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纵横谈(1)

洪蒲生编著

本书已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


再续新书育新苗

(序言)

王 联 元

今秋,洪蒲生先生为青少年学生奉献了他的新作《作文纵横谈》,这是他自2009年以来为中小学生编著的第六本作文指导书,可谓集前五本书之大成。洪先生从中小学生作文训练和学习写作的实际出发,对前五本书进行了精细的加工、提炼,在大量删减和适当增补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建立新的体例,终于成就了一本崭新的精品力作。

本人誉此书为精品,毫无虚夸之意。

精品之精,在于精巧设计。洪先生的前五本书,在五年中陆续推出,先后就写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途径,写作技巧,借鉴和交流等等,分别予以阐述、举例说明、示范、评析、鉴赏,已自立系统,自成体例。而今整合为一,又重新设计结构,形成新的框架,新的体系。洪先生保留了五本书的核心内容,将其定为五卷,成为新书的序列,再将每卷的内容整合成两章,第一章阐释本卷内容,第二章为本卷主干,占一卷中极大篇幅,成为本卷重点。凡第二章均有八节,各节的习作例文、名篇选读和编者撰文等等的容量与安排方式都取一致,但各卷二章八节的容量与安排又不尽相同。如此设计,使新书成为新的整体,纲举目张,章节对榫,相互照应,形成了统一、等称、齐整、美观的架构,而大体系之下的小体例又富有变化,展现参差错落之美。

精品之精,还在于精当遴选。作为一本写作指导书,少不得以文章为实例来说明,说文明理,以实论虚。“学作文”,自当引入不同文体、不同层次的文章(包括学生佳作和名家名篇)来进行分析,作示范,供借鉴。选文章,对洪先生而言,似乎不是难事,且不谈他20余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和20余年的编辑工作经历,仅他全程参与的“增华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26年来就有数千篇学生获奖作文;至于选用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力求博览群书的洪先生也颇下了一番功夫。为了确定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体裁题材和不同指导角度的例文,洪先生已有过五次斟酌遴选,总数达300余篇,这次又以更高要求重新精挑细选,忍痛割爱四分之三。而新书的“回顾卷•古为今用”,则将原第四本书《古为今用学作文》完全推翻,重新按文学史顺序介绍有关知识,另选例文。

精品之精,更在于精心撰写。在精巧的结构中,相关章节内的“习作例文”和“名篇选读”总数虽有近百篇,但在全书中仍然只占小部分,而大部分文字乃洪先生所写,他根据对文章学深入的理解和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恰当、贴切、灵活地针对习作例文和名篇选读,撰写出多姿多彩的指导阅读和写作的讲评和文章,可从形式、内容和语言三方面看出他付出的心血。所撰之文,多数当属说明和议论,但介绍知识、方法、途径等,决不生搬硬移有关著作或其他材料,全由自己撰文表述、阐发,极富针对性;指导性的讲评有一文一讲评,两文一综合讲评,供读者联系例文参考;“古为今用”卷内有早为方家赞赏的“先读译文,再读原文,阅读提示”;“‘读’写结合”卷内有“读题,读文,读生活”,结合例文引导学生审题和联系生活实际。撰文内容更是生动活泼,引经据典;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古典诗词信手拈来,却自然贴切;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对学生肯定在先,委婉指疵;启发点拨,鼓励创新;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相机传授应予拓展的知识和技能。撰文的语言则保持了洪先生的一贯特色:精炼生动,明白晓畅,幽默风趣。为使学生便于记忆,也稍加提炼,如讲评,无论长短皆提出一个小标题,为7、8、9、10个字不等的短句,在同一节中,字数、结构一致,短句简炼整齐,多数词藻优美,蕴含诗意。将古代散文译成现代文的两相对照,展示了洪先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方面的扎实功底。

综上所述,这本新书确实经历了一个严肃的再创作过程。

洪先生这本精品力作,还有一个明显的亮点,即在学习写作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洪先生曾将学习作文的基本方法归结成两句话,提出6个“多”;现在,在阐述作文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又进一步表述为“‘读’写结合”,并对“读”作更加广义的解释:不仅要广泛地多读书,多读文章,而且要动心、动脑、动情地“阅读”生活实践。这样来认识并指导读与写的关系,具有创新意义。我很自然地想到,大江对岸,从江苏省泰州中学走出来的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宗礼先生,他对读写关系的见解,在其著作中也有精辟深刻的论述。二洪的观点何其相似,正说明了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理是相同相通的。

年逾古稀的洪先生为培养青少年学生,笔耕不辍,默默奉献,希望学好作文和热爱写作的中小学生,在如此细致入微的指导下,其作文能力和写作水平定能稳步提高。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认真读一读此书,也会大有收获。我想,中小学10年作文训练课,如果三位语文教师(一般不止三位)都能如此勤奋努力,即使教给学生最基本的东西,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一定能逐步提高。一般而言,作前指导,作文簿上加眉批、总批,圈出错别字,作后评讲,这些最基本的功夫,应当是毫无争议,天经地义的,当然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化。然而,差距总是存在,在一些作文课上,无指导,无讲评,作文簿上眉批、总批空空如也,错别字也不圈出,只是打个分数(或等第),写上日期,这样的作文教学状况,却并非个别。如此这般,学生的作文水平怎能有较大的提高呢?当然,我们对教师的辛劳,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苦衷也深有体会,学生不重视,时间被挤占,一些人视语文学习为软任务、轻松活。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却非一日之功,前个学段拉下的距离,后一个学段就很难短时间赶上……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也不能因为有这些困难就放弃自己的神圣职责。

洪蒲生先生去年出版了“增华阁”丛书“学作文”系列的第五本书,本已实现宏愿,缘何“五合一”全面修订的新书又从天而降?那只能说他的园丁意,意犹未尽;红烛情,情犹未了。洪先生始终致力于指导莘莘学子,培育写作新苗,其深情执著,几近痴迷。为此,他可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敲击键盘,再续新书。而作文教学,又是一个内涵多而外延大的命题,洪先生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与学生一起切磋交流丰富多彩的中国文章学,表明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决心和“文章得失不由天”的信心。同时,他也就给自己下达了一个难以终止的任务。

题 记

当你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成为一起探索作文规律的“同路人”了。

学习作文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我们“上下求索”。从我们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作文起,到高中毕业可以大体上具备一个比较扎实的作文基础,这条路我们要走十年。而在十年之后,我们仍然要继续学习语文、学习作文,因为这是必将伴随我们终生的母语。

我于1963年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中学教了20多年的语文,接着又从事了20多年的编辑工作。现在虽已退休,仍然在和文字打交道。尤其幸运的是,镇江日报社给了我机会,使我能连续26年参与镇江市“增华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命题、阅卷、评奖等工作。创始于1988年,由镇江日报社主办的“增华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参加人数成千上万,最近十来年每年都在三万人以上,早已被誉为“名城盛事”,被誉为青少年的“写作节”,并于2005年被评为“镇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事”之一。2007年,我接受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和镇江日报社的委托,在第七届《文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名城盛事’续华章”的发言,介绍了萧统故乡培育写作新苗的壮举,受到与会学者的欢迎。

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工作者,能够参加如此渊源深远、规模宏大的群众性习作实践,能够阅读如此丰富多彩、数以万计的学生习作,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和宝贵的财富。因此我就想,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这一宝贵的习作资源进行比较全面,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开发。于是,在镇江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从2009年开始,逐年编写了《和你一起学作文》《同中看异学作文》《读写结合学作文》《古为今用学作文》和《面向世界学作文》。而在2014年,我又对这个“学作文”系列的五本书进行了认真的提炼和修改,在大量删减和适当增补的基础上,把它们整合成一本新书,命名为《作文纵横谈》,奉献给“增华阁”作文大赛和广大中小学生。

在这本新书中,我重新组织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例文讲解作文的基础知识,二是列举题型介绍读写的主要路径,三是通过比较学习鉴赏的重要方法,四是选读古文开发优质的写作资源,五是面向世界拓宽我们的眼界心胸。以上述内容为纲,本书共选编中小学生习作(以中学习作为主)72篇,其中64篇是历年来“增华阁”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另有外国学生的优秀作文8篇。可以说,这本书是对镇江市26年“增华阁”作文大赛的一个全面回顾,也是我个人通过参与其中学习作文教学的一个认真总结。对书中的例文,我都结合写作知识作了简要的讲评。虽然基本上都是镇江学生的作文,但天下文同一理,此书对外地学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对小学生来讲,在读优秀小学作文的同时,再多读一些中学生的优秀作文,可谓法乎其上,肯定大有好处;对中学生来讲,在读优秀中学作文的同时,再看一些小学生的优秀作文,也可以通过比较更好地领悟为文之道,而且可以发现,自己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反而丢失了作文起步时的优点——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对语文老师来讲,如能全面了解中小学十年作文教学的全貌,并由此探索作文教学中关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客观规律,那就更有好处了。从1978年到1984年,我曾经从事过中学语文教学六年大循环的实践;从1988年参与“增华阁”大赛的工作以来,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自感收获良多,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本书。

作文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涉及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涉及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涉及到教师的引导、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涉及到语文课上的学习成效、语文课外的读写实践和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涉及到人生阅历的增长、审美水准的提高和心理发育的成熟……因此,作文水平的提高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指望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就取得明显成效,那是不现实的。作文既然是一种极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劳动,其方法也就必然是“大体虽有,定体则无”,不可能有什么适合众人、一写就好的“灵丹妙药”;其优秀的作品也必然是作者在当时、当地、就事、有感的一次性创造,既不能成批生产,也不能克隆复制。要想真正写好作文,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辛勤劳动。

对于学习的发展过程,孔子曾有过精辟的概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其实是讲了学习的三个阶段:首先是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搞懂基本道理和基本要求,并掌握基本方法,此为“知之”;然后渐渐地产生了兴趣,学得更加主动积极,开始更加深入地钻研,此为“好之”;最后取得一定的成绩,甚至有所创新,那就先苦后甜,乐在其中,此即为“乐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第一阶段“知之”是第二阶段“好之”的必要前提,第三阶段“乐之”是第二阶段“好之”的必然结果。总的来说,这三个阶段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现在有的人因为看到了两个“不如”,就幻想着越过“知之”和“好之”这两个阶段,直接进入“乐之”的境界,从而轻轻松松、高高兴兴地就能把作文“搞定”,这恐怕也是不大可能的。

说到学习作文的基本方法,我曾经把它归结成两句话,即“多读、多写、多思考”,“多改、多评、多比较”。这六个“多”,我认为是学习作文的必由之路,舍此再无捷径。“多读”是学习,是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多写”是实践,是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改”是要学会自己改文章,“文章不厌百回改”;“多评”是要学会分析和鉴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多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多想出智慧”;“多比较”则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可以拿别人的作文和自己的作文比,拿自己的体会和老师的要求比,拿同题目、同题材的文章互相比,拿失败的文章和成功的文章比,拿改过的文章和原稿比……“比”为“想”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想”从“比”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一个作文写得好的人,必定是一个喜爱读书、勤于实践、善于比较、会动脑筋的人。

而在这次整合、修订前五本书的时候,我进一步考虑到作文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则想对学习作文的基本方法作一个更加准确而简洁的表达,那就是“‘读’写结合”。之所以给“读”字加上引号,是因为我认为必须对这个“读”字进行广义的解释:即不仅要认真广泛地多读书,多读文章,而且要动心、动脑、动情地“阅读”生活实践。有了这样的“读”写结合,作文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鲁迅年轻时曾写道:“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他的意思就是说,文章的优劣得失不是由老天爷,而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杜甫也曾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用意也是在强调,写文章的人一定要搞清文章得失的缘由。而从事作文教学的人,则致力于把这个“寸心知”转变为“众心知”。如果我的这本书,能够对中小学生学习作文多少有点帮助,那我就感到非常高兴了。

最后,我还想特别提醒同学们,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作文选,书中的例文都是为了配合讲解的,我的目的是从根本上培育作文的基本素养。希望同学们能多花一点时间,认真地通读这本书,弄懂其中的道理。请不要把书中的例文当成所谓的“范文”,更不要在写作中选取某一篇去机械模仿,生搬硬套。我们一定要牢记,独立思考永远是学习的基本原则,突破和创新永远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谓“求同思维”,主要是指学习公认的基本道理和基本规律,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必须在“求异思维”方面下更多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个性,才能有所创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发。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