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古为今用学作文(十二)

洪蒲生


十二、托意篇

34、先看作文:

钥匙

镇江市第三中学九(2)班 冷潇悦

(2011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给我一把钥匙,让我打开你的心扉,走进你的心灵。不要害怕,不要担心,我就在你身边,愿伴你走过每一个晴天、雨天和阴天。欣欣,不要拒绝姐姐,因为姐姐很爱你。

欣欣是我的妹妹,一个漂亮的孩子,只是由于自闭症,她的话语总是那么少,总是让人无法理解。她六岁了,正在上幼儿园,老师总是说她不够听话,不够认真。欣欣不会吵架,每当有小朋友与她起争执,她就会毫不留情地把对方揍一顿,她拳头上的力气似乎永远用不完,每个星期都会有小朋友哭着去告诉老师,欣欣又欺负人了。回家后当然少不了爸爸的责备,可欣欣总是面不改色。爸爸急了,拿出棍子要打她,她也不躲,就那么眼睛直钩钩地看着爸爸,不哭也不笑。欣欣不喜欢学习,在幼儿园的算术课上一次也没及格过。家里人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但不知该怎么做。欣欣因为自闭,语言表达也不清楚,她的话往往让人听不明白。她很少笑,更少哭,除了爸妈和我,其他人都有点怕她。

自闭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关心自闭的儿童,找不到打开她心里那扇门的钥匙。我于是努力地寻找,在不经意间,居然发现了一点门道。

那天晚上,我在上网找上生物课要用的资料,打开了一个图片集,里面全是宠物的图片。欣欣在我旁边看着伴随音乐出现的图片,忽然发出清晰的尖叫声,接着嘴里又嘟囔着:“姐……姐姐,你看……是狗,是狗。”我回头看她,她那纯黑的眼睛水灵灵地盯着屏幕,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我很惊讶,便告诉了妈妈。妈妈也听说过多与动物接触可以治疗儿童的自闭,但从未试过。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便去了宠物店。

欣欣在宠物店看到那么多狗,就一直兴奋地叫个不停。妈妈问她想不想要,她点头了。于是我们就带了一条泰迪回家。一路上,欣欣抱着它,把脸放在它毛上蹭,似乎在感受它的温度。她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从来没有笑得那么清脆。和狗狗在一起的日子里,她活泼了许多,变得有爱心了。她经常会对着狗狗笑,会带着狗狗出去玩。有一次,她甚至邀请我一同去。

那一天,我带着欣欣,欣欣带着狗狗,我们一起在江滨大道上散步。回家过马路的时候,前方是一个红灯,欣欣不知为什么松了手,狗狗忽然跑了出去,欣欣想去追,我拦住了她,接着就听到狗狗的一声惨叫和汽车的刹车声。我知道出事了,狗狗死于车祸了。欣欣顿时傻了眼,推开我跑到狗狗的身边,想要叫醒它。眼见那一片血泊,我也不知该怎么办,只好打电话给妈妈,让妈妈来处理。可欣欣却像一头愤怒的狮子,扑向那个司机,拼命地捶打他,还想去咬他的手。司机推开了她,她又哭又喊,后来就晕了过去。

从此,欣欣就天天板着一张脸,总问我狗狗到哪里去了,我该怎么回答她呢?我只能给她一个轻轻的拥抱,告诉她狗狗到天堂去找妈妈了。欣欣又问我,它还会回来吗?我无语,只能抱着她,闭上眼睛,希望她还能像有狗狗那样开心。

我觉得狗狗就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欣欣关闭的心扉。我想再去为欣欣买一条狗,但愿她能有一个欢乐幸福的童年。

再看简析:

“意”从何来

与“水的遐想”一样,“钥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像这种完全没有主题导向的命题,就要靠作者展开联想,寻找一个立意的基点,然后才能构思成文。

那么,本文立意的基点是什么呢?是钥匙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打开”:“给我一把钥匙,让我打开你的心扉,走进你的心灵。”文章开头的这句话,就是立意的基础;而实际上,能够打开欣欣心扉的,是一只宠物狗。所以,作者其实是把“钥匙”作为一个比喻来立意的:对欣欣来说,宠物狗就好比能打开她心扉的钥匙。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就扣住题目完成了全文的构思。

据说,中国现在有500万儿童患有自闭症,怎样从病理和心理两方面对他们进行治疗,找到打开他们心扉的好办法,目前还是一个难题。

古文阅读(34):

鼠技虎名

先看译文:

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苏州做官的时候,曾因有事到娄东去,住在旅馆里,晚上熄灭蜡烛准备睡觉。忽然听到碗碟发出声响,我问这是什么缘故,看门的小孩说是“老虫”。我是楚地人,一听不禁惊慌失措,说:“城里边怎么会有这种野兽?”小孩说:“不是什么别的野兽,是老鼠啊!”我说:“老鼠怎么叫老虫呢?”小孩说他们吴地民间一直就是这么称呼的。

天哪!老鼠竟然冒用老虎之名,结果使我差点儿吓得逃跑。再慢慢仔细想想,实在有点可笑。不过,如今这天下冒虚名吓唬一般老百姓的还真不少呢!那些坐在朝堂之上,像模像样戴着官帽,穿着官服,掌握大权,声名赫赫的官员,果真能遏制邪恶、打击权贵、摧毁豪强吗?那些坐在军营之中,戴着高帽子,手持长剑,左边是武器,右边是大旗的武官,果真能抵御强盗,北面阻挡外敌,南面压制外族,如同古代的孙武、吴起、王翦他们那样吗?一开始听到他们的名声,那真是如雷贯耳,好像老虎一般威风,慢慢地看看他们有什么本领,只有一些老鼠的小伎俩罢了。现在这社会,弄到这些只有些小伎俩,却虚张着老虎的声势,爬在老百姓头上的人,都是些鼠辈,这天下大事还不叫人深为担忧吗!

再学原文: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驿站客舍),灭烛就寝。忽碗碟砉(hua的第一声)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嗟!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堂皇之上,端冕垂绅,印累累而绶若若者,果能遏邪萌、折权贵、摧豪强欤?牙帐之内,高冠大剑,左秉钺,右仗纛(读“到”,古代军队中的大旗)者,果能御群盗、北遏虏、南遏诸夷,如古孙、吴、起、翦之俦(读“愁”,等,辈)欤?骤而聆其名,赫然喧然,无异于老虫也,徐而叩所挟,止鼠技耳。夫至于挟鼠技、冒虎名、立民上者,皆鼠辈,天下事不可大忧耶?

参考讲解:

这篇文章“意”从何来呢?来自作者亲历的一个小故事,事情是由于方言差别而引起的一个小小的误会,其意义充其量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然而,作者却忽然悟出这“鼠技虎名”是生活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隐喻,可以成为对名实相悖的绝妙讽刺。于是,文章的立意便开始成形,“笑谈”也就升华为一篇战斗的杂文了。

文章前一部分是记实,说的是生活小事;后一部分是感想,说的是国家大事。如此巨大的反差,因为建立在“鼠技虎名”的讽喻基础上,却显得合情合理,完全符合逻辑。这种寓言式的议论,是我国古文写作中一个悠久的传统,不过多半表现得比较含蓄蕴藉,而江盈科的笔锋却无比锐利,真正成为“匕首”和“投枪”了。

江盈科,1553年生,1605年卒。明代文学家,湖南桃源人。四十岁中进士。任长洲县令,有政声。官至四川提学副使。从上文可以看出,他对明代官场的黑暗虚伪有深刻的了解。

35、先看作文:

钥匙

镇江市江南学校七(16)班 杨 扬

(2011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世界上有无数扇门,也就有无数把钥匙。

每一把钥匙都是不同的。它们有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大小,被不同的人握在手中。每一把钥匙都对应着一扇不同的门。一把刚刚被打造出来的钥匙,听到了锁匠的这样一番话:

“今天你经过了切肤的磨练,成为一把真正可以开锁的钥匙。首先祝贺你,你成功了!但是我下面要说的话,你一定要牢牢记住。

“你可能会因不合格而再次被打磨。首先,你不能怀疑自己,你是一个精密的工具,哪怕一个极其微小的差错,也会让你成为一个废物,所以你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不管哪一把钥匙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你千万不可以轻视自己。你是独特的,总有一扇门或一只箱子等待着你的开启,你注定是独一无二的。你也许会被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会和许多不同的钥匙组成一串钥匙。我只要你永远记住一点,别忘了自己独有的功能。

“也许有一天,你会被丢弃,请你别灰心,要知道你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打开那扇门或那只箱子的钥匙,这就足够了,因为你拥有自己的价值,并且曾经发挥过作用。

“你会被形形色色的人握在手中,那只手也许是清瘦的,也许是黝黑的,也许是沾满油腥的,但无论命运把你交到哪一个人的手中,你的价值都不会改变。你唯一值得夸耀的,就是你可以与一个锁相吻合,并开启它,而这与你的主人是否有钱、是否高贵无关。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因为生活的平淡而发牢骚,你是一把钥匙的命运不会因为你的牢骚而改变。也不要幻想如果我不是一把钥匙会如何如何,那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你应该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体验自己平凡的生活。

“总会有那么一天,你不再实用,那时会有新的高科技来取代你,你的地位会一落千丈,但你还是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时代飞速前进,你的被取代是注定的,也是可以预见的。哪怕你从此被丢弃在阴暗的角落,你也不必难过,因为你曾经为和谐出过一份力。

“该说的话我已说完,其中滋味,只有你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如同饥馑中的面包,只有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明白。快去吧,你的主人来了。”

这是一番富有哲理而又捉摸不定的话,只有经历了一番世事才能真正理解,而一旦有所理解,就能受益匪浅。一个人,一生如能做成一把成功的钥匙,于愿足矣!

再看简析:

拟人立意

本文也是以钥匙为起点想开去,但没有像上文那样单纯地把钥匙的功能作为立意的基点,而是更多地考虑到钥匙本身的一些特点,最后发现钥匙的“一生”竟与人有若干相似之处,于是作者决定把钥匙当作人来写,这就是以“拟人”的方法作为立意的基点了。

一把钥匙被打造出来,便犹如一个人的诞生。于是,锁匠对钥匙提出的要求,实际上也成了对每一个人的忠告:钥匙可能需要再次被打磨,人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每一把钥匙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都能实现成功的开启,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个性,“天生我材必有用”;钥匙会因为完成使命而被丢弃,人也有终结生命的那一天,但你们无愧于心,因为你们曾经作出过奉献;钥匙无论被握在什么人的手中,它唯一的功能和价值就是开启,因此它不必在意“主人”的贫富贵贱,人也应该坚持自己的本分,既不要巴结逢迎,也不要居功自傲;钥匙不要因为所谓生活的平淡而发牢骚,人也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体验平凡的生活;无论是钥匙还是人,哪怕自己的地位一落千丈,哪怕自己被取代,也都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于是,作者在文章结束时意味深长地总结道:“一个人,一生如能做成一把成功的钥匙,于愿足矣!”

由此可见,本文一方面明里处处扣题谈钥匙,一方面又暗中处处双关讲人生,实际上是在借钥匙的种种特点宣扬一种人生观。

古文阅读(35):

醉乡记

先读译文:

从前我曾经到过一个地方,到了那里就感到浑身无力,昏头昏脑,天地也因此颠倒过来,日月也因此无光,眼因而发花,心因而迷乱,身体也因而衰弱不堪。我问别人:这是什么地方呀?回答说:是适合酣睡的地方,是痛饮美酒的地方,你可以自由地逛来逛去,这个地方就叫“醉乡”。

唉!这就是所谓醉乡吗?古人确实没有欺骗我。我曾经听说过刘伶、阮籍那一帮人的事。那个时候社会黑暗,天下大乱,因而天下人都放纵自己,不问世事,一个个都过起了醉生梦死的日子。但在我看来,那醉乡之中并没有什么快乐,只是有人说过醉酒可以解除忧愁之类的话。如果忧愁像这样就能解除,那就不是真正的忧愁。如果有真忧愁,那也一定不想去解除,何况醉乡实在也不可能解除忧愁。既然如此,那么一般进入醉乡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忧愁。

唉!自从刘伶、阮籍以来,这个所谓醉乡已经遍天下了,醉乡人满为患,天下却因此无人了。一个个都昏头昏脑,糊里糊涂,精神萎靡,沉溺在醉乡之中出不来了。那些不入醉乡,不被迷惑的,难道就没有这样的人了吗?但那些昏头昏脑的人却都指着他们耻笑,实在是些醉得不可救药的人啊!

再学原文:

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尔。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清,戴名世)

参考讲解:

戴名世(1653—1713),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为著名文学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因世居南山,人称南山先生。20岁起授徒养亲,康熙48年进士,时已57岁。

其人愤世嫉俗,狂傲不羁,“酒酣论时事,吁嗟咄嬉,旁若无人”,曾与方苞等人聚会京师,“极饮大醉,嘲谑(读“血”,嘲笑)骂讥,令达官贵人侧目”。其文则针砭时弊,锋芒毕露,连他自己也说:“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然而,最终他还是因其书《南山集》考证野史,搜求明末逸事,多有碍语,被康熙所杀,且株连数百人,成为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百余年后,《南山集》始得印行。

从这篇《醉乡记》,我们就可以领略他文章的风格。最后两句,有人错把它翻译成:“那些不醉自乱,倒行逆施之不入而迷者,醉眼看醉人,切莫笑人而反笑己,五十步笑百步。”其原因是把“其不入而迷者”误解成“那些不入醉乡而依然迷惑者”,这样一来,“不”字就只否定了“入”,后面的“迷”也变成肯定的,那天下就没有清醒者了。实际上,“不”否定的应该是整个的“入而迷”,也就是说,还是有些“不入醉乡”也“不被迷惑”的人,而那些醉乡中的“荒惑败乱者”反而来耻笑这些清醒的人。如此理解,才能说明这是一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世界,而“愤世嫉俗”的作者,也正是这样一个清醒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罗刹海市》,其中“大罗刹国”的国人形如鬼魅,却自以为美;而见到从中国去的一个美男子,却“以为妖,群哗而走”,那也是一个“以美为恶,以恶为美”的“假作真来真亦假”的荒唐世界。

36、先看作文:

钥匙

镇江市江南学校七(1)班 纪乃钰

(2011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他终于出来了。

五年前,他因为入室偷窃坐了牢,经过这几年的改造,他决定重新做人。但是,现在找工作非常难,因为他是一个劳改释放犯,更没人肯冒收留他的风险。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石头。

石头是他初中的同窗,现在在一处工地当包工头。两个人的意外相遇,终于使他得到了一份工作。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老同学的感激之情。他在心里发誓,等他拿到工钱,一定要请石头大吃一顿,来表达自己的谢意。

可他没想到,有天收工后,石头却来请他吃饭了,说拿到了老板欠他的五万块钱,他怕钱丢掉,已经把它锁在工地保安室的柜子里了。于是,他俩就在工地旁那临时搭成的小屋子里,弄了点菜,吃起酒来。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话匣子一开就收不住,没完没了。他说了许多话,就是没提五年前那事儿;石头也没问。过了一会儿,他见石头迷迷糊糊地有了醉意,心中不禁涌上一股邪念:五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如果他能拿到这笔钱,找个理由辞了这工作,就不用在这儿吃苦受累啦!这样想着,他又有意灌了石头一瓶啤酒,眼看着石头躺倒在他床上,心里不觉兴奋起来,现在只要能拿到钥匙,去把那钱拿来,再把钥匙放回他身上,不就大功告成,而且神不知鬼不觉了吗?

正在他想着怎样拿到钥匙的时候,石头忽然翻了个身,把钥匙扔给他说:“你……替我……收好,我……怕……丢了。”他拿起钥匙,不觉一阵狂喜,心想这真是天如人愿呀!于是他猛地站起来,往外就走,刚踏出去一步,心中残存的一点善良又把他拉了回来。此刻,他的心在挣扎,思前想后,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看看石头,睡得正死,自己也有点昏昏沉沉,便走过去躺在床上,紧握着那把钥匙,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上,他把钥匙还给了石头。石头见他两眼布满血丝,眼圈发黑,问他怎么了,他说因为怕丢了钥匙,所以没睡好。

多年之后,他和石头再次相遇,那时的他,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老板,闯出了一番天地,而石头依然是个包工头。他告诉石头,那天夜里自己并不是怕钥匙丢,而是为用不用钥匙而痛苦。石头也告诉他,其实自己那天夜里根本没醉,也没睡着,一直在注意他的动静。石头说当时自己打了个赌:如果他把钱拿走,自己就认栽了;如果没有,那就皆大欢喜。原来,石头早就知道他坐牢的事,只是出于老同学的情意留他工作,但又以此考察了他一回。

听了石头的话,他不禁痛哭失声,内心百感交集。他想,幸亏自己没拿钥匙去打开那柜子,无意中却打开了自己心中的光明。

再看简析:

虚实结合

本文是一篇小说,其构思首先落实在一把钥匙上,使之成为戏剧性故事情节中一个重要的小道具,用不用这把钥匙去开那保安室的柜子,成为主人公内心矛盾的焦点。最终,他“没拿钥匙去打开那柜子,无意中却打开了自己心中的光明”,从此走上了无愧无悔的人生之路。在这个构思中,立意的基点是对钥匙作了虚实结合的处理:没去打开保安室的柜子是“实”,却打开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是“虚”,正是这种结合充实了小说的内涵,升华了思想境界。

但光有一个巧妙的立意还不行,对小说而言,也许更难的是情节安排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我们读了这篇小说,是不是觉得不那么太可信呢?石头拿到五万块钱,居然不存银行,却要另外放到保安室去,岂不令人奇怪?喝了酒要睡,居然又把钥匙特意交给主人公保管,岂不更加令人奇怪?再说,保安室一定有人在“保安”,主人公即使有了钥匙,又如何能进那保安室去开锁偷钱呢?

大而化之地编个故事并不难,难的是情节细节都要合情合理,这是小说的基本要求之一。

古文阅读(36):

病梅馆记

先看译文:

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这些地方都出产梅花。有人说:梅花的枝干以弯曲为美,挺直就不好看了;以奇怪为美,正常就算不上景致了;以稀疏为美,浓密就显不出妩媚了。这是确实的。但这种美感,作文作画的人能够领悟也就行了,不可以大肆公开宣传,并以此来要求天下的梅花;更不可以使得天下人都去砍掉挺直的枝干,去除所谓浓密的部分,锄去所谓正常的部分,专门以害得梅花夭折、生病为职业来赚钱。而且,那梅花的弯曲、奇怪、稀疏,又不是一般只想着赚钱的老百姓,凭他们的聪明才智所能做到的。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种孤僻的嗜好明确告诉卖梅花的人,于是砍去主要的枝干,培育次要的枝条;去掉过密的枝条,有些稚嫩的幼芽因此夭折;除掉挺直的枝条,扼杀了它的生气,来追求高昂的价格,于是江浙一带的梅花普遍都生病了。文人画士这种孤僻嗜好的危害性就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我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生病的,没有一盆是健康完好的。我为它们哭泣了三天,于是下决心要治疗它们,让它们自由生长,完全根据它们自己的意愿。我毁掉花盆,把它们都种在地上,解开束缚它们的绳子,准备用五年的时间,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正常的状态。我本来就不是什么文人画士,甘愿受人辱骂,特别开办了一个“病梅馆”来贮藏生病的梅花。唉!怎样才能使我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又有更多的土地,用来广收江宁、苏州、杭州的病梅,用尽我一生的光阴,来医疗这些生病的梅花呢!

再学原文:

江宁之龙蟠(读“盘”),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有人)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奇)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诚然,确实)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名昭大号(大肆公开宣传)以绳(衡量,要求)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读“茁”,砍去)直、删(去除)密、锄(锄去)正、以(来)夭梅(使梅夭折)、病梅(使梅生病)为业(职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怪癖的嗜好)明告鬻(读“玉”,卖)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读“饿”,阻挡)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我)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全)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读“够”)厉(辱骂),辟(开办)病梅之馆以贮(读“住”,贮藏)之。呜呼!安得(怎样才能)使予多暇日(空闲时间),又多闲(空闲)田,以广贮江宁、苏州、杭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尽我一生的时间)以疗梅也哉(呢)!(清,龚自珍)

参考讲解:

龚自珍(1791—1841),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其祖父和父亲都在北京做官,母亲是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的女儿。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认为这是一个“能忧心,能愤心,能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的人的一切聪明才智都被扼杀的时代,所以他的文章“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在近代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开一代风气之先。

这样的人,封建统治者当然是不喜欢的。龚自珍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于鸦片战争前夕,辞官回到杭州。两年后,客死于丹阳县的云阳书院。

《病梅馆记》这篇文章,也是虚实结合。“实”的是在谈梅花,“虚”的却是另有所指,其矛头直指“扼杀一切聪明才智”的时代。但从文章的主旨来讲,其“实”却是后者,而前者只是“虚”晃一枪而已。正如打仗,即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如果拿《病梅馆记》所讲的道理,来研究一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也会有许多的感想吧!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