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戏法”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听说网上有人在一个劲儿地用生僻词语造“神句”,诸如“搴芳”、“剀切”、“翊赞”之类,不禁想起鲁迅老早说的话:“许多青年作者又在古文、诗词中摘些好看而难懂的字面,作为变戏法的手巾,来装潢自己的作品了。”当然,现在这些“神句”的“作者”并不是在“装潢自己的作品”,他们也就是开开玩笑图一乐而已!
可是,他们这些“变戏法的手巾”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答曰:是从“汉字听写大赛”那儿一片又一片飞向全国的。日前,我也看了一会儿见证最高水平的总决赛,不禁被好几片更大更厚的“变戏法的手巾”蒙得两眼一抹黑,吓得汗不敢出,那赛场上所有“成人”的“书写正确率”也居然都是零,而那些一路过关斩将的中学生也终于一个个铩羽而归,偶有一个答对的,支持者们便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如此高难度的“命题”和如此极兴奋的“欢呼雀跃”是在提倡什么呢?是在提倡中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些岂止是“冰封”,其实是已被淘汰的词语吗?果如此,那实在是浪费年轻人宝贵的学习时间。或曰,已经冰封乃至被淘汰的词语难道就没有价值了吗?当然有!而且应该有人去研究,但那恐怕是有关的专家学者或少数极有兴趣者的事,对于广大中小学生和一般普通人而言,急需的只是牢固掌握几千个常用字,并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至于在广泛的阅读中碰到那些生僻难懂的词语,一般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
活在人民群众口头笔下的语言,是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始终保持一个健康活跃的生态。语文教学不仅要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而且要强调注意词语与整个话语系统的适应性和协调性。硬要把已经过时乃至已经被淘汰的词语植入当代的话语系统,必然会引发“排异反应”,使人觉得别扭,不正常;以为把“点燃火把”说成“点燃爝火”就“感觉自己高大上”,就“文艺范儿十足”,那只是自欺欺人,只是在玩语言的“变戏法”,而这种戏法,正如老毕在“星光大道”上所言,并不能“见证奇迹”——只能是“见证奇怪”!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