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学作文(17)
洪蒲生
第十六题
请参照括号中对前一个词的注释,读懂下面的古文:“蝜蝂(读音即‘负版’)者,善负(负:背东西)小虫也。行(行走)遇物,辄(音‘折’,‘就’的意思)持取,卬其首负之。背(读第一声)愈重,虽困剧(困剧:筋疲力尽)不止也。其背(读第四声)甚涩(涩:粗糙),物积因(因:因而)不散(散:掉下来),卒(结果)踬仆(摔倒)不能起。人或怜之(有的人可怜它),为其去负。苟(假如)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读第四声)上高,极其力不已(已:停止),至坠地死。”
请思考上述故事的深刻含义,然后联系当今社会,自己命题,写一篇读后感。
读写参考(16)
类比立意意升华
下面是关于“蝜蝂”的赛题。
请参照括号中对前一个词的注释,读懂下面的古文:“蝜蝂(读音即‘负版’)者,善负(负:背东西)小虫也。行(行走)遇物,辄(音‘折’,‘就’的意思)持取,卬其首负之。背(读第一声)愈重,虽困剧(困剧:筋疲力尽)不止也。其背(读第四声)甚涩(涩:粗糙),物积因(因:因而)不散(散:掉下来),卒(结果)踬仆(摔倒)不能起。人或怜之(有的人可怜它),为其去负。苟(假如)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读第四声)上高,极其力不已(已:停止),至坠地死。”
请思考上述故事的深刻含义,然后联系当今社会,自己命题,写一篇读后感。
这道赛题出自柳宗元的《蝜蝂传》的故事部分,其实下面还有作者的感想:“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我想,看了这《蝜蝂传》的后一部分,前面寓言故事部分的含义也就了然于胸了。而且我们肯定会感到惊讶:柳宗元之所言与今天官场上的贪腐现象何其相似乃尔!这样一来,要我们“联系当今社会”来写一篇读后感,当然就没有什么困难了。问题是现在后一部分没给你看,而你先前又没读过《蝜蝂传》,那你还能产生正确的联想吗?赛后的事实证明,大多数同学是能的,他们都把评论的矛头指向了贪官,只是有不少人忽视了“又好上高”的比喻义,这其实指的正是下文的“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同学并没有写贪官,而是作了其它的联想,这可是柳宗元不会想到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联想是否有道理。比如有的同学议论的是正确的“得失观”,指出贪多务得最终会适得其反,所以应该懂得有舍才能有得,要舍得放弃一些东西。这其实是把蝜蝂行为的比喻义抽象化、广义化了,去掉了对贪官进行道德批判的感情色彩,转而作一种哲学上的分析,这可以不可以呢?应该说是可以的,因为如果抽象地说,其道理的内核是一样的。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把蝜蝂的行事联想为一个人在事业上进取心太强,过度地给自己增加负担,以致造成“过劳死”的严重后果,那它还成了一个令人痛惜的正面形象了呢!我想,这一定会让柳宗元瞠目结舌,大惊失色的。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所谓形象大于思想,其可以延伸的实际含义可以超过作者的主观意愿。
但是还有一种联想,是由此去批评家长给孩子增加许多额外的负担,这似乎意思上差不多,但对孩子来说他是被动的,一肚子不情愿的,这和蝜蝂就完全不同了。
例文(48)
蝜蝂
镇江实验学校九(6)班 颜 舜
这是一种奇异的小虫——它背部粗糙,喜欢背东西,只要是行走时遇上什么,就毫不犹豫地放到自己背上。即使有好心人可怜它,帮它拿下来,它仍然一如既往,继续背着走。
这是一种奇异的小虫——它还喜爱登高,不顾背上背着重物,结果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落得个“坠地而死”的下场。
这是一种奇异的小虫——它极度渺小,却有一代文豪为它写下《蝜蝂传》。它虽然只是一种小虫,却反映了人类身上的贪婪本性,发人深思……
我们身边不也有像蝜蝂一样贪婪的人吗?
那些贪官污吏,不仅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而且胃口永远也不会满足,就像蝜蝂一样,不仅无止尽地攫取,而且拼命往上爬,最后只能落得个坠地而死的下场。
其实,我们的本性也如蝜蝂一样贪婪,我们不停地向自然过度索取,不顾一切地开采石油、天然气,捕捞海洋生物,无异于竭泽而渔。我们像蝜蝂一样,不断地因为自己的“收获”而沾沾自喜,殊不知,长此以往,我们的未来也会和蝜蝂一样。肆虐的风暴,猖獗的洪水,以及突如其来的地震,都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其实,我们的本性也如蝜蝂一样喜欢往高处爬。当今社会,有些人一味地想谋求高位,科长、局长、厅长,永不满足。他们为了获得高于常人的地位和荣耀,忘记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孔繁森的精神早已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可以肯定,他们将会面临与蝜蝂一样的结局。
一千多年前柳宗元笔下的小虫,竟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阴暗、自私和贪婪,乃至欲壑难,这真是值得我们深思。小小的蝜蝂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可笑的故事,更应该是深刻的道理。
编者评语:本文的立意总体上是不错的,问题是作者在把笔锋从蝜蝂引向贪官以后,忽然又转而抨击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这样一来文章就乱了,因为反腐和环保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是说不清楚的。尽管作者很聪明,只把两者的共同点集中在一个“贪”字上,但毕竟也很难进行深入的分析了。
例文(49)
呼唤“减负”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八(2)班 吴也乐
我很少能把古文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然而这篇古文,却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件刚发生不久的事。
我说的“这篇古文”,主人公是一只虫子,它的名字叫蝜蝂。作者说,它喜欢背东西,不管遇到什么东西都拿起来往背上放,结果背上的东西越积越多,最终把自己压倒。然而它并不罢休,又继续把东西往然而它并不罢休,又继续把东西往背上搬,还喜欢爬高,所以它最终的结局,就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必然是因筋疲力尽而死亡。
记得是礼拜五,父亲因为觉得那课外的教师讲得好,便又给我报了一门课。为此,我又与他大吵了一架。我的理由很简单——学校作业太多,加之我最近身体不是很好,所以没时间也没精力再去上课。可父亲的理由更简单——大家都上,你不上,今后考不过他们。孩子当然是拗不过父母的,尽管我内心纠结了很久,还是只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去上课。
到了那儿,我吓了一大跳——坐在我右边的,竟是一个比我小一岁的小姑娘!我看了看老师讲课的内容,自己要理解还有点难度,更何况是比我还小的孩子啊!她脸上的稚气还没有消褪,眼神中还带着几分童真,就被父母逼来上初二的内容了!望着她,我心里一阵酸涩,不知是为她感到悲伤,还是为自己的“不好学”感到难受。
回到家里,我向父亲提起这事,父亲却不以为意。我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初一是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一年,心智才能走向成熟,身体也才能适应初中逐渐增加的学习量。而这个小姑娘,现在就开始学习这么难的东西,她能吃得消吗?她不就像那只小虫,被父母逼着不断往自己身上加东西吗?总有一天,她会不堪重负,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想到这儿,我再也不敢继续往下想了。
父亲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笑了笑,却继续以一种不以为然的口气说道:“这有什么!你看看别的班上的同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各上两门,别人问起来,都说没上课。他们的高分是怎么来的?还不都是这样苦出来的!”听了父亲的话,我已无话可说,但心里仍在想,上这么多的课,真好么?其实我并不是不好学,但把自己累成这样,真的有必要么?那只叫“蝜蝂”的虫子,背了那么多的东西,最后倒霉的还不是自己吗!
家长们,别让自己的孩子背这么多东西了!“减负减负”,并不是只靠嘴上说说的,是应该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请真正减轻孩子们身体和心灵上的压力,还给孩子们一片轻松自由的天地吧!
编者评语:与上文相比,本文的立意比较集中,是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减负”问题,道理也说得很清楚。但细想起来,你所说的情况与蝜蝂的比喻还是有点不同,因为蝜蝂是自己往身上增加负担,而你是家长往你身上增加负担,如果深究起来,这个类比就不是十分准确了。另外,文中关于“初一是临界点”的看法恐怕也未必准确,不会如此绝对的。
例文(50)
舍得
镇江市实验初中八(2)班 高旖洁
知道“蝜蝂”这种小虫子吗?它们善于背东西,行走时遇到物体就背,结果不堪重负,摔倒在地上起不来。若有好心人帮它拿走物体,它们便能继续行走,但遇到东西还是会背起来。它们又喜欢向高处爬,再加上背着重物,终于消耗完了体力,摔死在地上。读了这样一篇古文,我不禁想,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
有些人同样的错误犯了一次又一次,把好心人的劝解抛在脑后,置之不理,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自己。他们不善于动脑筋思考,也不会灵活变通,只会按照老一套的做法去做,不管是对是错,总是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加以改正。
还有些人则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他们脱离了自身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制定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结果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换来的却总是“失败”。最终,因为经不起屡次失败的打击,产生了极度消极的情绪,看待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那么悲观。他们本有上进心,总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却从不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不切实际地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结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却一无所获,如同让“鱼儿上树,鸟在水中飞”一样艰难。他们伤害自己的原因,就在于制定了太高的目标。
还有些人是这样的,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又看中了另一样。此时的他,怀抱中已经被前一个东西塞满,但他却不甘心,偏要在装满水的杯中再放入一颗颗小石子,结果水就溢出来,他还是会失去一些东西。他们不懂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总之,他们是太贪心了,哪一样都不肯放过,他们不理解“舍得”的含义,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看看我们身边,诸如此类的人不是很多吗?那我们的教训应该是什么呢?只有放弃那些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制定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取得成功;只有下决心舍去了该舍去的,才能有新的收获。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编者评语:这一篇的思路放得比较开,作者根据蝜蝂的三个特点,分别议论到三种人,一种像它一样固执,一种像它一样脱离实际,一种像它一样贪婪,由此文章的结构也呈扇形展开,最后再收拢。很显然,这是因为作者对蝜蝂的性格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例文(51)
学会放下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七(3)班 林钰奇
敢于放下,善于放下,是一种豁达,一种智慧。学会放下,就会忽然发现,原来人生可以如此轻松,不必非要劳心负重才能坦然。
读了一篇古文,大意是说有一种叫蝜蝂的小虫,行走时凡遇到它能拿得动的东西,都会拾起来背到自己背上。它的背很粗糙,东西放上去不容易掉下来,于是越积越多,使它劳累不堪。有人觉得它这样做很可怜,就替它把东西拿下来,然而它却并不领情,又不停地往自己背上背。它还特别喜欢往高处爬,最终就从高处跌下来摔死了。
初读此文,不禁哑然失笑,想不到竟有如此跟自己作对的蠢物。后来想到另外一个故事,其含义与此类似。一个青年抱怨生活太累,琐事闹心,人生似乎苦不堪言,便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于是带他去渡河。过了河以后,智者对他说:“这船有用,你把它带着吧!”年轻人便扛起船向前,走了一段路,终于不堪重负,便抛下船,且质问智者。智者笑着说:“人生在世,确实需要放下一些事,抛弃那些曾经有用但现在已经失去价值的东西,比如这小船,即使再小,长期背负着也是吃不消的。”听了这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人终于恍然大悟:自己过去做了许多毫无意义的事,烦了许多毫无价值的神,怪不得身心俱疲、劳累不堪呢!如此看来,他以前不是与那蝜蝂差不多吗?
人生苦短,压力太大,该放下时要学会放下,有舍方能有得,这实在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如果事事贪多务得,结果当然是力不从心,自讨苦吃;如能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就能换来豁达轻松,潇洒自在。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必须经常权衡利弊得失,时时放弃一些对自己无用乃至有害的东西。就拿荣誉来讲,那桂冠虽然风光,毕竟也是有重量、有压力的。你如果一味贪求不止,它就会变成越来越大的包袱,压得你气喘吁吁。你如果一辈子都想吃这个“老本”,到头来难免被它压垮。所以,面对荣誉的诱惑,我们也必须有一颗平常心,在风光中敢于将它“归零”,然后轻装前进,才能宁静致远。
以上所言,主要还是着眼于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如果事情牵涉到积德行善还是损人利己,那就更要小心鉴别、慎重取舍了。清朝有个大贪官和珅,在“圣上”跟前“红”了二十多年,也不知贪污了多少钱财,那些四方进贡的奇珍异宝,每次都是他挑剩下来方能进宫。到头来东窗事发,脑袋搬家。秦朝有个李斯,倒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才华的文学家,但他功名利禄的心思太重,虽然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最终还是落得个“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结局,惨死在赵高手中。
不可否认,人是很容易生贪欲之心的,所以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良知和德行,下决心放下那些“取之无道”的敛财手段,舍弃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万不可像当今社会一些为官者那样,贪求不义之财,最终伸手被捉,悔之晚矣!
总而言之,放下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放下那些该放的,心情会更加坦然,态度会更加从容,生活会更加精彩。让我们善于取舍,勇于放下,轻装上阵,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编者评语:本文能从提供材料中正确提炼出主题,并由浅入深地展开议论,有分析,有例证,内在的逻辑性也比较清晰。其实提供的材料是柳宗元《蝜蝂传》的上半段,其下半段就是柳宗元自己的感想,他主要是以小虫喻贪官的。本文的议论比柳宗元的宽泛,但不如柳宗元的集中与深刻,所举李斯一例也不够典型。如能联系当今一些贪官的事例,文章就能更具现实的针对性。
文学悦读(16)
莎士比亚妙语连珠
中国古代的戏剧,多在唱词上下功夫,往往美到极致;所以与它相配的曲调,也往往雅到极致,比如昆曲。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则以其说白的丰富华丽驰誉世界,哈姆雷特有著名的“六大独白”,奥赛罗在毁灭苔丝德梦娜之前也有一大段脍炙人口的独白。事实上,莎士比亚作品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方面,也表现在语言运用上,除了重要人物的内心独白之外,更渗透于所有的人物对白之中。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丰富和生动,首先来源于巨大的词汇量(据有人统计,达一万七千多个)。正因为有了“丰富”这样一个基础,他才能纵横如意、左右逢源地表现其语言运用的才华,使自己的作品成为英语文学的范本,连马克思都通过它来学习英语,而恩格斯所提出的文学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的命题,显然也包含着要求语言丰富生动的内涵。像笔者这样不懂英语的人,虽然只能通过汉语文本来感受莎翁语言的魅力,但即便如此,我也被莎剧语言的丰富华丽所深深震撼了——读莎翁剧作,如行山阴道中,美景层出不穷,而其妙语连珠,更令人应接不暇。当然,如果谈“妙语”,题目未免太大,所以我把它缩小成“妙喻”,来稍微谈一点肤浅的感想。
莎翁在《仲夏夜之梦》中借人物之口说:“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幻想的产儿:疯子眼中所见的鬼,多过于广大的地狱所能容纳;情人,同样是那么疯狂,能从埃及人的黑脸上看见海伦的美貌;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读了这段话,我便对莎翁有一见如故之感:咱们中国人对非常之事也会骂一句“活见鬼”;对情人的主观片面也会笑一句“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对诗人的奇思妙想,则早有刘勰之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由此看来,中外语言文字尽管不同,其思想感情却完全能够相通共鸣。
莎翁接下来又写道:“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它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在这一段话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的比喻了。
“时间”这个“东西”够抽象了吧?我们中国人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是为了把“时间”具象化;而在莎士比亚笔下,“时间”的形象就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表现。为了形容时间过得太慢,他说:“不是太阳神的骏马在途中跑垮了,便是黑夜被系禁在冥域了。”为了形容时间的速度之快,他说:“像一个声音、一片影子、一段梦、黑夜中的一道闪电那样短促,在一刹那间展现了天堂和地狱,但还来不及说一声‘瞧啊!’黑暗早已张开口把它吞噬了。”为了强调时间的恒定性,他说:“我的根据就和时间老人的秃脑袋一样,是颠扑不破的。”为了强调时间的无情,他说:“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名,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更奇妙的是居然有这样一段对白:“我离开他的时候才两点钟,现在已经敲一点钟了。”“钟会倒退转来,我倒没有听见过。”“要是钟点碰见了官差,他会吓得倒退转来的。”“除非时间也欠人钱!你真是异想天开。”“时间本来是个破产户,你找他要什么,他就没有什么。再说,时间也是个小偷。你不是常听见人们说吗:不分白天黑夜,时间总是偷偷地溜过去?既然时间是一个破产户兼小偷,半路上遇见官差,一天才倒退转来一个钟点,那还算多吗?”在这段妙趣横生的调侃中,倒转的时间也成为一个戏剧性的人物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比喻,不仅涉及到本体的各种特点,不仅喻体的变化丰富多彩,而且会延伸,会演变,还常常与其它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请继续往下看。莎翁又写道:“我希望你的肚子也像我一样,可以代替时钟,到了时候会叫起来。”这是把时间与生物钟联系起来了。而在下面一段话中,莎翁则在时间的节奏感上大做文章:“开始求婚的时候,正像苏格兰急舞一样狂热,迅速而充满幻想;到了结婚的时候,循规蹈矩地,正像慢步舞一样,拘泥着仪式和虚文;于是接着来了后悔,拖着疲乏的脚腿,开始跳起五步舞来,愈跳愈快,一直跳到精疲力尽,倒在坟墓里为止。”有时,莎翁还会结合一些科学知识来打比方,比如他曾这样描写时间的错乱:“地球的中心可以穿成孔道,月亮会从里面钻了过去,在地球的那一端跟她的兄长白昼捣乱。”说到“地球”,我又想到莎翁所热衷的插科打诨,他竟然会近乎残酷地如此打趣一位胖女人:“她的身体像个浑圆的地球,我可以在她身上找出世界各国来。”——这是一个通过比喻的延伸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好例子。
朴素和华丽,简洁和丰富,直白和含蓄,严肃和风趣,冷峻和热情……如此等等,都是语言彩虹中不同的色彩,结合着作者的个人风格,放射出艺术的光辉。读莎士比亚,如读汪洋恣肆、妙喻频出的庄子,同样令人有河伯见海若之惊叹。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