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和你一起学作文》之二十二

洪蒲生(编著)


(四)联想与立意

   例文60:

距离

句容市二中初一(26)班 赵 进

2006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我的母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只回来一次。有一次我问她:“妈妈,你为什么一年只回来看我一次呢?”母亲答道:“你不知道,从我那儿回来一次,坐火车就要一天一夜呢!那边生意忙,我一回来,店里不就缺人手了吗?”我虽知道了原因,心里仍暗想,这还是因为母亲对我的爱不够深吧?

   后来我长大了,了解了“距离”这个概念,才懂得母亲为什么做那样的决定。母亲工作的地方离我家有几千公里远呢!坐火车来去一趟,就要花几百块钱,而她辛辛苦苦一年,又能挣多少钱呢?

   母亲啊,我终于知道了你心中的无奈,因挂念我而又无能为力的无奈。我知道你心中的愧疚,因无法对我有更多关照的愧疚;我知道你心中的苦楚,因不能给我足够的母爱而无可奈何的苦楚。

   但我也知道,你还是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欢乐。每次你回来总给我带来一大包东西。所以,每次只要一得到你要回来的消息,我总会兴奋得彻夜难眠,一直等到早晨你回来时,好在第一时间把我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展示给你看。母亲啊,你可知道,那时我是多么激动,毕竟我与你一年只能见一回啊!

   母亲,现在我已懂得,你对我的关怀很少显现出来,你更多的是在心里默默地关怀着我。你在那边,只要一看到天气预报说我这边将有冷空气来袭,你就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叮嘱我一定要多穿点衣服,不要冻感冒了。有时我会嫌你罗嗦,但细想起来,你的罗嗦中其实渗透着对我的爱。

   有一次,在你回来的第二天,我们用一顿丰盛的午餐来为你接风。吃饭的时候,你却不断将好菜夹到我碗里,还说:“多吃点吧,看你瘦瘦的样子!”我说:“你一年才回来一次,你吃吧。我在家天天都能吃的。”谁知你却说:“我在那边,也有得吃的。现在我回来了,你不多吃点,以后谁能管住你呀!”于是,我从好菜的美味中,品到了你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几千公里的路程,就算再远,再艰险,也无法阻挡我和母亲的亲情。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地工作,让母亲安享天伦之乐,让她不要再为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而操劳,让她不要再为我而日日烦心。

   亲爱的母亲,我现在终于懂得,纵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再远的距离也割不断我们母女间千丝万缕的深情。

   

   例文61:

距离

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初三(11)班 卢弈洋

2006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十二码的距离是多少?用我们更熟悉的数学语言来说,约合9点2米;直观地说,就是在正规的足球场上,从点球点到球门线中点的距离。

   十二码长吗?不长。任意找一个四五岁的孩子,都能在几秒钟里跑完。十二码短吗?不短。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才能卓越的运动员,不知有多少声名显赫的球队,都曾跪倒在距球门仅十二码的点球点上。

   说实话,对于一个技术全面,心理素质过硬的球员来说,罚点球并不难。可就是这个“不难”,却曾经难倒了诸如克鲁伊夫、贝肯鲍尔、贝利、马拉多纳这样的天才,使诸如荷兰、德国、巴西、阿根廷这样的豪门球队折戟沉沙。

   还有意大利,没错,就是那威名远扬的意大利。他们罚点球的成绩不可谓不臭。今年之前,意大利队在其参加的十几次点球大战中,仅仅赢过一场。其失败包括1994年的世界杯决赛,在美利坚的烈日下,忧郁的巴乔为我们留下了令人伤感的背影。

   在今年的德国世界杯决赛圈中,意大利队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率先挺进决赛。在决赛中挑战他们的是法国队。决赛刚刚开始,厄运之神再一次戏弄了意大利人。开场仅五分钟,他们就被齐达内的“勺子”点球耍了个哭笑不得。在之后的比赛中,意大利队顽强地扳平比分,将比赛拖入了点球决胜。又是点球!意大利人一点把握也没有,但他们还是坚强地站到了点球点上。前四轮,意大利人竟然无一失手,法国队的特雷泽盖却将球重重地砸在了横梁上。第五轮,意大利的“福将”格罗索上场,只要罚进这个点球,冠军就是他们的。他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全场的5万观众,全世界的数亿观众,都牢牢地盯住了他。全场的气氛凝固了,时间好像也停滞了。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砰”,球如子弹般飞向球门,守门员扑了个空,就在球破门而入的一刹那,全场火山爆发般沸腾了。意大利赢了!法国人欲哭无泪,意大利人终于战胜了点球。

   全世界都在感叹意大利人的神奇,“打破魔咒”、“迎来运气”都被作为意大利夺冠的原因。可旁人哪里知道,他们为这一天付出了多少!人们感慨球员的腰缠万贯,香车美女,又何曾看到他们流下了多少汗水。在酷暑的阳光下,他们必须忍受炎热的煎熬;在严冬的寒风里,他们又必须在冰天雪地中奔跑。枯燥的训练,频繁的比赛,教练的指责,舆论的批评,都让他们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意大利队的核心球员皮尔洛每次训练以后,都要加练一个小时的点球和任意球。望着镁光灯下眉开眼笑的球员,你可曾想过他们的痛苦?

   人生就是如此。有时我们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就看你抓不抓得住;而为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往往要付出千万倍的汗水。

   朋友们,距离不是问题,要紧的是付出努力,把握住这段距离。

   

综合讲评:

为应试而做的命题作文,与我们平时的主动作文是不同的。后者应该是有感而发,为情造文,文章的素材和观点,乃至主题的形成往往在先,命题往往在后。这是符合写作的客观规律的,因为写作欲望应该来自生活感受。但是命题作文却不得不把这个顺序颠倒一下,虽然原则还是要“有感而发,为情造文”,但是你必须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再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中,去寻找适合的材料和适当的立意,然后才能构思成文。

在这个过程中,联想对文章的成败起着几乎是关键的作用;而命题,则决定了联想的范围大小和难易程度。命题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从它与主题的关系来看,则可以分为有明确要求和无明确要求两大类。有的命题本身就是主题,如“我爱这多情的土地”;有的指明了确定主题的方向,如“难忘的经历”;有的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主题,如“帆,只有挺起胸膛才有力量”;其它如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话题作文等,多半也大致规定了一个提炼主题的范围。主题如果比较容易明确,看起来似乎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但同时也提高了选材和写法的难度,因为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很容易产生雷同入套的文章。所以,许多同学宁可写没有任何附加限制的命题,比如“网”、“风”、“线”、“距离”之类,这虽然加大了立意的难度,但同时也提供了联想构思的更大自由,从而有可能写出自己的特色。

就拿“距离”来说吧,它可以具体化为物与物之间的长度,也可以抽象化为思想人心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对它的内涵作任何规定,对它进行解读的外延就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写好文章,首先就要看我们能否通过联想确定命题的含义,并通过选材使其具体化,然后就是构思成文的问题了。

赵进有感于自己和母亲的空间距离,曾一度产生对母爱的隔膜之感,后来在一些生活细节中体会到母爱的无远弗届和无微不至,最后归结到“纵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也隔不断我们母女间千丝万缕的深情”这个主题。文章虽然重点写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但当她理解了母爱时,她的心就和母亲的心“零距离”了。

卢弈洋是联想到点球点到球门的12码,这个不长的距离,竟使无数足球大腕折戟沉沙;但意大利的格罗索最终还是打破了这个“魔咒”。由此作者悟出一个生活的哲理:“有时我们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就看你抓不抓得住;而为了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往往要付出千万倍的汗水。”卢弈洋显然是足球迷,有关足球的知识和感悟渗入了他的生活经验,这就是本文联想立意的基础。

由此可见,“构思”首先是一种“发现”,即经由题目联想到某种生活现象,发现从中可以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主题;“构思”同时也是一种“内视”,即审视自己对这种生活现象的情感、理解和感悟,并把它与自己的发现结合起来。结合得好,文章就有了新意。

   

   名篇鉴赏(4)

只拣儿童多处行

冰心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地,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盒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坐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带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咭咭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我们站了一会,沿着湖边的白色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折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色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起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男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他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他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他后面的女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一九六二年五月六日

   阅读参考(4)

“联想”的奥妙

——读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

   什么叫“联想”呢?顾名思义,就是“由此及彼的想象”,或者说,就是“把想象联系起来”。这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方法,对写作来说极其重要。如果一个人缺乏联想的能力,那他在写作中就会感到文思枯竭;反之,如果他能在写作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那就有可能“文思泉涌”了。当然,写作中的联想不等于胡思乱想,它的内容必须源自现实生活或科学知识,必须合情合理,具体运用时也要符合写作的规律。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话:“诗人用想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

   现在,我们就以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来看看她是如何运用联想成文的。那是1962年的春天,冰心到颐和园去,看到许多活泼可爱的孩子从颐和园门口涌出来,就像一群小天使。这热闹的景象,使她想起了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紧接着,她脑海里灵光一闪,就把这两句诗点化成“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了。请注意,这就是文章的开头,其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联想:一个是从儿童想到两句关于儿童春游的诗,二是从儿童春游想到自己的春游,居然反其意而用之,把这两句诗给改了。这一改就巧妙地点了题,成为文章立意的中心,同时也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我”在寻春时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于是我们继续看下去。作者想到知春亭畔去喝茶,但那里“已是坐无隙地”,到处都是欢乐的孩子,把“我”的兴趣也完全吸引过去了。后来“我”到了玉澜堂,发现有几棵大海棠树开满淡红色的花,春意盎然,在“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正当“我”兴致勃勃地赏花时,又围上来一群孩子,都说花好看。“我”问他们“怎么好法”,有的孩子说不出,但有个女孩却笑道:“就是开得旺嘛!”一句话引发了作者的灵感,于是她接下来写道:“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请注意,写到这里,文章丰富的内涵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显露出来,因为这其中又包含着如下符合逻辑的联想:由海棠花想到祖国的花朵——儿童,由花儿“开得旺”想到儿童“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最后用设问设答的方法来归结全文:“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结尾,不仅解开了开头设置的悬念,而且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内涵: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少年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就是祖国美好的未来。

   可以说,冰心写这篇文章,主要的方法就是靠联想,她把“儿童”、“花朵”和“春天”之间的关系通过联想来融会贯通,然后经由巧妙的谋篇布局成文。而促使这些联想产生并发展的动力,就是她对少年儿童无比热爱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联想的翩跹总是和感情结伴而行的;一个感情贫乏的人,是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但同时,光有感情也不行,你还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为你提供联想的素材。所以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有道理的。

   1998年“增华阁”大赛,句容市后白中学的赵静写了一篇《我喜爱白色》,她就是用审美的眼光,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通过白玫瑰、栀子花、和平鸽和“白衣天使”等意象,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了白色的纯洁、质朴和美好。

   总之,联想是架设在事物间的桥梁,是进行分析比较、深化观察思考、融会写作素材的基本方法,无论是自己写作,还是阅读欣赏,都需要提高我们的联想能力。

   

(五)立论与驳论

   

   例文62:

     果断与武断

     镇江实验学校七(12)班 许彧祥

     2013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人生常有十字路口,我们常会为该走哪条路而犹豫不决。这时,就需要我们当机立断。

    当机立断,也就是果断。果断源于对客观情况和主观能力的正确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应该果敢地作出决定,并立即行动。果断往往能带领我们走上成功之路。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就拿平时多疑的曹操来说吧。在官渡之战时,曹袁两军相持不下,斗得难分难解。一心想统一北方的曹操心急如焚。这时,转机出现了——袁绍手下的许攸因为与统帅不和,前来投奔曹操。按曹操平时多疑的性格,不把他押起来就算客气的了,可曹操这回却凭着对袁绍的了解,认定许攸不是诈降,随后又听取了许攸的建议,果断出兵,火烧乌巢,结果大破袁军。我想,若不是曹操当时的果断,他恐怕统一不了北方,后来更说不出“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了。

    人们常说,赛场如战场,足球场上也是最需要果断的地方。1986年世界杯,马拉多纳的“世纪进球”既让世人惊叹,也引起对这位足球天才的批评,有人认为“他过分依赖个人能力,不与队友配合”。但我却为他抱不平。马拉多纳的进球,是他对自己脚下能力的肯定,是他足球技术的完美展现。在他连过六人的途中,他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点停顿,果断坚决地带球狂奔,直扑球门。试想,如果他稍稍犹豫一下,他在高速突进的情况下必然会丢球;如果他不是那么坚决,也许他只能择机送出一次助攻,至于能不能进球那就很难说了,“马拉多纳”这个名字也许就不会被刻进足球的殿堂了。

    果断是一种自信,这无可厚非。而盲目的自负,乃至狂妄自大,不听劝告,那就会导致武断,把我们送上错误的歧途。

    还是在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对蜀国的前途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那就是在街亭失守的马谡。马谡自幼熟读兵书,做事心直口快,这本是好事。但在街亭一战中,他没有执行诸葛亮的计谋,也没有听从王平的劝告,固执己见,武断地决定在山上扎营,结果被魏军围攻,最终失了街亭,蜀国也从此一蹶不振。马谡的失败发人深省,可以说是一份反面教材,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古人类似的教训很多,今人因武断酿成灾难的事例也不少。美国一架航天飞机遭遇的失事惨剧,至今令人痛心。许多人曾经以为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天灾”,但有一种说法却认为这本是可以避免的“人祸”。据说,就在航天飞机出发前一天,一位技术官员曾送上一份报告,称航天飞机的某个部位可能有小差错。但当时有关的技术监督人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悲剧就这样酿成了。当事人认为美国具有世界最先进的航天技术,因此对这样的报告不屑一顾,而正是这种脱离实际的主观武断,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果断和武断,固然都有坚决作出决断的含义,但前者符合客观实际,后者出于主观臆想,二者在本质上正好相反。所以,果断造就成功,武断导致失败,这也就不奇怪了。我们一定要记住:做事果断是需要的,但武断绝不可取。

    

    例文63:

     是“失败”还是“解放”

     镇江中学高二(1)班 谢润宜

     1995年“增华阁”获奖作品

    

    对德国人来说,希特勒彻底灭亡之日究竟是他们的“失败日”还是“解放日”呢?这个问题最近在德国引起了一场争论。在我看来,希特勒的彻底灭亡当然是德国人的解放。

    称其为“失败”,理由是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了战败国,纳粹霸占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黄粱梦彻底破灭。不错,对于那些反动分子来说,称其为“失败”乃至“灭亡”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然而,我们要讨论的对象却是德国人民。

    第一,希特勒集团在德国是靠造谣煽动上台,并以铁血政策维护自身统治的。在他们的刺刀下,同样有着德国人民的鲜血。所以,希特勒的灭亡是德国人民肉体的解放。

    第二,为了实现希特勒侵略的野心,在“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口号下,德国人民勒紧腰带,使大量的生活资料变成军需物资。当德国军队使用新式武器进攻其它国家并接连取得胜利之时,德国人民正处于半饥饿状态。希特勒的反动政策是导致德国经济走向崩溃的根源。因此,希特勒的灭亡是德国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解放。

    第三,希特勒为了巩固自己的独裁统治以达到对外侵略的目的,充分利用了民众朴素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使它歪曲、变态,并恶性发展为沙文主义、种族主义和失去理智的复仇情绪。许多人都被希特勒的谎言所麻痹,直到纳粹失败建立新政府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一直被欺骗了。所以,希特勒的灭亡又是德国人民精神的解放。

    第四,希特勒彻底灭亡之日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日。胜利者中间不仅包括被德国侵略的国家的人民,也包括德国本土的进步人士和普通群众。在国内外坚持不懈的斗争下,在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有可能胜利,一切被希特勒集团统治压迫的人民才有可能获得解放。“失败”和“灭亡”只属于希特勒集团,决不属于德国人民。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希特勒的灭亡日毫无疑问地是德国人的解放日。值得我们深思的倒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时,居然还会发生这样的争论。由此可见,尽管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但纳粹的流毒仍然没有肃清。这应该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警惕,我们决不能让二战的悲剧重演。

    

   综合讲评:

   “立论”就是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这个观点在文章中又叫“论点”。论点不但要树立起来,还要站得住脚,使别人驳不倒,这就需要对它进行证明。证明自己论点的过程叫做“论证”,而用以证明的理由和事实则叫做“论据”。

   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举例”,就是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这可以说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是有说服力的。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要选择真实、准确、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事例,也就是所谓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如果我们举出的是虚假的、有误差的、孤立的、不能说明问题的事例,那我们的论点就只能是沙滩上的建筑了。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光靠举例有时是不能证明论点的,因为所谓事实往往非常复杂。比如你在研究学校的纪律状况,就会发现有很多好的例子,同时也有许多坏的例子,如果光靠举例来写文章,那就可以写出两篇观点完全相反的文章来。

   第二种论证方法就是“分析”。由于单纯靠举例有时并不能证明论点,所以对客观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所谓“分析”,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问题,来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第三种论证方法是“引证”,就是引用科学上的公理、尽人皆知的常理或者公认权威者的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权威的言论一般都很精辟,适当运用当然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其来源则主要靠阅读,所以要博览群书。但也不能用得太多,否则你的文章就成为名人的“跑马场”了,就没有你自己的立足之地了。

   第四种论证方法是对比,这也是用事实来证明论点,如果既有正面的事例,又有反面的事例,这就是用了对比的方法。

   第五种论证方法是类比。这其实就是通过打比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很多类比论证的范例,我们要认真学习。

   “驳论”就是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这其实也是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方法之一,因为正确和错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许彧祥的《果断与武断》是一篇写得不错的议论文,虽然主要还是在“摆事实”方面下功夫,“讲道理”方面略显薄弱,但他对“果断”和“武断”的概念定位比较准确,所举的事例也比较贴切,不仅有正面的例子,有反面的例子,即进行了对比论证,而且事例涉及到历史、体育、科技等方面,内容比较丰富,层次也很清楚。

    谢润宜的《是“失败”还是“解放”》是一篇把立论和驳论结合起来的文章,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有力地驳斥了错误的论点,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希特勒的灭亡日毫无疑问地是德国人的解放日”。

   

   名篇鉴赏(5)

“为民作主”还是“以民为主”?

林放

   “七品芝麻官”里的县太爷唐成,有句名言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他敢于“为民作主”,所以他是好官,值得赞扬。

但是这位好官,只能算是封建时代的好官。“为民作主”,实际上就说明小民不能自己作主。不是吗?戏文上凡是告状呼冤的小民,跪在官儿们的面前,总有这么一句:“请大老爷为小民作主”。

鲁迅回顾了几千年的历史,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大意是在那人吃人的社会里,老百姓(也就是“小民”们)只有做稳了奴隶或做不稳奴隶的差别。是奴隶,当然谈不上自主权,连自己的权利都保不住,不得不“请大老爷为小民作主”了。特别是,连奴隶也做不稳的时候,就更其渴望有位清官如包公、海青天或“七品芝麻官”唐老爷来“为民作主”了。崇拜清官,只不过是为了做稳奴隶,岂有他哉。

这说的是旧社会,在我们这里是早已过去了。

共产党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口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不是什么“为民作主”。共产党领导革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而不是“请大老爷来为民作主”。人民是主人,一切干部,从基层干部到中央领导同志都是人民的公仆。现在的问题不是小民做稳奴隶或做不稳奴隶,而是人民群众当稳了主人翁或当不稳主人翁的问题。当稳了主人翁,在党的领导下好好地当家作主,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就不会容许那少数不肖公仆爬在主人头上来撒尿。假如当不稳主人翁,那结果就会倒退到“请大老爷为小民作主”。十年动乱,就是老百姓当不稳主人翁,却让那些大老爷爬到人民头上拉屎撒尿的例子,可以为鉴。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人民,人民,只能以民为主。公仆不以民为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也算是我看了《七品芝麻官》的一点感想。

   

   阅读参考(5)

破旧立新庄亦谐

    ——读林放的《“为民作主”还是“以民为主”》

    

在《“为民作主”还是“以民为主”》这篇文章中,林放先生将立论与驳论有机结合,在驳论中揭示旧说之本质,在立论中展现新说之深刻。

一直到现在,我们在报刊上仍然经常可以读到“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地方领导要做人民的“父母官”、老百姓期盼“清官”为他们做主之类的言论,这些当然都是维护老百姓的好话,但从理论上来讲,其中也有封建意识不自觉的流露。封建思想本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现在封建统治阶级被消灭了,但一些封建意识却依然残留在我们的脑子里,一不小心就出现在我们的笔下口中。正如林放所分析的,其实讲这些话首先就肯定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人民群众自己是不能做主的。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他引用了鲁迅的话;而鲁迅关于封建社会中老百姓只有“做稳了奴隶”和“做不稳奴隶”之差别的见解,又是何等地深刻,何等地令人警醒!即使是所谓“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和“康乾时代”,老百姓也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而已,“做主”是谈不上的。

写到这里,文章主要是在“破”,即驳斥“为民作主”的论点;但同时也在为树立正确观点进行铺垫,打下基础。文章下面的一句话非常重要:“这说的是旧社会,在我们这里是早已过去了”,这不仅是结构上的承上启下,更重要的是区别新旧时代的分水岭。新时代应有新思想,这就是共产党提出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而官员,应该是人民群众的“公仆”。这个提法,当然就和“父母官”、“为民作主”之类截然相反了。至此,“立论”已从“驳论”中脱颖而出。但如果就此结束,那文章的后半部分就显得过于单薄。问题是,如何深入下去呢?

文章还是从鲁迅那里得到了启发:对应着“做稳”与“做不稳”奴隶的精辟论述,林放提出了“当稳”与“当不稳”主人翁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出新”,是将鲁迅论述与时代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它不仅充实了“立论”部分的内涵,实现了文章前后对称结构的平衡,而且从理论上深刻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就是少数“不肖公仆”又走上了封建社会“当官做老爷”的老路,“爬到人民头上拉屎撒尿”了。由此,文章就不仅从正面阐述了“以民为主”即“民主”的重要性,而且从反面总结了不“以民为主”的危害性,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最后,文章以高屋建瓴的设问和斩钉截铁的设答收束全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人民,人民,只能以民为主。”我认为,所谓写文章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本文就是一个范例。作者站在人类社会以谁为主的高度,视野覆盖数千年的旧社会和数十年的新社会,而思想又如此地深刻和睿智,真所谓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但文章至此尚未结束,作者还要与开头作个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和谐,如环无端。于是作者再次借用了那位七品芝麻官唐成的名言,但把它改为:“公仆不以民为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就不是唐成的意思,而是林放的意思了:不要“当官做老爷”,要做“人民的公仆”;否则就回家,但你又不会种地,哪有现成的红薯给你“卖”呀?还是老老实实,先去学会“种”红薯吧!

此即所谓“亦庄亦谐”,于义正词严中忽作幽默语,令细心的读者粲然一笑,遂与作者灵犀相通。

   (未完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