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学作文》之二十
洪蒲生(编著)
鉴赏卷:同中看异
什么是“同中看异”
我所说的“同中看异”,是指一种通过比较来学习作文的方法。既然要“看异”,为什么又要从“同中”去看呢?这道理很简单,因为同类的事物便于比较,容易看出高低。比如我们常说的“货比三家不吃亏”,那货当然应该是同一种,才能看出哪一家价廉物美;如果一个是板凳,一个是桌子,就不大好比了。
所以,为了“看异”,我们首先要“求同”。比如说,为了学习记叙文,我们首先要找许多记叙文来阅读;为了体会审题的方法,我们最好找几篇同题目的文章,来看它们各自如何解题;为了见识文章的不同构思,我们最好找几篇同题材的文章,来看它们各自如何立意;为了欣赏不同的写作方法,我们最好找几篇立意大体相同的文章,来看它们各有什么风格和特色;为了研究同一个作家的创作有什么变化和发展,我们就必须读他在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品,来认真地加以比较研究。采取这样的学习方法,容易有较多的感悟和发现,效率比较高。
不仅如此,既然是同一类的文章,我们还必须掌握这一类文章写作的共同规律。比如记叙文,首先要知道它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写法,在这个基础上,才更容易发现同类文章的不同特点,领悟其各自的长短得失。从哲学上讲,“求同”就是要掌握事物的“同一性”,也就是“共性”,知道同一类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共同点;“求异”就是要掌握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了解它们的不同点,然后才能进行比较研究。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曾转引前苏联文学评论家惠列赛耶夫在《果戈里研究》中的一段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显豁些。’”
鲁迅在这里所介绍的,就是一种“同中看异”的比较学习法。
其实我们语文书中的那些课文,就是一些优秀的“完成了的作品”,就是在教我们“应该这样写”。问题是我们不能停留在朴素的阅读感受上,还必须深入地去研究为什么“应该这样写”,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思考;而作文,就是在这些经验指导下的写作实践,这就是所谓“读写结合”。
至于“不应该那么写”,惠列赛耶夫认为“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那其实也就是要看作者怎样修改自己的作品,从中体会和学习写作的道理和经验。遗憾的是,此类优秀作品的修改过程,我们很少能见到,所见“大抵是全本干干净净,看不出苦心删改的痕迹来”。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多学习修改文章,多拿自己的成稿与原稿作比较,多拿老师的改笔与自己的原文作比较,多拿别人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作比较。
总而言之,“同中看异”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普遍规律的同时,更加注意同类作品的不同点,并加以对照研究,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因为独立思考永远是学习的基本原则,突破和创新永远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最根本的道理,就是要灵活运用写作的普遍规律,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这也就是要求我们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学习,下面分类提供了九组文章,除了学生作文外,还有名家的优秀作品和我的阅读感悟,供大家参考。
二、分类例文讲评及名篇赏析
观察与体验
例文54:
狗娃娃
句容市华阳一小三(2)班 张 淼
2009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我最喜欢狗娃娃。一天,婆婆家的狗生了一只狗娃娃。我特别高兴,就叫爸爸带我去婆婆家。
一进门,我就叫婆婆带我去看狗娃娃。来到狗窝前,只见狗娃娃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黑而湿润的小鼻子底下有一个小嘴巴。它的毛色是洁白的,一点污渍也没有。它四肢无力,只能勉强地爬动。狗娃娃常常钻在狗妈妈的肚子底下,紧紧地咬住狗妈妈的奶头不肯放,半躺半跪着,只顾拼命地吮吸,边吃奶边享受着狗妈妈替它舔皮毛的那种舒坦。
两个星期后,我又去看狗娃娃。它的眼睛已经睁开了,从一条缝变成了一弯新月,虽然大了不少,但看上去迷迷蒙蒙的,大而无光。小狗的四肢也能站立了,在窝里走来走去。有时甚至好奇地走到窝外面,用鼻子东嗅嗅,西闻闻,好像对一切都感到奇怪。它的眼睛和耳朵也变得灵敏起来,看见外面有人来,或者听到什么声响,就赶紧缩回窝里,真好玩。
满月后的狗娃娃,就不再安于窝里的生活,它常常跑到窝外边去嬉戏,想去征服外面的世界了。一个皮球、一双拖鞋,都会是它的玩具。它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大了。有时,它会躲在外面的草丛里,让我们找不到它。躲累了,它会自己跑回家,趴在窝里,伸着舌头,全身颤动着喘气。
我给狗娃娃起了个名字叫“宝宝”,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它真是我的小宝贝!
例文55:
深夜,谁来呵护你?
扬中市外国语学校初三(3)班 陆禺池
2009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天空,已如墨染。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有节奏地拍打着窗户。灯下的我,提起笔,却无心去完成那一堆习题,我的思绪完全被它所扰乱……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我家周围出现了一只白色的狗。那似乎是一只没有主人的流浪狗,它每天都跟在别的狗后面跑,和别的狗一起吃东西。它很乖,从来不会乱叫,也不会跟在人的身后追逐。尽管这样,还是没有人要它,每家每户都在驱赶它,因为,长期的流浪让它变得很脏。
一天傍晚,天空中飘着雨。我撑着雨伞,和妈妈一起回到家。冬天的雨真的很冷,我不禁打了个寒噤。
刚放下伞,我就发现一团毛茸茸的东西蜷缩在墙角。我有些惊讶,定睛一看,果真是那只流浪狗。冰凉的大理石让他止不住地发抖。
“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妈妈也很诧异地说道。我悄悄地走向它。它蜷得更紧了,眼神中透着一丝凄凉、一丝悲伤,让我有一种想要收养它的欲望……我真的很想向妈妈提出这个要求,但想想考得一败涂地的期中考试,我——胆怯了。
吃晚饭的时候,我总想着门外的那只狗。我小心翼翼地对一向不喜欢养小动物的妈妈说:“妈妈,我们可以给它点吃的吗?”妈妈看了看我,面无表情地说了句“哦”。我听了,低着头继续吃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之情。
我一丢下碗,就开始给那只可怜的小狗准备晚饭。我夹了各种各样的菜,对于一直流浪的它来说,应该是很丰盛了。我把碗放到它跟前,蹲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它。显然,它真的是饿坏了,狼吞虎咽地吃着,完全忽略了旁边的我。
天已经完全黑了。雨,还在无休止地下着。冷飕飕的风一阵一阵地向我袭来,也覆盖着那只小狗。它真的很脏,本应洁白的毛已经泛黄,被雨水打湿后全身都沾着泥土。它的眼角有两条黑色的线,鼻子也破了,露着一块粉红。越看越觉得它可怜,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想要收养它的心情愈加迫切。我鼓足勇气向妈妈说明了我的意思,可妈妈一句斩钉截铁的“不行”,让我的希望完全破灭。
到了写作业的时间了,我怎样都不愿意将这可怜的小家伙独自留在这寒冷的雨夜。我再次央求妈妈收留它,还是无济于事。它站在门外,用一种似乎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我站在门内,无可奈何……“砰”的一声,门被重重地关上,阻断了我与它眼神的交流。
我站在阳台上,打开灯,想看看它将去哪里度过这寒冷的夜晚。谁知它竟然也在抬着头看我,还是那忧郁凄凉的眼神。我连忙关掉灯。是心虚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黑夜中的它是那样触目惊心。我立在雨中呆呆地看着,任雨水将自己打湿。过了很久,它才离开,它的背影,是那样地孤独无助,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雨中的你,怎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泪水从我的脸颊流过。我不知道你的归宿在哪里,而我想要关心你,呵护你,却又力不从心。可怜的小狗,在这凄凉的雨夜,谁来爱你?
后来,我再也没看到它。是流浪到了别处,还是,已经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我无从知晓。
综合讲评:
观察,就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对写作来说,学会观察应该是第一步的要求,因为我们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没有信息,你怎么能感受、比较、鉴别乃至构思成文呢?所以,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他还要求我们:“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当然,我们对“观察”还应该作更广义的理解,这就是说,除了“观看”,还要“体察”,还要包括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它通道输入信息。这样,我们的观察就能更加全面深入。大家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的观察,除了看到“月落”、“江枫”和“渔火”,还有听到“乌啼”和“钟声”,还有感觉到“霜满天”的寒意,没有如此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就不可能创造出这种诗情浓郁的寒秋夜半、客船无眠的境界和气氛。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作家们都很强调体验生活,那就是要尽可能去亲身经历,去调查研究,去获得第一手材料。所以说,观察和体验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观察是体验的开始,体验是观察的深入。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努力获得正确的感受和认识,是一切写作活动的基本功。关于这一点,我来说个故事。演员李婉芬有一次要表演夜里走泥泞不堪的水路,她于是做出东倒西歪老是要跌倒的样子。导演焦菊隐批评她演得像个醉鬼,因为她心里想的只是走这种路很容易滑倒,而实际上人在走这种路时,会特别小心地不让自己滑倒:看见有亮光的地方,经验告诉他那是水;暗的地方是地面,可以慢慢地踩上去,先站稳,再走下一步。这样演就对了。写作的道理也是如此,只有在观察和体验中认真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张淼写的是狗娃娃,这就比写一般的狗难,因为我们很少有观察狗娃娃的机会。张淼肯定是蹲在狗窝边上仔细观察过好久的,不然他怎么会写得如此准确而生动呢?他不但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狗娃娃的外形和神态,而且层次清晰地表现出它们从刚出生到两个星期到满月后的成长过程。比如眼睛,是从“眯成一条缝”到“变成了一弯新月”但“无光”,又到“变得灵敏起来”;比如走路,一开始“只能勉强地爬动”,后来“在窝里走来走去”,再后来就“跑到窝外边去嬉戏”了。张淼的观察中也包含着体验,比如他说:“(狗娃娃)用鼻子东嗅嗅西闻闻,好像对一切都感到奇怪”,这就是通过观察产生对狗娃娃心理的体验了。
至于已经初三的陆禺池,则不仅能突出观察对象的特征,进行符合环境气氛的渲染,更转而以描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为主了。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作者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生动表现出对一只流浪狗的怜悯,为情造文,令人动容。扩而大之,文章体现的正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也是当今大力提倡的动物保护精神。这样一来,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
名篇鉴赏(1)
海 燕
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风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柔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鱼,为我们的船所掠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镖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阅读参考(1)
“意象”的出新
——读郑振铎的《海燕》
什么叫“意象”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就是“意境”,而“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我的理解,觉得可以这样解释:“意象”就是“形象”和“意蕴”的结合,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唐宋诗词中经常写到燕子的形象。请看,杜甫:“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欧阳修:“双燕归来细雨中”;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孟浩然:“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戴叙伦:“燕子不归春事晚”;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看多了,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印象:写燕子一般都与春天联系;燕子喜欢与人为邻,使人感到亲近;燕子的飞行姿态轻盈、优美,其“燕嘴啄泥”和“燕尾点波”的动作更显可爱;所以,总体上燕子是一个大家喜爱的意象,包含了人们留恋春天、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们来看郑振铎的散文《海燕》。作者撷取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通过对海燕的描写,联系对家乡燕子的回忆,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这写的是形体。“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这写的是动作。虽然文字与古人不同,但意境差不多,还是传统的写法。但下面却有新意了:“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这五线谱式的景象古人自然写不出,因为那时没电线。
但下面还有更新鲜的。文章的后半段换了场景,作者从家乡到了几千里外的海上,意外地看到了正在心中想念的小燕子——这是海燕。“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尽管燕子的形体动作还是那样,但因为场景不同,给我们的印象却是如此地勇敢豪迈,所以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这可是作者的全新感受,也就是这篇散文的可贵之处了。郑振铎不仅创造了燕子的新意象,而且把海燕与家乡的燕子相联系,寄托了自己身在海外的思乡之情。“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这就是借物寓情,抒发了游子的家国之思。
说到这里,这个意象的内涵是否穷尽了呢?我看没有。这只能算“明摆着的”,而且在文中、文尾,作者是两次点明了的。他是从海燕回想家乡的燕子,现在我们反过来对比一下,又将如何呢?家乡的燕子温和可爱,恋家恋人;海上的燕子勇敢豪迈,自由自在。那么这种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显然,海燕的精神是在大海的风浪中锻炼出来的。而当时的作者,不也正在走上这样一条勇敢者之路吗?你看,至少在我,就从燕子的崭新意象中,读出了这样的感悟。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有明的,有暗的,有作者主观上着意点明的,有意象客观上蕴涵在内的,还有读者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到的。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是未必有什么标准答案的。
高尔基写过一篇散文诗《海燕》,那就更加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成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颂歌。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我就不多说了。
(未完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You got to push it-this essinteal info that is!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