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学作文(12)
洪蒲生
第十一题
镇江的交通
读写参考(11)
视野扩大文思涌
我曾经跟小学生说过,在写作中要力求站得高一点,视野大一点,想得多一点,这样选材的范围就比较广,立意也可能更好,文章也可能早一点摆脱“低幼化”的局限。到了中学,这个道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了冰雪灾害,镇江也下了很大的雪,当时的新闻媒体有大量及时的报道。我当时在京江晚报的“小记者”版,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冰•雪•情”的征文活动,要求小记者各自选材命题,积极来稿。结果,有不少小记者依然写习惯性的老一套,就是自己如何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在家门口打雪仗、堆雪人之类。当然,这也不是不能写,但要符合征文主题的要求,要写出较高的立意和新意,那就比较困难了。
但有的小记者因为比较关心时事,就感觉到了这个征文主题的非比寻常,就比往常站得高了一点,扩大了自己的选材范围。有一位小记者,写的是自己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时在雪地中跋涉前进的困难体验,他回来后就体会到平时妈妈做家务的艰辛;有一位小记者,写学校因为大雪提前放学,校长和老师们都到校门口的斜坡上护送学生,有的往地上铺麻袋,有的搀扶学生,有的干脆背起学生走,由此生动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有一位小记者,写大雪压在农村破旧的房子上,邻居叔叔冒雪上房,去帮助除雪的动人情景;有一位小记者,写自己去南京学完琴,在大雪中受阻,无法去火车站,一位不相识的阿姨用自己的车把他送去的感人经历。这几篇文章,显然突破了老一套的思维定势,在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下提高了思考的立足点,视野扩大了,选择的材料更好,文章的立意也就更高了。
写“镇江的交通”这个题目,小作者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习惯于写身边事的孩子们,自然首先想到了城市的交通堵塞,结果很多同学就“堵”在这里出不来了。大家都写这个,都发牢骚,岂不是很扫兴,很令人丧气,也很老一套吗?如果我们“更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全面的交通状况。比如镇江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和大运河交会的十字水道,西津渡的昔日繁华,津浦线的开通,南来北往的水陆码头,如今城市交通的发展和问题,动车的出现,高铁的出现,火车提速带来的变化,陆口机场与镇江的关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即使是小学生,你也不会一无所知吧?当然也不能一塌刮子都写,但你的选择范围大得很呀,为什么就只看到交通堵塞呢?还是那句话,你站得太低,你局限于写身边事,你的写作视野就太狭窄了。
当然,这显然要求同学们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较多的新鲜见闻,写起来在选材立意方面会有更高的要求。这道题难是难了一点,但难一点也是一种挑战,如果通过参赛明白了上述道理,那就是比做一篇好作文更大的收获。
例文(31)
镇江的交通
中山路小学六(2)班 裴梓帆
说起镇江的交通情况,恐怕全镇江市的汽车司机都会摇头摆手,唉声叹气地说:“不行啊,乱成一锅粥啦!”
是的,真是一锅粥!
“嘟——嘟——”“嘀嘀嘀”,在镇江,演奏得最多,最欢的交响乐就是汽车的喇叭声。而最壮观的景象,就是堵车!
就说“八佰伴”开张那一天吧,好家伙!本来停车场就小,偏偏大家都想去凑个热闹,进去玩玩看看是个什么样,于是几乎全镇江的车都蜂拥而至,电动车、摩托车、汽车……从斜桥街开始,一直堵到山门口!顿时,喇叭声、叫骂声、叹息声就在空中奏出一种独特的“音乐”。交警来了,一个个面红耳赤,努力地疏导着交通,最后却是疲惫不堪、无能为力。看着这样的情景,我不由得苦笑,镇江的交通可真乱啊!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混乱的情景?这是人的素质问题!本来就那么宽的马路,镇江的车又多,有的车没地方停,干脆就停在路两侧。这样一来,再宽的马路也会被这些乱停的汽车塞成小巷。碰巧这时,汽车、电动车又稀里哗啦地往里面开,你说能不堵吗?说是创建文明城市,可人们的道德却一点也不文明,先把这一关过了再建吧!
还有一次的情景我也记得清清楚楚,太气人了!我住在白莲巷,放学时要经过山门口街。那天就是在山门口街的路口,我老远地走过来,就看见前面堵车了。堵车我见得太多了,不足为奇。我继续走着,突然听见一个交警在与102路公交车的司机解释:“实在很抱歉,你们可能要等一会儿了,不知道是哪个混蛋把车横在路当中,司机也没了!”我来了兴趣,就走到前面去看,真的,一辆奥迪车横在路中央,司机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后面的车那个着急呀,都在狂按喇叭。我索性停下来观察,只见后面的车都排成串儿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一个女人带着孩子上了奥迪,不紧不慢地把车开走了。我看了也不禁火冒三丈,怎么可以这样,太无耻了!回家后,我沉思了很久:现在的人呵,太没道德;现在的车呵,横冲直撞;镇江的交通呵,真是乱成了一锅粥!
我曾听过许多司机抱怨:“在镇江开车,难!”何尝不是呢?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道德问题。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己做起,开好车,杜绝那些不道德的行为。这样,也许镇江的交通还有“救”。
编者评语:本文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生动:说的是心里话,且充满真感情,叙述口语化,用词也比较准确,这与作者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的身边事有关。二是偏激:发议论多少有点绝对化,以偏概全;你所描写的情况毕竟是偶尔的,如果天天如此,城市岂不是要瘫痪了吗!同时,你把交通问题完全归结为人的素质问题,也是片面的。我看首先还是因为道路、停车场、管理等客观条件跟不上交通流量的需要。另外,写文章也不能只顾发牢骚,还要考虑到引导舆论的需要,不能让读者也跟着你一起发火。在你的文章里,不仅作者只是一个劲儿地“火冒三丈”,连交警都在骂驾驶员“混蛋”,这就把文章的思想高度降下来了。
例文(32)
镇江的交通
丹徒区高桥小学五(3)班 周旭
镇江的交通自古发达,临近长江口,交通条件很好,什么中山路、金山路、沪宁高速公路等等,道路是多得说不完。
镇江比较有名的路要数沪宁高铁。它从镇江直通上海,去上海世博会游玩的人从沪宁高铁去是明智之举。上了高铁,那火车开得非常快,透过车窗望去,窗外的景物一闪而过,只能隐隐约约地看个大概,要看清楚就非常难。“真是太快了,我看飞机都比不上这高铁的速度。别说是飞机了,就连当年的孙悟空都不一定会有这么快呀!”车子飞快地开着,才几个小时的工夫就到了上海。“真是太快了……”我不禁赞叹起来。爸爸告诉我,等金桥高铁建好后,那速度还要快呢。不过比起磁悬浮列车,那还差得远呢。我听了更加吃惊了。
镇江不仅高铁好,就连普普通通的公路也不赖呢。公路上车来车往,什么公共汽车、轿车、面包车、吉普车、电动车、自行车……都有。镇江道路非常多,到处可见到车。每逢节假日,那人就特别多,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车水马龙”。由于镇江的交通非常繁忙,为了不出交通事故,红绿灯也非常多。我每次去镇江游玩,总是因为红绿灯搞得自己心烦气躁,有时就因为老是刹车稿得我晕车。“唉,红绿灯真烦人呀!”不过有了红绿灯,交通事故确实减少了很多。
镇江的交通不仅自古就比较发达,现在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编者评语:文章一开头,就说明作者的“立足点”比前一篇文章高,视野更加开阔,并不局限于身边的见闻了。遗憾的是,作者的相关知识不足,只说了一句“临近长江口”,也没说这有什么好处。没办法,只好又回到身边见闻,但写得却不如上一篇文章生动了。第二段主要写高铁之快,但说着说着就“滑边”了:说飞机没它快已经不对,说孙悟空没它快可就更没谱了不是?但结果到上海又花了“几个小时”,那不是又太慢了吗?俗话说:“满嘴跑火车”,就是指这种情况呀!总之,是小作者不明白,写文章一定要把有关情况弄清楚再说。
例文(33)
镇江的交通
句容市崇明小学五(1)班 张 霖
我们家乡句容素有“金陵后花园”的美誉,是个五谷丰登、环境优美的好地方。近几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交通来说吧!
以前句容的道路坑坑洼洼,曲曲弯弯,行车、走路十分不方便。记得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到乡下奶奶家去拜年。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没走多远就被小石子给绊倒了。有一次,我在乡村的小路上玩,结果把脸都给跌青了,那时我真想不要再来乡下了,乡下虽然阳光、空气都很好,但这个路实在是太不好走了。
再看看现在的大道,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柏油马路的路面宽阔又干净,小汽车行驶起来,就像飞一般的感觉。
以前句容地方小道路狭窄,一个警察能管好几条街呢!近几年交通既快捷又方便,有红绿灯的地方,还安装了电子监控器,无须警察再去维持交通。“电子摄像头”解决了“闯红灯,出人命”的大患。
最令人振奋的是,句容交通还有几个大手笔:一,京沪高铁成功穿越句容。二,通往南京禄口机场的交通也十分便捷。三,句容汽车站的汽车可通往全国各地,使远出在外的儿女们好及时回来探望父母。
至尊人杰地,美丽新句容。句容交通大变化,使句容在“中华大地”上增添了美妙的一笔。不久的将来,句容一定会更上一层楼,让我们一起来为它喝彩吧!
编者评语:本文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句容市现代交通的便捷,视野更加开阔,写得也比较完整,就比前两篇更胜一筹了。
文学悦读(11)
《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读《红楼梦》其文,常感气势贯通,流畅自然,往往片言只语,而境界全出。不妨摘几段看看:“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我们试想一下这后面八个字,是不是一幅“炎夏永昼”图?“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我们试想一下这“飞彩凝辉”四个字,是不是比常用的“皎洁”更美,更灵动?“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这“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八个字,是不是牵引着我们的视线看到了一条街,且在这“火焰山一般”的特写镜头中,又仿佛听到“劈劈啪啪”的爆炸声,感到热烘烘的气息?
文字如此简洁,表达效果却极佳,充分显示出曹雪芹语言功力的炉火纯青。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充分发挥了汉语中四字结构的巨大表现力。如果大家对上引文字中四字结构的印象还不够深,那就请再看一段:“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红楼梦》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的叙述语言,是文言与白话的和谐融合。在这样一种话语系统中,两个字、三个字构造词组的能力显然有限;而五个字以上,又往往不能凝结成相对固定的词组,在句子中不能作为独立成分来运用;只有四个字,构造词组的能力既强,又能作为固定词组在句子中充当某一种语法成分。举例说,“担风袖月”是两个动宾词组的组合,“书香之族”是定语加中心词,“支庶不盛”是一个主谓结构,“爱女如珍”是动宾结构加补语,“聪明清秀”是四个词的联合,“名山大刹”是两个偏正词组,“既聋且昏”是递进式词组,“齿落舌钝”是两个主谓结构并列……诸如此类,变化繁多;而它们在句子当中的具体运用,其变化也可谓层出不穷。总之,四字结构往往是汉语中长度最适合、运用最灵活的固定词组,而这也是汉语中的成语绝大多数都是四个字的根本原因。曹雪芹显然深谙其中之奥秘,所以他不但能熟练地运用成语,而且能巧妙地运用四字结构,这就使他的叙述语言更加简洁,流畅,而且生动。
语言的“生动”,不仅要求作者具有修辞炼字的深厚功底,而且要求他能使文字与内容、人物、环境、气氛等诸多因素互相交融,互相印证,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且看《红楼梦》中一段著名的描写:“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喊‘嗳(口旁加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这段绝妙的文字,不但形象地描绘了各人不同的笑态,而且生动地体现出各人不同的身份和性情。作者先总写众人从“发怔”到爆发的“哈哈大笑”,再一一分别刻画:史湘云的笑透着豪爽;林黛玉的笑显出柔弱;贾宝玉边笑边撒娇;贾母边笑边宠孙子;王夫人似乎要批评凤姐玩笑过当,手指着她,却笑得说不出话来;薛姨妈尽管是客,“也撑不住”了,但她喷的是茶,因为前面有交代她是吃过饭来的;性格放达的探春把饭碗合到了“温柔可亲”的迎春身上;“形容尚小”的惜春拉着奶母叫“揉一揉肠子”。最后再概述其他人:“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这些是下人,只略写一笔。而与这一切相对照的,是依然“撑着”的凤姐和鸳鸯,因为她俩是“逗哏”,故有本领坚持不笑。冯其庸先生评论这段文字道:“作者写各人的笑态,可以说淋漓尽致,各极其妙,即集古今笑事于一处,恐亦无此恢宏场面。”意味深长的是,在这极尽欢乐的场面描写中,曹雪芹却有意“漏”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薛宝钗。这仿佛是画中的留白,乐曲中突然的静音,引发我们作有趣的猜想:这位以冷静稳重著称的“道德楷模”是笑还是不笑?是微笑还是大笑?是矜持还是失态?如果要写她的笑,究竟该怎么写呢?可以说,曹雪芹在这里又留下了一个神秘的“哥德巴赫猜想”。
其实,像这样铺张细致地描写,曹雪芹其实也是偶尔为之。他更多地是在简约中隐含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结合人物的言行去仔细体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作者的审美实践。比如,曹雪芹每写那一僧一道出场,总是伴随着他们的笑声,不是“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就是“挥霍谈笑而至”,这样的描写我们很容易一读而过,但仔细一想,其中大有深意存焉!这神仙之笑,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逍遥自在,不像我们芸芸众生有许多的烦恼;而在《红楼梦》中,也是为了反衬后面的许多痛苦和悲凉。同时,在这神仙的笑声中,我们也能体味出一种浓重的沧桑感,令人产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慨叹。再者,在这神仙的笑声中,又充满了对尘世无情的嘲讽,即所谓“笑天下可笑之人”的意思。这样一想,我们就会对这些潇洒谈笑的神仙产生一种敬畏之感,并感受到一种哲学的意蕴了。
同样的道理,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那一段文字中,我们也不可忽略那“门子”的笑。他是当年葫芦庙内的一个小沙弥,却侃侃而谈地向贾雨村“讲授”官场之道,并“指导”他如何判案,其间竟一连“笑”了六次,其中还包括两次令人极不舒服的“冷笑”。呜呼!无怪乎此人事后要被雨村兄“远远的充发才罢”——谁叫你在顶头上司面前显出如此精于官场“潜规则”,如此老于世故,且又如此好为人师的呢?活该!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