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学作文(8)
洪蒲生
第七题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首古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诗中“汤”的意思是“滚开的水”,“公子王孙”是指“那些当官的人和地主家的老爷少爷”。)请你一句句看懂诗的意思,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以“旱灾中的古代农村”为题,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写当时的情景,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读写参考(7)
情景交融贯古今
像这样一道赛题,我们在读题理解的时候,恐怕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当然首先要读懂这首诗:第一句写天,强调的是炎热和干旱。太阳简直像一团大火在蓬蓬地燃烧,火色赤红、火势凶猛,形容到极至了。第二句写地,写天对地的影响。“半枯焦”是说庄稼已经到了危急的关头,再旱下去就要绝收了,所以这个时候最焦急,因为如果完全枯焦就绝望了,急也没用了。第三句写人,写天地对人的影响,但人中又有鲜明的对比,有尖锐的阶级对立。“农夫”当然是农民阶级,“公子王孙”就是官僚地主阶级,一个是“心如汤煮”,一个是“把扇摇”。前者写内心,但我们可以想见其脸上的痛苦表情;后者写外形,但我们可以想见其心中的悠闲、得意和冷漠。所以说,别看这诗就是通俗的大白话,实在是非常好的诗。
其二,如果你读过《水浒传》,应该会想到这首诗与《水浒传》的关系,会感觉到那些梁山好汉之所以要起义造反,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形成那么大的声势,与这种尖锐的阶级对立是分不开的,因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已经活不下去了。这就是所谓“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等说法的来源。
其三,诗已经写得非常形象了,为什么还要叫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还要叫我们“用自己的话描写当时的情景”呢?这就是因为赛题要求我们改写。要把只有28个字的短诗改成记叙文,就必须有想象,有补充,有发挥,有渲染,就必须在充分理解体验原诗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甚至可以有一些细节上的再创造,并且“用自己的话”来写。
其四,最后一个要求是“发表自己的感想”,这又很自然地引导我们,把诗中古代农村遭遇旱灾的情景,与现在农村遭遇旱灾的情景进行对照,由此自然会产生一些感想,这就是要我们发一点议论,就属于理性思维了。
如果我们能对赛题有如此充分全面的理解,就能把情景交融起来,把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把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起来,那这篇文章还会写不好吗?
例文(14)
旱灾中的古代农村
句容市实验小学四(5)班 梁汉禹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诗出自《水浒传》,描绘了一场旱灾中古代农村的情景。
太阳像火球一般,狠狠地烤着大地,毫不留情。原来湿润的土地渐渐变得又干又硬,像石头一样!后来又越来越烫,越来越烫,像沙漠一样!最后裂开了一道道又宽又深的“口子”。人们饥渴难耐,无精打采,无可奈何地看着那火辣辣的太阳,一点办法也没有。
回到家里,一粒米也没有了。到水井里望望,一点水也没有,井底都是干的。小孩子不懂事,拼命地哭着叫着:“我饿了,要吃饭!我渴了,要喝水!”有的大人也在哭泣。“哇哇——”,有的孩子简直饿得不行了,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
站在田埂上眺望,大片大片的庄稼都枯死了,那可是农民们的命根子呀!没有了它们农民可怎么活呀!想想去年,虽然是少见的大丰收!小麦堆成了堆,稻谷也收满了仓,可到头来一大半都被地主拿走了!现在,那些地主家的老爷少爷们吃着农民种的粮食,喝着囤积起来的水,让奴才为他们摇着扇子,只管自己乐!
人没有贵贱之别,众人应该平等!为什么地主钱多权大,就可以欺压农民呢?如果来一个大官,他们就和龟孙子一样;但遇到老百姓,他们一个个就如狼似虎,真是没人性。
老百姓向他们借一点粮食,到时候要还一大堆,这谁又敢借呢!
他们锅里烧的是大块的鱼肉,可百姓的锅里什么也没有,眼看就要饿死了。
你们这些地主王孙们,快醒醒吧,不要再贪婪了!让百姓、农夫,吃上一顿饱饭吧!
编者评语:作者放开了思路,想象得具体而又细致,但文章最后却去求那些地主老爷们发善心,这就未免善良而又天真了。想想看,《水浒传》中的那些英雄好汉们是怎么做的呢?
例文(15)
旱灾中的古代农村
桃园小学四(1)班 夏悦涵
一天夜晚,我已经进入梦乡,实然一阵“嘟嘟”声惊醒了我。我睁开双眼,只见一位高科技机器人站在我面前,笑着对我说:“小同学,今天我受你妈妈之托,要带你穿越时空,到达《水浒》年代的农村。”我一听,高兴极了,便穿好衣服,跟机器人坐上“时光列车”,踏上了“水浒农村”之旅。
我们身边蓝光一闪,眨眼间列车就到站了。我急忙跳下车,不料正好脚下是稻田,差点让我和稻子来了个“大拥抱”。我拍拍腿,站了起来,本以为会看到一片丰收景象,却只见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身旁的稻子大部分都枯死了,田地里到处都有很大的裂缝,能伸进去一个拳头。“看来我们赶上大旱灾了。”我叹了口气说,于是就和机器人向旁边的村庄走去,路上看到一位老爷爷正站在田埂上,呆望着农田,不停地叹息。我走过去问道:“老大爷,您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土地怎么干成这样啦?”老大爷说:“已经半年不下雨了,庄稼看样子都要绝收了,我们拿什么交租子呢?再这样下去,我们可没法过了!”我听了老爷爷的话,鼻子酸酸的,又问:“那些地主县官们都不管吗?”老爷爷说:“他们呀,整天吃喝玩乐,哪管我们死活,良心都被狗叼走了!”我听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心想:这可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呀!这些当官的和地主家的老爷少爷们只知道自己享受,难道他们不知道那些乐子都是农民辛辛苦苦换来的吗?我又想:我们生在新社会可真幸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青海玉树遭受大灾难时,我国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普通百姓,都心系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青海玉树人民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笑容重新回到他们的脸上。这真是今非昔比,实在有天壤之别啊!
想到这儿,我的心里好受多了。“叮铃……”,闹钟把我带回了现实,原来只是一个“课外实践”梦!
编者评语:本文在结构上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头与结尾前呼后应,而中间的主要内容,写得也很具体实在,通过与一位老大爷的对话,写出了当时农村的悲惨现实,并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接着转入今昔对比,也写得具体鲜明。
例文(16)
旱灾中的古代农村
宝塔路小学四(1)班 徐瑾怡
有一天,我坐着时光机,“嗖”的一声来到了宋朝的农村。
我看到农民的生活异常困苦,只能租种地主的田,而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要交给地主。如果遇到灾荒,那情景就更加悲惨了。那天我到的时候,就正好遇上了旱灾。天上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就像要烧着了一样,田里的庄稼全都枯萎了,农民也快饿死了。这时,一些贪官却摇着扇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大摇大摆地朝瘫在地上的农民大声说:“粮食呢?快交出来,否则有你们好看的!”农民的心里万分痛苦,连忙跪下来,向贪官求饶,流着眼泪对贪官说:“求求您了,今年是大旱灾,哪儿交得出粮食啊!”贪官一生气,提起脚就向一位年老的农民踢去,那农民“哎哟”一声趴在了地上。贪官又命令士兵:“快把这些不要脸的东西给我抓走!”士兵们就用绳子把农民捆起来,他们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大叫道:“大人,饶了我们吧,我们也是出于无奈啊!”贪官跺着脚,阴阳怪气地喊:“哎哟!你们这些小人还敢顶嘴,你们不交粮食,就该抓。哼!我们走!”农民们被抓进了大牢,里面阴暗潮湿,夜里还有许多老鼠,在大牢里窜来窜去,不时发出“吱吱”的叫声。农民们害怕得心惊肉跳,有的农民放声大哭,有的农民大骂贪官,结果被士兵用刀砍得皮开肉绽,满身是血,当场就昏死过去。而此时,他们留在家里的孩子不是眼看就要饿死了。而那些贪官们正在吃香的喝辣的,还请了几位舞女跳舞。一会儿吃饱了喝足了,又到处去游山玩水。他们摇着扇子,悠闲地欣赏着美景,可开心了……唉,这个社会,可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
你再看看我们现在,去年我国西部地区发生了大旱灾,土地也全部干裂了,人们只好用泥水洗脸,但国家很快为他们打了好些水井,还不停地运水过去。很快,生活和生产就恢复正常了。
同样是旱灾,古代和现代的农村真有天壤之别啊!
编者评语:本文的想象和描写也比较具体实在,前一篇主要写“我”和“老大爷”的对话,这一篇主要写“贪官”与“农民”的对话,都能做到绘声绘色。前一篇的故事设计比较完整,这一篇的作者却好像是买的单程票,去了就没回来。我分析,你写“看看我们现在”的时候就回来了,连时光机也没坐。写文章前面有所“交代”(比如你坐时光机去),后面就要有“照应”(比如你怎么回来),不然就有漏洞了。另外,在描写古代农村结束时,你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总结,意思是很好的,唯一的不足是:杜甫写的是冬天,你写的却是夏天,这就不怎么切合文意了。
文学悦读(7)
虚怀若谷 名副其实
贾平凹是当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除了其作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之外,他的名字也令人好奇。
他是道地的农村人,父亲是经历坎坷的小学教师,家里人口多,生活困苦。他本来叫贾平娃,显然是父母希望儿子一生平平顺顺的意思。但他后来自己把它改成了贾平凹。没想到这一字之差,竟暗合了他性格和经历的重要特征,亦可谓名副其实了。
“凹”读“娃”的第一声,其字义则同“洼”;也可读成“傲”的第一声,其字义则为“凹凸不平”的“凹”,都是“低于周围”的意思。由平而凹,岂不是走下坡路?他却并不避讳,意在降低姿态。事实上,贾平凹的低调在作家群中是少有的。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发育迟缓,个子小,人又瘦弱,上体育课就发愁,甚至和弟弟打架也要吃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为人寡言少语,不善交往,甚至有点自卑。这个特点,直到他成名以后也没有大改变。1979年,贾平凹的小说《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一年他才27岁。在赴京领奖的路上,他激动得吃不下,睡不着,临行前一口气写了七八封信,准备给亲朋好友报喜。可到了北京一看一听,他却写下了这样的感想:“我的嚣张之气顿然消失,唉,我有什么可自傲的呢?不到西安,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大小,不到北京,不知道中国的文坛高低,七八封告捷的信我一把火烧了。”到了1988年,他已在海内外出版了近四十本著作,获国内各类文学奖三十余次,可谓名满天下,但他却真诚地对妻子说:“我现在才刚刚会写小说了” 。由平而凹,以平和的心气不断将新的成就归零,一次次躲到农村去写下一部作品,这就是大作家贾平凹的常态。
实际上,贾平凹的低姿态正反映了他极其高远的奋斗目标。当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同龄人就纷纷订好了媳妇,他娘急了,便四处托人说媒。贾平凹一气之下,用石墨将一句李白的诗刻到了山墙上,那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当他在北京一把火烧掉报捷信之后,“曾夜里一个人在长安街头上走……自言自语我说了许多话,这话我是说给我听的,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回到家,我把获奖证书扔给了妻子,告诉她:请把它压在箱子底,永远不要让人看见!”贾平凹在长安街上对自己说了什么,我们自然无法知道,但看来,其人志不在小,那“志”肯定不是一般人“常立志”的那种“志”,而是必将贯彻终生的大志向。
正因为志向远大,所以他从小就能刻苦读书。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作文,别人一周作一篇,他一周作两篇。他读完了自己所能找到的书,又央求父亲到处去借。他背诵唐宋诗词,手抄《古文观止》在古典文学上狠下功夫。1975年,他从西北大学毕业,分配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做助理编辑,住在集体宿舍,晚上为了写作,他就到路灯下去,到门房值班室去。那时的政治学习特别多,他就在开会时偷偷写稿,字小得如同针眼。有一次,他托人帮他去陕西省图书馆借书,书单上写的是“印度:泰戈尔的作品(除《沉船》外);中国:废名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湘西》、《湘西散记》,周作人的散文作品;日本:战后感觉派作品,只要有叫川端康成的作品,一本中有一篇也要借来……”不仅限于文学,他还这样谈到自己的兴趣:“喜欢观画。看美术杂志大大胜过看文学杂志。爱看杂书:建筑、医药、兵法、农林、气象、佛学……喜欢音乐,尤其是民乐。”就这样,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知识,正如海纳百川,他那块“洼地”,始终装不满,而“不满”正是“向上的车轮”(鲁迅语),所以他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