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读写结合学作文(11)

洪蒲生


第十题

请按顺序看漫画《父与子》的四幅图,假定图中的父亲叫王二,儿子叫小刚。请你看懂漫画的含义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文章,题目叫“看漫画《父与子》有感”,先说漫画,再谈感想。

(图)

读写参考(10)

感想部分要扩大

“看漫画《父与子》有感”这道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既是一道“看图作文”题,又要求写“读后感”。总的来说,这已经是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了。这当然就和三年级的那道“看图作文”不同,它最后规定的题目是“‘酒’别重逢的故事”。既然是说故事,那就是写记叙文,虽然赛题中也要求“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但那是只需要点到为止,无须引申发挥的。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我想可以归纳为这样四句话:“由读而感,感为重点,感有中心,读感结合”。所谓“由读而感”,就是感想是从阅读中产生出来的,可以是从所读的整体,也可以是从某一段落或某一方面来谈感想,但总之要围绕一个中心议题。所谓“感为重点”,就是引述所读的有关内容要简要,足以引出感想就行,不要陷入过多的叙述之中,也不要以叙代议,因为读后感总体上是议论文,这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当然,在议论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再适当地联系所读的内容,并非在引出感想以后就与所读的内容完全脱离,这就是所谓“读感结合”。有些同学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往往叙述过多,议论偏少;或者东拉西扯,漫无边际,这都是需要改进的。

但为什么我又说本赛题有一定的特殊性呢?因为所读的材料是四幅连环的漫画,而且含义比《‘酒’别重逢》要曲折含蓄得多,四年级的孩子要把它写清楚,必然要多一点叙述,乃至描写,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叙述部分的比例大一点是正常的。如果是小学高年级或中学生来写,那在议论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了。

至于议论的中心,那就可以因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选择。如果主要着眼于父亲,可以谈大人应该以身作则的问题;如果从父子关系上着眼,可以讲家教中身教重于言教的问题;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以谈给长辈提意见的方式方法问题;如果从父亲的行为引申开去,则可以议论整个社会的环保问题,或者某些大人的不拘小节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等问题。只要在原材料中有所根据,都可以取其一点,生发开去。当然,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兼顾其它有关方面。

例文(27)

看漫画《父与子》有感

句容市实验小学四年级 陈 妍

今天,我看了漫画《父与子》,内容是这样的:

一天,天气很晴朗,父亲王二和儿子小刚一起出去春游,他们来到郊外的公园。爸爸一看天气这么好,景色又美,就对小刚说:“儿子,来给爸爸拍张照片吧!”小刚高兴地说:“好啊!我知道小山上的景色很好,我们去那儿拍吧!”爸爸欣然同意,就跟着儿子上山去了。

一路上,小刚蹦蹦跳跳走在前面。爸爸挺着个肚子边喘气边往前走,他看见路边有些美丽的花儿,心想:好风景,好天气,再加上几束美丽的花儿,这样拍起来一定更好看!于是,王二就折了些花儿,继续往前走。小刚带爸爸来到一处风景很美的地方,正要喊爸爸照相,却一眼看到了他手中的花,心想:老爸是个成年人,怎么连保护环境也做不到呢!他想说什么,但又不知该怎么说。忽然,他眼睛一转,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声“有了”,就朝爸爸走过去。

小刚对爸爸说:“爸爸,我想起来了,还有个更美的地方,我们去那儿拍吧!”爸爸一听,更高兴了,连忙答应道:“好!我的聪明儿子,那当然更好啦!”说完又兴致勃勃地跟着小刚走。

小刚把父亲带到另一个地方,王二左看右看,并不觉得美。他转过身来,正要问儿子是怎么回事,却看见路边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禁止折花”四个字。王二想到手中的花,脸马上红了起来,一时有点不知所措。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小刚的手中“咔嚓”一声,已经把老爸那惭愧的样子拍下来了。爸爸叫他赶快把照片销掉,小刚却不肯,他笑着说:“什么时候你讲文明保护环境了,我就把照片销掉。”

后来,他们又去黄山旅游。王二看见有些人到处在写“×××到此一游”,不禁也有点想写,但他突然想起那张照片的事,结果不光自己没写,还劝人家别写。小刚见爸爸大有进步,心里很高兴,就把那张照片销掉了。

《父与子》这篇漫画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保护环境。文中的小刚用巧妙的方法教育了爸爸,我们要向小刚学习,不仅自己讲文明,而且要身边的人宣传讲文明的重要性。

编者评语:作者的主要精力,显然是放在了改写上。他不仅在原漫画的基础上融进了自己的想象,而且加写了一段去黄山旅游的情节,说明了爸爸的进步,这是不错的。感想部分讲了漫画的主要意思,就是要保护环境,但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也没有展开,按读后感的要求来讲,就显得议论太少了。

例文(29)

看漫画《父与子》有感

句容实小四(2)班 王昭萱

我爱看漫画,因为它既幽默搞笑,给人带来无穷的乐趣,又能在一幅幅小巧精致的画面里包含教育意义,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父与子》描绘的是一对父子的生活小事。父亲王二就像一位老顽童,儿子小刚小小年纪不仅聪明懂事,偶尔还会“教育”老爸。

星期六,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鸟在欢快地歌唱,花儿在点头微笑。父亲王二对儿子小刚说:“昨天,老爸拿了五千元奖金,买了架高级照相机。今天呀,我们去公园散散心,顺便检验一下这相机的性能,怎么样?”小刚一听,高兴得拍手叫好。

父子俩来到公园,啊,景色真美呀!小草绿得像地毯,花儿开得正鲜艳……爸爸对小刚说:“来,给爸爸照张相,看这景色多美!”小刚欣喜地接过相机,跟着爸爸来到一座小亭子旁边。小刚举起相机正准备拍,却发现刚才这一眨眼工夫,老爸居然摘了一大捧花抓在手上。那花儿虽然娇艳美丽,此刻却好像在流着眼泪哭诉:“让我做你的背景多美呀,这样拿在手上反而不美啊!”

相机里的爸爸手拿着鲜花摆好了姿势,笑容满面,可小刚觉得一点儿也不好看。他想:老师平时教育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能随便摘花,这次,我也要给老爸上一课。这样想着,小刚把脑门儿一拍说:“爸爸,这里的景色不算美,老爸这么帅,得选一个更美的背景才好。我想起一个好地方,老爸就跟我来吧!”说完,小刚就神秘地向另一个地方走去,王二捧着鲜花兴致勃勃地跟着小刚,心里还在想:我儿子真能干,这么会选镜头,以后参加摄影大赛准能获奖。

王二跟着小刚,来到一处花儿开得最茂盛的地方,旁边竖着一块警告牌,上面写着“禁止折花”四个字。小刚指挥着爸爸说:“老爸站到那边去,对,对,就站那牌子旁边,好,茄子!”王二先也没在意,等拍好照低头一看,顿时脸就红了。虽然自己非常尴尬,但王二还是不得不对儿子说:“小子,你今天居然当起我的老师来啦!”

看完漫画,我非常佩服小刚的聪明。他没说一句话,就用巧妙的行动给老爸“上了一课”,他可真了不起呀!

瞧,四幅简单而又没字的图画,只用一些线条构成,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含义,这就是漫画的魅力,我爱看这样的漫画。

编者评语:本文在感想上依然以环保为中心,将议论含蓄在生动活泼的叙述和描写中,同时也赞扬了小刚批评方法的巧妙。头尾先从总体上表达一下对漫画的喜爱,然后引出对《父与子》的改写,这也是可以的。当然,这还不是“感为重点”。

例文(30)

看漫画《父与子》有感

镇江市实验小学四(7)班 唐之珩

有一天,父亲王二带着儿子小刚一起去公园踏青。在公园里,儿子小刚可开心了,他不断地跑过来跑过去。忽然,爸爸王二拎着照相机兴高采烈地边走边喊:“儿子,今天天气这么好,来帮爸爸拍一张风景照吧!”小刚接过相机,正准备按下快门时,王二却感觉少了什么东西,便喊:“等一会,爸爸去准备一下。”过了一会儿,他就捧着一束鲜花过来了。小刚拿起相机左看看右看看,忽然说:“这儿的风景不好,有点别扭,你跟我来。”说着就把父亲带到另一个地方。“嗯,这个好方好。”小刚一面说着就按下了快门。王二向后一看,这不是我刚才摘花的地方吗?原来旁边还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折花”。

同学们看了这个故事一定会感到奇怪,父亲王二是真没有看到“禁止折花”这个牌子吗?恐怕是他假装没有看到吧!生活中确实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人。许多公共汽车上都有“爱心座位”,是专门给老弱病残者和孕妇坐的,可是你上车看看,有时老年人和孕妇都站着,而“爱心座位”上却坐着年轻人。你们说,那些年轻人真的不知道应该给老年人和孕妇让座吗?不,他们是明知故犯。还有在马路上,那些红绿灯和交通标志都是维护交通秩序的,可为什么交通事故还是屡屡发生?那是因为有些人就是喜欢钻法律的空子,趁着警察休息的时候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结果往往造成了车祸,不知道破坏了多少家庭的幸福!

遵章守纪一直是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骄傲,可现在呢?社会变得混乱,不再像古代那样有秩序。现在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但我们不能忘记古代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传统的文明发扬光大!

编者评语:显然,这一篇的议论成分加大了。作者对漫画《父与子》内容的演绎和介绍比较简洁,然后抓住王二“明知故犯”这一点,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现象发表议论,这样一来,“感想”的思路就打开了。

文学悦读(10)

读《红楼梦》 结终生缘

张爱玲从小与《红楼梦》结缘,后来“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而且是各种版本都看,一直看到“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同时,但凡见到有关《红楼梦》的考据文章,她“都是站着看”——竟然心情急切到“来不及坐下”。

既然对《红楼梦》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模仿。年仅十四岁的张爱玲,利用课余时间,竟写出了一本《摩登红楼梦》。在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她用颇为神似曹雪芹的行文风格,描写一个类似“鸳鸯蝴蝶派”的现代故事;请出《红楼梦》中一大帮活灵活现的古代人物,来演绎一段摩登上海滩的时髦生活。书中居然有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到杭州;贾宝玉偕众姐妹在西湖看水上运动会;主席夫人贾元春主持新生活时装表演;芳官、藕官加入歌舞团;宝玉与黛玉吵架,最后竟负气单身出国而去……诸如此类看似荒唐的描述,却初步表现出少年张爱玲聪慧、幽默的文学才华。

当一九四三年张爱玲迎来创作高潮的时候,《红楼梦》对她的巨大影响更从她的作品中展现出来。她自己说过,对她影响较大的作品包括许多中国古代小说、英国作家毛姆和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还有老舍、张很水等人的现代小说,但《红楼梦》对她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她所有的优秀小说和散文中,那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形象生动的人物语言,乃至作家本人独具一格、经常标新立异的叙述语言,还有那种婉转缠绵的情调和阴冷苍凉的气氛,都显示出《红楼梦》风格与她自己独特风格的一种融合。

张爱玲的独特尤其表现在她的比喻运用上,有些比喻真是奇妙得令人叫绝。比如在她用中文发表的处女作《我的天才梦》这篇散文中,她描述自己一方面因被视为少年天才“充满了生命的欢悦”,一方面又有许多“咬啮性的小烦恼”,于是接下去就独创出一个前无古人的比喻:“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个比喻的妙处,离开上文是体会不出来的;同时这也说明,语言的创新只能从自己行文的灵感中迸发出来,而不可能从别人的语言中教条地搬用过来。再看她在《金锁记》中如何描写季泽在夏天的弄堂里走路:“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如此生动的比喻,真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同身受,但别人是写不出的。

一九七七年,张爱玲在美国完成了她的《红楼梦魇》,说是“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其实也是集她几十年读《红》心得之大成。这本书不仅证明了张爱玲对《红楼梦》的极端熟悉,也显示出她艺术感觉的敏锐和细致。早在她从小看《红楼梦》的时候,就感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等到她写《红楼梦魇》的时候,就对《红楼梦》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她对各种版本《红楼梦》原文的比较、鉴别乃至摘引,可谓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比如对金钏儿这个人物,她就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引证,指出曹雪芹大约是在1740年间写了金钏儿之死,然后至少又在七八年后,才写了“宝玉祭金钏”。而金钏这个人物,“是从晴雯脱化出来的。他们俩的悲剧像音乐上同一主题而曲调有变化,更加深了此书反礼教的一面。金钏儿死后本来没有祭奠,因为已经有了祭晴雯,祭金钏犯重。但在酝酿多年之后,终于又添写祭钏一回,情调完全不同,精彩万分。”由此,张爱玲得出结论说:“金钏儿的故事的形成,充分显示此书是创作,不是根据事实的自传性小说。”仅此一例,就可见张爱玲的考据独具特色,是只有身为优秀小说家,而又把书读到烂熟于心才能做出来的。

但也正因为她是小说家和散文家,她似乎不太重视抽象思维的规律,没有很好地进行归纳和整合。像《红楼梦魇》这样的考据书,她依然像散文集《流言》那样,把如花一般的文字写在流水之上——那流水一面波光闪烁,一面绕来绕去,就把读者的头绕昏了。连她自己也在《自序》中说:“我不过是用最基本的逻辑,但是一层套一层,有时也会把人绕糊涂了。”张爱玲其实是捧出了一盘珍珠,但全部撒在了“落花流水”之中。我们要看《红楼梦魇》,就得非常耐心细心,才能把那些珍珠统统拣起来,但这也很难,请问你读过几遍《红楼梦》,又读过几种版本呢?读张爱玲的小说也许不太难,读她的《红楼梦魇》可实在太难,有时真好像被梦“魇住了”一般。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