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和你一起学作文》之二十四

洪蒲生(编著)


回顾卷:古为今用

一、从古代文章发展史中汲取营养

    中国最古的散文是《尚书》以及后来的《春秋》等历史散文,其文字表达已经初步建立了日后散文的基础。到了战国时代,历史散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优秀作品,其中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许多优秀篇章,至今脍炙人口。

    古代的哲理散文始于《老子》和《论语》,论辩的散文始于墨子。孟子的文章讲究气势,语言清畅流利。庄子是最优秀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超人,寓言巧妙,辞藻华丽。其他还有荀子、韩非子等等的作品,也是各具特色,真正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到了西汉,司马迁的散文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一座万代景仰的高峰。他的《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价值,所以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据刘大杰教授分析,《史记》的文学价值主要在于: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人民性;二、语汇丰富,整洁精练,气势雄伟,变化有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三、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并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其个性分明,形象生动;四、司马迁的文,与屈原的赋和杜甫的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在这三方面的高峰,又好似三条大河,无穷无尽地灌溉后代文学的田园。

    在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进一步解放,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取得很大成就。但同时,一种追求华丽的形式主义文风也弥漫开来。一直到唐朝,以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古文运动”,才把这种文风扭转过来。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与韩、柳一起,被称为唐宋古文的八大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然而到了明代,文风又出现了僵化的趋势,一些人主张“文崇秦汉,诗必盛唐”,而且必须“摹拟”,越像越好。这种思想僵化、脱离实际的文风,遭到思想家王阳明、李贽的有力驳斥。王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的弟子,被称为“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反对摹拟,主张文学是进化的,认为文学应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必须有血肉、有情感、有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晚明的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堪称代表的作家是张岱。

    清代以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为主的“桐城派”,在散文创作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沿着上面所说的这条线索,选读一些古代散文的佳作,对我们现代文章的写作,是很有好处的。

二、古文佳作选读

一、金山夜戏

张 岱(明)

先读译文: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中秋节后的一天,我经过镇江到山东兖(读“演”)州去。大约下午四点钟光景,到北固山下,把船停靠在江边。夜晚,只见月光笼罩在水上,随着浪涛的涌动和雾气的升腾,整个江面上一片白茫茫。这美丽的景色使我惊喜不已,游兴大发,就决定立刻前往金山寺,而船到时已是二更天了。我们一行人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周围一片漆黑,寂静无人,只有殿外的树林筛出斑驳的月光,如薄薄的一层霜雪。我叫随从拿来演戏的道具,点亮灯火把大殿照得通明,演起韩世忠大战黄天荡等戏剧来。一时锣鼓喧天,引得整个金山寺的僧人都起来观看。有位老僧用手背揉着眼睛,屏住呼吸,张大嘴巴,一会儿打呵欠,一会儿又笑着打喷嚏,一会儿又盯着我们看了半天,想知道我们是什么人,为什么事,是什么时候到寺里来的,但又不敢问。等演完剧,天已快亮,我们就解开缆绳上船,准备过江。和尚们跟到山脚下,久久地目送我们过江,搞不清我们是人,是怪,还是鬼。

   

   再读原文: 崇祯(明代年号)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经,动词)镇江往兖。日晡(读“不”第一声,午后三点至五点,申时),至北固,舣(读“椅”,使船靠岸)舟江口。月光倒囊水中,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读“讯”,喷)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访,到)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积雪。余呼小傒(读“西”,随从)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蘄王(“蘄”读“齐”, “韩蘄王”即韩世忠,南宋抗金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蘄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读“田”,“喧阗”即充满),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读“杀”,揉)眼翳(读“易”,遮蔽),翕(读“吸”,收敛)然张口,呵欠与笑嚏(读“替”,打喷嚏)俱至。徐(慢慢地)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天亮),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向本文学什么: 一、学习叙事写人的简洁生动。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之一,总体而言,就是前者简洁,后着丰富。就阅读感受而言,我觉得前者像汉语的筋骨,而后者的血肉则越来越丰满了。这是由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所决定的,本无所谓优劣,但我们在写作时,却应该特别注意学习古人的选材立意之精、遣词造句之简,但这“简”往往又不是“简陋”,而是“简洁”,它反而使修辞的效果更加生动。

    这篇《金山夜戏》,不过区区400字左右,却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你看他写长江的“月光倒囊水中,江涛吞吐,雾气吸之,噀天为白”,写金山的“林下漏月光,疏疏如积雪”,写夜戏的“锣鼓喧阗,一寺人皆惊起”,写老僧的“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都只是寥寥数语,却能达到写景则意境如画,写人则呼之欲出,写场面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形象生动的效果,与用语的“少而精”也是分不开的,因为这样写重点就比较突出,其鲜明的形象不至于淹没在琐碎的话语之中。

    二、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张岱(1597-1679),号陶庵,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在散文、戏曲、史记方面成绩卓著。文笔清新,时杂诙谐。清兵南下后,张岱避居山村著书,时时流露出明亡后的怀旧伤感情绪。他在金山大演韩世忠抗金的戏剧,显然与他的爱国思想有关。

韩世忠(1089—1151)是南宋名将,曾在河北奋力抗击金军。随高宗南下后,也始终反对和议,致力于收复失地。1129年冬,兀术(读“物竹”,金大将)渡江。第二年,韩世忠率八千人乘 海船至镇江,扼长江断其归路,又转战至黄天荡,与兀术相持48天,迫使兀术退兵。其夫人梁红玉曾亲自 击鼓助战。1134年,韩世忠又在扬州西北部大破金军。但他后来被解除了兵权。秦桧陷害岳飞后,他曾当面责问,并愤而辞职,从此闭门谢客。死后追封“蕲王”。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