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古为今用学作文(五)

洪蒲生


五、人物篇

13、先看作文:

我的哥哥

镇江市江南学校七(12)班 孙鹏程

(2011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如果谈到“个性”这个话题,我就不能不说说我的哥哥。他虽然算不上什么名人,但至少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

我哥哥相貌平平,却具有梁山好汉一般的个性。遇小偷便抓,遇坏人便打,遇武功高的人也忍不住要比试比试。他的这三条原则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时常去书店买些《中华武术》、《空手道》、《少林寺功夫》之类的书来看。他梦想像李小龙、叶问一样身怀绝技,受人敬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回家苦苦练功,经常弄得头破血流,一副狼狈相,但他满不在乎。他甚至还像“鼓上蚤——时迁”那样,努力学习飞檐走壁的轻功。

有一次,他刚练完功正准备睡觉,忽然被学校的保卫人员给“请”了过去。到第二天,我才得知,因为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车放在车篷里不翼而飞,他在第一时间成了嫌疑人。幸好,结果很快水落石出,此事与他无关,虚惊一场。

自从这件事发生以后,哥哥放弃了轻功的练习,改练铁头功。有时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拿头往砖头上撞,忍着疼痛,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学功夫,真是七分痛苦,三分甜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练了一个多星期,他就去找他的老对手比武,结果,还没来得及展示“惊天动地铁头功”,脸上就先挨了两拳,接着又被摔了个“嘴啃泥”,可哥哥还是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双手抱拳,单腿跪地说:“好汉好身手,吾今领教了,谢手下留情!”等对方一走,又轻轻摸着火辣辣的脸,咬牙切齿地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迟早你会是我手下败将。”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他告诉我,昨晚他家来了两个小偷,一个在门口接应,一个进来偷东西。算他们运气不好,进来的被他用“铁头功”撞倒在地,用麻绳五花大绑捆起来;另一个被他踢了个四仰八叉,疼得哇哇叫。我听了不禁连声喊好,哈哈大笑起来。

事后,他的名字破天荒上了“表扬栏”,这使他受到很大鼓舞,高兴地对我说:“从今后要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公安大学,抓几个坏蛋给你瞧瞧!”

我真喜欢我这个有个性的哥哥。

再看简析: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在应试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命题方式。由于它能为作文者开启多方向的思路,提供比较广泛的选材范围,而文章的立意也可以多样化,所以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和应试者的欢迎。

做话题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话题”不等于“文题”,所谓“话题”,只是一个供你思考的中心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你可以展开多方向的思考,在很大的范围内选材立意命题。有些同学误以为话题就是文题,虽然也可以作文,但却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思路,放弃了在更大范围内自主选择的机会,这当然也就降低了成功的概率。

第二要认真阅读与话题有关的材料,看懂其中明示或暗示的含义,这对全面地开拓思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围绕话题立意,是很重要的。比如话题作文“感动”提供了如下文字材料:“一个有感情的人,常有被感动的时候,有时是心中产生了共鸣;有时是触动了尘封已久的记忆;有时是受到了心灵的震动;有时是得到了终生受益的启发……而让人感动时,有时是因为一件事;有时是因为一个人;有时是因为一个场景;有时是因为一部书;有时是因为一幅画;有时是因为一首歌;还有时是因为一句话……请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说说使你感动的事物,说说为什么使你感动。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在这段文字中有十一个“有时”,列举了感动的种种类型和缘由,这实际上是在帮我们开拓思路,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如果你不好好加以利用,那就太可惜了。

当然,在我们多方思考,驰骋想象时,又始终要牢记那个中心的话题,我们的选题和立意一定要与它有关。比如“个性”这个话题,不管你写什么,怎样写,文章的中心内容总要与“个性”有关,如果你写人物,也一定要写出其鲜明的个性。

古文阅读(13)

口蜜腹剑

先读译文:

李林甫担任宰相的时候,特别喜欢陷害他人。世人说他:“嘴上如蜜甜,肚里有刀剑”,就是因为他会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甜言蜜语地骗取你的信任,暗中却来排挤打击你。他曾与左丞相李适之因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李适之这人性情粗疏,大大咧咧的,李林甫就暗地里中伤他。李林甫曾经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如果加以开采,可以富国,皇上不知道这件事。”李适之觉得他说得不错,过了几天,就很自然地向唐玄宗说了。玄宗听了很高兴,又向李林甫询问这件事。李林甫回答说:“我很早就知道这事了,但华山是陛下的命根子,也是王气所在的地方,不能开挖,所以我不敢对您说。”唐玄宗觉得李林甫对自己忠心耿耿,反而责怪李适之的话考虑不周到。李适之因此心怀恐惧,请求改任散官,于是被免去宰相职务,最终被贬为宜春太守,又受到李林甫的威逼而服毒自杀。

再学原文:

李林甫为相,好陷人,世谓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以其阳(当面)与人善,啖以甘言,而阴(背后)挤之也。与李适之争权不协(和谐),适之性疏(粗疏),林甫阴中之。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上未之知。”适之心善其言。它日,从容奏之。玄宗大悦,顾问林甫。林甫对曰:“臣知之久矣,然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可穿掘,臣故不敢上言。”帝以为爱己,薄适之言疏之。适之惧,求为散职(“散”读第三声,闲,“散职”就是闲职,无实权),由此罢相,竟贬宜春太守,又胁杀之。(宋,孔平仲)

参考讲解:

我们看了孙鹏程的《我的哥哥》,就知道他哥哥是一个言出必行、表里如一的人。而《口蜜腹剑》中的这位李林甫就 不同了。出自《续世说》的这篇短文,介绍了成语“口蜜腹剑”的由来,“口有蜜,腹有剑”这两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李林甫的表里不一和言行不一。而后面所举的这个事例,更是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李林甫的为人。所以说,言行描写是刻划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手段。从此,李林甫其人就以“口蜜腹剑”盖棺定论,被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读这段古文,要注意一些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掌握了能帮助我们阅读古文。现在让我按顺序讲一下。“好陷人”的“好”,应读第四声,作动词,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广泛,如“好逸恶劳”。“啖以甘言”是状语后置,实际上是“以甘言啖之”,就是用甜言蜜语来哄骗人,“啖”是吃或者给别人吃的意思。类似这样把某种成分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也是常见的。“阴中之”的“中”,应读第四声,意思是动词“中伤”,与名词的“中间”是不同的。“可以富国”的“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可以使国富”,这种用法在古文中更加常见。“上未之知”其实是“上未知之”,意为“皇上还不知道这件事”,“之”代“这件事”,但是放到动词“知”的前面去了,这叫“宾语前置”。“适之心善其言”,其中的“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其言为善”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适之以为他说这话是好意”,这种“意动”用法在古文中也很常见。

14、先看作文:

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四(3)班 朱娇娇

(2011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美酒飘香彩云飞,亲人啊!请您干一杯,请您干一杯……”我举着酒杯,唱着自己即兴创作的歌,心里可激动了。今年的国庆节,爷爷、奶奶和小姨、姨夫都来陪我们过,我兴奋得手舞足蹈。爷爷奶奶来了后,一见到我,就抱着我亲;小姨姨夫一见到我,就拉着我玩。

“吃午饭啦!”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喊起来。我急忙就座。一会儿,鸡鸭鱼肉就摆了满满一桌子。看着这么多的美味,我禁不住垂涎三尺,拿起筷子就要吃,可这时爷爷却发话了,只见他慢条斯理地说:“现在可不能吃,咱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天啊,吃饭还能做什么游戏?爷爷见我们一脸的疑惑,又笑着说:“我们先每人用‘乐’字说一句话,说完才能吃饭。”

“我赞成!”妈妈兴奋地说。

“我也赞成。”爸爸一听,也来凑热闹。

我心里其实不赞成,但既然他们都同意,我也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了。

游戏开始,只见爷爷和奶奶一起站起来说:“我们俩精忠报国,只有乐,没有怨。”

“好!”爸爸拍案叫绝,随即也站起来说:“为人民服务,不能怕苦,也不能怕累,要让人民快乐生活。”

妈妈紧跟着也来了一句:“只要全家高兴,我就感到快乐。”她可没站起来,说完还低下头不住地笑。

“下面该我俩来说了吧!”小姨和姨夫显得很激动,“我俩每次上班,都会听到喜事,最近公司的利润又长了,员工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在众人欢快的笑声中,只听爷爷点我的名了:“娇娇,这下可轮到你了!”

我赶忙站起来,心“咚咚咚”地直跳,一时也不知说什么是好……突然,我急中生智,想起了老师所教的名言,便大声喊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话音刚落,全家人都鼓起掌来,爷爷高兴地说:“不愧是我的好孙女,你讲得最好!”小姨赶紧夹了一块肉给我作为奖励,我也不客气,马上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家又是一阵开怀大笑。

现在,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的心情真是一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乐!”

再看简析:

紧扣文题

我们都知道写文章要扣题,扣题的方法有多种,有时是在微妙的地方含蓄地点一下题,有时是在关键的地方突出地扣一下题,而本文却是从头到尾紧扣着题目,通篇营造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这当然也是一种写法。

一开头便是欢乐的歌声——这歌选得多好呀,会唱的人都知道,这的确是一首欢乐的歌;而歌词又是作者的“即兴创作”,说明作者是在歌唱着自己的欢乐:一是因为节日,二是因为亲人到来,三是因为马上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但接着文章有了一个跌宕,出人意外地要做一个游戏才能开吃;而游戏又是要求每人都用“乐”字说一句话,这就把题目扣得更紧,使文章产生了有趣的悬念,实际上也是作者在有意开拓“乐”的内涵。遗憾的是下文有两个小小的缺点,一是原本应该按爷爷的要求一个一个地说,那样内容会更加丰富;二是话中的“乐”应该更加具体,要像小姨和姨夫的话那样,把“乐”的原因说清楚,对爷爷奶奶的“精忠报国”,爸爸的“为人民服务”,都应该有进一步的说明。

妈妈的“乐”含蓄而意味深长,也符合她的身份,写她“低下头不住地笑”也很传神。小作者的紧张窘迫和急中生智也写得非常生动,他的回答不仅“最好”,而且形成了文章的高潮。在小作者津津有味的咀嚼和众人的开怀大笑声中,读者也觉得很开心了。

到结尾处,作者再一次扣题概括全文,干净利落。

古文阅读(14):

山中宰相陶弘景

先读译文:

陶弘景读了道教思想家和医学家葛洪写的《神仙诀》这本书,便有了隐居起来保健养生的想法。他说:“在乡村抬头望青天,看太阳,好像与大自然更亲近了。”于是,就隐居在句容的茅山中,给自己住的地方起了个外号叫“华阳陶隐居”,平时与朋友书信来往时,也用“隐居”代替自己的名字。他建了一座三层楼房,自己住上面一层,中间一层是他的弟子住,楼下则给宾客住,从此与外界不相往来。梁武帝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了,只画了两头牛作为答复:一头牛散放在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牛套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用鞭子抽赶着。梁武帝看了笑道:“这家伙真是什么都干得出来,他竟然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宁愿像乌龟那样活着在泥潭中爬行,也不愿死掉被陈列在庙堂上给人用来占卜记事。这样的人,                                                                                                                                                       难道还有应召出来做官的道理吗?”但后来,每逢国家遇到有关吉凶和征战等大事,人们还是一定要向他请教,甚至在一个月当中与他有几次书信往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再学原文:

陶弘景得葛洪《神仙诀(秘诀)》,便有养生志, 曰:“仰青天,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弘景止(隐居)于句书札(书信),即以“隐居”代名。陶隐居筑三层楼,自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居其下,与物(外界)遂绝(断绝往来)。梁武数(多次)征陶弘景,弘景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鞭子)驱之。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读“夜”,拖)尾之龟,岂有可致(召来)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必就(靠近,向他)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谓(称)之山中宰相。(宋,孔平仲)

参考讲解:

陶元景(456—536)是丹阳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学家,也是书法家。从小勤于读书学习,“一事不知,以为深耻”。36岁时辞官修道。曾有诗答齐高帝萧道成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其诗“明白如话,幽默隽永,无卑躬屈节之态,如神仙中人”。他与梁武帝萧衍原来也是好朋友。

作文《乐》紧扣着一个“乐”字,《山中宰相陶弘景》紧扣着一个“隐”字,“隐”就是“文眼”。所谓“文眼”,就是由中心内容浓缩而成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这篇古文,讲的就是陶弘景在茅山隐居的故事。

读葛洪书而有“养生”志,是他归隐的缘由;茅山中的一座三层楼,是他隐居的地点;“与物遂绝”,是所有隐士的主要特点;“征”而“不出”,是归隐的必然结果;而他画两头牛,则表达了隐居的愿望和决心。但陶宏景归隐后,并没有完全不问政治,依然“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并常以书信方式参与国事,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宰相”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人,“山中”却是隐士摆脱政治的地方,两者本来是矛盾的,却在陶弘景身上统一起来。《乐》文直接把文眼“乐”作为标题,而《山中宰相陶弘景》是把文眼“隐”也“隐”在标题之中了。

“养生”、“止于”、“代名”、“绝”、“不出”、“曳尾之龟”这些词语都与“隐居”密切相关,形成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亦可见语言表达的多样化。“曳尾之龟”是《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意为乌龟情愿在污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也不愿死去被陈列在庙堂上,被人们用来占卜记事。文中就是用“曳尾之龟”来比喻不愿做官参与政治的人。

古汉语中的“之”,有多种用法和含义。比如“句容之句曲山”,“之”就是“的”,是助词;“以杖驱之”,“之”代表“牛”,是代词;而“时谓之山中宰相”,“之”也是代词,代的却是陶弘景。

15、先看作文:

你好,拾荒阿婆

扬中市第一中学八(13)班 印筱萌

(2011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亲爱的陈阿婆:

你现在过得好吗?

收到我的信,你一定很惊讶吧?天堂邮局的叔叔真好,一看到我就说:“小悦悦,你也来寄信了呀!放心吧,我们一定马上给你送到人间。”看到他灿烂得如同向日葵一般的笑容,我的心里好温暖呀!简直就像当年在你的怀抱里那样。

请大家都不要担心,我现在生活得很快乐。天堂里的人们都很爱我,看到我的时候,总喜欢微笑着摸摸我的头,总会夸我越长越漂亮,说得我心里甜滋滋的。每天没事的时候,我总爱趴在软软的云朵上,看你们过得好不好,看孩子们是不是都像我一样无忧无虑。

亲爱的阿婆,我很想你,我也很想爸爸妈妈,想所有我爱和爱我的人。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一天,车碾在身上很疼很疼,比打防疫针要疼几千几万倍。看到那两辆车像风一样开走,我的心也像被车碾过一样疼。我想大哭,可我没有力气,眼皮重得抬不起来。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有人从我旁边走过,我想总会有人来救我吧,可是没有。我又疼又冷,难受极了,我越来越害怕……终于,我感觉有一双温暖的手把我抱了起来,我觉得就像躺在妈妈的怀抱里,让我感到好幸福。于是我想,睡吧,有妈妈在就好了。

然后,我就睡着了,再也没睁开眼睛。

后来天堂的人们告诉我,在我睡着的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为我祈祷,还有许多白衣天使想尽办法要让我醒来。听到这些,我真的很开心,原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那天的司机和路人那样冷漠无情,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爱着我,使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激。特别是你呀,亲爱的阿婆,原来那天的“妈妈”其实是你,当时你那温暖如阳光的怀抱永远是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只要想起你,我的心中就会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让我更有勇气走向未来。只可惜,我已经不能再回到人间了。

可是也没关系呀,你看,我现在不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生活着吗?天堂里满地都是芬芳的花儿,欢乐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里连空气中都到处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所以呀,你们都不要为我担心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所有我爱和爱我的人们,都能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人世间到处都能充满温情。

今年,我已经十岁了,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因为有爱,因为有你们,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相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

祝你们永远幸福、快乐!

身在天堂的小悦悦

2019年1月1日

再看简析:

换个角度

这是一篇极富创意的好文章。作者舍弃了直接对肇事司机和冷漠路人进行谴责批判的一般写法,也舍弃了直接对陈阿婆表示崇敬赞扬的一般写法,更不愿人云亦云地就此事发表充满套话的议论。于是,他独辟蹊径,满怀对小悦悦无比同情和体贴的爱心,使自己与小悦悦感同身受,然后从她的角度,以她八年后的口吻,写出对陈阿婆的感恩,对司机与路人的困惑,对所有“我爱和爱我”者的深情,以及对温暖人世间的渴望。这样写,作者就与小悦悦完全融为一体,就使文章的重点转移到抒情上来,并以一种大爱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读者。

由此可见,写文章时换个角度立意,有时会收到面目一新的效果。当然,这也并不是一个在写作方法上如何“取巧”的问题,如果没有真诚的情感,再巧妙的方法也会成为失去灵魂的躯壳;如果没有较好的写作基本功,方法虽好也很难写出好文章。

古文阅读(15):

寄狱中书

先读译文:

如今听人告诉我,知道你又被叫出牢房,皇上对你和颜悦色,还赏你坐下,温和地劝你,请你替他写即位的诏书,而且说:“我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周成王罢了。”你问他:“成王在什么地方?”他说:“自焚烧死了”。你又问他:“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他说:“国家要依靠年长的君主。”于是你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他却说:“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必太烦神了。”说着就叫人拿给你纸笔,然后说:“昭告天下这事,非先生不可!”我听说先生拿着笔痛骂道:“我死就死了,诏书是决不写的。”谁料想你这下冒犯了皇上,他说:“你不怕死,难道也不怕诛九族吗?”你竟然回答:“就是十族又怎样!”

你是激于义愤,为忠于国家而死,这种精神真是惊天动地。我们即使死了也感到光荣,决心含笑就义,相从你于地下,使忠孝节义这些高尚的品质,集中于我们一家。将来我们魂归大地,其正气也将如光照日月;我们就义之日,也就是永生的开始。只是想到那些亲属朋友,不免被我家拖累了。信写到这个地方,我真是肝肠寸断,伤心到极点,手握着毛笔,却再也写不下去了……

再学原文:

今得报,知相公又被召出狱,上(皇上)和颜悦色,降(赐)坐温谕(劝告),请相公草即(就)位诏(诏书),且谓“朕(读“镇”,我,秦始皇起专作皇帝自称)法(效法)周公辅成王耳(罢了)。”相公询以“成王安在”,则曰:“自焚死”。询以“何不立成王子”,则曰:“国赖长君。”因问:“何不立成王之弟?”乃曰:“此朕家事,先生毋(读“无”,表否定,不要)过劳苦。”辄(就)令左右授笔札,曰:“诏(诏告)天下,非先生不可!”闻相公执笔痛骂,谓:“死则死耳,诏不可草(起草,写)!”讵(读“巨”,岂,表反问)料(料想)竟批(刮,削,用手打)逆鳞(传说龙体有倒生的鳞片,触之必杀人,故称触犯皇帝为“批逆鳞”),曰:“尔不畏死,独不惧九族(“九族”指 犯人本人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之诛乎?”相公竟答以“十族(再加上“门人”)何妨”。

相公激义殉忠,天地为震。妾等死有余荣,誓当含笑就义,相从地下。忠孝节义,萃(集中) 于一门。他日灵归河岳(黄河和五岳),气耀日星,逝之日即生之年。惟亲族故旧,未免为吾家累耳。书至此,肝肠已寸寸断矣。握管(毛笔)心酸,不尽所言。(明,郑氏)

参考讲解:

这是明代忠臣方孝孺临刑前,其妻郑氏寄给他的一封信,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他的忠直刚烈。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读“弟”),被封燕王。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读“文”)被立为惠王,朝中议削藩(“削藩”:削减藩王的权力),朱棣拥兵反叛,攻占南京夺取帝位,年号永乐。朱允炆一说在宫中烧死,一说潜逃不知所终。拒绝写诏书的方孝孺,终于被朱棣灭了十族,其妻郑氏自缢身亡。文中所说的周公,即姬旦,是周文王之子,辅佐其兄周武王姬发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死后,他又辅佐武王子成王即位。朱允炆即位后,其叔朱棣曾以周公自喻,以朱允炆比成王。当然,随着朱棣的拥兵自立,这个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方孝孺的无畏刚烈乃至口不择言,固然令人扼腕叹息,但中国历史上专制皇权的残暴一至于此,实在是太恐怖,太混帐了!而郑氏所认为的“相公激义殉忠”、“妾等死有余荣”也不过是为另一个皇帝而死罢了。

“天地为震”和“未免为吾家累”中的“为”,都是“被”的意思。古文中的被动句,除了用“为”表示外,还有用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后面的方法,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就是“楚怀王在国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动词前面加“见”来表示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这个“徒见欺”就是“徒然被欺骗”。但也有直接用“被”来表示的,本文的“知相公又被召出狱”就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