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读写结合学作文(7)

洪蒲生


第六题

我们镇江好地方

读写参考(6)

知识越多越好写

“我们镇江好地方”这个题目,虽然结构和“我们班上趣事多”大致相似,但题材的范围可就大得多了。“我们镇江”比“我们班上”要大多少啊!这个“地方”的“好”处,比一个班的“趣事”要多多少啊!写“我们班上趣事多”,就是写自己身边的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比较容易;写“我们镇江好地方”,仅靠自己的直接见闻就很不够,所以就比较难,有的人不知道写什么,有的人写出来的大家都知道,也不容易写出自己的特色。

那么,怎么办呢?一句话,就是平时要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多看有关家乡的书和文章,要及时了解有关家乡的新闻和信息。镇江之“好”,与它的历史、地理、风光、文化、物产、人情以及现在的建设和发展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如果你能在平时多吸取一些有关的知识,那你的写作视野就就比较宽广,选材范围就比较大,构思立意也就可能比别人高出一筹,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比较新鲜,比较丰富,更能吸引读者。比如说,你知道镇江历史上出过哪些伟大的人物吗?你知道有哪些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与镇江有关吗?你知道历史上哪一段时期镇江的文化最辉煌吗?你知道镇江有哪些著名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知道镇江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吗?你知道镇江的风景名胜有什么特色吗?你知道镇江历史上有一次战争永远值得我们骄傲吗?你知道镇江有哪些特产以及相关的趣闻吗?你知道近三十年来镇江的发展情况吗?等等。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惊呼,这是你向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吗?你自己又知道多少,又能说清楚多少呢?说老实话,我知道的还真不算多,有很多事情我都要靠临时去查资料。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向小学生们提出这些问题,因为我不是现在要考你们,而是告诉你们这是一个学习的方向,从小就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去辐射,去吸纳。你头脑里储存的知识越多,得到的信息越多,你写作时的想法和办法就会越多,突发的灵感也可能比较多。当然,知道得多了,也会在选择材料、确定重点、理顺头绪、明确立意等方面遇到更大的困难,但这是前进中的困难,总比做“无米之炊”好,总比人云亦云好。克服了前进中的困难,你的文章就能“更上一层楼”。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你既然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家乡的知识;反过来,你对家乡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增进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文章就容易写得更好。低年级的作文主要写“身边事”是对的,但不应该满足于此。尽早扩大知识面,提高思想境界,扩大写作视野,是及时摆脱低幼化,提高写作水准的关键。

例文(11)

我们镇江好地方

镇江市实验小学四(8)班 周润佳

“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背靠美丽的三山,面临宽阔的长江……”听,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小朋友们正用他们清脆的童音,歌唱着我们美丽的家乡——镇江。下面就让我来做一次“导游”,带领大家玩玩我们镇江吧。

镇江坐落在长江边,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清代有一位皇帝,就特别为镇江写下“天下第一江山”的题词,可见镇江名不虚传。

镇江最著名的就是“三山”和“三怪”了。“三山”分别是金山、焦山和北固山。有关金山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等。金山的著名景点有“白蛇洞”、“慈寿塔”等。焦山碑林可与西安碑林媲美。每到秋天,焦山桂花园里满树的金黄,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焦山万佛塔虽然不算太高,但也很壮观。北固山有“刘备招亲”的传说,山顶上还有相关人物的蜡像呢。山脚下有大片大片的竹林,可美了!其实镇江的南山也很美,尤其是“招隐景区”。春天的时候,桃花开了,樱花开了,山间一片片粉红嫩白;夏天的时候,荷花也开了,池塘里游鱼戏碧水,令人心旷神怡。

说到镇江的“三怪”,其实是我们家乡人引以自豪的三种美味食品,它们分别是香醋、肴肉和锅盖面。香醋相传是杜康发明的。有一天,他用酒糟喂马,不小心多加了些水,然后就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水变了颜色,便尝了一下,只觉得入口又香又甜,很是好喝,就给它起名为“醋”。肴肉几乎是镇江人早上必备的菜肴,吃时淋上香醋,撒点姜丝,入口又香又粘,好吃极了!说起锅盖面,那就更加有趣,镇江人在面锅里煮面条的时候,会在锅里放一个小小的锅盖,在面锅里漂着,而这样下出来的面条,竟成为“天下一绝”,你说怪不怪?

说起我们镇江的好处,那可太多了,咱们下次再聊吧。

编者评语:思路清晰,叙述流畅,文风也比较活泼。“三山”和“三怪”,是镇江最具特色的两张“名片”,用它们来赞美家乡,是有代表性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基本上是一般性的概述,缺少比较深入的、新鲜的内容。

例文(12)

我们镇江好地方

江滨实验小学四(3)班 方云飞

李瑞同学:

你好!

我们在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上认识,并成为好朋友,但如今我们已分别三个月,我非常想念身在武汉的你。明年暑假,我想请你来我的家乡作客。

先请你猜一个谜语:船头敲鼓——打一城市名。嘿嘿,猜不出来了吧?告诉你吧,谜底就是镇(震)江呀!哈哈,你们的城市好像是“夏天穿棉袄——武(焐)汉”吧?我的故乡可没那么热,我们是“城市山林”呀!说到我们城市的山,最著名的要数“三山”,也就是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了。

金山最大的特点是“寺裹山”,因为金山寺依山而建,好像把整个山都“裹”起来了。金山公园内还有清冽甘甜的“天下第一泉”。动人的爱情传说——“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等你来玩的时候,我会详细讲给你听。

焦山的特点是“山裹寺”,因为寺庙是隐藏在山里面的。美丽的焦山一年四季树木葱茏,所以又称为“江中浮玉”。焦山上还有一座名闻遐迩的炮台,曾经在可歌可泣的抗英战争中声名远扬,有不少战士在这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焦山公园内还有著名的碑林,其中的“瘗鹤铭”可是书法极品哦!每到秋天,公园里的桂花就竞相开放,一丛丛的桂花虽然常常躲在浓密的树叶中间,但它们那浓浓的香味呀,一定会钻进你心里。你想,当我们闻着桂花沁人心脾的香味,听着焦山定慧寺传来的钟声,欣赏着书法大师的作品,那该有多美呀!

我们镇江的北固山也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它的特点却是“寺冠山”,因为山顶上有座甘露寺,就好像戴了个帽子,所以“冠”在这里是个动词。据说三国的时候,刘备和孙权在山上骑过马,试过剑,那块中间裂开的“试剑石”至今还躺在那里呢。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刘备招亲”,其故事也发生在这里。由于北固山山势险峻,俯瞰大江,所以又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名。宋代诗人辛弃疾就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怎么样?听了我这简要的介绍,你一定已经动心了吧?来吧,快到我的家乡镇江来吧!我们全家都会张开双臂欢迎你的。

祝你生活愉快,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你的好朋友方云飞

2010年11月21日

编者评语:热情洋溢,文风活泼,充满了身为镇江人的自豪感,这除了反映出作者的语言特色,也与采用书信体,用第二人称直接向朋友介绍镇江有关。作者对“三山”的介绍比较具体深入,但原文只讲了金山的“寺裹山”,编者帮你把焦山的“山裹寺”和北固山的“寺冠山”补起来了。写文章遇到此类有特色的内容,要么就写全,要么就干脆舍弃不写,因为如果只写其中一个,反而把缺少两个的漏洞暴露出来了。所以,平时对于这种知识,要下点工夫把它记牢。

例文(13)

我们扬中好地方

扬中实验小学四(3)班 朱彦萍

我们扬中市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真是个好地方。

顾名思义,扬中是位于扬子江中,是长江中仅次于崇明岛的第二大岛,是因江水流经圌山、五峰山时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扬中的一年四季都大有说道,我且不说那繁花似锦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就说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春天万物复苏,嫩绿的竹笋从泥土里探出了尖尖的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柳树发芽了,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绿色的叶子,任凭风婆婆给她梳头,河水弟弟和她戏耍。哦,更不要忘了那生长在江滩上的芦苇,它正铆足了劲,拼命地往上窜呢!——这就是我们扬中的“三宝”:芦、柳、竹。许多生产竹篮之类的厂家,就地取材,做出的工艺品畅销国内外。

扬中还有“三鲜”:河豚、刀鱼和鲥鱼,其中以河豚为首。河豚长得胖乎乎的,每当生气的时候,就会鼓足了劲,把自己变成一个刺球。河豚雪白的肚皮,土黄色的脊背上点缀着灰色的圆点。别看它长得不怎么样,肉质可真是鲜嫩可口。不论是配秧草红烧,还是清蒸,都会让你口齿留香,吃了还想吃。

扬中的城北公园是个美丽的地方。一条蜿蜒的小河躺在城北公园的怀抱里,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地上,有一群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旁边的小山坡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凉亭,坐在凉亭里欣赏四周的风景,那可是一种享受。

我们扬中,就是长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者评语: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作者对扬中的“三宝”和“三鲜”,了解得比较具体细致,所以能把特色写出来。文章开头概括了扬中的两个特点:“景色秀丽”和“物产丰富”,结尾写到城北公园,也算是有所照应,但只写一个公园显然是不够的。扬中作为一个江中宝岛,其景色自有特点,如能在前半部分就着力描写一下,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

文学悦读(6)

神童难得 早慧可期

河北平原上,大运河旁边,有个村子名号“儒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儒林村有个小饭铺生意做得红火,却没个像样的店名。于是店主请来两个文人,招待一番,要他们给饭铺起个好名字。正在这两位冥思苦想之时,却有个坐在门槛上的孩子摇头晃脑地说:“‘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咱就叫它‘柳香居’吧!”一言既出,举座欢腾,店主在一片赞叹声中当场拍板。两天后,这“柳香居”的横匾就挂出来了。

这一鸣惊人的孩子就是刘绍棠,时年六岁,上小学一年级。小绍棠还神采飞扬地介绍说:“这两句诗是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当中的。我有两本好书,一本叫《绝妙好词》,一本叫《绝妙好诗》……我是用过年爷爷给我的压岁钱在庙会上买的。”

这就是所谓的“神童”吧?是的,是应该算神童了。1948年夏,刘绍棠报考北京市二中,初一只收三个班,考生却有五千多人,刘绍棠以国语、算术、常识共三百分的满分名列第一。1949年10月,《北京青年报》发表了初二学生刘绍棠的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一年多时间内,他连续发表20多个短篇小说。1952年,叶圣陶看了他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青枝绿叶》,大为赞赏,遂将此作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而此时的刘绍棠,还在通州潞河中学上高中……由此可见,刘绍棠后来能成为“荷花淀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然而,像刘绍棠这样的神童,实在是极为难得的个案,真所谓可遇而不可求。我们一般人不可,也不必去追求这样的奇迹;但我们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从他的成长过程中,学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因为神童虽难得,早慧还是可以培养的。

首先是要让孩子的天赋健康自由地成长,不要去压抑他自己的兴趣。刘绍棠的父母都没有多少文化,除了对孩子的品德有严格要求外,其它就较少管束。小时候,刘绍棠经常到一位颇有文化的杨大伯那里去玩,因而学到不少知识,甚至连“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虹”之类,也能背一些。他还经常跟着乡亲们去看戏听书,小小年纪,对什么《杨三姐告状》、《铡美案》、《玉堂春》、《七侠五义》之类的故事就很熟悉了。此外他还对著名的“杨柳青年画”入了迷。刘绍棠后来说:“我的童年时代的艺术教养,主要来自母亲、村中父老和说书艺人所讲述的民间故事,同时也受到民间戏曲、歌谣和绘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了这样的艺术熏陶,自然就更激发了读书的兴趣。从七岁开始,他就看了许多武侠小说,九岁就把《红楼梦》“囫囵吞枣,吃进肚里。”后来,当十四岁的刘绍棠考进河北省文联去当编辑的时候,文联秘书长远千里及一帮文人为他“接风”,在座的人所谈到的文学名著,他竟全部读过,且能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了。试想,如果像现在有些家庭那样,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就先报几个培训班,剥夺了孩子全部的自由活动,那就很可能毁掉孩子本身的天赋和兴趣。

还有一点就是要赏识孩子的才能,并引导他健康地成长。刘绍棠从小就得到乡亲们的赏识和鼓励,从而自信心大增,进取心更足。进入学校以后,又幸运地遇上了不少好老师。小学的田文杰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养成了刘绍棠写任何文字都打草稿且书写整洁的好习惯。田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有特色,比如他让学生描红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一首小诗时,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就把这几句诗敷衍开来,编成一个有情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的启蒙教育,非常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读高小的时候,有位戴鸿珍老师布置学生做命题作文,刘绍棠却说老师的命题没意思。老师问他什么题目才有意思,他说自己出的题目才有意思。这位戴老师不仅没生气,还和蔼地摸着他的头说:“那你就按自己的题目写吧。”结果,他写出了一篇长长的《西海子游记》,轰动了全校,这年他才十岁。到了中学,刘绍棠又碰到一位极有学问的潘逊皋老师,不仅称赞他写的小说,而且告诉他“要想文字洗练纯洁,非在古文上狠狠下一番工夫不可。”这些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对刘绍棠的成长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于后来在文学界,刘绍棠就得到了更多名家大师的教诲,比如老舍、何其芳、赵树理、周立波、远千里、康濯、孙犁、邵荃麟、沙汀等等。

也许有人会说,正因为刘绍棠是神童,所以大家才会如此赏识和鼓励他呀!如果孩子很平常,谁还会这样抬举他呢?殊不知,正因为大多数孩子都很平常,才更需要我们细心呵护,更要努力发现他的长处,及时地加以赏识,并不断地给他鼓励。实际上,不管是天才还是常人,都一样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