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纵横谈(5)
洪蒲生编著
二、立意:“凡为文以意为主”
(1)立意必须是为情造文
唐代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意”是什么?“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就是作者想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主要意思。好的立意,必然是来自生活中深刻的印象,独到的感悟和强烈的感情,而这也就是刘勰所说的“为情造文”。
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却会“为文造情”,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有一位同学在《最动听的声音》一文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家长、老师的唠叨是我最爱听的旋律,也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这样的立意讲的是真心话吗?既然是“唠叨”,就是翻来覆去说得太多的意思,一般人对此都是会厌烦的。作者的意思无非是说家长、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应该理解。那当然,但我们理解了,能够耐心地听就不错了,又何至于成为美妙的“旋律”,成为“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呢?我看这就是言不由衷的违心之论了。
还有更荒唐的。有文章写道,有位住校生从来不往家里打电话,却常常躲在被窝里听录音带。后来,好奇的同学们偷偷地听了一下,里面竟是走路声和打呼噜声。原来,这位同学的父母是聋哑人,他竟把父母走路和睡觉打呼噜的声音录下来,带到学校来听,据说对他来讲,这就是“最动听的声音”。这样的文章,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不正常,因为它实在毫无生活依据,完全是虚伪的编造。
(2)立意只能有一个中心
立意要确定一个中心,然后全文围绕中心来写,防止意多乱文。
有一篇题为《生命与死亡》的文章,作者先引用了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示自己也很向往那种田园生活,对现在艰苦的学习生活很反感。但其实,这里所讲的都是“生活”,与“生命”并不是一回事。
接着,作者又引用了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强调在必要时应该“舍生而取义”。这段话虽然来得突兀,但总算靠上了题目。接着他又谈起了雷锋,且赞扬“雷锋的死亡是有价值的”,但问题在于,雷锋恰恰是死于令人痛心的意外事故,与“舍生取义”并不相干。这文章怎么就不讲逻辑思维呢?
谁知下文更令人惊讶,作者又引用了老子的话:“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争”,并且说:“老子的话也许是生命的真谛”,这又与上文的意思毫无关联了……如此混乱的旁征博引,只会使人感到不知所云,其原因就是自己的“意”根本没“立”起来,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
(3)立意要注意题材分量
立意还有一个题材分量的问题。有一篇文章写自己感冒了,在课堂上鼻涕流得很厉害,问了几个同学,都没带餐巾纸。突然,有一个同学主动说:“我有餐巾纸,你要吗?”于是,作者就认为这是她所听到的“最动听的声音”了。这样写,给人小题大做之感,其思维活动尚未摆脱“低幼化”的特征。
立意的深刻或浅薄当然与作者思考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分不开。记得那年南方遭遇冰雪灾害的时候,我曾经在京江晚报搞过一次以“冰·雪·情”为话题的征文活动。结果,有很多同学依然在写老一套的打雪仗、堆雪人之类。虽然这也不是不能写,但要符合征文的要求,要写出新意来,就比较困难了。
而有些关心时事的同学,认识到征文主题的非比寻常,就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选材立意的广度也随之扩大了。比如有一位写自己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时,在雪地中跋涉前进的艰难,由此体会到平时妈妈做家务的艰辛。有一位写因雪大提前放学时,校长和老师们在校门口的坡地上护送学生的情景,由此反映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心。还有一位写自己去南京学琴,回镇江时因大雪等不到公交车,却有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开车送她去火车站的感人经历……诸如此类的立意,当然就比写老一套的堆雪人、打雪仗更合时宜,更有意义。显然,这些同学在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已经提升了思想水准,突破了思维定势,扩大了视野,选材更有分量,立意的境界也就更高了。
(4)立意要力求写出特色
最后,我要说的是一种更普遍的现象,就是一提到“立意”,许多同学就到别人的文章中去找现成的东西。比如,看到“最动听的声音”这个赛题,有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花开的声音”。乍一看,真是美得很呀,可是怎么写呢?这也未免太难了。同学们在某些诗歌或者散文中看到过如此充满诗意的形容,也许人家写得很好,但你要生搬硬套就肯定不好。有些人写作往往一提笔就去想所谓“范文”,却不愿多想想自己的生活和感悟,这实在是一种不自信而且不明智的表现。
只有根据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来写,才有可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大家都知道鲁滨孙的故事,这故事是根据苏格兰水手塞尔科克的真实经历演绎出来的。最初,有两位作家的作品,都从中提炼出一个“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主题。而笛福,却在《鲁宾孙漂流记》中把这荒岛求生题材的立意来了个180度的大逆转,表现了主人公不满现状、不断追求的顽强精神。这种崭新立意的诞生,是和笛福本人的经历分不开的,他一直在险恶的商海中“漂流”,几番破产,几度入狱,就是不听父亲要他随遇而安的劝告,表现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初期热衷于原始积累的顽强精神,而这种精神就体现在鲁滨孙的身上。
一个多世纪以后,法国作家凡尔纳再一次赋予荒岛生活题材新的生命力。他在《神秘岛》这部杰出的科幻小说中写道:“鲁滨孙创造了那么多奇迹,他们不知要比昔日的鲁滨孙强多少倍。”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流落荒岛四年多的工程师赛勒斯和史密斯等五人,他们强就强在能依靠科学的指引和群体的合作。这个崭新的立意,既与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有关,也与具备广博科学知识的作者有关,因而成为凡尔纳科幻小说的重要特色。
高尔基在谈到立意时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同学们,让我们重视自己的经验,努力去发现生活的暗示,然后通过认真的构思,赋予它一个形式:这,就是作文最重要的道理。
习作例文14:
最动听的声音
大港中学高三(1)班 徐 威
2004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喜欢那大唐盛世的文人骚客,喜欢他们那酒后畅吟、一吐为快的豪情,或而狂放不羁,或而沉郁雄浑,或而典雅雍容,或而满腔激愤,这群大唐才子唱出了整个唐代的风骨,唱出了繁华之都的盛世佳音。
李白永远是这盛世之曲的主唱者。没有他,这乐曲缺乏奔放的激情,缺乏完美和谐的韵律。君不见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君不见青莲醉成《清平调》?这一切只有才高八斗而又狂放不羁的李白才能做得到。官场昏暗,仕途失意,几多惆怅之后他依然昂起头,一整衣襟,放声吟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使他成为整个唐代诗人群体中最为耀眼的明星。印象中的李白,峨冠博带,潇洒飘逸,舞剑饮酒,浪迹天涯;一首首洗尽铅华、犹如芙蓉出水般的佳作,传诵至今,令天下为之动容。
盛世之曲的低音部分须由杜甫来承担。这是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沉淀,这是饱受磨难之后最值得回味的苦旅。没有杜甫,这乐曲会少了许多内涵,多了几分浮华。谁不理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辛酸苦楚?谁不理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穷愁绪?浪漫的李白容易使我们耽于幻想,而沉郁的杜甫使我们回到现实,体味那逝去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思虑。《三吏》、《三别》写的是人民的疾苦,是这个时代交响乐中深沉悲壮的旋律,是诗人在催促我们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盛世之曲也不能缺少王维。没有这位山水诗画大师,乐曲会少了许多雅致。你想象一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那是何等地令人心旷神怡!你想象一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气氛,那又是一幅多么清新悦目的图画啊!王维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水墨丹青的高手,一张白纸,边画边吟,描绘出盛唐繁华中诗意的清幽。
唐代有很多游侠之士,他们身佩吴钩,胸怀大志,扶贫济弱,抱打不平,盛世之曲当然也少不了对他们的颂扬。现实中的李贺只不过是一介弱书生,但他有些诗却同样充满了报国的豪情:“男儿何不佩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可惜,他英年早逝,壮志难酬。“华山论剑”之类的壮举也并非只在金庸的书中,唐代的游侠之士早有登临华山之风。“自古华山一条道,不是英雄不登山”,奇险的华山向游侠之士提出了挑战,而游侠之士则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豪迈的笑声作为回答。
当然,“郊寒岛瘦”的孟郊和贾岛也是盛世之曲中两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虽无李白之豪放,杜甫之雄浑,甚而至于有些气量狭窄,却仍然能自成一家。单看贾岛那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可见诗人炼字技巧之高超。若无他,盛世之曲中也就少了一些值得细细品味的音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孟郊登科以后的得意之作,气量是小了点,但其诗一吐胸中积郁已久的闷气,读之也使人畅然。
大唐盛世的这一大批诗人各展其才,吟唱着时代的兴衰际遇,吟唱着人民的喜怒哀乐,丰富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文明,形成了“诗歌王国”中最动听的声音,悠悠千年,传之万世。
文学素养,孕育精彩立意
徐威对唐代诗人中主要的代表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考虑到“动听”的要求,作者把诗人们“组合”到一部丰富多彩的乐曲之中。他把李白推选为“盛世之曲的主唱者”,把他的风格定义为“激情奔放”;他把杜甫安排在“盛世之曲的低音部分”,把他的风格定义为“深沉悲壮”;他认为王维在描绘“盛唐繁华中诗意的清幽”;他让李贺也来抒发书生意气的“报国豪情”;他从贾岛的苦吟中品出了“技巧高超”的音符;他从孟郊的得意中听出了一吐积郁的“畅然”……他对诸位诗人在这部交响曲中的艺术定位,基本上符合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而他所列举的上述诗人的代表作,以及所引用的名句,选择也比较精当。综上所述,如果作者在唐诗方面不具备一定的素养,不具备如此丰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可能形成这样优美的立意,并把它充分展现出来的。
习作例文15:
记忆中的秋天
镇江市三中九(10)班 谭音邑
2005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诗人的秋天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农民的秋天是一望无垠的金黄色沉甸甸的收获;失落者的秋天是阴雨连绵的愁肠;得意者的秋天是天高云淡、月朗风清的快意。那么,我的秋天呢?
我的秋天是放学路上车轮下的黄叶。我家乡的秋天不很冷,铺满厚厚一层黄叶的林间小路,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马路两边的梧桐树稀稀疏疏地落下一些枯叶,地上的半黄,树上的半绿。我和几个同伴蹬着自行车,只要一看见地上有枯黄的叶子,就毫不留情地压过去。枯叶很脆,“咔嚓、咔嚓”发出响亮的断裂声。枯叶多了,我们就不得不走“S”形的路线,让枯叶连续奏出清脆响亮的乐曲,爆发出它们生命的最后乐章。如果碰到勤劳的清洁工将枯叶扫成一堆,那就太幸运了,车轮在枯叶堆上压过,那酥酥软软的感觉,可以使一天的疲劳和烦恼都随着我们的一路欢笑烟消云散。
我的秋天是爸爸从锅里拎出来的一只只黄澄澄滴着油冒着热气的螃蟹。每次我伸出碗去接那只最大最肥的螃蟹时,眼镜都被团团的雾气给蒙住了。我索性扯下眼镜扔到一边,兴奋地倒醋,切生姜。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奶奶和我就围坐在桌旁,尽情享用美味了。我先剥下外壳,往里面倒一些醋,夹点姜丝,再用筷子将蟹黄捣碎,然后一股脑儿倒进嘴里,那酸酸的、鲜鲜的、香香的滋味,从嘴里一直美到心里。一阵阵带着蟹黄味的热气在房间里萦绕,窗户上蒙上一团雾气,一家人其乐融融。
我的秋天是那奇妙的静电感应。天气转凉,随着毛衣一件件地加厚,人体的生物电也越发明显。晚上睡觉前脱毛衣时,“劈啪劈啪”浑身都响起来,麻麻的,很有趣。趁妈妈不注意,我便偷偷跑到妈妈身边,恶作剧地伸出手,轻轻地一点妈妈的脸,顿时,手指仿佛被什么东西粘在妈妈脸上,还微微地有针扎一般刺痛酥麻的感觉,很过瘾。同时,就听到妈妈一声尖叫,看到她像触电一样跳起来,张开大手来打我的屁股,于是我俩便扭作一团。不知是谁说过,有默契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静电,我和妈妈之间就是如此吧!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秋天。原来,可以代表秋天的并不仅仅是“晴空一鹤”、“白云稻田”、或者“阴雨绵绵”,我的秋天更加生活化,非常有趣,非常精彩,非常快乐。
平凡生活,蕴涵秋意诗情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对秋天的几种感受,正是我们常见的套路。对中学生来说,要想从这几种套路中写出新意,的确是比较难的。于是,作者另辟蹊径,完全写自己在平凡生活中对秋天的审美感受:放学路上骑车轧过满地黄叶的有趣,全家欢聚就姜醋食蟹的欢乐,用静电与妈妈开玩笑的亲情,都写得真切感人,结果反而写出了新意,也使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读出了诗情。
习作例文16:
请让我握一握你的手
镇江市一中高二(14)班 张艺贝
2005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当你在大街上碰见一个老人,衣衫褴褛,步态龙钟,向你伸出了手,你会不会去握一握那只脏兮兮的手,给他以尊严?
当你在某个角落里发现一个蜷缩着的孩子,蓬头垢面,衣服破旧,正在瑟瑟发抖,你会不会去握一握那冰冷的小手,给他以温暖?
当你在酒吧里遇见一个失意者,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正在借酒浇愁,你会不会去握一握那无力的手,给他以重新振作的力量?
也许你会,也许你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会。但是我相信,你只要这样做了,就一定能体会到那握一握手的奇妙效应。
很多人都喜欢那位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柳永,我也是。最喜欢他的那首代表作:《雨霖铃》,尤其喜欢那首词中的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想象中,在暮霭沉沉的江边长亭中,相恋的人互相握着手,深情对视,直到兰舟催发,仍不愿放手的场面,是多么地凄美和缠绵。只要握一握手,那浓浓的爱意便会从恋人的手心一直荡漾到心间。
在车站前,老父亲紧紧握住儿子的手,不忍儿子的即将远行;在林荫下,年轻的母亲轻轻握着宝宝稚嫩的小手,耐心地教他走路。握一握手,传递的不仅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以及所有真诚的情感。
闪光灯对着两只紧握在一起的宽厚的大手不停地闪烁,按动快门的“喀嚓”声纷纷响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瞬间定格。曾经长期对立的国共两党,又一次走到了一起,因为两党领导人的握手,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体现了双方的互相尊重,体现了新形势下的相互理解,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新关系。按照国际惯例,会晤前双方的握手,比赛前双方的握手,签定协议后双方的握手,都体现着相互的尊重和信任,都体现着一种微妙情感的交流。
握一握手,情意像和煦的春风一样传递温暖;握一握手,关怀像温柔的细雨一样滋润心田;握一握手,仇怨像冰雪一样融化成小溪,流向大海,拥抱宽容。
那么,请让我握一握你的手!
广开思路,立意更加高远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请先看材料:“一位诗人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那老人向他伸出了手,眼神里满是哀求。诗人摸遍口袋,发现什么也没有。于是诗人伸出手去,握了握那脏兮兮的手。老人喃喃地说:‘谢谢,谢谢你!’给人以尊严,有时只需要轻轻地握握手。多握一次手,就会多一道风景……读了以上文字,请以‘乞丐与诗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所谓话题作文,是一种命题、立意、写法都比较自由广泛的作文,只要文章的题目与提供的材料有关,文章的内容从话题引出,并符合有关要求即可。张艺贝的命题“请让我握一握你的手”抓住了材料的核心,文章从诗人与乞丐握手谈开去,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乃至重大的政治事件,思路开阔,立意高远,笔法灵活,收放自如。在结尾部分,更以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创造了优美的意境;最后一句点题则犹如画龙点睛,呼应了开头的设问,充满了浓浓的情意。
(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