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学作文》之十二
洪蒲生(编著)
十二、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诗歌是形象思维培育出来的花朵
毛主席说:“诗不能直说”。诗必须通过形象思维来构思,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来形成一种意境,通过多种写作技巧来含蓄地表现主题。所以,写诗很不容易。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即发现“诗意”;要善于发现形象与思想的联系,使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还要找到最好的表现方法,再精心地推敲文字,形成诗的语言,最终才能写出一首诗。
让我们来看看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体验,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顽强不屈的信念,而这些抽象的思想是通过礁石的形象,通过一种美的意境,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来体现的。在许多人看来,礁石都是一种丑恶的东西,它阻挡航道,损毁船只。但艾青却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它身上有一种美。他以艺术家敏锐的观察,抓住了礁石的两个特征,一是它浑身上下像刀砍过的一样,二是一个接一个的浪头被粉碎在它脚下。这两个特征引发了诗人的形象思维,使他想起了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经磨历劫,甚至流血牺牲,然而立场始终坚定的人。于是,在他的诗里,礁石便勇敢地“站在那里,微笑地望着海洋”……礁石被生动地人格化了。短短的八行诗里,融进了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情感,文字又非常形象生动,这就成为一首好诗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所谓“文之思”,就是形象思维,其重要的特点就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即“神远”。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思接千载”;从空间上来说,可以“视通万里”。所谓“寂然凝虑”,就是要高度集中思想;所谓“悄焉动容”,就是要投入真诚的情感。诗人写诗时,总是要先形成意象,再凝成文字;我们读诗时,则是要先理解文字,再想象意境。这就是刘熙载所说的“作者情生文”而“读者文生情”,作诗和赏诗的运思过程正好相反,但感情和想象都是不可缺少的。也正因为如此,诗人和读者才能真正沟通,形成心灵上的共鸣和交流。
诗人在形象思维中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以下列写到月亮的诗句,来体会一下不同的意境吧。“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这月光多么皎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月色多么温柔;“花香满院,花阴满地,夜静月明风细”,这景致多么美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气势多么宏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意象多么奇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伯秦淮近酒家”,这氛围多么朦胧……真是形形色色,各擅其妙。秦观甚至在他的词中,把月亮写出一个字谜来:“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这“残月带三星”,不就是一个“心”字吗?如果我们读诗时把上述诗句中的月亮都大而化之地一读而过,不去细心体会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岂不是辜负了诗人的一番苦心了吗?
当然,展开想象主要是在诗歌创作的酝酿阶段,到具体构思的时候,则必须选择并确定意象,再用简洁的语言来含蓄丰富的内容。有这样一首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全诗只有28个字,却浓缩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足以发人深思。
二、诗歌的立意有深浅高下之分
写诗亦如作文,立意是最要紧的。这个意思对不对,好不好,境界高不高,也就是立意深浅高下的问题。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衷地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又在结尾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使诗歌的立意达到了崇高感人的境界。同样关心人民疾苦的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这意思当然也不错,但官居高位的他没有类似杜甫那样痛切的亲身经历,就写不出“长夜沾湿何由彻”那样感同身受的诗句。再加上他写在杜甫之后,就难免有“依照”之嫌了。
“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是李白的一首诗。有些人把后两句解释为:“在巴陵饮了许多酒,在秋天的洞庭湖畔醉倒了。”而对前两句,则说成是李白的醉后狂言:“最好把阻挡湘水的君山铲去,让江水更加宽敞畅快地流淌。”这样讲解,诗的立意就比较一般了。但我的老师钱仲联教授却对这首诗作出了这样的阐释:“最好能铲去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巴陵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仿佛都变成了无限的美酒,醉杀了整个洞庭湖地区,你看那枫叶的一片火红!”这样一讲,立意就贯通了,四句诗就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了;更重要的是,不但突出了李白的醉态豪情,而且诗的意象也更加美丽,出语也更加新奇。这个例子说明,从读者这方面来说,也存在一个理解诗歌立意的深浅高下的问题。
一谈到“立意”,有人就会想到“议论”,但以议论入诗,一般是不可取的。因为议论主要用抽象思维,而诗歌却最讲究形象思维。宋人每以议论入诗,所以宋诗不如唐诗。不过也有写得好的,请看朱熹的《观书有感》。观书而曰有感,可不就是议论了吗?可他的议论却完全和形象结合在一起,有声有色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可感可亲,使人容易接受,且觉得余味无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头两句好像在写景,其实是比喻读书,那长方形的书犹如“半亩方塘”。打开书本,犹如打开一面镜子。镜面如同水面一样可以映物。那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变化多姿,是说那书本也像镜子一样,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当然,我们这样理解前两句,是离不开后两句的暗示的。而后两句的设问设答,依然紧扣并延续着清清池塘的形象,但其中又包含着深刻的抽象思维:为什么它的水始终这样清呢?是因为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呀!这就是在启示我们:书中的内容好,是因为有新鲜的知识,有生动的体会,有独特的观点,那么我们的学习和写作应该怎么样呢?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应该怎么样呢?再反过来想,如果失去了“源头活水”,我们的学习、写作、生活和社会又会怎么样呢?这样丰富深刻的感悟,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所带给我们的,一篇论文不可能产生如此独特的效果。
总之,既然写诗,我们就需要一种诗化的议论。中世纪波斯有一位诗人叫哈亚姆,他写了这样一首哲理诗:“我举目仰望广阔恢弘的苍穹,/把它想象成巨型的走马灯。/地球恰似灯笼,太阳好比烛焰,/我们则有如来回游动的图形。”这诗反映了诗人对宇宙的某种认识,气魄很大,但显然属于“太阳中心论”。在他的笔下,人生只是短暂、变幻的图形。我读了他的诗,就想起我们李贺的《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两位诗人对宇宙的直觉,对时空的认识乃至大胆的想象,何其相似乃尔。所不同的是,哈亚姆的立足点是在地球上,他仰望太空,浮想联翩;而李贺是前四句飞向月宫,后四句从天外俯视地球,构思较为复杂,想象也更加新奇瑰丽。
诗歌立意的另一个重点是要写得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幅色彩多么艳丽的画图。“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着这诗,美妙的旋律好像从诗中飞出来了。即使是写悲惨的事,诗人仍然追求着诗意的表达:“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年轻的战士早已战死沙场,化为枯骨,可他的心上人还思念着他,在梦中与他相会。这种高度艺术化的对战争的控诉,又是多么地震撼人心。
艾青有一首《珠贝》,说的就是诗美:“在碧绿的海水里/吸取太阳的精华/你是彩虹的化身/璀璨如一片朝霞/凝思花露的形状/喜爱水晶的素质/观念在心里孕育/结成了粒粒真珠”。请想一想,这形容的不就是写诗的过程吗?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诗歌的表现手法,最早的说法大概就是“赋、比、兴”了。所谓“赋”,就是用直接叙述的方法来抒情写事,诗中之“赋”的特点就是必须高度集中而又具体形象。比如毛主席的《长征》诗,只用八句56个字,就写了整个的长征,没有高度的集中行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开头的两句,就从一定角度对内容极其复杂的长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什么角度呢?就是通过将万水千山等闲视之这样一种英雄气概,来体现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于是,下面就从万水千山中选择写五个代表: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和岷山,最后以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收束全诗。这样写看似平实,实际上包含着选取角度,确定典型,锤炼字句的艰辛,每一句都很具体形象,都与诗的意境相融合,而情感则在最后的“尽开颜”中达到高潮。这,就是以“赋”为主的写法。
诗中之“赋”,即叙述,不能像散文中那样讲究完整和连贯,它常常是断裂的,跳跃的,常常被大加删削,只以精巧的文字和闪光的灵感入诗,从而留下大片的艺术空白,让读者去驰骋想象。比如贺敬之在《放声歌唱》中,就曾用这样一些片断来描绘伟大祖国的美好景象:“五月——麦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他选择的这些词语,足以激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构成一种审美的意境,这和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一样的道理。
说到比喻,同学们是很熟悉的了。但有的同学以为比喻要越像越好,其实不然。你如果拿双胞胎互相作比方,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不能给人启发和联想。比喻只要取其一点相似即可;正因为如此,比喻才有了广阔的天地。至于用得好不好,那要联系作品的具体情境来分析。同样是写忧愁,古人在他们的诗词中就用过许多各有特色的比喻。杜甫说:“忧端齐终南”,他说忧愁像终南山那样沉重;李颀说:“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他用海水来计量忧愁的分量;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不仅写出这亡国败家之“愁”滚滚滔滔的分量,而且写出了其绵延不绝对诗人无穷无尽的折磨;贺铸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就用上博喻了,一而再,再而三,他却仿佛有点享受这“闲愁”的诗意氛围呢!
运用比喻,最忌雷同,一定要追求比喻的新奇和创新。正如清末思想家王韬所言:“所贵乎诗者,与苟同,宁立异。”意思就是“写诗最可贵的,是与其跟别人雷同,不如自己创出新意。”
除了比喻,诗歌写作中还经常会运用“拟人”、“拟物”、“夸张”、“对偶”、“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在此我不一一细说,只讲一种较为难懂的“通感”。
王朝闻在《美学概论》中指出:“欣赏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感觉经验是想象的根据。”他所说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如果你不调动各种经验去体会、想象,有时就未必能完全读懂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有时会让各种感觉和情绪互相转换,甚至互相替代,使读者能从“声音里听出形状,香味中嗅出色彩,颜色中看到声音,声音中品出香甜,冷暖中觉察出硬软。”这样一来,诗的语言就更加简洁新奇,表现力也大大增强了。比如说,艾青曾形容酒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这“水的外形”自然一看便知,而“火的性格”却是经过了感觉的沟通和转换的。烈酒喝下去有烧灼感,会觉得发热,这不是“火的性格”么?诗人北岛在描写一座古寺时写道:“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他这样写,就是在利用声波、蛛网和年轮三者都呈圆形扩散的形似造成通感,使听觉向视觉转化,并通过在古寺空间中的视觉来体会时间的久远。唐代李贺曾写过这样一句诗:“羲和敲日玻璃声”,羲和为日之驭者,之所以“敲日”,是催太阳快走。这已经是十分奇丽的想象了,为什么还会发出敲玻璃的声音来呢?因为在诗人想来,玻璃闪光,太阳也闪光,那么敲太阳也会像敲玻璃一样发出清脆的响声吧!这样一来,他就把视觉和听觉互相打通了。我们懂得通感的读者,就觉得这样的诗充满了艺术的情趣;要不然,还以为诗人在胡说呢!
至于“兴”这种手法,现在已经用得很少了,过去也主要在民歌中用得较多。朱熹说: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写孔雀的徘徊,是为了创造一种缠绵悱恻的气氛,从而引出一个令人同情感叹的爱情悲剧。在现代民歌创作中,也常用这种手法,如李季在《王贵与李香香》中写道:“风吹大树嘶啦啦的响,/崔二爷有钱当保长。/一个算盘九十一颗珠,/崔二爷牛羊没有数数。/三十里草地二十里沙,/哪一群牛羊不属他家?”朗读这样的诗,会有一种通俗流畅、形象生动的感觉。
四、谈谈中小学生的诗
在中小学生当中,有不少人喜欢写诗,因为诗歌迎合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美的向往,而在他们激情洋溢的心中,正有太多的喜怒哀乐渴望宣泄。而且在他们看来,诗似乎是一种最简便、最容易的表达方式。
实际上,写诗已经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比一般的作文要难得多。在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当中,诗歌教学的总量很少,学生课外阅读的诗歌一般也不多,而且往往缺乏指导。所以,中小学生要想写出很好的诗来,实际上很难。
有些中小学生写的诗,既不讲究语言的节奏,也不注意押韵的要求,更不去考虑什么意象的营造,只是将心里的话大致按诗的样子分行排列罢了。有时真难免使人想起新诗初创时期胡适写的诗:“红的花/黄的花/多么好看呀/怪可爱的”。同学们,这能算诗吗?
但也有写得较好的。
比如说,葛彦同学这样描写运动员:“跑道是运动场上的五线谱,/运动员就是跳跃的音符,/他们演奏着力与美的赞歌,/那高潮就是辉煌的新记录。”作者把运动比赛写成音乐演奏,这是多么新鲜呀!有的时候,创造来自一种发现,请看王红梅同学写的《镜子里的娃娃》:“我举右手,他却举左手;/我向左转,他却向右转。/镜子里的小娃娃,/比我还要不听话。”作者把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巧妙地创造成诗歌意象,风趣地表现了小娃娃的调皮可爱。
诗歌不仅要在立意上有所创造,而且要非常讲究语言的节奏和韵律,这样读起来才能大体顺口,才能有音乐感,适合朗诵,容易记忆。下面,请大家朗读一段吴培培同学的诗:“大地锦绣彩霞飞,/金波银浪映朝晖,/打扫卧榻铺新被,/摆好餐桌调美味。/大红灯笼高高挂,/喜庆锣鼓一个劲儿擂,/父母出郭伸双臂,/十二亿兄弟姐妹紧相随,/都只为,/澳门游子今回归。”在这一段诗中,节奏基本是七字句的四音步及其变化,“飞、晖、被、味、擂、随、为、归”一韵到底,所以读起来气势通畅,琅琅上口。还有王娜同学写的《一个学生的早晨》,虽然简单,也很注意语言的节奏和象声的趣味:“丁零丁零,闹钟响了,/悉悉嗦嗦,衣穿好了,/稀里哗啦,饭下肚了,/乒乓一声,门关上了,/咚咚咚咚,人下楼了,/咔嚓咔嚓,车子响了,/丁零丁零,上学去了。”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孙烷榕同学写的《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吧:“天天生活在您温暖的怀抱,/我真想亲昵地叫您一声‘妈妈’!/可是,爸爸也这样称呼您呢,/我,该叫您奶奶,对吗?/不,爷爷写的文章里,也叫您‘母亲’呀!/哦,我懂了,/您是大人孩子共同的妈妈!/哈!我就是您最年幼的女儿。/这份光荣呀,/连爷爷、爸爸都羡慕咱。”
以上作品说明,只要认真,有的同学也能写出不错的诗来。在中外文学史上,几乎大多数诗人,都是在20岁左右就成名了,这说明欣赏诗和学写诗早一点才好。所以我真希望广大中小学生能争取在学生时代多读些诗,学会欣赏诗,能写诗则更好。
例文36:
最动听的声音
江滨中学九(7)班 姚雅极
2004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阳光洒满病房
笑容绽放在您脸上
您这娴静的少女
却有慈母般心肠
内心充满关怀
声音甜美动听
您像春风般走来
温暖着病人的心房
您耳边是呻吟
您眼前是创伤
您身披白银的铠甲
守卫在生命的边防
针头儿注进信念
温度表刻着希望
输液瓶里点点滴滴
那是生命的甘泉在流淌
啊,迎来多少焦急的夜晚
送走多少疲惫的夕阳
当您听到病人康复的笑语
您说:那才是最动听的声音
讲评:
生动的诗歌意象
这首诗的意象比较集中,具体生动地塑造了一位优秀护士的形象。什么叫诗的语言呢?比如说“您像春风般走来”,句中的比喻把优秀护士的职业素质表现得形象可感了;比如说“针头儿注进信念”,这种将日常语言断裂后重新组接的诗句浓缩了更多的信息和内涵,可以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例文37:
我爱中国文学
镇江市一中高二(4)班 曹 燕
1997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横竖撇捺点,
何以似魔方般,令我着迷?
喜,春夜雨,润物细无声;
怒,发冲冠,收拾旧山河;
哀,民生艰,董道而终生;
乐,不亦乎,朋自远方来。
情感,
像五月的西子湖,一澜一澜。
性本爱丘山之陶潜,悠悠然
采菊东篱下;
何妨着青箬笠,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中国文人的淡泊,
如青藏高原上法器当当作响。
国破,花溅泪,鸟惊心;
铁马冰河入梦。
这是中国文人的拳拳之心,
太阳般热,血般红。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中国文人的豪情,
是峻岭中鹰王的冲天一鸣!
你教我如何不爱她?
这迷人的中国文学!
讲评:
浓缩的都是精品
这首诗使我想起小品演员潘长江的名言:“浓缩的都是精品”,作者赞美中国文学,可不就是把一些精品浓缩在其中了吗?第一节总写汉字启下,第二节浓缩了杜甫、岳飞、屈原和孔子的名句,第三节浓缩了陶渊明和张志和的名句,第四节又浓缩了杜甫和陆游的名句,第五节则浓缩了苏东坡和毛泽东的名句。而在每一节的后面都有形象的比喻,分别点明这些作品的情感特征是浓重、淡泊、赤诚和豪迈。最后一节以反问句照应开头并点题,同时也运用了刘半农的诗句。全诗既有抽象的高度概括,又有形象的意境营造,是一个相当精巧的构思。
(未完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This makes evrteyhing so completely painless.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