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学作文(5)
洪蒲生
第四题
下面是漫画《“酒”别重逢》,共有四幅图,图中的两个人,左边的叫张三,右边的叫李四。请按次序认真看图画里的内容,看懂后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具体细致地写出来,还要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题目就用:“酒”别重逢的故事。
(图)
读写参考(4)
画里有“话”细揣摩
看图作文,当然首先要把图看懂,但大而化之地“看懂”还不行,必须把图画中所有的细节都看懂;如果有连续的几幅画,那就还要看懂图画的变化和发展。只有理解到这个程度,才能完全掌握图画明里暗里的含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对画作的意象进行补充、细化和延伸,把静止、片断的画面转变为流动连续的文字作品。
这就是一种“改写”,是在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改换另一种表现手法,发挥另一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长处,改得好甚至可以强化原作的表达效果。有人说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形形色色的美术作品,花花绿绿的广告图片,时时处处的电影电视,的确搞得人眼花缭乱,往往迷惑于声色的直观绚丽而疏懒于深入的理性思维。长此以往,对文字表达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
在《“酒”别重逢》这四幅画中,第一幅上方的彩灯上写着“春节”二字,分明是在交代时间和气氛,画面下方两位主人公正在大吃大喝,且直接拿着酒瓶大杯喝得正酣,完全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光景。第二幅两人已在“餐厅”外面即将分手,头上的旋转线说明已经头昏脑涨,身体已经东倒西歪,两腿也已经发软了,身边炸响的鞭炮更使两人如在云雾之中。第三幅是两人开着汽车告别,也不管那汽车已经开得歪歪扭扭,出车祸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有的同学说他们两人的车撞到了一起,这是不对的,因为图上的车轮印分明是方向相反的。第四幅两人并排躺在病床上输液,显然在同一个医院里。一人腿部骨折吊了起来,脸上也有伤;一人手臂和头部都包扎起来,伤得也不轻。两个人正在侧过脸交谈,正好呼应了“酒”别重逢的题义,不过这个“酒”可不是“久别重逢”的“久”,说明他们这么快就在医院重逢,是因为酒后驾车肇事的缘故。
小作者如果这样看懂了四幅画的全部含义,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想象和发挥,文章就基本上符合要求了。最终写得好不好,一要看对图画的理解有没有错误和遗漏,改写的中心和重点是不是明确;二要看自己的发挥和描写是不是合理而生动,能不能写出自己的特色。
不过这样的看图作文基本上还是图解式的,自己发挥的余地并不太大,作文的内容与图画的意象大体上是符合一致的。这比较适合低年级孩子的练习。如果到了中学,那就要选择更含蓄、更精练、提供信息更少的图画、漫画或幽默画,为作者的想象留下更大的空间,其改写也就能在原画基础上有了再创作的更大余地。在《和你一起学作文》中,有一篇看图作文题为《今天,我们看鸟去》,原画是在一片空地上有许多树桩,中间只有一棵残存的树,树上居然有一窝小鸟,四周来看鸟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就是这样一幅画,作者却把它改写成一篇想象丰富、构思巧妙的小说,那就完全是一种再创作了。
例文(8)
“酒”别重逢的故事
扬中市二实小三(6)班 陆子辰
新春佳节,到处张灯结彩,好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可就在今天,张三和李四却出了大事。
张三和李四这一对阔别已久的老朋友,春节在餐馆相聚,互诉衷肠。他俩一边喝酒一边聊,全然忘记自己是开着车来赴约的了,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在推杯换盏之间,两个人已经喝光了整整一箱酒,脸都红得像熟透的螃蟹,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嚷着:“喝,全干了!”等他们从餐馆出来,早已是头重脚轻,分不清东南西北,嘴里还在喊着下次再聚。
两个人上了车道别,车子开得歪歪扭扭,走的都是S形。
想不到,两个老朋友很快又见面了,但这回是在医院,因为他俩的车一个撞上墙,一个撞坏了路边的栏杆,两人都受了伤,可真够险的。张三对李四说:“老弟啊,我们真不该把酒后驾车当儿戏啊!”
李四也悔恨地叹了一口长气。
所以说:酒后驾车太危险,千万别当儿戏看。
编者评语:本文写得简单了些,有些细节没写出来,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但作者的语言能力非常突出,其用词的丰富和准确,三年级的孩子一般是做不到的,看来多半是得力于课外阅读吧!
例文(9)
“酒”别重逢的故事
句容市开发区小学三(2)班 屈莹莹
春节到了,张三和李四约好一起去餐厅喝酒,一起庆祝春节的到来。李四端起酒杯说:“兄弟,咱俩两年没见面了,今天好不容易见了面,咱就来个不醉不归。”张三也高兴地说:“听说你刚买了一辆新车,肯定是发大财了!”
两瓶酒下了肚,他们还不罢休,又兴高采烈地开始划拳。划着划着,第三瓶酒又喝光了。一直到餐厅要关门,他们才想到该回家,只好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东倒西歪地往外走。张三对李四说:“真……痛快!明天……我请你,咱们再来个……一醉方休。”李四呢,早已站不稳了,他双腿发软,眼冒金星,嘴里嘟囔着:“啊……啊……明儿……见。”
张三和李四来到停车场,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的车子。两人的感情可真好,上了车还不忘打招呼,一个说:“再……见,明天……再来!”一个说:“我……给你打……打电话!”
车子上了路,张三稀里糊涂撞上了路边的栏杆,头破血流地躺在车子里;李四开着新车更兴奋,一头撞在别人的车屁股上,差点儿车毁人亡。
第二天,张三挣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摸摸自己脸上破了一大块,火辣辣地痛。更糟糕的是,右腿被吊起来,动不了了。扭头看看,旁边还躺着一个人,右手和头上都缠了绷带,样子好像比他还惨;再仔细一看,怎么这么眼熟?这不是昨天在一起喝酒的李四吗?此时李四也转过头来看张三,两人终于明白,昨晚他们都出车祸了。
张三深深叹了口气,苦笑着对李四说:“昨晚咱俩一起喝酒是为了庆祝‘久别重逢’,想不到今天又来了个‘酒别重逢’。兄弟,咱这酒喝得差点没把命搭上……下次可不敢再酒后开车了!”
我想,中国人自古就说什么“无酒不成席”,这话有点道理,因为喝酒能助兴。可就有一条,千万要记住“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酒后驾车出了事,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张三和李四如果下次再酒后驾车的话,说不定要在太平间相遇了。
编者评语:三年级的娃娃能写成这样,简直太棒了!第一,作者对图的阅读认真而仔细,把图中明示暗示的内容都写出来了。第二,依据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作者通过流畅的叙述和适当的描写,加强了故事的可读性。第三,文章还能联系中国饮酒文化进行合情合理的评论,显示出小作者的少年老成。第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酒别重逢”的谐音双关含义,不仅在开头和结尾作了呼应,而且对此巧妙地加以引申,对屡教不改的酒后驾车者发出了善意的警告和讽刺。
文学悦读(4)
好诗不厌百回改
诗不改不工,修改是写作中的水磨功夫。关于修改,毛主席曾这样告诫我们:“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而他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
对自己写的东西进行修改,有时需忍痛割爱,有时要动大手术,所以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自以为非的精神。以主席这样高的文学水准,他却在给胡乔木的信中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是真诚写作者由衷的感悟。因此,尽管在我们看来,胡乔木、郭沫若、臧克家等人的诗才未必高于主席,但主席仍然常把自己的诗作寄给他们,请“予斟酌,提意见,书面交我,以便修正。”
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其《送瘟神》诗中有一句“千村薜苈人遗矢”,“薜苈”二字语义不明,一些论者只好将它一分为二,解作“薜指薜荔,蔓生植物;苈指葶苈,草名。”1966年4月,胡乔木就此写信问主席,主席告诉他,把“荔”写成“苈”是笔误,建议改正。在毛主席《反第二次大围剿》的传抄稿中,曾有一句“八百里趋十四日”。后来郭沫若查阅了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其中关于此战记述如下:“十五天中,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于是建议改成“七百里趋十五日”。毛主席复信说:“改得好”。1957年1月14日,毛主席找臧克家等人谈诗,臧克家问主席《沁园春•雪》中的“腊象”作何解,毛反问“你看应该怎样?”臧提议改成“蜡象”比较好,可以与上面“山舞银蛇”的“银”字相对,毛当即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
事实上,毛主席也并不仅仅是向专家请教;不论是谁,只要意见正确,他都虚心接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主席加了一个批注说:“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据说这位“不相识的朋友”是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主席因此称他“一字师”。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夜不能寐,感慨万千,写下《七律•到韶山》,其手迹中有一句“别梦依稀哭逝川”。诗写好后,主席向身边工作人员、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建议改半个字,将“哭”改成“咒”。主席对这半字之改大为赞赏,称梅白为“半字师”。
当然,毛主席在写作中更多的是“新诗改罢自长吟”。他的许多诗词写于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往往是“在马背上吟成的”。解放后更只能利用日理万机之余,“夜不能寐”之时,所以常常是改来改去,抄了又抄,其不同的手迹便留下他反复推敲的思维轨迹。由此也可以看出,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
在《昆仑》这首词中,毛主席活用了宋人张元的成句:“飞起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是用“玉龙”的“败鳞残甲”来比喻飞雪;主席却是用“玉龙三百万”来比喻终年积雪的莽莽昆仑。但下一句,主席原来写的是“都是此君余脉”,后来却改成“搅得周天寒彻”。这个改笔延续了“飞起玉龙三百万”的壮丽想象,完成了对万里高原的动态描绘,显然要比原句好得多!而后面的“把汝裁为三截”,在手稿上原为“把汝挥为三截”,这也是绝好的修改,一个“裁”字,举重若轻,于无限从容中蕴涵万钧之力。接下去,初稿作“一截抛洋,一截填海,一截留中国”,后来又改成“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毛主席对此自注道:“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美、英、日都涉及了。”时值1935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东北肆虐,又觊觎我华北,而主席却依然不忘同样受军国主义之害的日本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国际主义胸怀!在《广昌路上》一词中,“风卷红旗过大关”原稿作“风卷红旗冻不翻”,这显然是主席想到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风掣红旗冻不翻”。但岑参只是极言苦寒,而主席要表现的却是红军风雪行军的豪情壮志,所以后来改为“风卷红旗过大关”,那境界和情怀就完全不一样了!
其它诸如:先作“六月天兵征腐恶,欲打南昌必走汀州过”,后改成“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先作“统治阶级余魂落”,后改成“狂飙为我从天落”;先作“欲学鲲鹏无大翼”,后改成“蚂蚁缘槐夸大国”;先作“革命精神翻四海”,后改成“四海翻腾云水怒”;先作“她在傍边笑”,后改成“她在丛中笑”;先作“红旗飘起农奴戟”,后改成“红旗卷起农奴戟”;先作“人物峥嵘变昔年”,后改成“遍地英雄下夕烟”;先作“我失杨花君失柳”,后改成“我失骄杨君失柳”;先作“更有岷山千里雪”,后改成“更喜岷山千里雪”……只要我们把这些改笔前后对比思考一下,就能悟出二者质量之高下。由此可见,即使是毛主席的诗词,多半也不是什么一挥而就的神来之笔,而实在是经历过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的苦心之作。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