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读写结合学作文(13)

洪蒲生


第十二题

名城新景

读写参考(12)

提高信息敏感度

我来先和同学们谈谈信息。什么是信息呢?广义地讲,就是事物运动的存在和表达形式。比如说太阳有光和热散发出来,这运动着的光和热就是信息,这“散发”就是它的表达形式。我们的眼睛接受了太阳光的信息,就会感到明亮乃至刺眼;我们的身体接受了太阳热的信息,就会感到温暖乃至发烫。信息的本质就是运动所带来的变化。

新闻记者写消息,要的就是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三千年前的《易经》上就有这样的话:“日中则仄,月满则亏,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过了中天就要西落,月亮圆了又会渐渐地残缺,自然界所有的满盈和虚缺,都在随着时间而变化。”为什么我们把“消息”翻译成“变化”呢?你想,“消”可以是“消失”、“消灭”、“消炎”、“消肿”,不都含有“减少”的意思吗?“息”可以是“利息”、“息肉”、“休养生息”、“息壤”,不都含有“增加”的意思吗?一个减少,一个增加,那不就是发生了变化的意思吗?

所以说,信息离不开变化,消息离不开变化,新闻记者写消息,我们写文章,都离不开事物的变化。一句话,变化出新闻,变化出新意。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观察,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尽可能多地接收各种信息;还要用我们的大脑,通过思考选择、加工信息,使形象更明晰,使事情更清楚,使观点更正确,使分析更深入,这样我们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呀!

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信息观,用信息的观点来读“名城新景”这道题,哪个字最重要呢?哪个字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呢?那当然是“新”字啦!如果我们能一眼抓住这个字,就说明我们的信息敏感度比较高。当然这还不够,还要尽可能增加我们掌握的信息量,还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分析,然后才能有效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比如我们要写镇江的新景区狮子山,那就必须对它有所了解,尽量多掌握与它有关的信息,然后再亲自去玩一玩,仔细观察研究一番,从与“旧”的对比中发现“新”的变化,那才有可能写得比较好。

例文(34)

名城新景

宝塔路小学六(4)班 秦 琦

镇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它以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独特的风景而赫赫有名。前不久,镇江又扩大新建了金山湖风景区,因为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景区建成以后,中外宾客慕名而来,每天游人如织。

在金山湖风景区,到处有茂密的树丛、鲜艳的花朵,到处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当我们走在一座小桥上,品味着花儿的清香,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聆听着鸟儿的鸣唱,任柔和的风儿轻轻拂过脸颊,那心情真是惬意极了。当我们站在桥上远眺那一望无边的金山湖,会顿时觉得心情无比地舒畅。湖水碧蓝碧蓝,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块蓝宝石在闪闪发光。在风的吹拂下,湖面上泛起层层的波浪,一起一伏,很有层次感,我们的心情也跟着它波动起来了。

忽然传来“哗——”的声响,我们随着响声望去,原来有一艘快艇在湖面上疾驶,在它驰过的地方“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那长长的水迹久久不散。快艇飞快地绕过湖中央的小岛,又从我们所在的桥下穿过,“呼”地一声,只感到脚下震动了一下,快艇已飞往远处……我们的目光追随着快艇,突然又看到远处有几只江鸥在湖面上盘旋,它们忽而轻盈地掠过湖面,忽而又矫健地飞向高空,仿佛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傍晚,夕阳西下,霞光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远处的金山宝塔,还为它“镶”上了一道金边,而那宝塔巍然矗立着,俨然是一个巨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金山湖景区显得更加妩媚。湖畔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悠闲地散步。草丛间的“石头”音响放飞优美的乐曲,人们沉醉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和乐曲中,一天的疲劳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树木在灯光的照耀下,变成了彩色。湖面上,好像有无数条金蛇在游动。

啊,金山湖,如诗如画的金山湖……

编者评语:集中写金山湖,重点明确。湖面的扩大,快艇的出现,彩灯的渲染,都突出了一个“新”字,对快艇的动态描绘棒极了。什么叫描写?这就叫描写,而且是亲身体验过,又能用文字表述出来的精彩的描写。

例文(35)

名城新景

镇江实验学校五(7)班 朱天缘

近年来,镇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建造了许多新的景点,给镇江增添了更多的风采情趣。且不说美丽的金山湖和那充满文化氛围的南山景区,也不说那庄严的佛教广场,就请随我来看看我家附近的狮子山吧。

随着秋天的到来,狮子山景区终于建成,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赶紧来先睹为快。刚到狮子山景区的大门口,我就惊呆了!满眼的大狮子、小狮子,一下子也搞不清到底有多少个。我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始登山。

终于到了山顶,我放眼眺望,哇!远处绿色的山峦连绵不断,碧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它们千姿百态,有的像一只只绵羊,在追逐着;有的像一团团棉花糖,馋得我想去咬它一口;有的像一匹匹骏马,在无拘无束地尽情奔驰……大自然是多么地神奇和美妙!闭上眼睛,我觉得自己也仿佛变成了天空中的一朵白云,自由自在地轻轻飘浮着,沉醉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中……直到一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唤醒了我,睁开眼,见几只小鸟在树上嬉戏,是那样地可爱。

近处,有几位小朋友正坐在一个大狮子身上拍照,他们摆出胜利的姿势,似乎在庆祝狮子山景区的开放。我走到山顶的亭子里,见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在打扑克牌,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有一位老爷爷最有意思,他一边弹着电子琴,一边放声歌唱,那洪亮的歌声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倾听。这歌声,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啊!一曲唱完,那位老爷爷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小朋友,你也跟我一起唱吧!”我欣然同意,于是,我们就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觉得,祖国就是我们的妈妈,她给了我们可爱的家乡,给了我们如此美丽的风光。

正当我遐想无限的时候,突然听见一个小男孩叫道:“妈妈!妈妈!快看,这两只狮子好可爱啊!”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竟然是一只母狮子正在给一只小狮子喂奶,这充满了母爱深情的动人景象,使这可爱的小男孩如此激动,大概是因为触动了他那天真无邪的童心吧!

转眼间,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也要走了。望着这狮子山,有许多东西令我难忘,美丽的风景,慈祥的老爷爷,数不胜数的狮子,还有那天真可爱的小男孩。

编者评语: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注重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本文的优点,但也造成了两个小小的缺点:一是开头提出到底有多少个狮子的疑问,后来没了下文,只好以“数不胜数”交代;二是完全忘掉自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的,对他们两位竟然只字不提,这就是一大疏漏了。

例文(36)

名城新景

扬中市实验小学五(9)班 丁浸哲

苏州,在我印象中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城市,可今年暑假的苏州三日游,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新苏州。

一进苏州城,我首先看到的,不是古老的瓦房和街道,而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许多现代化的设施令我震惊。高阿姨告诉我,苏州有很多先进设施连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没有呢!

五彩的“人感灯”

下车后,钱叔叔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们来到一座木桥边,桥下有一个看似普通的桥洞,奇怪的是有很多人从桥下走来走去。“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特地从桥洞下走呢?”我好奇地问钱叔叔。“你看看那边的墙壁!”钱叔叔卖了个关子。“哇噻!”我仔细看看墙壁,不禁发出一声惊叹。原来这面墙是用一个个五彩的正方形灯拼成的,这种灯装了特殊的感应设施,有人走过就会产生感应,你人走到哪儿,那不同的光就尾随你亮到哪儿。“噔噔噔”,我立刻向桥洞奔去,真的,那些五彩的光像精灵似地尾随着我,蓝的,粉的,黄的,紫的,把我照得像个彩色的天使,我左跑跑,右看看,快乐得忘乎所以。

洁白的“天幕”

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五彩的“人感灯”,我们继续向前走,看到了一片洁白的、丝带状的幕布,用四根支架牢牢地撑着。钱叔叔告诉我,这是全世界最大的空中屏幕,简称天幕,长80多米,宽约10米。每天7点半,它会免费播放节目。“哗”,我的眼前一片光亮,哦!开始放映了,是一部电影!我抬起头,聚精会神地看起了这部影片。呵,它的放映效果真不比3D影院差到哪里去呀!由于站得太近,我仰头看了半天,脖子酸得要命,可还是舍不得低下头来。

透明的“水幕”

苏州除了有“天幕”这个“世界第一”之外,还有一个“世界第一”,那就是“水幕”。钱叔叔把车刚停下来,我就飞快地朝水幕狂奔。到了广场中央,那里已经聚集了好多人,广场中央的喷泉五彩斑斓,美得如梦如幻。时而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广场中央;时而突然落下,像一层层美丽的花朵在绽放;时而像一把粗大的公鸡尾巴,引人发无限遐想。最精彩的压轴戏还在最后,那透明的水面聚成一个椭圆的大球,上面呈现出一种又一种画面:有少林寺的众僧练功,有纷纷的金鱼游泳,还有翠鸟在枝头歌唱……

“李公堤”

我们又来到了李公堤,堤岸两旁杨柳成行。最引人注目的,是湖中一排排的花灯和花船。那花灯五颜六色,照得波光粼粼;那花船上亮着好多喜庆的红灯笼,把整个湖面笼罩在一片神秘的红雾之中……

苏州的发展真是神速啊!这座古老的城市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正说明祖国在腾飞!

编者评语:我在苏州上过四年学,她在我的印象中也是古色古香的。看了你的文章使我很激动,你所描绘的景象我不仅见所未见,而且闻所未闻,亦可见其“新”了。大概是你太兴奋的原因,也没介绍一下高阿姨和钱叔叔是谁。

例文(37)

名城新景

丹徒区高桥小学五(1)班 徐 颖

我的家乡镇江是个古老的城市,但这几年变化非常大,出现了一道道崭新的“风景线”。

你看,尊老爱幼的人多了。马路边,一位小女孩正扶着双目失明的老爷爷过马路呢,老爷爷过了马路,非要给她一块糖吃,看到的行人都乐呵呵地笑了。一位大哥哥看到一位小弟弟迷路了,便把小弟弟领到了派出所,母子俩在那儿团聚了,众人看到如此情景,心里都暖洋洋的。原本喜欢欺负别人的人,现在都改掉了坏习惯。大家共同为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你看,不遵守“规则”的人少了。公交站台边,人们自觉地排好队,按次序上车。随地吐痰的人很少了。家家都把垃圾分好类,放进不同的垃圾桶里。原本到处可见垃圾的现象没有了,大家都能注意环保。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镇江,全市人民都在努力,这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你看,无私奉献的人多了。广场上,摆放着一个大大的“捐献箱”,人们把自己能够奉献的物品和钱,放进捐献箱,用来支持灾区人民和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自己的心里也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还有一些人,承诺在去世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甚至捐出整个的遗体。这一切是多么地无私,多么地感人啊!原本只想着自己的人们,也开始变得为别人着想了。这一切,又给我们的镇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你看,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多了。马路上,一辆辆汽车按着红、绿灯的指示,安全有序地奔驰在宽阔的道路上。行人在斑马线旁安静地等待着绿灯的亮起,不慌不忙地走到马路的对面。闯红灯的人少了,车祸也少了。原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更加珍爱生命了。为了社会的和谐,大家都在努力,他们的文明行为,也为镇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你看,懂礼貌、关心别人的人多了。马路边,少先队员们响亮地喊着“老师好”、“叔叔阿姨好”。当一位孩子差点摔下来时,大人们赶紧去扶住了他,避免了一场小小的“事故”。有人不认识路,便有礼貌地询问道:“你好,请问……”得到回答后又说“谢谢……”。原本很害羞的人也变得开朗了。大家都在为镇江增添着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所以,我们的镇江变得更加美丽了,我们的生活更加其乐融融了。

编者评语:这篇文章对题目的解读突破了常规,不是写自然景色,而是写社会现象,这就把“新景”变成了一个比喻。当然,这样写是有新意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作者所写完全是自己的想象,多少有点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二是几个小节对社会现象的分类有所交叉和重复,作者对分类的标准没有考虑得很清楚。

文学悦读(12)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在他的《红楼梦新谈》中,曾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文中,他批评某些“西国近世小说……将书中人物之心理,考察过详,分析过细,几成心理学教科书”;同时赞扬“《石头记》……描画人物,均于其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之形于外者见之。”

我觉得,吴宓先生对西方作家的批评或有偏颇之处,但他对《红楼梦》心理描写特色的评论倒真是一语中的,非常之准确。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确很少有大段的心理描写,很少有大段的心理独白;即有之,也仅偶见于作者所钟爱的人物情感激荡之时。例如,黛玉看到宝玉差晴雯送来的手帕,“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遥驰:宝玉的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苦意,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领会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私相传递与我,又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七情六欲,将五内沸然炙起。”这一段“五可”的心理描写,不仅复杂细腻,而且情意缠绵,实为黛玉三首题帕诗的精彩铺垫。

但这样的例子毕竟很少,曹雪芹描写人物的笔锋的确多半是由外在指向内在,“于其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之形于外者见之”,这个最后的“之”,就是人物的“心理”,乃至“潜意识”。对此,让我们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对比着说。第三回,林黛玉初见贾宝玉之前,她关心的是:“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及至一见,却原来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俊美公子,“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感觉就是“潜意识”,在书中照应的是那“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段“仙缘”;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就是所谓一见钟情的某种心灵感应。而对于那块“玉”,林黛玉则完全不感兴趣,倒是贾宝玉反过来问她有没有,听说没有就摔了玉大闹一场,惹得黛玉当晚就开始“还泪”。林黛玉对玉的漠视和贾宝玉对玉的反感,预示了他们对所谓“金玉良缘”的抗拒心理。而到了第八回,写贾宝玉去看望薛宝钗时,那宝钗最感兴趣的却是“这块宝玉”了。你瞧,她看宝玉的目光是从头到额到身到项,最终停在那块“宝玉”上,接着就提出要“细细的赏鉴”,就“挪近前来”,就把那玉“托于掌上”……及至“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如此“细细的赏鉴”,生动地透露出这位“冷美人”对此物的罕见热情。等到莺儿说姑娘的项圈上也有两句话,“倒像……是一对儿”,差点儿就要说出那癞头和尚的话来时,“宝钗不待说完,便嗔她不去倒茶”。我们这才发现,莺儿居然还未去倒茶;这主仆二人,实在是心驰神往,情不自禁了!如此前后一对比,薛宝钗内心对这份“俗缘”的渴望,岂不是昭然若揭了吗?可是,曹雪芹说宝钗“想”什么了吗?完全没有;他对宝钗心理的揭示,完全是在引导我们“于……形于外者见之”的。

再说宝玉被打以后,先是宝钗来看他。只见她“手中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接着教袭人怎样用药,再问宝玉的情况,表现得理智而从容。待到与宝玉两情相对时,才“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话说的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低头只管弄裙带。”在这段描写中,被宝钗咽下去的那个“疼”字,以及那自悔脸红的神情,和那低头弄裙带的动作,都不自觉地流露出薛宝钗的内心隐秘。与薛宝钗的自控内敛不同,林黛玉在宝玉面前却是那样地率真而任情:“只见她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她是悄悄地来,又从后门悄悄地走;她不想向谁表现什么,她只要与宝玉两心相知。曹雪芹就这样通过两人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之形”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她们的心理。

但《红楼梦》中也有这样的写法,即尽管写了“形于外”的某种表现,却依然含蓄地控制着信息,使我们无法看清其内心的隐秘。比如,当薛宝钗在滴翠亭外无意中听了小红的“短儿”,又不想被小红知道,便忽然喊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在她,是以此来表明自己并未偷听;而在小红,却误以为林黛玉在此“听了话去了”。那么,此时薛宝钗的心理,到底是有意嫁祸于人,还是情急之中下意识的口不择言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多有争论。事实上,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一种艺术的“留白”,可以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增加读者的解读兴趣,完全符合接受美学的互动原则。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我们有时可以从人们的言行举止看出他的心理,有时却感到捉摸不定、揣摩不透;甚至当事者本人,也有意识不到的时候呢!

诚如吴宓所言,西方一些小说名家采用的心理描写方法,确实与曹雪芹不尽相同。他们比较喜欢直接的心理刻画,喜欢用大段的内心独白或对话驳难,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其高明者,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达到了使鲁迅赞为“拷问人类灵魂”的程度。这样的写法,似乎不太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公平地说,这也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它所反映的其实是东西方文化的某种差异,可谓双峰并峙,二水分流,各显其能,各尽其美,恐不能以高下论之。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Thank you so much for this aritlce, it saved me time!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