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和你一起学作文〉之二十七

洪蒲生(编著)


(七)祭十二郎文

     韩 愈(唐)

    

    先读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我听说你去世的第七天,才能强忍悲伤,来祭奠你表达我的心意,于是派仆人跑了很远的路去买了应时的美食作祭品,来告慰十二郎你的魂灵。

    唉!我很小就成为孤儿,一直到大,都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靠哥哥嫂嫂抚养。哥哥人到中年又死在南方,那时我和你都还年幼,跟着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一起到江南生活,真是孤苦伶仃,但我们俩一天也没分开过。我有三个哥哥,都不幸很早就去世了。能继承先辈的人,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都只有一个人,可谓形单影只。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家两代人,只有你们两个了。”你那时很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有记忆,也不能体会到嫂嫂说这话是多么悲伤。

    我十九岁时,才来到京城。四年后,回家去看过你。又过了四年,我到河阳去扫墓,遇到你护送嫂嫂的灵柩到河阳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今开封)辅助董丞相,你来看我,住了一年,你要回去接妻子儿女来。但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了汴州,你就来不成了。这年,我在徐州帮办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走,我又离职了,结果你又没能来。我考虑到,你即使跟我到东边(指徐州)去,也还是客居他乡,不可能久住;若想长住,不如回到西边去(指河阳),打算安排好家庭后再去接你。唉!谁能想到你离开我就突然去世了呢!我和你都还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生活在一起的,所以我就离开你到京城去谋职,来求得微薄的俸禄。要是知道会这样,即使有再大的官职,我也不愿意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的。

    去年,东野(孟郊,字东野)去南方时,我写信对你说:“我还不到四十岁,但眼睛已经发花,头发已经灰白,牙齿也已经松动了。想到我的父兄辈,都是身体健康强壮却早早地去世,像我这样未老先衰的人,还能活得长久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只怕我一旦死了,你就会抱着无穷的悲哀。”谁能想到年轻的反而死了,而年长的却还活着,身体强壮的短命死了,有病的反而活着呢!唉!这是真的吗?还是我在做梦呢?还是传来的消息不真实呢?如果是真的,那我哥哥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却要让他的孩子短命吗?而你这样纯正聪明的人却不能承受他的福泽吗?年轻强壮的短命死去,年长病弱的却要活着吗?这怎么能是真的呢!或者这是做梦吗?也许传来的消息并不真实,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报丧的信,为什么就在我的身边呢?唉!这到底就是真的了!我哥哥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孩子就这样夭折了!你这样纯正聪明,本应继承他的家业,却不能承受他的福泽了!这真所谓天命实在难以预测,而神的意思实在难以明白,亦所谓事理不能推究,而人的寿命也难以预知了。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我自从今年以来,灰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松动的牙齿有的已经脱落,身体越来越衰弱,心气越来越低微,恐怕不要多少时间,就要随你而去了!如果人死了还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能有多久?如果死后没有知觉,那这悲伤也不会有多久,而不悲伤的时间却是没有穷尽的。你的孩子才十岁,我的孩子才五岁,年轻而强健者尚不可保全,又怎能指望他们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呢?唉,真是太伤心了!真是太伤心了!

    你去年来信说:“最近得了脚气病,常常发作得很厉害。”我回信说:“这种病,是江南人常有的。”就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唉,难道竟因为这种病就要了你的命吗?是不是还因为有别的病造成的呢?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却说你死于六月二日,耿兰报丧的消息,没有说明死的日子。这大概是因为东野派去的人不知道问明家里人你去世的日子,而耿兰报丧,也不知道应该写明时间。东野给我写信时,才问派去的人,这人大概就想当然地说了个日子吧!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你,安慰你的孤儿和你的奶妈。假如他们有粮食可以守到丧期结束,就等到丧期结束再接他们过来;假如不能等到结束,就马上接他们过来。其他的仆人,叫他们一起为你守丧。我有能力改葬,最终会把你葬到先人的墓地,这样才能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活着不能互相照顾,住在一起,死时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充分表达我的悲哀,入殓时不能靠近你的棺旁,下葬时又不能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使你短命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没能和你互相照顾一起生活,也没能互相厮守到死。一个在天边,一个在地角,你活着时不能和我形影相依,你死后魂灵又不能在我梦中出现,这都是我造成的,又能抱怨哪一个呢!青天大老爷啊,我的悲伤哪里是尽头啊!从今以后,我在这世上已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我打算回故乡,在伊河、颖河边买几顷土地,来度过我的余年。要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学有所成;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也就罢了。唉!话能说得完,可我悲伤的感情却是没有穷尽的,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唉,伤心啊!希望你来享受祭品吧!

    

    再读原文:

    年月日(具体日期祭奠时补上),季父(最小的叔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仆人名)远具时羞(即“馐”,读“修”,美食)之奠,告汝十二郎(十二郎名韩老成,韩愈二哥韩介之子,后过继给韩愈大哥韩会为子,死时未满四十岁)之灵。

    呜呼!吾少孤(韩愈三岁丧父),及长(读“掌”),不省(读“醒”,知)所怙(读“护”,“所怙”即所依靠的人,指父亲)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读“末”,死,韩愈大哥死时仅四十二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去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指愈父韩仲卿一房)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读“醒”,此处为祭扫)坟墓(祖坟),遇汝从嫂丧(护送嫂嫂的灵柩)来葬。又二年,吾佐(辅佐)董丞相于汴州(今开封),汝来省吾。止(只)一岁,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明年丞相薨(读“轰”,古天子或诸侯死称‘薨’,唐二品以上官员死也可称‘薨’),吾去(离)汴州,汝不果来(你就来不成了)。是年,吾佐戎(帮办军务)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读“巨”,刚刚)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读第三声),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读“胡”,旧量器,容量本为十斗,后改为五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即使)万乘(读“胜”,车辆,“万乘”意为很高的官位)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读“戳”,停止,离开)汝而就(就任)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忧伤)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十二郎的仆人名)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还能有多少时间)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希望)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近来)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此)疾也,江南之人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抑(或者)别有疾而至斯(此)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祖先的墓地),然后惟其所愿(听其自愿)。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去声)不凭其棺,窆(读“贬”,把灵柩放进墓穴,下葬)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抱怨)?彼苍者天,曷(何时)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请享用这些祭品吧,“飨”通“享”)!

    

    向本文学什么

    一、学习“我手写我心”的自然行文。

    《古文观止》对本文作出了如下评价:“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

    这个评价说明了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通篇真情流淌,句句自然成文。不过在我想来,也不能说作者就是“未尝有意为文”,果如此,是很难做到“文无不工”的。韩愈所做到的,乃是在真情喷涌的基础上,凭着圆熟的写作技巧自然行文,而决不,也不需要“刻意为文”,所以是“有意为文”而全无痕迹,这就进入了所谓“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的境界。

    且看全文的思路:第一节是简要的开头,用第二人称“呼告”的修辞手段,直接抒情。第二节回忆自己和十二郎从小孤苦伶仃,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第三节写自己因外出谋生与十二郎聚少离多的无奈。第四节写十二郎的早逝对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己早衰的伤感。第五节写十二郎生病与去世消息传来的有关情况。第六节写祭奠后有关事项的安排。第七节写自己对未能照顾好十二郎的自责和悔恨,表示要尽自己的余生余力照顾和教育好两家的子女。这样一条思路及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显然还是经过认真的考虑和选择的,问题是他写得合情合理,极其生活化,在语言运用上也摒弃了传统祭文四言句的格式和空话套话,使人读来倍感真实自然,根本不觉得他也是在有意为文。

    了解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

    起初,古人对于文学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文学和文章是混杂在一起的。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对于文学观念的认识清楚,文笔分辨的严密,以及对于文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则有待于南朝。”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中心转移到南方,随着昭明太子、刘勰、沈约等文坛大家的出现,文学观念更加强化,在文学发展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种片面追求技巧,日趋柔靡浮艳的形式主义文风也渐次形成。到了唐朝,要求文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韩愈和柳宗元成为“古文运动”的主将。所谓“古文运动”,就是反对六朝的骈俪,主张“言必己出”,“务去陈言”,强调语言的创造性,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名为复古,实为革新。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幼时孤苦,刻苦自学,“日记数千百言”。他为人耿直,尤喜提携同辈,奖励后进。元和十三年,他因为谏迎佛骨,差点被判处死刑,后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使他成为文坛领袖,成为司马迁以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他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富于逻辑性与规范性的文体,宜于说理、叙事、言情,成为一种切合实用的散文形式,其代表作有《原毁》、《师说》、《马说》、《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等,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八)归去来辞

     陶渊明(晋)

    

    先读译文:

    回去吧!家乡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为了衣食让心灵做躯壳的奴仆(指违心地做官),怎么又闷闷不乐,独自悲伤呢?现在知道过去的失误已无法改正,但安排好未来的生活还是可以补救的。我进入迷途并不太远,觉得如今的退隐是正确的,过去出仕则完全不对。船儿在水上轻快地飘荡着摇向远方,微风飘拂着吹动我的衣衫。我向行人探问前面的路程还有多远,只恨天色才刚刚发亮,时间过得太慢。

    终于看见了自家的房屋,我欣喜得奔跑起来。仆人们欢迎我,年幼的儿子已经等在门口。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松树和菊花都还长得好好的。我牵着孩子走进屋内,美酒已在杯中斟满。我拿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浏览着庭院的花树露出欣慰的笑颜。倚靠着南窗纵目远眺,寄托我清高的情怀,体会到房子虽小却容易使人安逸。每天到园子里走走自有乐趣,家中虽然有门却常常关着。我拄着拐杖这里走走,那里站站,时而抬起头来遥望闲云远山。只见白云自由自在地从山峦间飘出来,鸟儿飞累了它也知道该回巢。日光渐渐暗淡,夕阳就要落山,我依然抚摸着孤独的松树,流连忘返。

    回来啦!让我与外界断绝世俗的交游。尘世与我的性情不能相容,还驾车出去寻求什么呢?我喜欢的是与亲友们倾心交谈,乐于用弹琴读书来化解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野上去忙于耕作。我有时坐着篷车,有时划一只小船,到山间去探幽寻胜,也曾沿着崎岖的小路越过山丘。山间的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细细地不断流出来。我羡慕各种生物及时生长,却感叹自己的生命已快到尽头。

    算了吧!寄身在这天地之间还有多少日子?为什么还不任心随意,来去自由呢?为什么还要急急忙忙、惶惶惑惑,究竟要追求什么呢?升官发财不是我的愿望,神仙境界我也不能期盼。我只想有个好天气出去逛逛,有时将拐杖一插,就去锄草培苗,爬上东边的山岗放声长啸,来到清澈的溪边即景吟诗。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完我的人生路,快乐地顺从天命,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再读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何)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读“伤”,酒杯)以自酌,眄(读“免”,斜视)庭柯(树枝)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小屋反而容易安身)。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读“袖”,山洞),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读“亿”,暗淡)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读“环”)。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有布篷的车),或棹(读“赵”,划)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之”在此为动词)?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请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何)疑!

    

    向本文学什么

    一、理解陶渊明的写作特色。

    陶渊明做了13年小官,最后是彭泽令,41岁时辞官,本文是将归时所作。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说:“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竟)不见有斧凿痕。”余秋雨说:“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而且,又让中国文脉跳开了非凡人物,而从凡人身上穿过,变得更普世了。”“陶渊明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那就是戒色彩,戒夸饰,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戒精巧,戒粘滞。几乎,把他前前后后一切看上去‘最文学’的架势全推翻了,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审美系统。态度非常平静,效果非常强烈。”

    欣赏《归去来辞》的语言美。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陶渊明戒除了形式主义文风的许多弊病,推翻了那些所谓“最文学”的架势,结果反而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审美系统。在《归去来辞》中,他用朴实的语言,将叙事、议论和抒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同时用完全具象化的生动描写,使文章呈现出诗一般的境界和真挚动人的情致,以自己高洁的志趣和洒脱的胸怀感染了读者。

    作品本是赋体文章,也就是所谓骈文。这种文章由于在语言形式方面有许多严格要求,往往写得华而不实,艰深难懂,读起来诘屈聱牙,所以招致“雕琢”、“绮靡”、“唯美主义”等批评。但《归去来辞》就没有这样的毛病:感情质朴,决不矫情做作;语言优美,又相当口语化;文中的对偶句工整准确,自然流畅,全无寻章摘句的生凑痕迹。

    请看第一节的几组对偶句,其实词的选择是多么通俗,其虚词的运用是多么灵活,其句尾的韵脚是多么协调,令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看到了站在船头沐浴在晨风中的诗人,并且感受到他在急切期盼中起伏的心潮。到第二小节,却突然加快节奏,出现了一连串的四字句式,生动地渲染了到家时“载欣载奔”的欢快气氛。然后安定下来,再恢复节奏舒缓的六字句,从内到外地描写田园生活的身心抚慰,悠然自得地享受亲近自然的审美情趣。至于第三节和第四节,就在依然具象化的描写中融进了关于人生的感慨和议论,表现了自己蔑视官场,不愿随波逐流,一心向往田园,乐天知命,独善其身的高风亮节。

   (未完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