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读写结合学作文(1)

洪蒲生

<读写结合学作文>一书已由凤凰出版集团出版


自 序

如果要学古人,为自己的书房命名的话,我将题之曰:“两半斋”。

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我当初学的是师范和中文,前者是响应“到教育战线去抗旱”的号召,同时也是我本身的志愿;后者则是我从小学到中学的情有独钟,而且至今无怨无悔。于是到了1963年,我就顺理成章地到中学去教语文了。一口气教了21年,想不到忽然把我调离教学岗位,做了一年不到的行政工作,我自己也“口渴”难忍了,于是又到报社去做编辑,一口气又做了20年,直到回家休息。每当想到此生的庸庸碌碌,便有点自愧自嘲:前一半做教师,似乎要有一点成绩了,结果半途而废;后一半做编辑,其实是半路出家,这岂不是两个“半”吗?于是,我就成了一个双料的“半成品”、“半瓶醋”、“半拉子”乃至“半吊子”了。呜呼哀哉,此非我所愿也,亦非我所能预料、所能控制者也!

然而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鬼使神差地,先是不自觉,后来竟发现这两“半”之间,居然可以藕断丝连,这“丝”就是文字工作,是中国的汉字,可以写中国的文章,可以创作中国的文学。我既然可以为社会各方面的来稿作文字加工,为什么不能为中小学生的来稿加工呢?于是就全力参与镇江日报举办的“增华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命题、阅卷、评奖,乃至编书,至今已干了23年;其中包括在关心下一代周报工作的10年,我又开辟了名为《朝霞》和《七彩笔》的中小学生习作版,并建立“彩练”通讯文学社,把我对中小学生作文的阅读、改评和引导扩大到全省,付出不少的心血,也感受到无穷的乐趣;继而从2005年完全退休后,依然协助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做这方面的工作。这样一算,我从1962年在苏州铁路中学实习涉足作文教学以来,很快就到半个世纪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这两“半”也可说已经合二而一、破镜重圆了。从这面带有裂痕的镜子中,可以照见我始终如一的梦想,既切近,又模糊,因为我的能力终究有限,无法使这影像更加清晰,当然也更不能使“破镜”化为“完璧”。

唯一可以略感欣慰的是,我总算延续着自己如丝如缕的小小心愿,把这件事坚持做下来了。从2008年开始,我连续编写了三本作文书:《和你一起学作文》、《同中看异学作文》和《读写结合学作文》,总印数达十万册。这是我为莘莘学子所作的微薄奉献,亦可谓一而再,再而三,表达着我对孩子们殷切期望的心情。

洪蒲生

2011、3、11

目 录

一、自序

二、题记

三、第一题

读写参考(1):拆题分析好处多

例文1:我们班上趣事多(陈月凝)

例文2:我们班上趣事多(付薪妃)

例文3:我们班上趣事多(赵沁月)

文学悦读(1):“常识不具,难语专攻”

第二题

读写参考(2):抓住“关系”做文章

例文4:电视和我们一家(杨雨萌)

例文5:电视和我们一家(丁晨亮)

文学悦读(2):“学者必有师”

第三题

读写参考(3):题义双关要看清

例文6:嫦娥的故事(朱璇颀)

例文7:“嫦娥”的故事(伍旭辉)

文学悦读(3):毛泽东诗词的成句运用

第四题

读写参考(4):画里有话细揣摩

例文8:“酒”别重逢的故事(陆子辰)

例文9:“酒”别重逢的故事(屈莹莹)

文学悦读(4):好诗不厌百回改

第五题

读写参考(5):搞懂再背效果好

例文10:读《悯农》的感想(丁天悦)

文学悦读(5):鲁迅谈读书写作

第六题

读写参考(6):知识越多越好写

例文11:我们镇江好地方(周润佳)

例文12:我们镇江好地方(方云飞)

例文13:我们扬中好地方(朱彦萍)

文学悦读(6):神童难得 早慧可期

第七题

读写参考(7):情景交融贯古今

例文14:旱灾中的古代农村(梁汉禹)

例文15:旱灾中的古代农村(夏悦涵)

例文16:旱灾中的古代农村(朱彦萍)

文学悦读(7):虚怀若谷 名副其实

第八题

读写参考(8):程度决定于深度

例文17:我最喜欢的老师(朱嘉轩)

例文18:我最喜欢的老师(陈诗雨)

例文19:我最喜欢的老师(李书悦)

例文20:我最喜欢的老师(戴佳怡)

文学悦读(8):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第九题

读写参考(9):依情据理再创作

例文21:《翠鸟移巢》新编(虞 爱)

例文22:《翠鸟移巢》新编(凌 静)

例文23:《翠鸟移巢》新编(房言鼎)

例文24:《翠鸟移巢》新编(邢顾伟)

例文25:《翠鸟移巢》新编(陈静娴)

例文26:《翠鸟移巢》新编(张文昭)

文学悦读(9):海哪百川 有容乃大

第十题

读写参考(10):感想部分要扩大

例文27:看漫画《父与子》有感(陈 妍)

例文28:看漫画《父与子》有感(王昭萱)

例文29:看漫画《父与子》有感(唐之珩)

文学悦读(10):读《红楼梦》 结终生缘

第十一题

读写参考(11):

题 记

2010年10月,我接受了为第23届“增华阁”作文大赛命题的任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要上电脑敲打修改,直至赛前几天才最终定稿。由于这一届临时决定高中不参加,所以最后确定的是小学三年级、四年级、高年级和初中四个比赛组,每组5题,一共20道题。根据前22年参与命题阅卷的印象,我对这次的命题作如下考虑:一是增加议论文或可以适当发挥议论的赛题。二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三是增加赛题中文字和图片材料的阅读量,锻炼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四是各组赛题中都有古代诗文的材料,锻炼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五是题型尽可能多样,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应变能力。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还在“注意事项”中,特别加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本次赛题中,有不少提供了相关的文字材料和图画,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同学们‘读写结合’的能力。因此,同学们在下笔为文之前,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有关材料,充分理解文图的内容和含义,然后才能根据赛题的要求进入构思阶段,才有可能把文章写好。”

以上我说的“读写结合”,自然只是指比赛中一次性的阅读和写作;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当然是平时坚持不懈的阅读和写作。一个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实现。

至于说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那我们又必须看到:阅读是前提,阅读是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阅读能力,根本就无法进行写作;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总是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水涨船高”。你去问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去问那些作家们,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呢?他们的回答也许各具特色,但有一点肯定是共同的,那就是尽可能多读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我们在学校里,通过语文课接受“读写结合”的训练固然很重要;但其实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勤于阅读和善于思考,是平时的日积月累和持之以恒。现在有很多学生,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几乎完全放弃了广泛的阅读;而不少家长也把“课外书”一律斥之为“闲书”。这样的学习方法,在急功近利的同时却埋下了影响深远的隐患,最终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我们把“阅读”的重要性强调到如此程度,就不仅是指一般泛泛的阅读,而且也不仅是指书本的阅读了。为什么有的人读书很多,结果却读成了“书呆子”,甚至如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越读越蠢”呢?关键就在于他缺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缺少马克思所主张的怀疑批判精神,不能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结果,他就感悟甚少,创见更谈不上,“人情”既不能“练达”,“世事”也难以“洞明”。他的头脑已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被践踏成一团糨糊,最终就正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所主张的“阅读”,就不仅指读书,还包括读社会,读人生,实在是一种广义而深刻的“阅读”。大至研究国是,小到下笔为文,都是这个道理。即以此次“增华阁”作文大赛而言,也需要我们认真地“读题、读文、读社会,读图、读诗、读人生”,只有经过联系社会实际的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赛题的要求,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

从本次大赛阅卷的总体情况来看,有不少同学的作文是写得不错的,他们对于“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应该会有一些体会和感悟。而我在阅卷、评奖和编书的过程中,也对命题的得失和同学们习作的成败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为了把自己的体会尽可能写得细致深入一点,我这本书采取了“逐题讲解”的办法:先为每道题写一篇“读写参考”;再选择部分获奖作品作简要的点评,供同学们比较学习;每题结束后则有一篇“文学悦读”,一共20篇,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先后对毛泽东、鲁迅、刘绍棠、杜甫、贾平凹、王蒙、张爱玲、曹雪芹、法捷耶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笛福、凡尔纳等名家的阅读和写作作简要的介绍,这当然是为了促进同学们的课外阅读。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我坚持高标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低年级同学一时不能完全看懂不要紧,同样会大有好处,过几年再读就能加深理解和感悟;高年级同学也不要以为一下子就能全部理解,过几年再看还会有新的收获。

书中我写的20篇“读写参考”,基本上属于作前的启发和引导。作前的启发和引导必须努力避免以下几种情况:讲得太空泛,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讲得太单一,甚至拿出“样板”,结果会造成千篇一律;讲得太片面,学生往往也会忽视某一方面;讲得太琐碎,又会使学生感到不得要领,无所适从。所以我的指导思想是既要讲清一些原则,又不要失去灵活性;既要开启学生的思路,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而且,因为下面有例文,有讲评,所以有些具体问题在“作前的启发和引导”中就更不必讲了。1985年,《江苏教育》曾经发表过我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我提出“作文教学必须解决三个‘不很了解’的问题:其一是“教师对所出的题目究竟应该怎样写,大致有哪些写法,不应该怎样写,大致会出哪些问题,往往不很了解”;其二是“教师对学生每次作文的情况,以及每个学生作文的总状况往往不很了解”;其三是“学生对教师批改的用意,联系他的文章究竟应该怎样做往往不很了解”。而自1988年镇江日报举办“增华阁”作文大赛以来,我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由于这个全市性的大赛参加者数以万计,而且是较能真实反映学生水平的当堂命题作文,因此便于我们从宏观上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作文的实际状况,而这对解决三个“不很了解”的问题是会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每年的大赛,也希望有更多的语文老师支持、参与这项工作,使“增华阁”作文大赛能对促进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