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和你一起学作文》之三

洪蒲生(编著)


三、作文的表达方式

             

   与上述刘勰所论及的基本要求相对应,人们在作文中也有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现在我把它归结为以下七种,即“记事”、“写人”、“抒情”、“说理”、“绘景”、“状物”和“想象”。

   所有这些表达方式,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一般都是综合在一起灵活运用的。比如说,在“记事”的文章中,往往也包含着后面几方面的内容。你要比较深入地描写一个人,就离不开一定程度的记事。同样的道理,“理”和“事”也是互相依存的。所谓“就事论理”、“一事一议”、“夹叙夹议”,都是“说理”离不开“记事”的意思。情感的抒发,也常常渗透在记事、写人、说理、绘景、想象乃至状物之中。至于想象,当然也需要借助其它几种表达方式来实现。

   但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由于文体、内容、写法和风格等方面的不同,某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比较鲜明的特色。为了叙述的方便,我现在就分别来讲这几种表达方式,并附例文供同学们参考。

   (1)、记事:最重要的写作练习

   对中小学生来说,这七种表达方式当然可以分别做一些练习。但其中最基本的,却应该是“记事”的练习。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意思就是在强调,“反映时事”乃是写作最主要的目的和任务。当然,中小学生生活的范围小,经历的事情少,见闻有限,一般没有机会去写非常重大的事情。那我们不妨从小事写起,从自己亲身经历的平常事写起,从自己耳闻目睹的身边事写起。

   多写“记事”的文章,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会有较多的写作素材。因为无论是谁,都会经历许多的事情,这些事情一般都包含着一定的意义,都是可以用来练习写作的。第二,凡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的印象和体会都比较深,比较容易写得具体、真切和生动,比较容易写出自己的特色。第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各人所经历的事情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文章,至少在题材方面不会与别人雷同,有利于写出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第四,经常练习这样写,可以培养我们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兴趣和自觉性,可以锻炼我们对生活的思考、提炼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也就是写作的能力。

   但是,现在有的同学却反其道而行之。每到作文,总想找一篇别人的所谓“范文”,好用来模仿,生搬硬套。这样做,对提高写作能力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别人的文章即使写得再好,那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创造。我们平时多看一点,从中吸取营养是好的,但如果到写作时具体地以某一篇文章为“样板”,那就反而堵塞了自己的写作源泉,束缚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这样的写作,好像省事取巧,实际上放弃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也很难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更无从产生写作的成就感。

   还有些同学则偏爱虚构。他们以为虚构的故事总比自己的亲历或者见闻更加生动,同时也以为虚构是很容易的事情。实际上,虚构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是有相当难度的。同学们由于缺少生活的阅历和经验,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写作的能力也跟不上,所以虚构的故事或者容易与人雷同,或者只是一个梗概,缺乏具体的内容和生动的细节,甚而至于还会在行文过程中出现种种不合情理之处,使人不能信服。比如,有一位同学写抗击“非典”时妈妈去北京工作,结果也被感染,病危时打电话给他说:“人固有一死,重要的是死得有价值,死得其所。鲜花总有荆棘相伴,阳光总与风雨同在,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不要为错过星星而哭泣,否则你将错过月亮。”说完这段话,“她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样一段描写,当然是缺乏生活根据的:“非典”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而且她已经在病危临终之时,怎么可能打电话给他说上这么一大段漂亮的现成话呢?显然,小作者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只是为了炫耀所谓的“文采”,就把这些“名言佳句”随心所欲地安排在这里了。

   所以说,写作还是要老老实实地从“记事”、“写实”练起。要注意在生活实践中认真地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同时也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别人学习。既重视直接经验,又重视间接经验。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阅历和经验的逐渐增长,思想和心理的逐步成熟,写作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例文1:

难忘的经历

丹阳市三中初中 李 华

1992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最亲爱的不是钥匙扣……”这句歌词,正道出了我内心的愿望。

   自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离开了我和弟弟。别人家的孩子见了我和弟弟常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不要你们了。”然而我和弟弟知道,爸爸妈妈是去东北工作,是为国家才离开我们的,我和弟弟都不怪他们。

   我和弟弟单独留在这里上学。我每天很早就起来烧早饭,接着送上小学的弟弟去学校,然后自己才能去上学,中午回来还要烧饭,洗衣服。每当我回到家,总见门口站着弟弟,有时心里就有些酸,难免抱怨爸爸妈妈。别人的孩子都有父母的疼爱,而我们却像被抛弃的孩子。弟弟时常被人欺侮,有时哭着回到家,嘴里还喊着:“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爸爸妈妈每月寄给我们生活费,但我们作为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疼爱。

   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发现弟弟病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微紫,头上烧得厉害。我急着要送他去医院,然而家中又只有我一人。我只好把自行车放稳,再把弟弟抱到车上,一步一步推着车去医院。

   到了医院,最使我为难的是“家长签名”。我代替爸爸妈妈签上“姐姐”,医生还不同意。我只好恳求他们,他们最后才勉强答应。我不免又想起远在东北的爸爸妈妈。当弟弟从急诊室出来时,嘴里也喊着爸爸妈妈。我看着弟弟微动的嘴唇,眼泪实在忍不住,流到了弟弟脸上。我只能反复地安慰他;“爸爸妈妈会回来的。”

   我实在不忍心弟弟再受病痛和想念父母的折磨,毅然发了电报给爸爸:“弟病,速归。”此时,我正面临期终考试,弟弟又住在医院,需要有人照顾。我只好家里——学校——医院三处跑。过了两天,终于有位邮递员送来了电报。我高兴万分地打开电报一看,却好像当头挨了一棒。电报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工作忙,不归,勿怪。”我又看了一遍,再看一遍,这是我爸爸妈妈说的话吗?他们难道真那么狠心,就这么丢下我们不管了吗?

   每当我去医院时,弟弟总问:“姐姐,爸爸妈妈回来了吗?”我总是不回答,含着泪走开。医院里的病人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弟弟。我不禁对父母产生了怨恨的心情。

   终于到了那一天,是除夕,我们最盼望的爸爸妈妈终于从东北回来了。

   他们一进门,就拥抱着我们,弟弟更是撒娇地喊着:“爸爸、妈妈,你们怎么到今天才回来呀!”我们一家都在哭泣,沉浸在一种又喜又悲的气氛中。我的心中又浮现出伴随我的钥匙和生病时的弟弟。我不由挣脱了妈妈的拥抱。

   妈妈含着泪对我说:“华,爸爸妈妈对不住你们,害你们受苦了。小宝的病全好了吧?说老实话,我们当时真不忍心拍那份电报,可那时工作繁忙,实在脱不开身。不要怪爸爸妈妈,好吗?”说到这里,妈妈再也说不下去了。从来不落泪的爸爸眼眶里也含着泪,抚摸着我和弟弟的头说:“爸爸妈妈对不起你们,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我们不是好爸爸、好妈妈……”我再也忍不住地大哭起来说:“不,爸爸是好爸爸,妈妈也是好妈妈……”弟弟也跟着喊;“爸爸、妈妈……”

   对我来说,这真是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

   讲评:

   特殊经历,弥足珍惜

   本文取材于“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这种特殊的经历,一般同学未必有,所以对大家来说,首先文章的内容就是新鲜的。文章重点描绘了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形:弟弟生病住院时的焦虑,医生要求“家长签名”时的尴尬,既要照顾弟弟又要应付考试的辛苦,发电报要求父母回来的急切,接到电报得知父母不能回来的失望,以及同时还要安慰、哄骗弟弟那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都朴实感人地表达出来了。另一方面,作者写自己对父母情感的变化,也很细腻,而且有层次:先是懂事理解,但有时难免抱怨;然后是在特殊情况下迫切的期待,导致极大的失望乃至怨恨,但又只能压抑在心中;最后是父母回来时兴奋且悲喜交集的心情,然而又对父母的热情产生一种下意识的抗拒反应;直到父母说了一番解释道歉的话,才最终引起她感情的爆发,表现出对父母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激。而对弟弟比较简单而幼稚的情感反应,则又有不同的描写。

   诸如此类的特殊经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能会有。请记住,这往往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2)写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在谈到描写人物的时候,鲁迅先生曾经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对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首先是理解它的本义,就人的五官而言,最为生动、最能传神的确实是眼睛。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再看这句话的引申义,“眼睛”就成为一个比喻,指的是人物外形、言行、心理等方面最显著的特征;而所谓“头发”则是指琐碎的、无意义的事情。所以,鲁迅先生的意思就是,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尽量抓住其外形、言行、心理方面比较鲜明突出的表现,来具体生动地反映其思想性格的特点。

   比如说,鲁迅先生写孔乙己这个人,就突出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样一些基本特点。然后再随着情节的进展,作进一步具体细致的描绘,生动地写出他可笑的行为和悲惨的命运。即使写一个付钱的细节,鲁迅也突出了他“排出九文大钱”的迂腐。而到小说结尾,当孔乙己被人打断腿以后,鲁迅这样写他离开酒店时的情景:“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从此,孔乙己就以这种凄凉的身影,长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由此可见,所谓“画眼睛”,就是要抓住主要特点,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来。

   

   例文2:

这个女孩叫蒋晴

镇江市十二中 严 沁

1999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我静静地坐着,默默地注视着这个笼罩在光晕中的女孩。她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彩,同钢琴那柔和的象牙色交织着。清泉似的音符从她指尖缓缓流出,霎时又卷作巨浪,撞击着海岸……

   这个女孩叫蒋晴。

   蒋晴,在周围的人心中,已经成了钢琴的代名词。就连不懂音乐的人,在听过她的演奏以后,都不禁惊叹:这么柔弱的身躯,怎么会蕴藏着如此强烈的激情?但我知道,蒋晴钢琴艺术的出神入化,来自她对自己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要求。

   去年暑假,我陪蒋晴去上海参加一次全国性的比赛。蒋晴把这次比赛看得很重。她说,上海云集了各地的钢琴高手,只有到那儿去较量,才能看出真正的水平。在说这番话时,蒋晴刚刚捧得了全省青少年钢琴比赛的桂冠。但从她的眼中,我没有看到满足,反而看到了迎接更严峻挑战的坚毅。

   火车“哐啷哐啷”地行驶,车窗外不时掠过一片片农田。我无聊极了,倚在颠簸的车厢中看书,慢慢地消磨时间。不觉到了中午,我到蒋晴的车厢拉她去买饭,却一眼看到她正在小台桌上“弹琴”。虽然没有声音,也没有琴键的感觉,但她仍然像以前练过的千百次一样,全身心投入地弹着。汗洙沁出了她的额头,滴在上下翻飞的手上……

   终于到了比赛的那一天。蒋晴穿着平常的衣服,一如既往地带着谦和的微笑。我仿佛比蒋晴还要紧张,生怕她由于临场发挥不佳,而使这么多天的苦练付诸东流。可她,反而拍拍我的手,安慰我道:“你放心,我已作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准备。”

   蒋睛上场了,她落落大方地鞠了一躬,沉稳地坐到钢琴前。出乎意料,她竟没有立即开始演奏,而是先用手帕轻轻拭去前几名选手在钢琴上留下的汗渍。场内响起了轻轻的嘘声。我身旁一个穿着艳丽的女孩,撇了撇嘴,操着上海口音道:“摆什么谱,说不定是故作镇静呢。”我扭转头,狠狠瞪了她一眼。这时,琴声响起了,场内突然静了下来。琴声在大厅内回荡,撩拨着人们敏感的心弦。人们的脸上流露出陶醉的神情,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之中。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远去,场内从一片静寂中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蒋晴成功了。

   在回去的途中,我兴奋地同蒋晴聊天,蒋晴却显得很沉静。忽然,她抬起头对我说:“不行,比赛时,有一个音没有弹好。虽然无伤大雅,但也是一个小小的失败。”我惊愕地望着她,难道如此巨大的成功,还不能抵消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吗?

   夜深了,我早已躺下,睡眼朦胧中却看见一个不眠的身影,那是蒋晴,她又捧着本英语书,正在默默地诵读……

   我又梦见蒋晴在弹琴,她完全陶醉在音乐里;我注视着她,如同注视着音乐天国中的仙女。

   讲评:

   细节描写,突显性格

   蒋晴,已经在钢琴界崭露头角;而严沁,则是她的一位好友与知音。由后者来写这篇记人的文章,显然具备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为她熟悉蒋晴,对她有充分的了解。表现在文章中,就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比如写蒋晴典型的语言:“我已做好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准备”,说明她苦练钢琴的功夫之深;比如写蒋晴在火车的小台桌上“弹琴”,又为她的刻苦精神增添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比如写她上场比赛时首先拭去钢琴上的汗渍,表现了她丰富的临场经验和沉稳的心理素质;比如写她成功后仍然不肯原谅自己一个小小的失误,也生动地反映出她严于责己、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所以说,我们读严沁其文,可知蒋晴练琴之刻苦,亦可见严沁文思之精细。

   

   (3)、抒情:“问世间‘情’是何物”

   “问世间,情是何物?”,这是金词人元好问所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态上的反映,是对它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比如喜欢、高兴、讨厌、愤怒、忧愁、恐惧之类。所以说,“事”是“情”的来由,“情”是“事”的反映。而文章或文学,都是要写这个“事”和“情”的。如果“事”写得合情合理,“情”写得真挚感人,那就是好作品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是一定要有具体内容的,不能是抽象空洞的,因为人类的情感,总是要伴随着一定的认识过程产生的。比如我们看到长城,为什么会爱它、珍惜它呢?因为我们知道,这工程浩大的城墙是为了抵御外敌侵略的,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和平安宁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一个孩子对此一无所知,他大概只会惊讶于它的长,而不一定会产生爱的情感。随着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我们的情感世界也会越来越丰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的情感也会在不断的滋养、熏陶、锻炼、净化中成长起来。与人的身体一样,情感也需要健康地成长。我们说要重视“身心健康”,这个“心”就包括思想、情感、品质、素养等诸多内容。情感发展到高级阶段,就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如果文章或文学作品,能把真善美艺术性地表现出来,那当然就是非常优秀的了。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而“人”是有社会性的,是有丰富感情的,所以也可以说感情就是文学的灵魂。作家在创作时必须有感情投入,作品才会有情感的影响力,读者才会被感动。由此可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纽带就是感情。

   例文3:

我爱这多情的土地

镇江市京江职中幼二 谢 莹

1991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两年前,我从坦荡、宽广的华北平原走进了这典雅、秀丽的江南小城。也许北方粗犷的原野、奔腾的流水,还有古朴的民风,都在我记忆中烙下太重、太深的印迹,对于江南小家碧玉似的精致和现代化都市魅力后面冷漠的人情,我在内心深处打上了一个感情的结。

   江南多雨,这是我初到南方的第一印象。那雨总是似雾似烟,不紧不慢地下着,迷迷蒙蒙地让人的思绪也缠绵起来。时间像澎湃的海浪,不断冲向沙滩,将过去的沙子带走,把新鲜的贝壳留下来。慢慢地,江南诗情画意的风光,白娘娘忠贞多情的故事,焦山炮台反抗侵略者的正义炮火……都让我觉得自己以前是否太幼稚,太偏激?华北的白洋淀活跃过一只只神出鬼没的小木船,而茅山老区的草丛里不也埋伏过叫敌人心惊胆战的游击队?北国的风雪固然豪迈,江南雨的温柔中却也渗透着叫人钦佩的柔韧。是啊,同是中华大地的两颗明珠,又有谁分得清她们哪一个更璀璨,哪一个更妩媚呢!我从心眼里开始喜欢这片美丽的土地了。但隐隐中又觉得她好像缺少点什么,不是那么很完美、很理想的。是啊,少点什么呢?是北方四合院那融融的邻里情,还是马路上自行车相撞后一句道歉的话,还是……我想了很久,很久。

   在北方,一提到南方人,总是说:“生意做得贼精。”在现代商品大潮冲击下,在金钱的诱惑下,在花花绿绿、五光十色的西方洋货、洋思想、洋理论的进攻下,南方似乎首先陷进了这个旋涡。在物质生活水平节节升高后,在精神生活也获得某种满足后,似乎人间的温情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真的为这失去的温情感到难过,也想着怎样才能找回它,使这片土地更加令人爱慕。

   七月的那一场大雨,滂沱直泻,逼人的气势使我震惊:妩媚的江南怎禁得住这无情的肆虐?一片片农田被淹了,一家家工厂停产了,一户户居民告急了……天地茫茫,全被这罕见的暴雨覆盖了。在这风雨无情的季节,一个个优秀的江南儿女挺身而出,其中有一位40多岁的普通村民、人大代表周宜顺同志,为排除险情英勇献身;还有无数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奋战在防洪大堤上,奋战在抗洪最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意志精神,同自然抗争,同命运搏斗。有的人躺下就再也没起来,永远安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了。当野马似的洪水终于在一道道人墙面前退缩后,当江南鱼米之乡又重新焕发她勃勃的生机后,我不由大声赞叹:好一个悲壮的故事!好一片多情的土地!好一群英勇的江南儿女!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为了他人,他们宁愿舍弃母女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把自己融进这“风雨无情人有情”的抗洪巨流中。他们的感情已经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真是一片多情的土地,如果不是这样,怎会养育出如此多情的儿女?

   我心中那个感情的结终于被解开了。在改革开放中,江南这片土地并没有失去它原有的纯真和自然,反而增加了更加丰富的色彩。它不仅曾经孕育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更造就了并继续造就着一批又一批对人民充满无限深情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

   我爱这片多情的土地,我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一个深深的祝愿:发扬民族传统,追求现代风华!我为自己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一株小草而骄傲。

   讲评:

   情感转变,令人信服

   1991年,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为“增华阁”作文大赛命题。“我爱这多情的土地”这个题目,显然是要求写一篇抒情的文章。本文作者通过对镇江丰富历史文化的初步了解,更通过对1991年抗洪斗争的现实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她对第二故乡的情感转变。由于“事实”充分有力,所以作者的情感转变令人信服;又由于“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所以文章自有一种真诚感人的力量。

   

   (4)、说理:“事实”结合“雄辩”

   以说理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议论文又分两大类,一类叫“立论”,以论证自己的观点为主;一类叫“驳论”,以批驳对方的观点为主。议论文的三个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所表明的主张或观点,要求正确和鲜明;“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无非是理由和事实两大类,理由要充分,事实要可靠;“论证”是用“讲道理”结合“摆事实”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方法要运用得当,过程要符合逻辑。

   有个成语叫“事实胜于雄辩”,强调的是事实往往比雄辩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具体,实在,即使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理解;而且,包括“雄辩”在内的一切论述总是要从事实出发,最终还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但在写文章的时候,“雄辩”或者说“论述”,是与“事实”同样重要的。一个知道很多“事实”的人,如果文化程度不够高,他就写不出文章来,或者写出来说服力也不强。而且我们对“事实”本身的认识和分析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有时复杂的“事实”甚至会欺骗我们,把我们搞糊涂。而有了一定的事实,通过符合逻辑的分析和推理,我们甚至能发现新的事实,冥王星不就是这样被“推算”出来的吗?所以,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要努力做到“事实”结合“雄辩”,即要把“摆事实”和“讲道理”很有说服力地结合起来。

   那么,在我们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时候,一般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呢?一是归纳法。即从一些个别的事例中找到它们的共同属性,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二是例证法。即举出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三是演绎法。即通过引用大家公认的经典著作的原话或众所周知的原理,来推断出自己的观点。四是类比法。即通过对两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有关的结论。五是反证法。即先作一个与自己论点相反的假设,然后证明它是荒谬的,这就从反面间接证明了自己论点的正确性。

   一般说来,写议论文特别要注意防止三种毛病。

   一是“观点错误”。这可是个致命的错误。你写议论文,是为了宣传真理,传播正确有用的观点和知识。要实现这个目的,大前提就是你的观点必须正确。如果观点本身错了,那一切都会走向反面,正所谓南辕北辙,缘木求鱼,随你怎么“论证”乃至“狡辩”都不行。

   二是“观点片面”。所谓片面就是不全面。世上的事情很复杂,往往涉及很多方面。如果你只研究一个方面,无视其它的方面,就很可能导致“片面”,得出不完全,甚至不正确的结论。

   三是“观点分散”。写议论文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然后集中在这个观点上作尽可能深入的分析。如果我们的功力不够,就会深入不下去,结果只好在面上铺开,使文章变得空泛而肤浅。如果我们再东拉西扯地谈些别的问题,那就更犯了“意多乱文”的大忌。

   例文4:

学习苦乐谈

镇江市一中高二(3)班 尹 俊

1995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无庸置疑,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

   在晨曦微露的拂晓,便需“闻鸡起读”。然后,经过一番在人海中的“激流勇进”,抵达这常常不想来而又不得不来的学校,昏昏沉沉地上课。耳听老师滔滔不绝,眼见老师神采飞扬,众人如醍醐灌顶,自己却仿佛是在云端雾里。中午匆匆回家,囫囵吞饭,稍事休整,再向虎山行。至沉沉欲寐,恍惚间还得提防老师的突然发问。桂魄飞来光射处,月色如水照夜归。背负着一天所学,脚步也沉重不堪。回到家,接踵而来的又是静夜孤灯,喃然苦吟。

   没有“飘萧我是孤飞雁,不共红尘结怨”的自由;没有“见芳草,映萍芜;听松风,响寒庐”的悠闲;没有“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情启看云眠”的逸致。学习是紧张的、单调的、枯燥的,说学习艰苦,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当你在冥思苦想,三日不知肉味地解一道难题,而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时;当你在众目睽睽之下,引经据典,分析一道众人皆不知所云的问题之时;当你经过奋勇拼搏、不懈努力,终于金榜题名、一枝独秀之时,你会发现平时所受的苦,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而一种成就感随即化作一种快乐传遍全身。学习,确实又是乐在其中的。

   学习,能够充实人的灵魂,使之卓然不凡。在学习的过程中,固然会食不甘味,却远胜无知无识者的空虚乏味;固然会夜不能寐,却远胜无知无识者的内心迷惘;固然会终日奔波,却远胜庸俗的人仅仅为钱钻营;固然会生活紧张、单调、枯燥,却远胜无聊的人生活缺乏动力,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没有灵魂,没有目标。

   俗话说:“苦尽甘来”,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博取众长、锻炼能力、增加阅历的大好时光。不以苦为伴,怎能达到磨练的目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苦”的洗礼,才能锻就“乐”的未来。实际上,“苦”与“乐”总是相互转化,既可能是苦尽甘来,也可能是乐极生悲,正如繁花似锦与落英缤纷、月明如昼与桂魄之残,所以我们要将刻苦精神当作学习的推动力,将享受乐趣当作刻苦的回报和补偿,然后更加奋发地学习。

   让我们博览以广识,勤学以增智,详察以知微,笃行以明理。为了“乐”的未来,不断排除怕苦畏难的思想,运用智慧,拓宽视野,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讲评:

   夹叙夹议,文白相宜

   “学习苦乐谈”就是“谈学习的苦和乐”。作者先分论学习之“苦”,再分论学习之“乐”,然后合起来谈“苦”与“乐”的关系,谈学习之“苦”如何转化为学习之“乐”。全文夹叙夹议,流畅简洁。我们都知道“文白夹杂”不好,但作者却能把古文因素与现代白话较好地融合起来,且能适当引用古诗词,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5)、绘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景色,景象,似乎是纯客观的东西,但是一到人们的笔下文中,各人的感受和描写就有万千变化,并且有意无意地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所以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精彩的景物描写总是情景交融的。

   让我们来欣赏诗人们笔下的一些雪景描写。

   最常见的是通过视觉,用比喻的方法来写。比如“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说下雪跟撒盐差不多,但更像柳絮在风中飘飞的样子。这些比喻后来说多了,大家就觉得老一套。唐代诗人岑参写了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家就感到写得非常美。

   写雪景也可以结合听觉,比如白居易曾写道:“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他还写过一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通过听觉来判断风雪之大。宋代的苏轼诗云:“但觉衾绸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后一句不新鲜,但前一句却生动地写出了气温骤降时睡在被子里很冷的感觉,这是通过触觉来写下雪。

   用比喻写雪而胆子最大的当数李白,他极度夸张地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鲁迅曾经评论说,李白的夸张还是有所根据,因为燕山的冬天确实有严寒大雪;如果他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笑话了。至于宋代诗人张元所写的:“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那想象就更加奇特,景象也更加壮观了。

   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把雪与其它景物对比着来写,比如唐代吴融诗曰:“迟于雨到地,疾甚絮随风”,他写的是雨夹雪,雪比雨落地慢,但在寒风中飞舞的速度又比春风中的柳絮快,这就想得更细了。再比如,宋代的杨万里写道:“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这写的是雪后初晴,柔和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山头,可与毛主席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媲美。

   我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写景难免融情,更需求变求新。同样是写雪景,也总要有点求异思维,不能大家都说一样的话。而这种种描写的变化,都来自不同的内心体验,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情、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写作的内容和形式等因素有关。

   例文5:

校园秋叶雨

镇江市一中高二(2)班 蒋 黎

2002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悄悄地,秋天溜进校园里来了。

   簌簌地,秋叶随着秋风欢快地落下。

   蓦然间,校园被温暖的色彩包围起来,尽管天气在一天天变冷。

   校园的后山披上了橙黄色的外衣,掩盖了泥土的颜色,也遮蔽了泥土的气息。徜徉于此,就如同沐浴着秋雨。秋叶如秋雨一般降落,不分时间,也不问地点,飘飘摇摇,萦萦绕绕,也许拂过你的面颊,也许绕过你的双腿,然后在你脚下给大地一个深情的吻。也许它正随着风邀请你同它一道翩翩起舞,和着轻快的节奏,变幻着迷人的舞步。尽管它们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它们依然快活,还感染了校园也一块儿鲜活起来。

   但并不是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欣赏这秋叶雨。他们也许更愿意看一看四季长青的松树,人们不总爱赞美松树生命力的伟大吗!至少可以不必在寒风中清理落叶,校园里做清洁卫生工作的人也有点抱怨。

   然而纷纷扬扬的叶片还在成群结队地飞向大地,并不顾及别人的看法。

   雨真的来了。浓云密布的天空像是已经酝酿了很久,忽然像被扎破的气球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地倾泻起来。秋叶雨也凑热闹一般大起来。叶片顽皮地载上几滴雨水,转几个圈儿,一个跟头跌向地面。枝头的叶儿纷纷飘进雨中嬉戏,于是原先还被叶片遮着的树枝,渐渐就显露出来了。

   雨停了。但秋叶雨还在继续,只是也渐渐地小了。后山披上了一件湿漉漉的外衣。仔细看,这些落叶其实很精致,很特别:颜色深浅不一,有的黄得闪亮招摇,有的黄得灰暗深沉;形状也各不相同,有边缘弧形的,有带角的,有近乎心形的,每一片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当它们安安稳稳地沉睡在大地上时,又似乎是那样地整齐划一。

   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在我眼中,校园里的秋叶也不是生命尽头的象征。它们恰是一个新的生命轮回的开始,它们承载着蕴涵的生机回到土地的怀抱,去孕育来年更宏大的生命乐章。它们没有丝毫的眷顾和留恋,毅然并十分快乐地结束现今的生命,或者如同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去休息,去蓄积能量。

   仿佛应和着秋叶簌簌的响声,琅琅的书声回荡在校园中,令人陶醉。莘莘学子就在在这方土地上为美好的生命旅程做准备,他们也是在蓄积能量。在这渐渐寒冷的天气里,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包围着校园,你感觉到宁静的校园里那股神奇的力量了吗?

   窗外,秋叶雨还在继续……

   讲评:

   移情入景,写出意境

   本文集中写校园中秋天落叶的景象,需要细致的观察和想象,需要把主观感情注入客观事物,形成情景交融的意象,如此方有话说。作者不仅写了晴天的落叶,写了秋雨中的落叶,写了雨停后的“秋叶雨”,还把这些落叶人格化,赋予它们丰富的感情。更妙的是,作者通过落叶表达了一种生命轮回的哲理,而且在文章结尾时暗示莘莘学子也是在美好的生命旅程中蓄积着能量。作者笔下的“校园秋叶雨”,不但毫无惆怅的情怀,而且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6)状物:“形神兼备”最难得

   “状物”的“状”是动词,是介绍、解释、阐述、描写的意思。“物”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这种表达手法在说明文中用得比较多,在其它文章中也多少会用到。

   状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言而有序,要用具体、朴实的语言按照一定的次序把话说清楚,还可以用作比较、举例子、用比喻、列数字、绘图表等方法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现在我们来看一段比较典型的状物文字,是写雪的:“地球表面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后,不断上升,就会凝成小水滴,形成我们常见的云。但突然遇到摄氏零度以下的冷空气时,水气往往会直接凝成冰晶。这种冰晶有星状的,有树枝状的,有片状的,有柱状的……但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是:它们的结构都是六角形的。每片雪花的直径一般在1到3毫米之间。它们在降落的过程中往往互相融合,互相沾附,形成大片雪花。降落的雪花,积得太厚了,会阻碍交通运输,压毁房屋,冻伤果树……这是它的害处。但积雪可以防止土壤内部热量外传,从而保护某些秋播作物安全过冬,还可以冻死土壤中的越冬害虫,有利于来年作物的生长,这又是它有利的一面。”

   这段文字有序地介绍了雪花的形成过程,介绍了冰晶的各种形状和共同点,介绍了它的大小,介绍了小雪花在降落过程中变成大雪花的原因,还介绍了积雪的害处和好处。文字朴实无华,但非常清晰和准确,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和知识性。在必要的时候也用了比喻,比如讲到冰晶的形状,用了“星状”、“树枝状”;讲到各种冰晶的不同点与共同点,实际上是进行了比较;讲到大小时用到了数字,讲到利害两方面时都举了若干例子。当然,如果再为这段文字配几张各种形状冰晶的彩色图片,那给人的印象就更深了。

   

   例文6:

难忘的一处景观

句容市第二中学 金 城

1999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暑假,我和爸爸去青岛,参观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五月风”。

   “五月风”广场坐落在海边的一条公路旁,大约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标志性建筑“五月风”正处在广场中央。

   远看“五月风”,它像一阵被凝固的狂风,还保持着“疯狂”时的姿态,屹立在广场中心。它仿佛正在积聚力量,期待着冲破禁锢,释放它无穷的威力。

   换个角度看,“五月风”又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向周围散发着光和热。

   走近“五月风”,对它进行细细的鉴赏,才发现它又蕴涵着很多的温柔。整个建筑是由一块块弧形钢条组合起来的,每一块钢条都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红纱巾被风吹动,飘扬着,飞舞着,像是在召唤着什么。

   这时,你又会对“五月风”的造型产生更有情趣的联想。建筑突出的地方,仿佛是少女的舞裙;建筑内凹的部分,又仿佛少女纤细的腰肢;整个建筑犹如一位正在翩翩起舞的新疆少女,正在展示她优美的舞姿。

   从“五月风”的外形,便可看出建筑师的匠心。“五月风”讲究的是不对称的美,往往是一边堆叠着十几块钢条,另一边却一块也没有。五月的风是热情的,所以“五月风”的外表是清一色的大红。

   “五月风”广场紧挨着大海。天空的浅蓝,大海的深蓝,与“五月风”的大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浅蓝和深蓝的映衬下,“五月风”显得更加热情奔放。

   “五月风”的周围种满了花草,整个广场除了场边有一些树以外,场内一棵树也没有,这样就更加突出了“五月风”的伟岸。

   在去青岛之前,爸爸就对我说:“到了青岛,不去‘五月风’走走看看,就等于白跑一趟。”现在看来,他的话完全正确。

   青岛这美丽的海滨城市,近几年经济建设搞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我想,这寓意深刻的“五月风”,不是正好象征着改革开放蓬蓬勃勃的大好形势吗!真希望,这热情洋溢、充满活力的“五月风”,更快、更强地吹到我们句容来吧!

   讲评:

   观察仔细,比喻生动

   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就是“状物”,可以算说明文,但又融进了散文的因素。在状物的过程中,不仅叙述清楚,而且有非常具体形象的描写,“狂风”、“烈火”和“少女”这几个比喻就很生动。文章的结尾更提升了立意,深化了美感。

   

   (7)想象:驾着隐形翅膀飞翔

   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就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人脑中旧表象发展成新表象的过程。

   在这个定义中包含着下列含义:一,想象来源于现实;二,想象必然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三,想象是表象,是形象思维;四,想象中只有包含着科学的因素,表象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在科学创造中,想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创作要塑造人物形象,虚构故事情节,描写各种场景,没有想象力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写一般的文章,也离不开一定程度的想象力。同样道理,如果没有对新事物的想象,没有任何预设的蓝图,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科技发明。举例来说,人们想发明一种像鸟儿那样的飞行器,这鸟儿就是一个“旧表象”,人脑中那个类似鸟儿的飞行器就是“新表象”。随着这种形象思维的发展,积极的理性思维也参加进来:怎样用机械力代替鸟儿翅膀的动力呢?怎样获得上升的力量,来克服地心引力呢?怎样尽量减轻飞行器的重量呢?怎样起飞、怎样着陆呢?等等。总之,在任何创新活动中,人类的理性思维总是伴随着想象力一起发挥作用的,没有想象的引领、引导和推动,就不会有任何现实的创新。

   想象的具体内涵大概有这样几种:一、理想,这是一种对未来事物的设想或希望,是从当前现实出发的合情合理的追求。二、幻想,它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愿望为依据,对未来目标的一种更远、更美好的追求,如果其中包含着科学的因素,我们就称之为“科学幻想”。三、空想,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脱离了客观可能性的想法,也包括那些缺乏科学根据的幻想。四、胡思乱想,这是一种脱离实际、没有根据、不合情理、不讲逻辑的错误思维。显然,前两种想象是很有价值的,后两种却有害无益。我们应该坚持理想,富于幻想,杜绝空想,反对胡思乱想。

   那么,怎样才能培育并发展我们的想象力呢?

   一是要关注现实,掌握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学好语文,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是想象得以起飞翱翔的双翼。首先,我们不能凭空想象,一切想象的起点都是现实,一切旧表象都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要想发展自己健康丰富的想象力,首先必须关注现实生活,掌握丰富知识。另一方面,一切想象活动都是在语言的操纵调节下进行,并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你有丰富的表象,却没有能够表达它的丰富语言,那就等于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促进、发展并表达我们的想象。

   例文7:

天宫奇闻

镇江中学初二(1)班 高 明

1994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又是一个假日,我从那“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中解脱了出来,和同学借了一本《画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嘻嘻,太白金星‘下海’了,铁扇公主办起了‘铁扇’电器公司……哈哈哈!”整整一个星期天,我都在品味这有趣的故事。

    ……

   忽然,电话铃声响了,我拿起电话,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倚在一棵开满鲜花的桃树旁。定睛一看,前面是一处宫殿,红墙碧瓦,绿树环抱,煞是好看。

   正在惊疑之中,忽然听到宫殿中传出响亮的说话声:“今天各位仙人来此,是为了共商我们天国、海国发展的大事。”听到这话,我就更加莫名其妙了,什么“天国”、“海国”,莫非我来到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把心一横,便蹑手蹑脚轻轻走到宫门口,一面侧耳细听,一面向里偷窥。

   天哪,我看见玉皇大帝竟身穿“皮尔卡丹”,脖子上系着“金利来”领带,坐在安乐椅上,手握“大哥大”。诸仙也都是海派装束,一个个正喝着“雀巢”。

   “我们天国、海国,早在地球诞生不久,就在此定居下来,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可自从人类诞生以后,他们的发展竟如此之快,我们现在倒反而落后了。你们看,这才进入21世纪,那人间的高楼大厦遍地都是,有的竟高到几百层,已经侵入我天国的领地。请大家看——”众仙都顺着他的手看去,我也情不自禁地望过去,好家伙,就在东海龙王的身边,一幢高楼的尖顶已经像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要知道,天国有九层,这玉皇大帝的宫殿可是在最高一层呀!

   “陛下,我东海龙宫,世世代代安居乐业,可人类现在天天在我东海上架台子,朝海底下伸管子,整天轰轰轰轰,搞得我们头昏脑涨。这还不算,又伸出一根根大爪子,把我海国的石头、泥土和其中的宝贝都挖走,可怜我龙宫已下沉1500米,我们现在可真是民不聊生啊!”说到这里,东海龙王竟哭泣起来。

   “可不是吗?”太白金星也发话了,“最近这些年来,人类不停地发射导弹、火箭、卫星,闹得咱们一刻不得安宁。昨天我出门去找吴刚,忽然一阵凉风从我耳边吹过,我的天,我回头一看,居然有一枚导弹从我旁边飞过去了。这样下去,我们的生命安全还有保障吗?”

   太白金星话音刚落,天宫卫戍司令李靖便长叹了一口气说:“从前是我们天宫时刻观察人类动向,可现在他们的无线电波、遥感卫星等等整天在侦察我们,所谓‘天机不可泄漏’根本就是废话了。”

   听到这里,玉皇大帝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也跟着叹了一口长气说:“是呀!我们天国海国早就落后于人类啦!诸位看看,这西服,这椅子,我们现在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几样不是外来品呀?我看,光是叫苦也不是办法……这样吧,我们马上与人类联系,各位可以轮流去人间考察学习,还要向人间派出大批留学生……”

   我正听得高兴,忽然听见一声大喝:“什么人?竟敢私闯天宫!”我抬头一看,红孩儿正举枪向我刺来,我回头就跑,谁知一脚踏空,就从天上栽将下来……

   我从床上猛地坐起,依然恍恍惚惚,梦中那些仙人的话语,还在我耳边萦绕。

   

   讲评:

   反差鲜明,夸张大胆

   在人类无数的神话传说中,仙界总是能呼风唤雨,变化无穷,几乎无所不能,人类总是对神仙顶礼膜拜,崇敬而又羡慕。但在作者笔下,这仙界早已落后于人类,不仅对人类的发展无可奈何,而且成了人类行为的模仿者,甚至要向人类派出大批留学生了。如此令读者陌生的巨大反差,当然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者的夸张也非常大胆:摩天大厦捅破了九层天宫的地面,东海龙宫下沉了1500米,导弹从太白金星身边飞过,“天机不可泄漏”成了笑谈……人类的科技发展,居然把众仙搞得惶惶不可终日。此情此景,离开丰富的想象力是写不出来的。

   (未完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