三篇学生作文和一篇名家文章。这四篇文章,作者首先追求一个“同”字,或者是同题目,或者是同题材等,然后在评论中再分析写法上的“同”和“异”。如第一类“观察与体验”中,所选的三篇学生例文都是写动物的,且基本上是写狗,在文后的“综合讲评”中,作者作了这样的评析:“它们都是写动物,都进行了比较仔细的观察和体验,都在叙说中结合着描写……”“张淼不但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狗娃娃的外形和神态,而且层次清晰地表现出它们从刚出生到两个星期到满月后的成长过程。……和张淼不同的是,魏璜睿的观察对象是一只狗和一只猫,这就不仅要对它俩分别进行描写,还要表现它俩的关系,……如果说张淼的观察基本上是单向的、静态的,魏璜睿的观察就是多向的、动态的了,……至于已经初三的陆禺池,则不仅能突出观察对象的特征,进行符合环境的渲染,更转而以描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为主了。”
再如,第二类“侧重与兼顾”中,对三篇同样写人的文章,作者作了这样的评析:“周舟与王容川所写的,主要还是一个‘家庭的人’和‘学校的人’。而李大佩笔下的父亲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内涵。”
这样将同题目作文、同题材作文,放在一起认真比较、仔细评析,同中求异,既能让同学们学到某类作文的共同写法,也能领略到各自独特的技巧。
二、选文典型 依文说理
作文指导类书,最忌讳空口讲大道理,它必须立足于例文说事,这例文犹如议论文的论据,其优劣对文章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作用。
《同中看异学作文》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所选的例文很精彩。这里的精彩,一是指同学们写得精彩,二是指洪先生选得精准。常讲作文的老师都知道,随便找一些优秀的作文很容易,随便找一些精彩的理论指导文章也容易,但若想找到文章与理论相辅相成天然合一的材料就非常难了。而本书,却在“文”与“理”的相融上做到了非常自然的契合。
例如:第十五类“讽刺与幽默”。“讽刺”与“幽默”这两个词语并不难懂,“讽刺”或“幽默”的篇章也不乏其文,远的有鲁迅先生的作品,近的有《杂文选刊》《杂文报》等报刊上的篇章。然而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大人”写的,大都很艰深,或者过于犀利,中小学生一般学不来。所以,在中小学作文指导书中,我几乎未见过什么好的“讽刺”或“幽默”的文章,而《同中看异学作文》的“讽刺与幽默”一类,却一下就给我们呈上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三篇佳作。文后同样有作者的精辟点评:“如果说《假如我是校长》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幽默,那么《得寸进尺》就是一种火辣辣的讽刺了。”“任玉文的《麻将风云》是一篇有趣的讽刺小品,作者的叙说风格则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
读了这样典型的例文,再加上精到的分析,我想同学们对什么是“讽刺与幽默”一定能了然于胸。总之,这种依文说理的写法,画龙之后再点睛,既给学生感性知识,又给学生理性认识,其指导的效果一定能事半功倍。
三、名篇引领 浅入深出
写作技巧永无止境。诚然,《同中看异学作文》中,所选学生例文大多数都是历届“增华阁”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阅读这样的好文章,再借助于书中的点拨,肯定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然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也许正是为了提醒我们写作要有更高的追求,本书在每个类别的后面,又都安排了一篇名家的相类文章以及洪先生为学生所写的“阅读参考”。这名家的文章,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我们的前方,召唤引领我们永远向前。对于初、高中同学,作文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这是一种引领,让其“学而习之,不亦乐乎”;而对低年级、作文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来说,这也是一种召唤,让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身边的习作者文章“浅入”,到仰望中的大作家文章“深出”,既让同学们领略到了近景的华美,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一种远景的绚烂。
……
我曾经很纳闷:“增华阁”,一个非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作文比赛,一个人口不多的地市级的作文比赛,竟然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每年吸引数万人参加,乃至二十三年长盛不衰,这其中的奥秘究竟何在呢?
如今,在我深入走进它以后,我终于明白了:“增华阁”的成功,固然首先在于《镇江日报》社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于各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师生的热情参与;但同时,也与洪先生等一批退休教师的积极参与有关,他们除了参与命题、阅卷、评奖等工作之外,还在每次大赛后费心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使每一届大赛的成果得以保存,也使大赛的经验与精神得以传承。
又一届大赛即将拉开帷幕,《同中看异学作文》也将与同学们见面。但愿这本书,也能像一缕温润的春风,为“增华阁”再添一抹新绿。
(本文作者为句容市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镇江市语文专家组成员。)
题 记
我所说的“同中看异”,是指一种通过比较来学习作文的方法。既然要“看异”,为什么又要从“同中”去看呢?这道理很简单,因为同类的事物便于比较,容易看出高低。比如我们常说的“货比三家不吃亏”,那货当然应该是同一种,才能看出哪一家价廉物美;如果一个是板凳,一个是桌子,就不大好比了。
所以,为了“看异”,我们首先要“求同”。比如说,为了学习记叙文,我们首先要找许多记叙文来阅读;为了体会审题的方法,我们最好找几篇同题目的文章,来看它们各自如何解题;为了见识文章的不同构思,我们最好找几篇同题材的文章,来看它们各自如何立意;为了欣赏不同的写作方法,我们最好找几篇立意大体相同的文章,来看它们各有什么风格和特色;为了研究同一个作家的创作有什么变化和发展,我们就必须读他在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品,来认真地加以比较研究。采取这样的学习方法,容易有较多的感悟和发现,效率比较高。
不仅如此,既然是同一类的文章,我们还必须掌握这一类文章写作的共同规律。比如记叙文,首先要知道它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写法,在这个基础上,才更容易发现同类文章的不同特点,领悟其各自的长短得失。从哲学上讲,“求同”就是要掌握事物的“同一性”,也就是“共性”,知道同一类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共同点;“求异”就是要掌握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了解它们的不同点,然后才能进行比较研究。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应该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多地转向求异思维;尤其是学习写作,更必须通过求异思维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因为没有个性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那么,怎样才能锻炼我们的求异思维呢?本书所介绍的“同中看异学作文”的方法,就是一种通过比较激活求异思维的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拿别人的作文和自己的作文比,拿自己的体会和老师的要求比,拿同题目、同题材的文章互相比,拿失败的文章和成功的文章比,拿改过的文章和原稿比……“比”为“想”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想”从“比”迸发出感悟的火花。一个作文写得好的人,必定是一个喜爱读书、勤于实践、善于比较、会动脑筋的人。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曾转引苏联文学评论家惠列赛耶夫在《果戈里研究》中的一段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鲁迅在这里所介绍的,就是一种“同中看异”的比较学习法。
其实我们语文书中的那些课文,就是一些优秀的“完成了的作品”,就是在教我们“应该这样写”。问题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朴素的阅读感受上,还必须深入地去研究为什么“应该这样写”,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思考;而作文,就是在这些经验指导下的写作实践。这就是所谓“读写结合”,是提高我们作文水平的唯一路径。
至于“不应该那么写”,惠列赛耶夫认为“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那其实也就是要看作者怎样修改自己的作品,从中体会和学习写作的道理和经验。对此,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在《昆仑》这首词中,毛主席活用了宋人张元的成句:“飞起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是用“玉龙”的“败鳞残甲”来比喻飞雪;而主席却是用“玉龙三百万”来比喻终年积雪的莽莽昆仑山脉。在这里,主席就是通过比较中的独立思考,完全更新了“飞起玉龙三百万”的比喻义。既然把喻飞雪改为喻雪山,主席接着就写了一句:“都是此君余脉”,“此君”代指昆仑,“余脉”即主席当时视野或想象中的群山。这在文义上虽然是承上而来,但前虚后实,显得很不协调,所以主席又把后一句改成“搅得周天寒彻”。这个改笔,延续了“飞起玉龙三百万”的壮丽想象,完成了对群山逶迤的动态描绘,显然就比“都是此君余脉”好得多!手稿接下来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挥为三截”,注意,这里后来又改为“把汝裁为三截”,也改得非常好,因为“挥”字给人“费力”的感觉,而用一个“裁”字,却显得举重若轻,毫不费力,显示出革命者改天换地的伟大气魄。再接下去,初稿作“一截抛洋,一截填海,一截留中国”,后来又改成“一截遗(读‘位’)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抛”和“填”好像是弃之不要,显得毫不珍惜,而“遗(读‘位’)”和“赠”却充满了友好的感情,要与世界共享;至于把“留中国”改为“还东国”,毛主席则对此自注道:“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美、英、日都涉及了。”时值1935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东北肆虐,又觊觎我华北,而主席却依然不忘同样受军国主义之害的日本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国际主义情怀!以上具体生动的修改进程,对我们感悟写作的技巧,升华作文的立意,理解“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的道理,是不是很有启发呢?
可惜,像这种名作的修改进程,我们能见到的很少,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所见“大抵是全本干干净净,看不出苦心删改的痕迹来”。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多学习修改文章,多拿自己的成稿与原稿作比较,多拿老师的改笔与自己的原文作比较,多拿别人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作比较。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学习,我在《同中看异学作文》这本书中,把编写内容分为16组,各有重点地为大家提供对照思考的材料。举例说,第一组题为“观察与体验”,下面选了三篇2009年获奖的作品,一篇写刚生下来的小狗,一篇写他家所养的一只狗和一只猫,还有一篇写一只流浪狗。显然,这三篇文章都是记叙文,都与动物有关,都涉及作者对动物的观察和体验,于是我就在“综合讲评”中围绕这个问题发表意见。接下来,在“名作欣赏”中,我选了一篇郑振铎的《海燕》,也是与动物有关的记叙散文,供大家欣赏对照。然后再提供一篇我学习《海燕》的感想,供大家在比较学习中参考。
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我希望同学们掌握“同中看异”的学习方法。即首先要有“求同思维”,注意到几篇作品的共同点,了解此类文章在写作中的普遍规律。而在学习普遍规律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到几篇作品的不同点,并加以对照研究,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因为独立思考永远是学习的基本原则,突破和创新永远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最根本的道理,就是要灵活运用写作的普遍规律,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这也就是要求我们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根据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
有人或许会问,你把名家的作品和学生的习作放在一起,差距是不是太大了呢?其实这不仅没有关系,而且是大有好处的。我们的学习一定要“取法乎上”,作文的学习尤其应该如此。阅读鉴赏高水平的作品,对于开阔我们的眼界,开拓我们的心胸,开发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跳起来摘果子”,真是太有帮助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经典作品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教材。当然,我在具体选择名篇的时候,也是认真考虑了内容是否适合、文字是否通俗、特色是否鲜明等问题的。
“增华阁”作文大赛已经进入第23个年头了。镇江日报社之所以要坚持不懈地每年举办这个大赛,就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作文学习的比较思考,在求同思维的同时,提高求异思维的能力,懂得写作不仅要符合基本的共性要求,更必须写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希望同学们在拿到《同中看异学作文》这本书以后,认真地进行一番比较思考;再到“增华阁”的赛场上,去展现自己求异创新的才华!
第一组:观察与体验
例文(1):
狗娃娃
句容市华阳一小三(2)班 张 淼
2009年获奖作品
我最喜欢狗娃娃。一天,婆婆家的狗生了一只狗娃娃。我特别高兴,就叫爸爸带我去婆婆家。
一进门,我就叫婆婆带我去看狗娃娃。来到狗窝前,只见狗娃娃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黑而湿润的小鼻子底下有一个小嘴巴。它的毛色是洁白的,一点污渍也没有。它四肢无力,只能勉强地爬动。狗娃娃常常钻在狗妈妈的肚子底下,紧紧地咬住狗妈妈的奶头不肯放,半躺半跪着,只顾拼命地吮吸,边吃奶边享受着狗妈妈替它舔皮毛的那种舒坦。
两个星期后,我又去看狗娃娃。它的眼睛已经睁开了,从一条缝变成了一弯新月,虽然大了不少,但看上去迷迷蒙蒙的,大而无光。小狗的四肢也能站立了,在窝里走来走去。有时甚至好奇地走到窝外面,用鼻子东嗅嗅,西闻闻,好像对一切都感到奇怪。它的眼睛和耳朵也变得灵敏起来,看见外面有人来,或者听到什么声响,就赶紧缩回窝里,真好玩。
满月后的狗娃娃,就不再安于窝里的生活了,它常常跑到窝外边去嬉戏,想去征服外面的世界了。一个皮球、一双拖鞋,都会是它的玩具。它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大了。有时,它会躲在外面的草丛里,让我们找不到它。躲累了,它会自己跑回家,趴在窝里,伸着舌头,全身颤动着喘气。
我给狗娃娃起了个名字叫“宝宝”,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它真是我的小宝贝!
例文(2):
“招财”和“进宝”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三(1)班 魏璜睿
2009年获奖作品
我的家里有一只憨厚讨喜的小狗和一只既淘气又可爱的小猫。小狗叫“招财”,小猫叫“进宝”,意思是让我们家“招财进宝”,有花不完的钱。
“招财”长得胖胖的,有一身褐色的绒毛,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小绒球。黑糊糊的鼻子下,有一张大嘴巴,里面长着锋利的牙齿,就好像一把把刚磨过的尖刀锐利无比。“招财”有一对大耳朵。它开心的时候,耳朵会左右摇摆;它伤心的时候,耳朵就直往下垂;它如果生起气来,耳朵还会竖起来呢!最好玩的是它的尾巴:只要“招财”一高兴,它的尾巴就会甩成一朵绽放的小黄花;而它生气的时候,竟会把尾巴在地上甩得“啪啪”响。这时候,只要给它一片牛肉干,它就会高兴得亲你的手;如果它感到伤心,尾巴就会有气无力地拖下来。
“进宝”有一身像老虎皮一样的外衣,从远处看,就像一只可爱的小老虎。黑糊糊的鼻子下有一张小嘴。“进宝”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的眼睛会显得蓝光闪闪,宛如两颗璀璨耀眼的钻石。它的耳朵是三角形的。“进宝”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当它转动身体的时候,尾巴就会在地上扫荡。
“招财”和“进宝”每天都在打闹,有时抱成一团,有时用爪子互相攻击对方。没想到还有一次,它们竟用嘴咬着我的语文本,玩起“拔河”来。当时我真想揍它们一顿,可我又舍不得,因为它们是我心爱的宝贝。
有一次,我们全家去野餐。正当我准备大开“吃戒”的时候,突然,“进宝”把番茄酱打翻,洒到我的面包上了。我正想去打“进宝”,“招财”却跑到“进宝”前面来望着我,好像在说:“进宝还小,你可别伤害它呀!”看到“招财”居然为它的朋友恳求我,我心一软,就摸摸它俩的头说:“我舍不得打你们,你们也要乖乖的呀!”
这就是我们家的“招财进宝”,谁又能不喜欢它们呢?
例文(3):
深夜,谁来呵护你?
扬中市外国语学校初三(3)班 陆禺池
2009年获奖作品
天空,已如墨染。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有节奏地拍打着窗户。灯下的我,提起笔,却无心去完成那一堆习题,我的思绪完全被它所扰乱……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我家周围出现了一只白色的狗。那似乎是一只没有主人的流浪狗,它每天都跟在别的狗后面跑,和别的狗一起吃东西。它很乖,从来不会乱叫,也不会跟在人的身后追逐。尽管这样,还是没有人要它,每家每户都在驱赶它,因为,长期的流浪让它变得很脏。
一天傍晚,天空中飘着雨。我撑着雨伞,和妈妈一起回到家。冬天的雨真的很冷,我不禁打了个寒噤。
刚放下伞,我就发现一团毛茸茸的东西蜷缩在墙角。我有些惊讶,定睛一看,果真是那只流浪狗。冰凉的大理石让他止不住地发抖。
“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妈妈也很诧异地说道。我悄悄地走向它。它蜷得更紧了,眼神中透着一丝凄凉、一丝悲伤,让我有一种想要收养它的欲望……我真的很想向妈妈提出这个要求,但想想考得一败涂地的期中考试,我——胆怯了。
吃晚饭的时候,我总想着门外的那只狗。我小心翼翼地对一向不喜欢养小动物的妈妈说:“妈妈,我们可以给它点吃的吗?”妈妈看了看我,面无表情地说了句“哦”。我听了,低着头继续吃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之情。
我一丢下碗,就开始给那只可怜的小狗准备晚饭。我夹了各种各样的菜,对于一直流浪的它来说,应该是很丰盛了。我把碗放到它跟前,蹲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它。显然,它真的是饿坏了,狼吞虎咽地吃着,完全忽略了旁边的我。
天已经完全黑了。雨,还在无休止地下着。冷飕飕的风一阵一阵地向我袭来,也覆盖着那只小狗。它真的很脏,本应洁白的毛已经泛黄,被雨水打湿后全身都沾着泥土。它的眼角有两条黑色的线,鼻子也破了,露着一块粉红。越看越觉得它可怜,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想要收养它的心情愈加迫切。我鼓足勇气向妈妈说明了我的意思,可妈妈一句斩钉截铁的“不行”,让我的希望完全破灭。
到了写作业的时间了,我怎样都不愿意将这可怜的小家伙独自留在这寒冷的雨夜。我再次央求妈妈收留它,还是无济于事。它站在门外,用一种似乎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我站在门内,无可奈何……“砰”的一声,门被重重地关上,阻断了我与它眼神的交流。
我站在阳台上,打开灯,想看看它将去哪里度过这寒冷的夜晚。谁知它竟然也在抬着头看我,还是那忧郁凄凉的眼神。我连忙关掉灯。是心虚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黑夜中的它是那样触目惊心。我立在雨中呆呆地看着,任雨水将自己打湿。过了很久,它才离开,它的背影,是那样地孤独无助,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
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雨中的你,怎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泪水从我的脸颊流过。我不知道你的归宿在哪里,而我想要关心你,呵护你,却又力不从心。可怜的小狗,在这凄凉的雨夜,谁来爱你?
后来,我再也没看到它。是流浪到了别处,还是,已经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我无从知晓。
综合讲评(1):
观察和体验
观察,就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对写作来说,学会观察应该是第一步的要求,因为我们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没有信息,你怎么能感受、比较、鉴别乃至构思成文呢?所以,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他还要求我们:“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当然,我们对“观察”还应该作更广义的理解,这就是说,除了“观看”,还要“体察”,还要感受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它通道输入的信息。这样,我们的观察就能更加全面深入。大家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的观察,除了看到“月落”、“江枫”和“渔火”,还有听到“乌啼”和“钟声”,还有感觉到“霜满天”的寒意,没有如此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就不可能创造出这种诗情浓郁的寒秋夜半、客船无眠的境界和气氛。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作家们都很强调体验生活,那就是要尽可能去亲身经历,去调查研究,去获得第一手材料。所以说,观察和体验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观察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观察的深入。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努力获得正确的感受和认识,是一切写作活动的基本功。关于这一点,我来说个故事。演员李婉芬有一次要表演夜里走泥泞不堪的水路,她于是做出东倒西歪老是要跌倒的样子。导演焦菊隐批评她演得像个醉鬼,因为她心里想的只是走这种路很容易滑倒,而实际上人在走这种路的时候,会特别小心地不让自己滑倒:看见有亮光的地方,经验告诉他那是水;暗的地方则是地面,可以慢慢地踩上去,先站稳,再走下一步。这样演就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观察和体验中认真加以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好,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上面三篇文章。它们的相同点如下:都是写动物,都进行了比较仔细的观察和体验,都在叙述中结合着描写,写得也都不错。
张淼写的是狗娃娃,这就比写一般的狗难,因为我们很少有观察狗娃娃的机会。张淼肯定是蹲在狗窝边上仔细观察过好久的,不然他怎么会写得如此准确而生动呢?他不但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狗娃娃的外形和神态,而且层次清晰地表现出它们从刚出生到两个星期到满月后的成长过程。比如眼睛,是从“眯成一条缝”到“变成了一弯新月”,但“无光”,又到“变得灵敏起来”;比如走路,一开始“只能勉强地爬动”,后来“在窝里走来走去”,再后来就“跑到窝外边去嬉戏”了。张淼的观察中也包含着体验,比如他说:“(狗娃娃)用鼻子东嗅嗅西闻闻,好像对一切都感到奇怪”,这就是通过观察开始对狗娃娃的心理进行体验了。
和张淼不同的是,魏璜睿的观察对象是一只狗和一只猫,这就不仅要对它俩分别进行描写,还要表现它俩的关系。而且,由于它俩都比狗娃娃大,活动范围大,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也多,所以更要写出它俩与作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张淼的观察基本上是单向的、静态的,而魏璜睿的观察则是多向的、动态的,文章写出来自然也要复杂一些。
至于已经初三的陆禺池,则不仅能突出观察对象的特征,进行符合环境气氛的渲染,更转而以描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为主了。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作者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生动表现出对一只流浪狗的怜悯,为情造文,令人动容。扩而大之,文章体现的正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也是当今大力提倡的动物保护精神。这样一来,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
名作欣赏:(1):
海燕
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风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柔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鱼,为我们的船所掠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镖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阅读参考(1):
“意象”的出新
——读郑振铎的《海燕》
什么叫“意象”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就是“意境”,而“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我的理解,觉得可以这样解释:“意象”就是“形象”和“意蕴”的结合,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唐宋诗词中经常写到燕子的形象。请看,杜甫:“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欧阳修:“双燕归来细雨中”;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孟浩然:“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戴叙伦:“燕子不归春事晚”;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看多了,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写燕子一般都与春天联系;燕子喜欢与人为邻,使人感到亲近;燕子的飞行姿态轻盈、优美,其“燕嘴啄泥”和“燕尾点波”的动作更显可爱;所以,总体上燕子是一个大家喜爱的意象,包含了人们留恋春天、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们来看郑振铎的散文《海燕》。作者撷取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通过对海燕的描写,联系对家乡燕子的回忆,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这写的是形体。“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这写的是动作。虽然文字与古人不同,但意境差不多,还是传统的写法。但下面却有新意了:“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末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这五线谱式的景象古人自然写不出,因为那时没电线。
但下面还有更新鲜的。文章的后半段换了场景,作者从家乡到了几千里外的海上,意外地看到了正在心中想念的小燕子——这是海燕。“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尽管燕子的形体动作还是那样,但因为场景不同,给我们的印象却是如此地勇敢豪迈,所以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这可是作者的全新感受,也就是这篇散文的可贵之处了。郑振铎不仅创造了燕子的新意象,而且把海燕与家乡的燕子相联系,寄托了自己身在海外的思乡之情。“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这就是借物寓情,抒发了游子的家国之思。
说到这里,这个意象的内涵是否穷尽了呢?我看没有。这只能算“明摆着的”,而且在文中和文尾,作者是两次点明了的。他是从海燕回想家乡的燕子,现在我们反过来对比一下,又将如何呢?家乡的燕子温和可爱,恋家恋人;海上的燕子勇敢豪迈,自由自在。那么这种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显然,海燕的精神是在大海的风浪中锻炼出来的。而当时的作者,不也正在走上这样一条勇敢者之路吗?你看,至少在我,就从燕子的崭新意象中,读出了这样的感悟。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有明的,有暗的,有作者主观上着意点明的,有意象客观上蕴涵在内的,还有读者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到的。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是未必有什么标准答案的。
俄国有一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高尔基,写过一篇散文诗《海燕》,那就更加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成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颂歌。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组:侧重与兼顾
例文(4):
我的好朋友
句容市华阳中心校三(2)班 周 舟
2009年获奖作品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是我的表姐,名叫邱立明。
我的表姐特别爱哭鼻子。记得有一次,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让表姐看着我。本来,我这个五六岁的娃娃,是该有个人来照顾着。可万万想不到,有时表姐身上爬了个小虫子什么的,她就吓得哇哇大哭,还得让我这个妹妹帮她抓下来,再哄她不哭。这可倒好,姐姐看妹妹,结果成了妹妹看姐姐。
后来,当我们都已经成为小学生时,姐姐哭的事件还是不断发生。本子、笔丢了,哭;体育不达标,哭;考试没第一,哭;哭哭哭,哭得全家人都叫她“悲剧演员”。说也奇怪,姐姐的哭还真管用。哭过以后,本子、笔不丢了,体育达标了,考试也得第一了。小学升初中时,姐姐还中了全镇毕业生的“状元”呢!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别人都欣喜万分,可姐姐却躲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抽泣起来,原来呀,她是舍不得离开小学校园了。
我的姐姐升到初中后,哭的次数少了。她常用课余时间辅导我做作业,帮我学英语;我呢,总是认真做,认真学。姐姐也会陪我玩,老鹰捉小鸡呀,捉迷藏呀,有时候姐姐还会唱歌给我听,歌声轻轻地、动情地在空中回荡着,好像空中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在歌唱……
我喜欢和姐姐一起学习,玩游戏,唱歌。
例文(5):
妈妈的眼睛
句容市实验小学三(2)班 王容川
2007年获奖作品
我有一个好妈妈,她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双眼皮,柳叶眉,好看极了。这双美丽的眼睛给了我许多的温暖和鼓励,还教会我怎样做人。
当我胆小的是时候,妈妈的眼睛是温柔的。有一次,我们上语文公开课,当老师的妈妈也去听课了。胆小的我看到有这么多老师听课,就不敢举手发言。这时,妈妈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好像在对我说:“儿子,勇敢些!”在妈妈柔和目光的鼓励下,我终于举起了手,妈妈欣慰地笑了。
爸爸是海员,长期在外工作,一年只回来一次。平时,都是妈妈管我。她从来舍不得打我,但对我要求很严格,经常用眼睛示意我该怎么做。有一次,是星期六的晚上,我闹着要去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聚会。妈妈说:“路上不安全,要是出了事怎么办?”可我偏要去,妈妈生气地瞪了我一眼,好像在说:“真不听话!自己好好想想。”我想了想,终于决定不去了,就对妈妈说:“我不去了。我也不知道他们的聚会地点。”妈妈听了我的话,严厉的目光又变得温和了。
当我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妈妈的眼睛会变得亮晶晶的,好像夜空中美丽的星星。有一次,我数学考了一百分,妈妈满面笑容地看着我,那眼睛好明亮、好漂亮啊!那眼神好像在说:“我的儿子真棒!”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妈妈的眼睛水灵灵”,这是我为妈妈编的歌,我要唱给妈妈听。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让妈妈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美丽。
例文(6):
爸爸对我的教育
句容市茅西中学初三(4)班 李大佩
1998年获奖作品
我爸爸今年52岁,黑黑瘦瘦的,脸上爬满了刀刻一样的皱纹。他貌不惊人,沉默寡言,可他对我的教育,却是我永远难忘的。
爸爸由于以前家里很穷,人口又多,所以只能读到小学毕业。虽然成绩优秀,被老师认为很有发展前途的爸爸也只好回家种地,小小年纪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但爸爸并没有因此就丢弃自己心爱的书本,他每天都挤出时间来自学,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后来,爸爸被选为村会计,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未出过一丝一毫的差错。如今,爸爸又学上了电脑,好多人都说:“都50多岁的人了,还学那玩意干嘛?不如趁早享受享受算了!”但爸爸不为所动,依然每天坚持学习。他经常教导我和姐姐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穷志不短。只要有恒心,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因为是会计,每年全村卖粮、卖棉花、卖油菜子的钱全在他身上,爸爸却从不私自动用一分。有人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爸爸却说:“我这个会计是乡亲们选出来的,我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记得有一次,我随爸爸到县城去卖粮,卖后拿到了很多的现金。我想,今天爸爸该带我下回馆子了吧!谁知,吃饭时他还是自己掏钱,仅要了两碗面条。我不禁埋怨他说:“那么多钱,一顿馆子都舍不得下,真小气。”爸爸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是我小气,那钱是乡亲们的,我一分都不能用。”正是爸爸这朴实的言行,使我懂得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有一次,我参加了学校的作文比赛,结果连三等奖都没得到,气得我大哭了一场。爸爸就鼓励我说:“不要哭,要鼓起勇气,从头再来。你想永远不失败,那是不可能的。”当我有时考试得了第一时,他又教导我说:“不要骄傲,还有第二名、第三名在后面赶着你呢!这次第一,下次可不一定是第一。只有继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别的孩子打架,把人家打哭了。爸爸知道了这事,他问清情况,确认是我逞强打人后,就拿起柳条把我一顿好抽,打得我直叫唤。爸爸问我疼不疼,我哭着说:“当然疼!挨打怎么不疼?”爸爸就说:“你也知道疼呀!那你为什么要打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记住这个道理。”从此,我就没再犯欺负人的错误。
我觉得爸爸就像一本书,是我一生都应该认真阅读的书。是爸爸教育我应该怎样对待成功和失败,怎样面对生活,告诉我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我会永远记住爸爸对我的教导。
综合讲评(2):
侧重和兼顾
写这样一类包含两个人之间关系的文章,要安排好“侧重”和“兼顾”。“我的好朋友”,重点是写“好朋友”,但要“兼顾”到“我”与他的关系;“妈妈的眼睛”,重点写的是妈妈,但是通过“我”与妈妈的情感交流来写的;“爸爸对我的教育”更不用说,爸爸是教育者,“我”是被教育者,而教育的过程,则主要展现了爸爸的思想品格。
周舟写自己的好朋友邱立明,以她的爱哭鼻子为线索贯穿全文,既突出了重点,又非常有趣。第一个生动的事例,就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属于直接体验;邱立明在小学乃至毕业前哭鼻子的情形,写得也很生动,因为“我”与她仍在一个学校;到她上中学以后,“我”与她不在一个学校了,她哭的次数也少了,文章就一笔带过。最后,作者又写到课余和她在一起学习娱乐的情景,还是体现了“我”与她之间的“好朋友”关系。由此可见,周舟在文章的侧重与兼顾方面,是做得很好的。可有些同学写“我的好朋友”,往往只写对方一个人怎样怎样,自己完全成为一个旁观者和叙述者,就看不出你与他之间的“好朋友”关系了。
王容川写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和要求,主要突出了妈妈眼神的内涵,几个例子也是很生动的。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在开头概括总领时说:“这双美丽的眼睛给了我很多的温暖和鼓励,还教会我怎样做人。”但在后面的事例中,实际上没有教“做人”的内容,而且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教会”怎样做人,也是不大可能的。
李大佩写“爸爸对我的教育”,其思考就显得比较成熟了。他精心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从身教和言教两个方面,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描写了爸爸对自己思想品格的深刻影响。文章的语言,也正如他爸爸的为人一样,朴实而真诚。
总之,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并研究人物之间的关系。一个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与社会上的许多人有联系,有关系,有交流互动,且互有影响,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鲁迅先生写《一件小事》,就通过“我”与车夫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人格;他写《孔乙己》,也是将孔乙己与酒店的各色人等联系着、对比着写,这才塑造出那样生动的一个典型形象来。我们因为是学生,与社会还很少接触,缺乏了解和研究,所以周舟和王容川所写的,主要还是一个“家庭的人”和“学校的人”。而李大佩笔下的父亲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内涵。
名作欣赏(2):
弟 弟
张爱玲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和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红,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攻打蛮人。路上偶尔杀两头老虎,劫得老虎蛋,那是巴斗大的锦毛球,剖开来像白煮鸡蛋,可是蛋黄是圆的。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命,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在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泼风似的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己那时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味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噎着。我立在镜子前面,看我自己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我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拍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阅读参考(2):
一声两歌,一手两牍
——读张爱玲的《弟弟》
张爱玲写过一篇短文《弟弟》,也不过千字左右,却把弟弟和“我”的形象同时写活了。“弟弟”是“我的”弟弟,因此文章必然涉及“我和弟弟”的关系,必然涉及“我”对他的看法和感情,使“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弟弟”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来。不仅如此,“我”和“弟弟”还与其他人有关,其影响也会在相关的描写中体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作者描写人物,也不应该是孤立静止的:往往写这个关联到那个;有时表面上说的是一层意思,骨子里却包含着另一层意思。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张爱玲第一句话就非常简洁地“双管齐下”:“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以此为开端,全文把弟弟和“我”交织着、对比着来写,而这种对比又包含三段内容。
第一是用弟弟和“我”的“长处”和“短处”来对比:弟弟生得很美,天真烂漫,爱虚荣,且妒忌“我”的绘画才能;姐姐“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下面就重点写姐弟俩在一起编故事玩的情景,姐姐的故事已经显示出文学的天赋,弟弟的故事刚开头,姐姐就“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这一部分显现了童年的幸福和姐姐对弟弟的爱,正好占了总篇幅的一半。
第二是用“我”的逐渐成熟和弟弟的“不长进”作对比:姐姐住校,已经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和巴金的《灭亡》等名著;弟弟变得“高而瘦”,衣服“不甚干净”,还在看“连环图画”,家人又说他“逃学,忤逆,没志气”。于是,“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请注意,为什么姐姐的“爱”一下子就变成了“恨”,且如此“激烈”呢?是什么促使姐姐对弟弟的要求变得如此严苛了呢?原来关键就在此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有了后母之后”。懂事的姐姐对于后母的理解和感受是可以想见的,她对弟弟如此地“恨铁不成钢”,其实是出于保护弟弟的潜意识。所以我们应该理解,这个“恨”其实是“爱”被压抑扭曲后的变形。
有了上述铺垫,下面的一件事就进入了情节的高潮,表现出这位小才女的“敏感”与弟弟的“懵懂”所形成的对比。“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父亲竟打了弟弟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直往下淌”,然后“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咽着”,甚至“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而弟弟呢,却“早已忘了那回事”,在阳台上踢起球来了……于是姐姐得出结论:“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张爱玲未免过激,明明是爸爸打了弟弟,为什么要迁怒于后母呢?但如果我们仔细揣摩一下,就知道这位未来大作家的敏感还是有来由的:在看到姐姐因弟弟被打而哭的时候,“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请注意,这完全是一个“外人”的口吻,她既没有因弟弟挨打而心疼,也不理解姐姐对弟弟的爱,这自然和“亲妈”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张爱玲在结尾时说:“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这种“寒冷”,细心的读者是能感受到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全文三个对比中,后两个又与前一个形成对比,即有后母前后的对比,在张爱玲当时的心中,幸福的童年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此可见,本文不仅明写了姐弟二人,实际上也暗写了后母,她成为一个巨大的阴影,覆盖了姐姐敏感的心灵,也覆盖了文章的后一半。
清代有一个叫戚蓼生的人,曾以“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来形容《红楼梦》描写方法的精妙,意思就是说“好比一个人能同时唱两首歌,一只手同时能写两种字”。后来有人就据此臆测,以为小说《红楼梦》中隐藏着神秘的历史故事,这当然是走火入魔的曲解。倒是张爱玲,学到了曹雪芹的真传。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