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学作文》之四
洪蒲生(编著)
四、作文的奋斗目标
当我们拿起笔来,准备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方面要做到“写实”,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要符合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实际情况,说真话;二是艺术表现方面要争取“出新”,选材力求新鲜,构思力求新颖,方法力求新奇,语言力求新意,在这几条中只要能做到一条,也能算有所创新的文章了。而对我们初学作文的人来说,尤其要记牢:思想内容的“写实”是根本。只有内容真实,才能反映生活;只有体验真切,才能写好细节;只有感情真诚,才能感动读者。只有在“真”与“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美”的追求。一句话,只有在“写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新”,“出新”也才有意义。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曹雪芹曾借书中“石头”之口,阐述了自己关于文学创作的重要观点。他说:“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曹雪芹不仅如此尖锐地批判了历来的许多平庸作品,而且用自己呕心沥血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证明了自己前无古人的“写实”和“创新”。
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作出如下评价:“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曹鲁这两位文化巨人,在谈到平庸作品时,都使用了“套”这个概念。曹雪芹所说的“皆蹈一辙”和“共出一套”,以及鲁迅所说的“旧套”,其含义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批评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内容落入“俗套”,表现方法“老一套”,语言则多为“套话”等。与之相反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则“不借此套,反倒新奇别致”。而鲁迅所说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这八个字,则更是对《红楼梦》写作特色的高度概括。
也许有人要问,上述关于文学创作的大道理,跟我们学生习作有关系吗?对此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有!因为从写作文到搞创作,从文章学到文学,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在某些最基本的道理方面,其实是一致的。比如说,这反对落入“俗套”和“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观点,就同样应该成为学生习作的指导思想。
那么,鲁迅先生所说的“写实”,到底包含一些什么样的具体内涵呢?他为什么认为“正因写实”就能“转成新鲜”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写实”,才能“转成新鲜”呢?
鲁迅先生所说的“写实”,我以为首先是指写自己亲历亲为的真事,或者至少是自己耳闻目睹,比较熟悉的人和事;还有就是写经过自己调查访问,达到深入了解的人和事;当然也应该包括在上述基础上,按照文学规律进行过虚构的人和事,这虽然已经不属于“生活真实”,但有时却能成为一种“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艺术真实”(毛泽东语)。以上这几种情况,都属于“写实”的范畴。
实际上,不管是写“生活”之“实”,还是写“艺术”之“实”,都同样是“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反映,它们的共同来源都是“生活”。所以说,生活真实是“源”,是“第一手材料”,是“直接经验”;艺术真实是“流”,是“第二手材料”,是“间接经验”。这两者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但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能用“流”来代替“源”,不能用别人的经验来代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创造。
那么,为什么说“正因写实”就能“转成新鲜”呢?因为“写实”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而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生活之树长青”,“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之类的名言。这“长青”和“不同”,可不就是“新鲜”吗?只要我们写作时怀着真诚的情感,从生活中选取具体生动的素材,描述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深切感悟,我们就能写出让人感到“新鲜”的文章。而在我们通过阅读吸收更多第二手材料和间接经验的同时,我们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写法,但我们一定不能拿现成的作品去“套”生活,不能拿别人的间接经验来“取代”自己的直接体验,不能拿别人的第二手材料来“充当”自己的写作素材。因为如果那样写,就肯定只能产生“人云亦云”、“共出一套”的平庸之作。
前面我们看到的记叙亲身经历的好文章,就是“正因写实”而“转成新鲜”的例子。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深切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特殊经历和体验,但凡有这样的写作素材,只要能以真诚的态度和朴实的语言把它写出来,就比较容易出新出彩。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篇文章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要写自己不可能直接参与体验的事情,那就要作一点调查研究。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像记者那样去“深入采访”,去“复原现场”。
一般说来,从初中开始,许多同学就不满足于仅仅写“生活真实”,而是向往着追求“艺术真实”,开始尝试着进行“虚构”了。这总的来说是作文进步的表现,但由于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的不足,此时很容易犯生搬硬套的毛病,甚至会因脱离实际而破绽百出。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所谓“虚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编造,而是要在真实反映生活本质的基础之上,从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升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锻炼的。
以上就是我对曹雪芹和鲁迅有关“写实”论述的一种通俗化的理解。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再上溯一千四百多年,从当年活跃在京口的文学批评大师刘勰那里,接受他有关“写实”的教诲。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谈到作文的六个要求,其中就有“情深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文丽而不淫”,意思就是说:“感情要真诚而不诡诈,叙事要真实而不虚诞,文辞要华丽而不过分”。
近些年来,由于某种应试取向的误导,部分高中生的作文正趋向于追求时尚华美的文风,类似抒情散文的写法风靡天下。其中固然有一些写得较好甚至很好的作文,但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内容空洞、附庸风雅、寻章摘句、故作高深的浮华文章。甚至有不少学生,为应试背下若干名言佳句、古典诗词以及所谓的“范文”,应考时就将其改头换面、乔装打扮一番。其实,这只是希望捞取分数的小手段,与真正锻炼提高写作能力是并不相干的。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实际上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奢靡浮躁之风的一种反映,是应该加以纠正而不应该推波助澜的。
下面的几篇例文,文风就比较朴实,不仅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生活,而且写出了一定的新意。
例文8:
古今交通工具的演变
镇江市孔家巷小学六(3)班 鲍润晖
2013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下笔之初,先给大家讲个字谜:谜面是“足迹遍布各地”,谜底是个“路”字。现在人类的足迹真可以说是遍布世界各地了,但是,难道只要有路就行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还需要交通工具。下面,我就来说说古今交通工具的演变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开始,人类还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那时走路,就只有靠咱们自己的两条腿,所以后来就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成语。有了这两条腿,原始的人类就可以跋山涉水,不畏长途。当然,在追逐猎物的时候,就更加离不开善于奔跑的两条腿了。但这只限于远古时期,后来,人们就发现了一个现成的交通工具,那就是马。
一马平川,驰骋天下
原始的人类把平时打猎捕获的动物加以驯养,就能为自己所用,其中也包括马。人们发现马善于奔跑,比人的两条腿要快得多,于是马就成了人的交通工具。
渐渐地,骑马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发现,骑在光溜溜的马背上,跑时一颠簸就很容易摔下来,于是马鞍和马镫就因为需要而发明出来了。这两样东西在当时,可比现在的方向盘还重要。有了装备齐全的马,人们就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甚至因此开辟出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出现在汉朝,汉朝人把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向西一直运到了地中海东岸,去换取当地的土特产。当时,马和骆驼就成了交通工具的首选。如果没有马和骆驼,光靠两条腿走,恐怕早就累死、渴死在那茫茫的沙漠之中了。一批一批的交易,既换来了财富,也使中国的外交更上一层楼。后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了罗马。可以说,离开马和骆驼,这些成就只能成为泡影。
直挂云帆,长风破浪
就在陆上丝绸之路日益繁盛的同时,海上的丝绸之路也在悄无声息地发展,它靠的是另一种交通工具——船。
人类的造船史源远流长。传说在几万年前的古埃及,就有人坐船横穿大西洋,到达大洋彼岸的美洲,还在那里创造了非凡的玛雅文明。古代中国的造船技术更是世界一流,特别在发明了指南针以后,郑和的庞大船队甚至几次穿越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地区和非洲东岸,那真是一个奇迹。而后来的大英帝国,就是靠着战船四处殖民,建立了所谓一天之内都看不到日落的“日不落帝国”。
再顺便提一下,据说玛雅人早在几千年前就预言人类将造出汽车。让我们穿越几个世纪,去看看汽车诞生的时代。
车轮飞转,风驰电掣
转眼到了十八世纪,由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蒸汽机出现了。接着,发动机也出现了。随后,汽车、火车、摩托车等一股脑儿都出现了,人类的交通工具实现了机器驱动,行进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变化。从此,人类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而在地球表面,人类也几乎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到达了。
仰望天空,实现飞翔
随着人类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陆地、海洋都越来越热闹,但天空还是一片宁静。但不久,飞机就应运而生,这一发明首先要归功于美国的莱特兄弟和他们的风筝。于是,天空也热闹起来,各种飞机开始大批生产出来,并且成了最快捷的交通工具。
星际穿越,不是梦想
每当人们仰望星空时,都会浮想联翩。阿姆斯特朗将自己的足迹留在月球上以后,更多的宇航员进入了太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飞船也会成为普通人的交通工具。将来的人类,一定会飞遍太阳系,甚至飞出银河系,这不仅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更是令人遐思无限的美好理想。
……
回顾了古今人类交通工具的演变,我不禁想起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在婴儿时期,世界是一间房子;在幼儿时期,世界是一个院子;等长大了,世界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最后是一个星球。我想,这就是因为人们的足迹所至在不断地扩大,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的认知也在不断发展。或许有一天,当你抬头仰望星空时,会指着某处说:“哦,那不是我去过的地方吗!”
讲评:
有储备,行文左右逢源
写说明文,作者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本文不仅在时间上演绎了古今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而且在空间上概括了陆地、海上、天空以及太空等各个领域;不仅集中笔力于讲述若干种交通工具,而且随行文自然而然地涉及有关方面,真是纵横随意,左右逢源。文中的六个小标题,也做得很好。再看文章的结尾,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瑰丽想象,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例文9:
雨季的战争
镇江市一中高一(2)班 徐宵晓
2002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我大概上火了。
以鼻梁为中心线,分我的脑袋为左右两个半球。在右半球,疼痛像蚂蚁慢慢爬过我的牙齿、鼻腔、眼眶,最后终于席卷了整个右半球。
虽然沉浸在疼痛的“爱抚”之中,但我还是很有良心地想起了我亲爱的父母。自从我踏入泥泞的雨季,家里就像阿富汗的战场,经常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其实,那天晚上也怪我表现欲太强,抱着一本抒情散文集在老爸面前看得如痴如醉,渴望老爸给一点赞扬之词。可惜父亲大人天性愚钝,不知女儿慧心,反在我耳边唠叨起来。一会儿说我现在的学习成绩老是提不上去,愧对父母;一会儿说将来没有好的成绩,找不到好的工作,愧对自己,仿佛他已经预见了我将来必定穷困潦倒的模样。我这人向来脸皮厚,被骂几句也就算了,可是我最听不得别人说我将来肯定没出息之类伤我自尊的话,所以响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号召,对着老爸反唇相讥起来:“我再差也是你生的女儿,如果你觉得别人好,就去认别人当女儿呀!”
我的这几句话像是点燃了老爸的导火索,只见老爸“噌”的一下从沙发上跳起来,指着我大声骂道:“你这个不孝的女儿,枉费我为了栽培你,花费那么多的钱!”于是我也火了,只听“唰”的一声,整件事的罪魁祸首——那本抒情散文集以完美的姿态划过半空,委屈地落在了一个阴暗的角落。然后,我吼的声音更高:“好好好,我不学了行吧!我明天就到学校办退学去。将来就算我讨饭,我也把欠你们的钱还清!”受伤加生气,使我的头更痛了,眼角又扫到心爱的书已经摔成了一级伤残,更是悲从中来。
高亢的争吵声终于将在厨房里辛苦劳作的老妈“吸引”了出来。“怎么了?怎么了!父女俩有什么好吵的?”我赌气不吭一声,可老爸还在喋喋不休。终于,老爸的一句“有本事别认我这个爸”使战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我是真的愤怒了,于是我那句最具杀伤力的话也终于粉墨登场了。我的声音失去控制,变得又高又尖,胜过狼嚎:“以后,就算打死我也不进这个家门了!”说着,冲进房间翻出背包,打开柜门,几本书争着从里面掉出来。我本想随便抽两本书的,现在看看这本也好,那本也不错,正不知如何选择之际,忽然想起这个柜子是老妈给我买来装衣服用的,可现在里面全是书。老妈给我买衣服的钱全被我换了“颜如玉”和“黄金屋”。我走在校园里,就连全校最丑的男生都不愿看我一眼,我正处在人生最美丽的雨季耶!
老妈见我拿包的举动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死死地拽住我,两手紧紧地将我搂在怀里。从小到大,没见过老妈掉半滴眼泪。在我心目中,她总是温和柔顺地做事,轻言慢语地说话,最符合中国大家闺秀的“温良恭俭让”。
老妈轻轻拍着扶着柜门大放悲声的我。她是教语文的,总能循循善诱地开导人。她带着我徜徉记忆的长河,捡起河边闪光的贝壳。她诉说着幼时老爸是怎样将我举过头顶,任我在他头上撒尿还笑得不能自已的往事。她用她柔细的嗓音迷惑着我,终于使我渐渐平静下来。但最令我解气的还是她的那句:“这家又不是他一个人的家。他不要,我要!看谁再敢赶我的心肝宝贝走!”
最终,这场战争以交战双方一人一碗葱花荷包蛋面作为结局。吵了这么长时间,耗费了那么多体力,我也的确饿了。老妈看着我吃完面,喝完汤,还意犹未尽地用舌尖舔舔碗沿,高兴得不住用围裙抹眼睛。
坐在教室里,心里还惦记着父母亲。虽然在这段时间里跟老爸老妈有过无数次的冲突,但我心里其实还是很爱爸爸妈妈的。
讲评:
写亲情,反其意而用之
有一个成语叫“求全之毁”,即因为苛求对方而责备他。为什么会苛求对方呢?往往是因为爱,是因为迫切地希望对方完美无缺,于是又往往“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最容易犯这个毛病。在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也往往因此而爆发“战争”。作者所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场“战争”,但其实这是写“爱”的,是写非常浓厚的亲情的。如果你以为只有文中的“妈妈”才爱女儿,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位暴跳如雷的父亲对女儿的爱并不亚于他的夫人,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作者的语言流畅而生动,且渗透着一种幽默感,把这场家庭战争描写得有声有色,情态逼肖。通过吵架写亲情,此所谓“反其意而用之”,正是本文的特色。
例文10:
风从故乡来
石桥中学初一(4)班 徐扬杨
2001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离开故乡已经三年了,还依稀记得小时候,每天上午爷爷都会扛着我出去吹吹风,晒晒太阳。依稀记得每年农忙,我总会端个小板凳去稻田,看风儿把稻子吹成“金色的波浪”。还记得我常哭着闹着,叫老太带我去大队看戏,而我总依偎在老太怀里,吹过几阵风,我就静悄悄地睡着了。所以,后来老太带我去看戏的时候,都带一条花色的毯子。总之,在故乡,曾经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使我难以忘怀。
时间如流水般悄然逝去,我搬家到石桥已经三年,现在已是一个初一的学生了。可我还是经常回想当年,回想我在奶奶家上小学的情景。
爷爷每天都会送我去上学,最难忘的是头一回。他把我送到学校门口,又目送我进了教室才回去。可是走着走着,他一转身,却发现后面跟了个小尾巴。嘿,我又跟着他回来了。每天回家做作业,只要天好,我总是端个板凳去门前的大桃树下。凉爽的风儿一阵阵吹过,满树的叶子释放出一种淡淡的清香。这时,我常会抬起头,嗨!嘴馋的我又想吃桃子了。后来呀,我想吃几个桃子,作业本上就会多几个叉叉。
上三年级的时候,奶奶见我长高了不少,就给我买了辆粉红色的自行车。我可高兴了,上了车就急忙向小红家骑去。来到小红家,小红正准备出发,见我有了车,便一下子跳上来。我骑得很快,风儿直向我们扑来。那时正是金秋,那风凉凉的,甜甜的,我们一路洒下两串银铃般的笑声……
等到上五年级,我便来到了石桥。现在,对一开始陌生而又引诱我的东西早就习以为常了,我在这儿已经住腻了。我常叹道:“还是家乡好,有小山,小河,小树,小鸟,还有那甜甜的风!”可是三年了,我从未回过故乡,爷爷奶奶也只到这里来过一次。
直到今年的一个长假,妈妈突然对我说:“扬扬,你长大了,可以独自回去看看爷爷奶奶,看看你天天挂在嘴边的故乡了!”我听了兴奋不已,决定立即出发,五分钟我就准备好了,然后就乘上了西去的中巴。
一路上,我一直在看窗外,真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不知不觉地,我竟睡着了,还做了个梦。梦见了饱经风霜的爷爷、奶奶和已故的老太,梦见了门前的大桃树,梦见了那辆粉红色的自行车……
一阵风从窗外闪了进来,朦朦胧胧的,带着那种熟悉的甜香。我突然醒了过来,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田。对,这风是从故乡吹来的,它是来迎接我的!
讲评:
故乡情,像风一样清新
作者对故乡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真切而细腻,所以他能扣住“故乡的风”,写出极其生动的细节来。他写爷爷扛着他出去吹风,写看风儿把稻子吹成“金色的波浪”,写看戏的时候在老太的怀里沐着晚风酣睡,写坐在桃树下做作业闻见风中的香味就想吃桃子,写骑在新自行车上兜风时洒下“两串银铃般的笑声”。这一切都是作者对故乡生活的美好回忆。而最后,作者又写出了非常精彩的结尾:“这风是从故乡吹来的,它是来迎接我的!”这一股“清新”之风啊,也吹进了读者的心。
例文11:
当兵的姐姐回来了
航运小学六年级 孙 璇
1992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冬天的一个星期天早晨,已经八点钟了,我还美滋滋地躲在被窝里睡懒觉。
忽然,一阵清脆的敲门声把我惊醒,紧接着便是妈妈开门说话的声音。是谁呢?只听见妈妈快步走到我床前说:“快起来,小懒鬼,看谁来了。”话音刚落,一个人出现在我眼前,她身穿草绿色的军装,军帽下是蓬松、乌黑的短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军帽上的“八一”徽章,像一颗星儿在闪着红光。噢,原来是一位年轻的解放军女战士呀!
我躺在床上,上下打量着这位解放军战士,她正冲着我笑呢!我一骨碌坐起来,高声叫道:“姐姐!”我太高兴了,竟然忘了穿衣服。一阵冷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手忙脚乱地终于把衣服穿好,拉着姐姐就是瞧不够。
姐姐去石家庄某军校,和我一别就是两年多。“你怎么到现在还是这么懒?”姐姐说,“要是你到我们那儿去,你可要成为军校里的‘佼佼者’喽!”我不服气地说:“你以前不也是这样吗?”姐姐脸一红,告诉我他们那里早晨起床三分钟就要把衣服鞋帽穿戴好,把床铺整理好。我心里一惊,舌头伸了出来。三分钟?恐怕我连裤子都穿不好。“怎么样,不容易吧?”姐姐得意地说。我想,假如我去了那里,校长不把我开除就算不错的了。军校的生活可真让人捉摸不透。
吃中饭了,我特地把一大块骨头肉夹给姐姐,可她又夹给了我,反倒大口大口地吃起青菜来。怪了,我心想,以前姐姐争着和我抢吃骨头肉,当兵回来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姐姐看出我的心思,解释说:“北方尽是大白菜,很少见到青菜。在军校里,大白菜,还有鱼呀,肉呀,都吃腻了,总想尝尝家乡的青菜。”我心里嘀咕,姐姐就是和以前不一样了。
下午,姐姐给我讲了军校里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儿。她还认真地说:“解放军是一个育人的大学校,那里能锻炼人,磨练人的意志,你瞧我。”说着她站了起来。我这才发现,姐姐的确变得结实、健壮了,这么冷的天,棉衣都没穿。姐姐过去也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女孩,爸妈对她也是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姐姐居然变得能独立生活,不怕困难,这真让人惊叹。我暗暗下决心向她学习。
姐姐和我说了一阵子话,又从包里拿出几样学习用品送给我。姐姐何时又变得会体贴人了呢?过去我俩经常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又吵又闹。如今,姐姐真的变了。
几天后,姐姐回家探亲的假期满了,她又要离开我们归队了。晚上九点多,我们一起送姐姐去火车站。我紧紧拉着姐姐的手,舍不得让她再去石家庄,可她却严肃地说:“军校有铁的纪律,每一位解放军战士都要执行!”听了她的话,我不禁对姐姐更生一种敬佩之感。
“呜——”,火车的汽笛鸣响了,姐姐向我们挥挥手,上了火车。火车慢慢地向远方驶去,渐渐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之中,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讲评:
重细节,前后对比鲜明
作者结合叙事来写人,其运用的写作方法主要是两种对比:一种是将现在的姐姐与自己作对比,一种是将现在的姐姐与过去的姐姐作对比。而这两种对比的完成,是通过对一些具体小事的描写实现的:起床穿衣的速度,吃菜口味的变化,身体变得更加结实,谈吐也和以往不同……由此显示出作者观察、捕捉并写好生活细节的能力。
(未完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