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学作文(六)
洪蒲生
六、旅游篇
16、先看作文:
难忘的北京之旅
句容市实验小学三(2)班 步青阳
(2011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今年,我十岁了。为了庆祝这个隆重的生日,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到祖国的首都——北京去游览。现在回忆起这次北京之旅,印象依然非常深刻。
一、 风驰电掣的高铁
7月1日,高铁正式运营的第一天,我们随着潮水般的人流登上去北京的列车。车厢内非常干净、漂亮。我们兴奋地看着车窗外,一会儿是连片的田野,一会儿是高架桥,一会儿横跨大江,一会儿穿越平原。很快,前方竟显示已经到了天津站,我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北京已在向我们招手了。到了北京,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车厢,只见车站里人山人海,北京人可真多呀!
二、 断壁残垣的圆明园
我们先到了圆明园,这里曾经是皇家的园林。如今,凄凉的断壁残垣,好像在向我们诉说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不禁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一定要认真读书,将来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辉煌的鸟巢、水立方
接着,我们来到了辉煌的鸟巢。亲手抚摸着那一根根的钢铁,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蔚蓝的水立方远远看去,像碧海青天一样美得令人陶醉。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去,看着那清澈见底的游泳池和一条条标准的泳道,我真恨不得跳下去游个痛快。
四、 险要雄伟的居庸关
我们又坐车来到了险要雄伟的居庸关脚下,这里的长城真高啊!我和爸爸一起登长城,开始我很轻松,但很快就越爬越累,后来就索性坐在台阶上起不来了。爸爸让我喝了点水休息一下,接着我们又慢慢往上爬,终于登上了长城最高处。从上面往下望,山下的一切都那么渺小,难怪人们要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呢!
五、 书香浓郁的清华北大
听说清华北大这两座著名的高等学府校园都很大,我们就听从别人的建议,骑着自行车去参观。
那天好幸运,校园里随处可见戴着博士帽的大学生,他们正在校园里拍照留念,有的人和导师合影,还有好多人在拍集体照,我还看见一位母亲搂着儿子一起照。
六、 再见了,北京
转眼七天的时间就过去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和北京说再见了。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一个又一个的景点都在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争取到北京去上大学。
再看简析:
点面结合
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要写整整七天的“北京之旅”,主要的困难就在于内容太多,不知从何下手。如果想既照顾到面又突出重点,就必须在构思选材上好好下一番功夫。
作者虽然并没有什么都写,但大体上还是照顾到面的。文中的四小节,写到了圆明园,鸟巢、水立方,居庸关长城,清华北大,显然已包括了“北京之旅”的主要内容,再加上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写出发和归来时的感受,就基本上写出了“北京之旅”的全过程。而在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中,作者又突出了各自的重点,那就是高铁的“风驰电掣”,圆明园的“断壁残垣”,鸟巢、水立方的“辉煌”,居庸关长城的“险要雄伟”,清华北大的“书香浓郁”,以及归来时的“依依不舍”。文中的六个小标题,显示了作者的概括能力,也表现出不错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作者只是写出了一个大概的轮廓,虽然也有重点,却不能具体深入,犹如蜻蜓点水,因为这样的旅游,多半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事实上,既然已经全面铺开,一篇短文也很难再深入细致地写下去了。
所以,如果要学习更加具体深入地写,最好是先把题目缩小。我们可以干脆不写整个的“北京之旅”,而是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来写。这就是把口子开小些,有利于文章向纵深发展。比如说,就写游圆明园,把这座皇家园林被毁的历史与自己的见闻感受结合起来写。这样写,自然也就要求作者在玩的时候更加认真地观察、记录、询问,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否则,你就会感到说不出多少话,文章也就写不下去了。
古文阅读(16):
金沙堆观月记
先读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格外明亮;如果要观赏中秋的月色,那在靠近水的地方最好;在水边观赏月亮,最好是一个人单独去;具体的地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遗憾的是,中秋节那天往往没有月亮,城市里人群聚居之地又怎么会都靠近水?就算这些条件都具备吧,假如要离开人群走得远远的,那一定是非常偏僻的荒凉之地。即使是对如此赏月大感好奇的人,又怎么能一个人半夜跑到这种地方去,追求这么一会儿工夫的玩赏兴趣呢?可如今我游金沙堆,大概可以算得上兼具此四美了吧!
那是八月中秋的夜晚,我在洞庭湖畔,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月光照耀得如同白昼。金沙堆在洞庭湖水草之中,高有十仞(一仞为古时八尺或七尺),四面都是水,湖面望出去最近处也有几百里远。我把船停在金沙堆下,叫随从们回去,一个人登上了金沙堆。沙的颜色呈浅黄色,与月光交相辉映;水面像一面极大的玉盘,金沙堆像金子堆起来的小山,在月色中闪耀,令人感到身体寒冷,眼睛发花,就好像身处阆风、瑶台、广寒那样的仙宫,虽然我没有亲身到过那些地方,估计也不过如此而已。由此看来,中秋的月亮,在近水的地方观赏,一个人去而且远离凡尘,我这回是完全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所以,就写了这篇《金沙堆观月记》。
再学原文: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好);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怎)得(能)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假如)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到)空旷幽绝,蕲(读“齐”,求)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滩,其具是(此)四美者欤?
(即金沙堆)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退)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读“浪”,高)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齐备)。书(写)以为金沙堆观月记。(宋,张孝祥)
参考讲解:
张孝祥(1132—1169),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人,主张抗战,寄情于词,著有《于湖居士文集》。
本文就是集中力量写“观月”的。作者先提出“最佳观月”的四个条件:一要观中秋之望月(农历一般每月十五月亮最圆,此时的月相叫“望”;反之,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的月相人们看不见时,叫朔月。),二要在临水之地观,三要一人独观,四要远离人群观。接着指出要完全具备这四个条件非常难,然后再描写自己在金沙堆观月的具体感受。“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写望月大放光明;“沙当洞庭”、“四面环水”点明是“临水之观”;“尽却童隶而登”写“独往而远人”,由此说明金沙堆观月具备了“最佳观月”的四个条件。
但这“四美”,仅仅是观月的客观条件,要使文章出色,更重要的还是要写出自己亲历其境观月的独特感受:沙黄与月白交相辉映写其色,水面如玉盘与沙堆如金积写质感,体寒目眩写身体的感受,继而又升华为一种飘飘欲仙、高处不胜寒的想象,那就是心理感受了。这种从客观到主观,从写实到想象的审美过程,的确是必须在一种静到极致的氛围中才能实现的。当然,这也与古代文人常有的清高思想和隐逸情结有关。
与这些文人不同,《红楼梦》中的贾母却喜欢热闹,她就不愿意“独往而远人”,而是要带着一大帮子人“众赏”。贾母审美的艺术品位也很高,还特别令人在“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但听着听着,贾母“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此时也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而这样的“触景生情”,就与贾府已经总体上走向衰败没落有关了。客观的情势和氛围,必然要影响主观的心理和情感,这也是审美活动的特点之一。
17、先看作文:
感受秋天
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三(5)班 崔宇辰
(2011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季。
秋高气爽,白天常常是万里晴空一碧如洗,傍晚有时会出现晚霞,阳光映照着云层,有时一片姹紫,有时一片嫣红,真是美丽极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田野里,到处是大片大片金黄的稻谷,它们有的笑弯了腰,有的好像在向农民伯伯点头,请他们赶快去收割。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蛋,像是在乐呵呵地歌唱。成熟的豆荚也在秋风中摇晃着,发出哈哈的笑声……
如果你到果园去,那里就更热闹了。火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小太阳,桔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农民伯伯们正在采摘丰收的果实,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来跑去,嘴里还吃个不停呢!
秋天最美的花要数五颜六色的菊花。有的深红,有的金黄,有的雪白,有的绛紫……真是色彩缤纷,一个比一个开得旺,好像在开一个比美的盛会。
秋天最香的花要数桂花。米粒般的桂花掩映在密密层层的绿叶中间,看上去并不起眼,可它们都在散发着一股股清香,香远益清,引来无数游人,在桂花园中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老师带我们去秋游。我看到远处山腰上有一片片红红的枫树,就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不禁想起了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这位老爷爷笔下,秋天不是比春天还要美吗?
再看简析:
横向展开
作为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能把文章写成这样,当然是非常不错的了。本文语言通顺,层次清楚,且能在叙述中作适当的描写,结尾处还能引用杜牧的名句画龙点睛,更显示出文思的灵动。
从结构上来讲,文章是运用了罗列式横向展开的方法:从天空写到田野,再写到果园;从菊花写到桂花,再写到秋游,好像在向读者慢慢地展开一幅秋景图,表现出小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心情。
一般在初学写作的时候,这种罗列式横向展开的写法是有助于开拓思路和丰富想象的。但这样的写法用多了,也容易养成一种写作上的思维定势,有些同学到了初中,还是动辄就罗列出“春夏秋冬”之类的横向场景,一味在面上铺开。老是习惯性地这样写,就有意无意地避开了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困难,久而久之,这方面缺乏锻炼,就不容易写出较有深度的文章。
古文阅读(17):
满井游记
先读译文:
北京一带天气寒冷。在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称花朝节)以后,严寒的余威依然很猛烈,冷风经常袭来,一刮就尘土飞扬,碎石子儿乱滚。人憋闷在一间小屋子里,想出去也不行;常常冒着大风急促地走,走不到一百步就知难而返。
二十二日那天,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我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北京安定门外的一个古井,其地为一处名胜)。高高的柳树长在堤岸的两旁,土壤肥沃而滋润;放眼四望,天高地广,心情愉悦得像飞出笼子的鸟儿。这时候地面的冰已经融化了,水波的颜色一下子明亮起来,呈现出一道道鱼鳞般的波纹,清澈得可以见到水底,亮晶晶地像新打开的镜子,有一片清冷的光从镜匣里射出来似的。山峦被晴天的云朵漂洗着,清新美丽得如同擦拭过一样。又那样地妩媚,如同美丽的少女刚刚洗过脸、梳理过头发一样。柳条上的嫩芽快要抽叶却还未抽,柔嫩的树梢儿在风中摇摆着。麦田里马鬃般的幼苗才一寸光景。游人虽然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端起酒杯唱歌的,妇女浓妆艳抹骑着驴子的,也经常能见到。风虽然还很大,但徒步行走,也会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在河里吸着水波的鱼儿,都显得悠然自得,所有这些动物,都透着一股子喜气。我这才知道,在郊外的乡村田野之间,春天已经来临,只是咱城里人还不知道罢了。
再学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读“立”,砂石),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反(同“返”)。
廿(读“念”,二十)二日,天稍和(温和),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此即指鸟)。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初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云所洗,娟(美好)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美)女之靧(读“会”,洗)面而髻鬟 (读“既环”)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稍 披风。麦田浅鬣(读“裂”,马鬃)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读“雷”,古时酒杯)而歌者,红装而蹇(读“减”,驽马,此处作动词)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流浃背。凡曝沙之鸟,呷(读“霞”,吸)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明,袁宏道)
参考讲解:
袁宏道(1568—1610),湖北公安人,1592年进士。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三袁”,又称“公安派”。在散文写作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以袁宏道的文章,总是真实地流露着作者的个性、情感和人品,绝不讲什么假道学;其文字则深入浅出,流丽清新。
他虽然也做了十几年的官,但厌恶官场,追求庄子的逍遥,向往陶渊明的自由。曾有诗云:“书生痛哭倚蒿篱,有钱难买青山翠”。后来终于辞了官,于是畅游山水,读书作文,完全过性情中的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不少好作品。
《满井游记》可谓“寻找春天”的佳作。作者先简略地写春寒料峭时“欲出不得”的苦恼,然后再铺张细致地写在满井感受春天的见闻。其语言简洁清丽,句式短而时有变化,比喻多而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律动着欢快的节奏,洋溢着喜洋洋的气氛。我们欣赏这篇文章时要注意,作者写春天并不是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而是将自己的热烈情感和喜悦心情倾注其中,写出了一切生灵在春天到来时身体、心理和精神上一种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春之赞
18、先看作文:
黄山印象
镇江中学初三(5)班 蒋雅楠
(1996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如果用“险”、“秀”、“奇”这三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我想,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黄山以峰险、景秀、松奇这三个特点而闻名于世。
暑假,我有幸登上了黄山,它的险峰奇松,还有那一朵朵绚丽的彩云,一块块怪异的石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以状似云端一朵怒放的莲花而得名。初登莲花峰,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段在山石上开凿的、没有栏杆的路,周围光滑,没有一点儿东西可抓。别怕,眼向前,迈大步,过去了!再顺着阶梯往上爬,你会看见“升天”二字,别以为到顶了,还早呢!穿过一个个矮而阴暗的石洞,踏过一级又一级的阶梯,当你看到“嬉云”二字时,那才是到达了最高处。站在顶峰,一朵又一朵云彩向你袭来,使你感到飘飘欲仙;低头一看,万丈悬崖就在眼前,令人头晕目眩。
黄山景色秀丽,排云亭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站在排云亭里,你会看到一望无际的天地和连绵俊秀的高山。当几朵彩云飘向你时,你别以为又要洗“云浴”了,当它飘近排云亭所在的山峰时,就会立刻退开散去。这怎不令人好奇呢?在黄山,各处有各处的独特风光。飞来石、金鸡叫天门、蓬莱三岛、金猴望月等都是黄山著名的景点,都不能错过哦!
“不见黄山松,不算黄山客”,是啊,游黄山,怎么能不去看看黄山最著名的“三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呢?这三松都在玉屏楼附近。离你最近的那是迎客松,瞧,它正张开手臂欢迎你呢!哦,那是陪客松吧,好像正在与友人一起谈天、下棋。当你离开时,别忘了回头望一望,因为送客松正在挥手向你告别。还有那龙爪松,树根像龙爪一样紧紧扒住地面;夫妻松,那一松两枝,酷似一对夫妻……我想,正是黄山那独特的气候,才孕育出如此奇特的松树吧!
在黄山不过短短几天,但黄山的一草一木、一松一石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黄山的奇、险、秀将永远成为我脑海中的浪花,翻腾着,跳跃着……
再看简析:
怎样深入
从结构上看,这篇文章显然是以黄山的“峰险、景秀、松奇”这三个特点为纲的,分别把这三个特点介绍一下,文章就基本上成形了。而这,主要还是横向展开的写法。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纵向的深入上再下功夫呢?峰是怎样地险,景是怎样地秀,松是怎样地奇,你个人对“险、秀、奇”这三个特点又有怎样的体验和观感呢?从文章的具体描写来看,写得最好的是“峰险”,作者叙述了自己登莲花峰的过程,虽然略嫌简单,但还是比较具体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景秀”这一部分就差一些。除了排云亭的云雾,其它就只报了个名称,作者虽然叫游客不要错过,但我们在文章中却分明“被错过”了。第三部分写“松奇”,一“迎”一“陪”一“送”,这三棵长相奇妙的松树,都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也比较抽象。
严格地说,文中真正属于自己的感受并不多。本来游玩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具体的感受,但一到写文章,却往往满足于抽象地转达众所周知的共同感受,比如黄山的“峰险、景秀、松奇”之类,而对自己独特的,也许是很有价值的切身体验,却反而忽视不写。而其实,这可能正是读者更感兴趣的。下面,就请看看徐霞客的《游黄山游记》吧。
古文阅读(18):
游黄山后记(节录)
先读译文:
……我没有听从,下决心去游玩天都峰。于是和澄源带着奴仆仍然从峡谷间的小路,一直走到天都峰旁边,顺着有许多碎石的山坡像蛇那样往上爬,有时抓着草木借力,有时爬过高起的石块,遇到有崖壁的地方就用手扶着走,每当到手脚都很难着力的地方,澄源就会先上去,然后向下伸手拉我们。于是我不禁想,上去已经如此艰难,下来时可怎么受得了呢!但也顾不得许多了。一路上经历了好几次危险,终于登上了山峰的最高处。而那上面只有一块巨石,像墙壁一样矗立,有几十丈高。澄源沿着巨石的侧面寻找,发现一处有石级的地方,就拉着我登了上去。放眼四望,众多山峰全在我们下方,只有莲花峰与天都峰不相上下。此时,很浓的云雾忽聚忽散,有时一阵浓雾袭来,连对面都看不见人。远看莲花峰的各个山头,大多也隐没在雾中。独自站在天都峰上,我向前走,雾气就移到我后方;我向右走,雾气就移到我左方。那些松树有的直立,有的弯曲,树干纵横多姿,柏树虽然树干粗如手臂,却全都平贴在石头上,像苔藓一样。山这样高,风这样大,雾气又这样来去不定,往下看那许多的山峰,有时露出碧绿的峰顶,有时隐没在大海一样的云雾之中。再看那山脚下,只见一大片明亮的阳光,简直是另一个世界。此时日色已近黄昏,我们便把脚伸向前面,两手向后撑着地,就这样坐着往下挪;每到极其危险的地方,澄源就伸手相接,还用肩膀顶着。走过这些险要之处,终于下到山谷,天色已晚。我们又从峡谷间的栈道走上去,回到文殊院住宿。
再学原文: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和尚名)、奴子(奴仆),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滑而难行)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越过)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余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读“叫”,尖而高的山峰),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滑),至险绝处,澄源并(并用)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栈道)以上,止文殊院。(明,徐弘祖)
参考讲解:
徐弘祖,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自幼爱读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成年后不求仕进,从22岁开始出游。在当时非常困难的交通条件下,他在30多年间,到过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一直到55岁那年因重病才回到家乡,第二年就去世了。所以说,徐霞客首先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
但他决不仅仅是一位旅行家,更重要的他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他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开辟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地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他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广泛深入的考察记述,其准确性与现代测量的数据十分接近,比奥地利地理学家格鲁柏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早了两个多世纪。
尤其了不起的是,他还是一位文学家。长达六十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仿佛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山水长卷,是我国文学游记中的顶级作品,古人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其笔意似子厚(柳宗元),其叙事类龙门(司马迁)。”
请看,他对登黄山天都峰经过以及所见所感的描写,是多么具体、形象而又生动啊!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