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同中看异学作文(续二)

洪蒲生(编著)


阅读参考(5):

《背影》中的四个“背影”

——读朱自清的《背影》

1925年10月,朱自清在北京写了散文《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深情感人的思念,成为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先生在刻画父亲形象的时候,没有像鲁迅所比喻的那样去写“头发”,即那些琐碎的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而是集中力量去写他的“眼睛”,即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特点,最使自己感动的事情——具体说,就是父亲在特定情境中的“背影”。“背影”这个词,在文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四次,不仅聚焦成文章的中心,而且连缀成文章的线索,更造就了文章完整和谐的结构。

先说第一个“背影”。它出现在文章第5小节,是“两年前”父亲送作者去北京,在南京的浦口火车站,为他去买橘子时留给他的印象。先生“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虽然“事忙”,依然坚持送儿子到车站,琐琐碎碎地安排好一切,婆婆妈妈地关照了许多,还非要亲自到站台那边去为他买橘子。于是,先生便“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对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显然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从父亲来说,其事必躬亲,其无微不至,固然是天下为父母者呵护孩子的常态;但那一下一上攀爬月台时的“蹒跚”和“探身”,那因为衰老和肥胖而手攀、脚缩、身倾时艰难努力的模样,却造成一种令人心酸的情境,使“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显然,这个“背影”是作者审视生活素材的聚焦,是文章构思立意的来源,也是形成篇章结构的核心。

第二个“背影”出现在同一小节的结束部分,是父亲离开时留给作者的最后印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父亲是如此地平凡,正如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对于“我”,这滴水永远闪耀着爱的光辉。父亲的平凡和离去令“我”心疼,所以“我的眼泪又来了”。如果说第一个背影形成了文章的高潮,这第二个背影则在悠长的余波里荡漾,绵延着不尽的思念……

最后,作者写到父亲来信抱怨“膀子疼痛”,且叹息:“大去之期不远矣”。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必定使先生无限地伤感忧虑。于是,那难忘的“背影”第三次“在晶莹的泪光中”浮现,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的结尾:“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分析到这里,文章该怎样开头也就很清楚了。一般来说,开头多以开门见山为宜,尤其是这种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的短文,更不要绕弯子,扯那些华而不实的废话。所以,作者便开宗明义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一句话遥相呼应结尾,第二句话直截了当触题。这就是第四个“背影”。前三个是生活中的实感,是构思的出发点;第四个是统领全文的关键词,是所谓“文眼”,导引思路,观照全篇。

顺便说一下,有的同学因受了《背影》的感动,就忙不迭也来写父亲或母亲的“背影”。这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朱自清的写法,是一种买椟还珠式的模仿。其实,你应该首先想清楚,父母最感动你的是什么事情,你心中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然后再确定自己该写什么,该用什么方法。

再顺便说一下,最近听说居然有教授建议把《背影》从教材中删去,理由是“因为朱自清的父亲攀爬月台,不遵守交通规则”。其实这话我早在十年前就见过,但那是在学生的稿件中,当时只觉得不过是孩子们在“乱弹琴”罢了;现在竟然出自教授之口,且要取消其进教材的资格,这就不能不令人惊诧莫名了。我们阅读、理解、欣赏前人的作品,总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该脱离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情境。我们如果想象一下80多年前浦口火车站的状况(即现今所谓的“硬件”),以及当时老百姓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即现今所谓的“软件”),也许就会承认,这攀爬月台大概是当时常有的事;更何况,即便是现在,甚至在教授中,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恐怕也是常有的呢!再何况,朱自清的父亲也是出于爱子心切,又急于赶时间,才犯下这小小的错误,谁知今日便要因此被开除出教材呢?呜呼!如果真要用如此严格的公民道德标准去要求文学经典中的所有人物,那我们也只配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第6组:文体与风格

例文(16):

家乡情

江南学校七(10)班 张寒馨

2009年获奖作品

我的故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有刘备招亲的传说,有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的佳话,有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在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狼烟四起、爱恨纠结的城市,现在却是如此地美丽而又宁静。而我就在这座有着很多故事的小城,幸福地长大。也许你曾在繁华的街市上看见过我,也许你在僻静的雨巷里遇见过我。我爱这座城市,此刻我的思绪又在它的上空肆意飞扬。

街头•春

是一个植树节。稚嫩的小手,一边拎着水桶,一边拿着铲子,笑容满面地忙着种树。

小小的种子,还有小小的孩子。

家乡,你看得到吗?我们在你温暖的怀抱里种下了小树苗,也种下了我们多彩的希望。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家乡变成最美丽的地方:有美丽的树,美丽的孩子,美丽的歌声飞扬。

这是第一个清脆的音符,do。

珍珠项链•夏

长江路,或者说是,珍珠项链。

春天的时候,爸爸答应带我到长江路来放风筝,可他一直没空,害得我还哭了一场。现在,我们总算来了,这美丽的珍珠项链,这雄伟的大江风貌,已经如此壮阔地展现在我眼前了。丽阳高照,把早晨花草上的露珠镀成光彩夺目的水晶。沿着富有文化气息的江边扶栏行走,有温柔的江风拂面,好亲切!在广场上飞速奔跑,手中的风筝一跃而起,轻盈地在空中自由地盘旋。家乡啊,你的飞速发展,你的独特风貌,正如这骄傲的风筝,赋予我更加美丽遥远的想象……

第二个清新的音符,re。

滨江大道•秋

新中国的六十华诞,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滨江大道。

挤入聚集的人群,焰火表演已经开始了。圆形的,五角星形的,花瓣形的,形形色色的焰火相继绽放,伴随着笑声和欢呼,表演进入了高潮。

直到流光散尽,我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独自登上一个高坡,惬意地嗅着晚风中挂花的甜香,此时自然不会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那样惆怅的心情。借着月光,我看见一面墙壁上写着一些留言,于是我也摸出一支铅笔,在角落轻轻写下:“家乡,我爱你!”。

第三个动情的音符,mi。

从街头到教室•冬

雪花飞扬……

大衣,手套,帽子,围巾,穿戴齐全后,我无所畏惧地走进了充斥天地的严寒。

路上积了厚厚的雪,踩上去松松软软。街边站着各种各样的雪人:大的,小的,四不像的,还有一些被孩子搞恶作剧弄成了哭笑不得的怪模样。家乡就是这样,紧张与松弛并存,严肃与幽默互动,都带给人活力和温暖。

坐进温暖的教室,融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气氛中,我的心里充满了欢乐。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夏秋冬,这就是我一年四季的幸福生活,我越来越离不开亲爱的故乡了。父母曾考虑迁居南京,可我舍不得这片美丽的土地,这里有我太多太多温馨的记忆,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我要和我的家乡一道前进。

例文(17):

家乡的变化

红旗小学四(2)班 张泽西

2009年获奖作品

11月6日上午,市政府为了把镇江建设得更加繁荣美丽,在大市口对几座老旧的楼房进行爆破,准备重建新的商场。

一大早,工作人员就在紧锣密鼓地布置着爆破现场。交警和保安在各个路口指挥交通,疏散人群,宣传车在不停地广播注意事项。

上午10点,我们正好下课。同学们有的正往外走,有的在座位上与别的同学聊天,一个个都很开心。突然,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是爆破开始了!这一响不要紧,可把同学们都引到窗口来了。有人大声喊:“快来看啊!大爆破啦!不看太可惜了,快来呀!”我也被爆破声和同学们的叫喊声所吸引,赶紧拼了命挤到窗口。哇,真的是大爆破耶!只见远处升起一朵“蘑菇云”,正在飘呀飘。有同学大喊:“快看蘑菇云,可真像蘑菇呀!”还有同学把手伸到窗外不停地抓,好像要摸到蘑菇云似的。

中午,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着爆破产生的垃圾,一辆辆推土机、挖钻机等大型车辆在施工。据说,这次大爆破由于规模大,又在市中心进行,还被人们誉为“江苏第一爆”呢!爆破的效果非常好,无一人伤亡,用时仅仅5秒钟,令我惊叹不已。

近几年来,市政府为美化镇江采取了许多措施,镇江的变化多多。变化最大的是长江路,过去叫苏北路,苏北路上乱七八糟,没有一片绿地;现在的长江路宽阔平坦,到处可见绿草如茵。每逢节假日,人们就到这里来放风筝,野餐,快乐极了!这不,今年国庆节长假,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一起来这里放风筝,就像放飞我们的梦想。全家人聚在一起野餐,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夜晚,长江路上灯火辉煌,远看就像一串璀璨无比的“珍珠项链”。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我家周围。“农工商”超市附近的房子都拆迁了,丁卯路的路面也重新铺设过了,中间还放了隔离栏,使车辆按规定的线路行驶,这样就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了。

作为镇江人,我真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因为现在的镇江,早已不是过去落后的小镇江了!

例文(18):

家乡畅想曲

江南学校九(2)班 高语林

2009年获奖作品

小序:近登焦山万佛塔,极目远眺,镇江城尽收眼底。遥想多年前之老照片,今昔对比,真沧桑巨变也。余观千里红尘,想百年未来,心潮难平,乃赋长句,以赞家乡。

诗曰:中华壮史有镇江,身在东吴古国邦。小城美名传千古,更喜今日见朝阳。忆昔抗金有伉俪,巾帼击鼓士气昂。晚清英夷炮舰侵,热血遍洒扬子江。民国以后亦多难,水深火热民遭殃。天安门上响惊雷,满城欢歌庆解放。历经曲折多磨难,三中全会明方向。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谱新章。从此踏上快车道,家家致富奔小康。五岭三山八大寺,于今全改旧模样。三怪三鲜四方客,尽享口福心欢畅。高楼耸立守街口,大桥飞架连镇扬。百姓喜见步行街,何处万古一人巷?金秋炸响第一爆,来年商城更风光。村中游鱼戏碧水,山间枫叶试红妆。珍珠项链连金焦,一轮明月映长江。眼观美景心潮涌,长江后浪推前浪。科学发展能持续,环境保护不能忘。与时俱进不停步,科技文化齐跟上。人民思想大提高,社会风气更健康。二十年后再相见,难识此地是吾乡。

后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发展,飞速者又何止一镇江?然此地究为余之家乡,亦为余心最眷恋之处也!余所以期盼镇江突飞猛进,面貌日新月异,于欢声笑语中名满神州,此亦为国争光之事,驰誉世界之荣也!

综合讲评(6):

文体与风格

这一组三篇都是赞美故乡的,主题大体相同,题目也大同小异,但文体和风格却不同。张寒馨写的是散文,着眼于抒情,辅之以叙事,且有自己设计的章法;张泽西写的是记叙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反映家乡巨大的变化,有很强的新闻性和现场感;高语林写的是诗歌,则以纵贯历史的大视野,语调铿锵、音韵和谐地歌颂了我们这座文化名城的沧桑巨变。总的说来,他们都能基本把握住各自文体的特征,其作品的风格还都像那么回事。不像有的同学,往往写出来的东西有点不伦不类,有时是“半截鲤鱼半截蛇”,有时是“四不像”。现在更有一种趋势,就是不管写什么文体,都趋向“散文化”,多半停留在散乱肤浅的表面。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作者缺乏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作时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明确地把握所写文体的基本特征。

张寒馨的《家乡情》是按照抒情散文的一般要求来写的,在结合叙事抒发情感,力求形式的和谐和语言的优美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除了开头结尾,文章在主要部分描写了“植树”、“放风筝”、“看焰火”、“雪中上学”等四个生活片断,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结构。但缺点是分段呈现出两个标准,一个是四季,一个是音阶。本来,按“春夏秋冬”的分法,不仅形式上完整和谐,而且各段的内容也都与季节有关。但作者又想按七个音阶来分,结果却只能完成四个,内容上也与音阶没有关系,结果反而搞乱了结构。

《家乡的变化》一文,最大的优点就是表现出作者的新闻敏感。“江苏第一爆”这件事,没有同学不知道的,但只有张泽西等少数人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写作素材,因为他们已经感觉到,这个素材具有非凡的意义:一,它即时反映了本地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动,内容新鲜,有极高的新闻价值;二,它与“家乡的变化”这个题目有直接的联系,由此生发开去,足以形成构思的连锁反应;三,它在广大群众中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包括在作者身边的小学生中所形成的动人场面,同样是现场感极强的写作素材。正因为对此有所感悟,张泽西才及时生动地描写了这个重大的典型事件,并由此及彼,点面结合,表达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高语林的《家乡畅想曲》,则显然受了那篇关于黄花岗的高考作文的启发,但要写成这个样子,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也是不可能的。虽然编书时对文字略有修改,但作者原有的一些诗句,早已在阅卷老师中备受赞赏,如:“百姓喜见步行街,何处万古一人巷”,“村中游鱼戏碧水,山间枫叶试红妆”之类,也算是意象俱佳了。

当然,诗歌创作,尤其是古诗形式的创作,难度较大,同学们不一定去学。少数同学如果有兴趣尝试,还是首先要大量地阅读鉴赏,同时要在语言文字下功夫。至于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通讯、特写、散文乃至杂文的文体特征,那就一定要搞清楚,练习写作时也必须注意遵循。

名作欣赏(6)之一:

白果树

周建人

上海真是热闹的地方,也许特别在热天的时候,牌声留声机或无线电的是横因,有时更有爆仗声,往往闹得人不能睡觉。这实在是很窘的。有时候,譬如灯下写了点东西,看看时候已经十一点钟了,赶紧睡下,想望早点睡熟,以便明天起来好做事情。偏偏这边邻舍的牌声还没有停止,那边又开起留声机来了。逢年逢节还要还要放爆仗,这自然更其挡不住。而且常常这等声音还没有闹了,卖馄饨的又来了。广东馄饨担是敲竹板的,发出必必剥剥的尖脆的声音,本地馄饨担是敲竹筒的,发出沉重的钝声。我的故乡也有这样的馄饨担,但是用短木棒敲在竹筒上,声音比较的低些,上海的馄饨担往往用短铁棒来敲,声音也就特别的响亮了。有时候刚把思想制止住,正要睡去,接连的被外面闯进来的声浪数次闹醒之后,便会许多时候睡不着。第二天因为睡眠不足,身体觉得不太清爽,就不能好好的做事情了。

近几天来,这等闹人睡眠的声音没有减少,却加添了卖热白果的声音了。白果担子挑来歇下,便发出镬子里炒白果的索朗朗的声音来,卖白果的人一面口中唱着:“糯糯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白果好像鹅蛋大,一个铜板买三颗!”

但是我觉得白果担倒并不怎样吵闹的。因为叫唱的声音并不十分高,而且挑来得早,回去也早,有时候倒觉得叫卖声中带给我们秋天来了的消息,使我知道白果卖了之后,将有檀香橄榄买。荷花已开了,燕子回到马来、印度等地方去了。

上海秋天虽然各处卖热白果,但是白果树却很少见的。我的故乡有很大的白果树。它又称银杏,有些讲花木的书上又叫它公孙树,意思是说它的成长很慢,阿公种植的白果树,须到孙子手里才开花结子。日本的植物学书上便常用这名称的。它在科学的名字是叫Ginkgo biloba。它是植物界中的老古董。它的系统直从中生代的侏罗纪传来,到了现在,只剩它一种了。中国是它的家乡。普通只见它种在庙宇寺院里,有些植物学者疑心现在已没有自生的白果树了,米耶尔(Meyer)虽说浙江山中还有自生的,但是有些人却不相信他的话。

植物学者虽觉得白果树已渐将衰亡,但是人工种植的却还很多。它很容易种,只要把种子种在泥土里,大约五十天后芽便出来了。它幼时的树形像座塔,后来枝条散开,成了伞状的大树。据说最大的白果树能高到九丈以上,但普通没有这么大。它的叶子有长柄,叶身很像内地扇炉子用的“火扇”。到了秋季,变成黄颜色,是很好看的。它是落叶树,冬季只剩了枝干。

白果树是雌雄异株的,大约四月间开花。花极简单,没有花萼、花瓣这些东西。雄花只在一条柄上生着些雄蕊,每个雄蕊只生两个花粉囊。雌花只在每条长柄上生着两个裸出的胚珠。因为它的花太不显明了,一般人从不曾见过,因此便造下一个靠不住的传说,说白果树的花是“大年夜”(阴历除夕)后半夜开的,而且开的时间又极短,只闪三闪,就不见了。这传说先前曾叫一个长塘乡人上过一次当。他是一个求知心很切的人,大年夜的半夜里,跑到近地的一棵白果树下等候它开花,足足等了半夜,不见一点动静。这才使他对于那传说发生了疑惑。

但白果树的确是开花的。不过不在冬末,却在春末生叶的时候。胚珠长大起来后,变成一个种子,形状很像杏子,颜色也是黄的,但皮肤很光滑。除去外面的薄皮和肉质,里面包着一层白色坚硬的薄壳,这便是普通所卖的白果。长足的白果,连外面的肉大约只有三生的米达大,除去肉质,那核自然更小了,上海担上的白果,似乎特别小,然而卖白果的人偏说“好像鹅蛋大”,未免太夸张;可是比之于有些广告,却要算是老实的了。

我个人呢,虽不爱吃白果,但很爱白果树。它的木材虽不甚坚硬,然而纹理细密,色白微黄,略带丝光,漆上中国的黄漆,颜色极光亮。你只要去问木工,他会告诉你用“银杏板”做书箱之类是很好的。还有,它的叶子上从不见会生虫,因此我想到做“马路树”一定很适宜的。北平的路旁常种着槐树或洋槐,叶上常生一种青色的幼虫,仿佛名叫槐蚕,它有时候吐出丝来,挂在半空里,或者掉在路旁,行人如不当心,就会碰在面孔上,或者脚下踏成虫酱。上海马路旁种的多是筱悬木,它的掌状的大叶还好看,只是会生出一种毛刺虫——雀瓮蛾的幼虫——身上生着刺,如果刺在赤膊的身子上,是很疼痛的。白果树上不生这等虫,叶子又好看。它也是落叶树,夏季生叶很密,可以遮住太阳,冬季叶子脱落了,不致阻碍阳光,和筱悬木等一样。

名作欣赏(6)之二:

银杏

郭沫若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佛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

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枒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在很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的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阅读参考(6):

品味“同”中之“异”

——读周建人的《白果树》

和郭沫若的《银杏》

1934年,鲁迅的弟弟,生物学家周建人先生,写了一篇《白果树》;1942年,郭沫若先生写了一篇《银杏》。“银杏”不就是“白果”吗?所以他俩写的其实是“同题”文章。白果或者银杏又叫“公孙树”,郭沫若在文章中说他不知道为什么。周却告诉我们,因为“它的成长很慢,阿公种植的白果树,须到孙子手里才开花结子”,所以又叫公孙树。周建人到底是生物学家,他写《白果树》,是结合着生活中的见闻,来介绍有关白果树的知识,所以他写的是科学小品。郭沫若却是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他写《银杏》,是结合着银杏的特征和品格,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他写的是托物寄意的抒情散文。这样一来,题同文体却不同了;文体不同,文章的风格也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说题目,既然题意相同,为什么郭沫若选择“银杏”呢?因为这个名称美而雅,与抒情散文的文体风格比较协调,合诗人的口味。为什么周建人选择“白果树”呢?因为他主要是面向大众普及生活知识,所以他宁可通俗,用大家熟知的名称。郭沫若不知道公孙树的来历,可以不去深究,因为与他的抒情并无关系;周建人却一定要讲,因为这也是与白果树有关的有趣知识。

郭沫若写银杏,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个好朋友来呼唤:“银杏,我想念你。”然后就通篇用第二人称,直接对银杏抒发自己的感情,把它比作“东方的圣者”、“巧妙的魔术师”、“超然”的“高僧”,并且直接赞美它“你美、你真、你善”,最后又埋怨“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害怕银杏“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这种写法使我们感觉到,他表面上在写银杏,实际上却有更加深远的寄托,更加深刻的意蕴,他是在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憧憬和对假丑恶的厌恶。而周建人呢,却是非常生活化地从窗外的叫卖声写起,引出卖热白果的“广告词”,然后再具体细致地向读者介绍有关白果树的种种知识。关于它的名,关于它的形,关于它的花,关于它的果,还有它的优点和用途。娓娓叙来,亲切有趣。与郭沫若的文章相比,一个重客观事理的阐述,一个重主观感情的抒发;一个让读者自己从白果树的种种特点得出结论,一个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受到作者情绪的感染。虽然写作的题材大致相同,但具体的写法、文章的风格、阅读的效果就都不一样了。

语言当然也就各具特色,一个是平实朴素的,一个是热情优美的。你看他们同是写白果树秋天落叶的情景,周建人是具体简洁地说:“到了秋季,变成黄颜色,是很好看的。它是落叶树,冬季只剩了枝干。”可到了郭沫若的笔下,就显示出诗人的追求:“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仅这一句中,不仅有色彩的鲜明对比,而且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当然,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好,只是前者适合说明,后者适合描摹,主要还是取决于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的需要。

现在,有很多同学作文时缺乏自觉的文体意识,他们或者在记叙文中发表了过多的议论,或者写议论文又以叙事为主,或者在新闻文体中大谈自己个人的看法,或者不管写什么文章都趋向“散文化”。当然,各种文体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时也可以互相交流渗透,甚至成为形式上的一种创新。但那必须是在融会贯通之后,确有需要时产生的特例,而在一般情况下,还是要符合各种文体的基本要求为好。

第7组:联想与立意

例文(19):

距离

句容市二中初一(26)班 赵 进

2006年获奖作品

我的母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只回来一次。有一次我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一年只回来看我一次呢?”母亲答道:“你不知道,从我那儿回来一次,坐火车就要一天一夜呢!那边生意忙,我一回来,店里不就缺人手了吗?”我虽知道了原因,心里仍暗想,这还是因为母亲对我的爱不够深吧?

后来我长大了,了解了“距离”这个概念,才懂得母亲为什么做那样的决定。母亲工作的地方离我家有几千公里远呢!坐火车来去一趟,就要花几百块钱,而她辛辛苦苦一年,又能挣多少钱呢?

母亲啊,我终于知道了你心中的无奈,因挂念我而又无能为力的无奈。我知道你心中的愧疚,因无法对我有更多关照的愧疚;我知道你心中的苦楚,因不能给我足够的母爱而无可奈何的苦楚。

但我也知道,你还是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欢乐。每次你回来总给我带来一大包东西。所以,每次只要一得到你要回来的消息,我总会兴奋得彻夜难眠,一直等到早晨你回来时,好在第一时间把我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展示给你看。母亲啊,你可知道,那时我是多么激动,毕竟我与你一年只能见一回啊!

母亲,现在我已懂得,你对我的关怀很少显现出来,你更多的是在心里默默地关怀着我。你在那边,只要一看到天气预报说我这边将有冷空气来袭,你就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叮嘱我一定要多穿点衣服,不要冻感冒了。有时我会嫌你罗嗦,但细想起来,你的罗嗦中其实渗透着对我的爱。

有一次,在你回来的第二天,我们用一顿丰盛的午餐来为你接风。吃饭的时候,你却不断将好菜夹到我碗里,还说:“多吃点吧,看你瘦瘦的样子!”我说:“你一年才回来一次,你吃吧。我在家天天都能吃的。”谁知你却说:“我在那边,也有得吃的。现在我回来了,你不多吃点,以后谁能管住你呀!”于是,我从好菜的美味中,品到了你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几千公里的路程,就算再远,再艰险,也无法阻挡我和母亲的亲情。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地工作,让母亲安享天伦之乐,让她不要再为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操劳,让她不要再为我而日日烦心。

亲爱的母亲,我现在终于懂得,纵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也割不断我们母女间千丝万缕的深情。

例文(20):

距离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初三(11)班 卢弈洋

2006年获奖作品

十二码的距离是多少?用我们更熟悉的数学语言来说,约合9点2米;直观地说,就是在正规的足球场上,从点球点到球门线中点的距离。

十二码长吗?不长。任意找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都能在几秒钟里跑完。十二码短吗?不短。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才能卓越的运动员,不知有多少声名显赫的球队,都曾跪倒在距球门仅十二码的点球点上。

说实话,对于一个技术全面,心理素质过硬的球员来说,罚点球并不难。可就是这个“不难”,却曾经难倒了诸如克鲁伊夫、贝肯鲍尔、贝利、马拉多纳这样的天才,使诸如荷兰、德国、巴西、阿根廷这样的豪门球队折戟沉沙。

还有意大利,没错,就是那威名远扬的意大利。他们罚点球的成绩不可谓不臭。今年之前,意大利队在其参加的十几次点球大战中,仅仅赢过一场。其失败包括1994年的世界杯决赛,在美利坚的烈日下,忧郁的巴乔为我们留下了令人伤感的背影。

在今年的德国世界杯决赛圈中,意大利队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率先挺进决赛。在决赛中挑战他们的是法国队。决赛刚刚开始,厄运之神再一次戏弄了意大利人。开场仅五分钟,他们就被齐达内的“勺子”点球耍了个哭笑不得。在之后的比赛中,意大利队顽强地扳平比分,将比赛拖入了点球决胜。又是点球!意大利人一点把握也没有,但他们还是坚强地站到了点球点上。前四轮,意大利人竟然无一失手,法国队的特雷泽盖却将球重重地砸在了横梁上。第五轮,意大利的“福将”格罗索上场,只要罚进这个点球,冠军就是他们的。他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全场的5万观众,全世界的数十亿观众,都牢牢地盯住了他。全场的气氛凝固了,时间好像也停滞了。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砰”,球如子弹般飞向球门,守门员扑了个空,就在球挂门而入的一刹那,全场火山爆发般沸腾了。意大利赢了!法国人欲哭无泪,意大利人终于战胜了点球。

全世界都在感叹意大利人的神奇,“打破魔咒”、“迎来运气”都被作为意大利夺冠的原因。可旁人哪里知道,他们为这一天付出了多少!人们感慨球员的腰缠万贯,香车美女,又何曾看到他们流下了多少汗水。在酷暑的阳光下,他们必须忍受炎热的煎熬;在严冬的寒风里,他们又必须在冰天雪地中奔跑。枯燥的训练,频繁的比赛,教练的指责,舆论的批评,都让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意大利队的核心球员皮尔洛每次训练以后,都要加练一个小时的点球和任意球。望着镁光灯下眉开眼笑的球员,你可曾想过他们的痛苦?

人生就是如此。有时我们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就看你抓不抓得住;而为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往往要付出千万倍的汗水。

朋友们,距离不是问题,要紧的是付出努力,把握住这段距离。

例文(21):

距离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初二(2)班 周于琦

2006年获奖作品

叶对树说:“放心,我不会离开你。我们这样亲密,谁都不能让我们产生距离!”

——题记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树都很幸福,因为叶子一直陪着她。树很喜欢叶子,不论她是穿着嫩绿的短裙、深绿的长裙,还是现在镶着金边的舞裙。树喜欢看叶子跳舞,喜欢听叶子唱歌,她觉得“哗哗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可是,现在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他觉得叶子要离开了。

终于,在一阵狂风中,叶子摇摇欲坠。树凄凉地说:“你终于要离开了么?”叶子一愣,依旧在还俗的怀抱里打着转,这是她一生所跳过的最炫、最亮的舞。

“告别的舞都是这样的吗?”——这好像是树说的,又好像是叶说的。

这都无关紧要了,现在叶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一句话:“我不想我们的距离有一树之高。”

树孤伶伶地站着,像是被遗弃的老人。但她又感到安慰,因为叶并没有离开,就在它的脚下。

叶与树的距离,为零。

水晶般地透明,雪一般地纯净。

——题记

它好似水晶,却不耀眼;它不会势利,哪怕惨不忍睹,照样欣然接受。——镜子。

我不喜欢照镜子,却爱在其中寻找自己。艾丽斯寻找到美丽的新车,露丝探求到快乐的源泉,南茜遇到了自己的天堂。

镜中人与我一样,又怎么会不一样?怎么会!可又有点不一样。似乎更加天真、稚嫩一点。再往里些,看见一个小小的我。在数学里,应该叫做相似图形吧?她笑得那般纯洁灿烂,怕是雪见了也要融化吧!我触到镜子,想要抓住她,因为我现在再也无法纯真。

她也伸着手,无法碰触。我无奈。从任意角度,依旧无法。

我失望,在无限落寞中抑郁。

她永远只是一个虚幻,在镜后遥远的地方。哪怕再近,也至少隔着五厘米——一面镜子的厚度。

她真实地存在,却隔着遥远。

我与我的距离,为五厘米……

心与心的距离,多远?

——题记

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更是最远的。没有人能真正走进心灵深处——连自己也不行。如果走近,就意味着背叛。

我不愿背叛自己,不愿背叛别人,也不愿被别人背叛。所以我选择封闭。露出心灵一角,是最最纯洁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就沉睡在封锁之中。

我想敞开心门,却惟恐风尘的污染。

只有在面对最明媚的阳光时,才能稍稍敞开,走进阳光,亲密地与另一颗心交谈。

我喜欢心与心的交流,又怕风的腐蚀。夹在开与关之间,无限郁闷。

知与未知,都在等待。

心与心的距离,无知……

不论距离如何,我心依旧。

综合讲评(7):

联想与立意

为应试而做的命题作文,与我们平时的主动作文是不同的。后者应该是有感而发,为情造文,文章的素材和观点,乃至主题的形成往往在先,命题往往在后。这是符合写作的客观规律的,因为写作欲望应该来自生活感受。但是命题作文却不得不把这个顺序颠倒一下,虽然原则还是要“有感而发,为情造文”,但是你必须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再到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中,去寻找适合的材料和适当的立意,然后才能构思成文。

在这个过程中,联想对文章的成败起着几乎是关键的作用;而命题,则决定了联想范围的大小和难易的程度。命题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从它与主题的关系来看,则可以分为有明确要求和无明确要求两大类。有的命题本身就是主题,如“反对自由主义”;有的指明了确定主题的方向,如“是做官还是革命”;有的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主题,如“于无声处”,这个题目出自鲁迅的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显然是在暗示着一种情感的爆发了;其它如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等,多半也大致规定了一个提炼主题的范围。主题如果比较容易明确,看起来似乎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其实同时也提高了选材和写法的难度,因为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很容易产生雷同入套的文章。所以,许多同学宁可写没有任何附加限制的命题,比如“网”、“风”、“线”、“距离”之类,这虽然加大了立意选材的难度,但同时也提供了联想构思的更大自由,从而有可能写出自己的特色。

就拿“距离”来说吧,它可以具体化为物与物之间的长度,也可以抽象化为思想人心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对它的内涵作任何规定,对它进行解读的外延就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写好文章,首先就要看我们能否通过联想确定命题的含义,并通过选材使其具体化,然后就是构思成文的问题了。

赵进有感于自己和母亲的空间距离,曾一度产生对母爱的隔膜之感,后来在一些生活细节中体会到母爱的无远弗届和无微不至,最后归结到“纵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也隔不断我们母女间千丝万缕的深情”这个主题。文章虽然重点写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但当她理解了母爱时,她的心也就和母亲的心“零距离”了。

卢弈洋是联想到点球点到球门的12码,这个不长的距离,竟使无数足球大腕折戟沉沙;但意大利的格罗索最终还是打破了这个“魔咒”。由此作者悟出一个生活的哲理:“有时我们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就看你抓不抓得住;而为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往往要付出千万倍的汗水。”卢弈洋显然是足球迷,有关足球的知识和感悟渗入了他的生活经验,这就是本文联想立意的基础。

周于琦的联想则更加富于诗意了。叶与树的距离,最终为零,显示了树与叶的亲子情怀;“我”与镜像的距离,为五厘米,映照出现实对虚幻的审视;心与心的距离,可远可近,浓缩着人世间万种情仇。兼有如此深刻的立意和如此形象的表达,本文其实就是“散文诗”了。

由此可见,“构思”首先是一种“发现”,即经由题目联想到某种生活现象,发现从中可以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主题;“构思”同时也是一种“内视”,即审视自己对这种生活现象的情感、理解和感悟,并把它与自己的发现结合起来。结合得好,文章就有了新意。

名作欣赏(7):

只拣儿童多处行

冰心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地,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盒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坐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带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咭咭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我们站了一会,沿着湖边的白色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折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色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起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男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他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他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他后面的女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在和也快乐。

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一九六二年五月六日

阅读参考(7):

“联想”的奥妙

——读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

什么叫“联想”呢?顾名思义,就是“由此及彼的想象”,或者说,就是“把想象联系起来”。这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方法,对写作来说极其重要。如果一个人缺乏联想的能力,那他在写作中就会感到文思枯竭;反之,如果他能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就有可能“文思泉涌”了。当然,写作中的联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的内容必须源自现实生活或科学知识,必须合情合理,具体运用时也要符合写作的规律。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诗人用想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

现在,我们就以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来看看她是如何运用联想成文的。那是1962年的春天,冰心到颐和园去,看到许多活泼可爱的孩子从颐和园门口涌出来,就像一群小天使。这热闹的景象,使她想起了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紧接着,她脑海里灵光一闪,就把这两句诗点化成“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了。请注意,这就是文章的开头,其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联想:一个是从儿童想到两句关于儿童春游的诗,二是从儿童春游想到自己的春游,居然反其意而用之,把这两句诗给改了。这一改就巧妙地点了题,同时也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我”在寻春时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于是我们继续看下去。作者想到知春亭畔去喝茶,但那里“已是坐无隙地”,到处都是欢乐的孩子,把“我”的兴趣也完全吸引过去了。后来“我”到了玉澜堂,发现有几棵大海棠树开满淡红色的花,春意盎然,在“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正当“我”兴致勃勃地赏花时,又围上来一群孩子,都说花好看。“我”问他们“怎么好法”,有的孩子说不出,但有个女孩却笑道:“就是开得旺嘛!”一句话引发了作者的灵感,于是她接下来写道:“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请注意,写到这里,文章丰富的内涵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显露出来,因为这其中又包含着如下符合逻辑的联想:由海棠花想到祖国的花朵——儿童,由花儿“开得旺”想到儿童“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最后用设问设答的方法来归结全文:“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结尾,不仅解开了开头设置的悬念,而且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内涵: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少年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就是祖国美好的未来。

可以说,冰心写这篇文章,主要的方法就是靠联想,她把“儿童”、“花朵”和“春天”之间的关系通过联想来融会贯通,然后经由巧妙的谋篇布局成文。而促使这些联想产生并发展的动力,就是她对少年儿童无比热爱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联想的翩跹总是和感情结伴而行的;一个感情贫乏的人,是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但同时,光有感情也不行,你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为你提供联想的素材。所以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有道理的。

1998年“增华阁”大赛,句容市后白中学的赵静写了一篇《我喜爱白色》,她就是用审美的眼光,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通过白玫瑰、栀子花、和平鸽和“白衣天使”等意象,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了白色的纯洁、质朴和美好。

总之,联想是架设在事物间的桥梁,是进行分析比较、深化观察思考、融会写作素材的基本方法,无论是自己写作,还是阅读欣赏,都需要提高我们的联想能力。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