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纵横谈(8)

洪蒲生编著


五、语言:“永远变化无穷”

对写作来说,语言是最重要的基础。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而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在语言方面精益求精。

(1)细心体会汉语变化无穷的魅力

鲁迅说:“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地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这位赌徒颇有意思,他竟把赌的乐趣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而在“变化无穷”这一点上,倒也的确是与读书写作的乐趣相通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就是静止,就是趋同,就是没有变化。而文章只有在变化和发展中,才有可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其实在这方面,汉语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用武之地的。汉语,因其建构的简易性和组织方式的灵活性,因其词语活动的能量大,弹性也大,可以更好地体现立言造句的主体意识,这就为语词运用的艺术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写作者可以更好地活用,阅读者可以更好地联想,由此则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

先看一个充分显示汉语用字精练而内涵丰富的例子。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人说这十四个字当中有九层“悲”的含义。“作客”即在外漂泊,不能安居,此其一;“常”即经常如此,此其二;时值深“秋”,一片萧瑟,此其三;地则偏远,家在“万里”之外,此其四;人生不过“百年”,我今老矣,此其五;又有“病”,此其六;且“多”病,此其七;今日重阳“登”高,尤觉凄凉,此其八;何况又是一人“独”登,岂不更加伤悲,此其九也!区区十四字,用字极简,组合极易,而内蕴如此丰富,气氛如此沉郁。不好好分析联想,又怎能充分欣赏呢!

如此精妙的用词造句,在古典小说中也是很多的。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就有不少精到的分析。如下面一段对鲁智深的描写:“智深吐了一回,扒上禅床,解下绦,把直裰带子都必必剥剥扯断了,脱下那脚狗腿来。”金圣叹评道:“‘取’出来便是俗笔,今云‘脱’下,写醉人节节忘废入妙。”确实,这个地方用“脱下”,与下面的“狗腿”不能搭配,似乎不合常理,违背语法,然而却生动地表现出鲁智深酒醉后的神情动作,这正说明了汉语句法的变化无穷,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是“以意运法”的“活法”,而不是“以意从法”的“死法”。

同样,在语言大师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也经常会读到令人拍案叫绝的词语活用。“我到此快要一个月了,懒在一所三层楼上。”这个“懒”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法新奇,传达出鲁迅当时孤寂落寞,“懒”得外出的心情。这是一个以少胜多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个以多胜少的例子。“早晨被一个小蝇子在脸上爬来爬去爬醒。赶开,又来;赶开,又来;而且一定要在脸上的一定的地方爬。”现在让我们仔细来体会一下:连用三个“爬”字,是不是好像产生了一种“痒爬爬”的感觉?两个“赶开,又来”的重复,是不是活现出极不耐烦的心情?再用两个“一定”的隔离反复,最后再重复一个“爬”字,则完全是一种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口吻了。经过这样一种句式和音韵的强调,我们自然会得到一种极其强烈的心理暗示,那就是对苍蝇的厌恶、厌烦乃至深恶痛绝。

(2)努力掌握尽可能多的成语

成语是什么呢?我觉得,成语就好比“语言的化石”。

首先,成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成语是一种已经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谁也不能随便改动它。比如“犬牙交错”这个成语,你就不能说成“狗牙交错”,尽管“犬”就是“狗”的意思。“外强中干”是两个主谓结构的联合,是并列的关系,但你却不能说成“中干外强”,因为次序改变以后,突出的重点也有一点变化了。很多带感情色彩的成语,它们的“爱憎”也是坚定不移的。“扬眉吐气”很好,“趾高气扬”就不好;“无微不至”很感人,“无所不至”就很可恶。有人把“花言巧语”拆开来说:“花言”是虚伪,“巧语”却是一种智慧,这是肢解、曲解成语。所以我们在使用成语的时候,决不可以望文生义,随心所欲。总之,一般来说,成语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固定词组,它已经“化”而为“石”了。

成语像化石的第二点,是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所以我们对待有些成语,要像研究化石一样,进行一番“考古”。“刻舟求剑”里面包含着一个两千年前的寓言故事,“四面楚歌”使人回想起一个悲凉的战争结局,“再衰三竭”其实就是一次经典战役的浓缩,“寸草春晖”则引起我们对孟郊歌颂母爱诗篇的美好记忆。许多成语都是古代文化精华的结晶,也是某些语言规律的积淀。因此,学习成语不仅为学习现代汉语所必须,而且对学习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也大为有利;反过来,学一点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对我们理解、掌握更多的成语自然也大有好处。比如说,你看到“短兵相接”这个成语,可不能把它解释为“矮个子兵打仗”,因为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兵”是应该解释为“兵器”的。而且,我们马上可以联想到屈原的诗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那是多么激烈的战争场面啊!你看到“飞鹰走狗”这个成语,应该想到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知道这说的是“使鹰飞,使狗走”,也就是“放出鹰和狗去追捕猎物”的意思。你看到“马首是瞻”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唯余马首是瞻”这句话,并且联想到现代汉语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也是同样的结构。大家都知道周恩来巧拆成语的故事:当对方用成语“对牛弹琴”来进行攻击时,周恩来当即拾起这枚“手榴弹”,并把它扔了回去——他说:“对,牛弹琴!”——使对方狼狈不堪。周恩来的急智和灵感,来自他对成语含义和结构的深刻理解。“对牛弹琴”本是嘲笑听不懂琴的牛,但把它拆开后,在“对”后面加个逗号,“牛”就变成了主语,“弹琴”者就变成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牛”了。这真是一个活用成语的绝妙的例子。

说成语像化石,还有第三个理由,那就是它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不是哪一位心血来潮,就能一下子创造出来的。也许有人会说,唐代的孟郊考上进士以后,兴奋中曾经写下两句有名的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结果不是一下子就产生了“春风得意”和“走马看花”两个成语吗!其实,这也一定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因为他这两句诗写得很生动,后来渐渐流传开去,有人经常引用其中的“春风得意”,又有人从中概括出“走马看花”,然后许多人觉得不错,也就跟着用,最后才约定俗成,沿用至今。文化大革命中有些非常流行的说法,如“斗私批修”、“灭资兴无”之类,当时似乎已经取得“成语”的“资格”,现在怎么样了呢?时过境迁,它们已经快要被遗忘了。

(3)深入进行词语的微观研究

在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来加深理解,而且要进入词语的内部,准确解释每个字的含义,掌握语素的结构规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一些病句:“许多动物都想来跃跃欲试”,“如日中天的太阳照耀着大地”,“他赞不绝口地夸奖小姑娘”,“其鸣声与驴叫十分酷似”,“对你的热情帮助我不甚感谢”,“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精心雕琢”,“邻家的鼠害也大为锐减”。以上这些句子中的错误看上去五花八门,其实根子都是一个,即对词语中的某一部分的含义有所忽视或误解,而这个“某一部分”就是构成词语的“语素”。

语素虽然不能在语言中单独使用,但它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本身的含义和它的构词方式等,对整个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运用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和误解的。即以上面那些病句来说:“跃跃欲试”的“欲”与“想”重复;“如日中天”的“日”与“太阳”重复;“赞不绝口”的“赞”与“夸奖”重复;“酷似”的“酷”与“十分”重复;而“不甚感谢”的“甚”,则显然是“胜”之误。“不胜”在这里是“说不尽”的意思,而“不甚”却是“不很”、“不怎么”的意思,二者的含义正好相反;“巧夺天工”中的“天”就是“大自然”;“锐减”的“锐”,在这里就是“大为”、“急剧”的意思。

准确理解语素的含义和作用,实在是正确运用词语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我们在研究语素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说,汉语中有一种“对衬词”,是由两个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词构成的复合词。它的含义有时是并列的,如“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出”与“没”分量相等;有时却有所偏重,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败”的重点是讲“败”;有时又失去了部分含义,如古代的“衣裳”本分上下,现在却不分了;有时则产生了新的含义,如“寒暄”本来是讲“冷暖”,后来却变成“说几句应酬话”了。

还有一种“颠倒词”,也是有趣而多变。“心虚”指理亏怯懦,“虚心”却是一种美德;“计算”是一种正常的数学活动,“算计”却有了阴谋的气息;“故事”大家都喜欢听,“事故”却能吓人一跳。

至于说到成语中语素的作用,我们只举一个例子吧:只要有“七”和“八”搀和,含义就和“杂乱”有关,比如:“七嘴八舌”、“七手八脚”、“乱七八糟”、“横七竖八”、“杂七杂八”,还有歇后语“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都很乱,你说对不对?

(4)真正理解生动的语言来自生活

“生动的语言”究竟从何而来呢?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以为都是来自书本。所以孩子们往往备一个本子,专门抄录“好词语”和“名言佳句”,然后就总是期望着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这样做当然对丰富自己的语汇有好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使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因为词语原本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全看你怎么具体运用。而名言佳句再好,那也是别人在特定情况下说的话,用到你的文章中未必对得上号,弄得不好,你就成了“东施效颦”之人,做了“邯郸学步”之事。

生动的语言,归根结底来自丰富的生活实践,来自对生活现象的切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来自用自己的语言对这种体验和理解的准确表达。《红楼梦》当中有一处,写的是紫鹃哄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老家去了,结果吓得宝玉情急痰迷,人事不知。袭人跑到紫鹃那里对众人说:“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这段话,把袭人当时那种气急败坏、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的情景,极其生动地形容出来了。一声“姑奶奶”,充满了责怪和无奈;一声“呆子”,渗透着疼爱与痛惜;然后是接连五个急切的短语、五个绝望的“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已死了大半个了”,正如脂砚斋所评价的,是“奇极之语,从急怒娇态口中描出不成话之话来。”所以说,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由于曹雪芹精妙的表达,使这些反常的称呼、直白的短语、普通的虚词、乃至“不成话之话”,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成为最生动的语言。

由此可见,我们要想实现语言的准确、鲜明和生动,就必须认真体验生活,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我们看鲁迅、毛泽东等人的文章就可以发现,他们很少引用别人的现成话,当然这并不表明他们记不住别人的“名言佳句”。他们不知读了多少书,非常重视从书本中学习古人和今人的语言,但他们更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而且善于把大量的语言素材加以消化吸收,使之活跃在自己丰富生动的语言之中。

其实,只要我们忠实、自然地反映现实生活,哪怕是小学生,文章中也常会有“生动”的闪光。比如一位同学在写焦山“桂苑”时说:“园里的桂花树挤挤挨挨,椭圆形的树叶重重叠叠,遮住了燥热的阳光,把路也挤小了。”这段话中的叠词用得很好,尤其是“把路也挤小了”的说法,非常新鲜生动,没有亲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再比如说,有一位同学这样描写自己晚上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学习缝补的艰难:“在月光下,我的赫赫战果犹如一座‘富士山’,裤子上拱起的地方,就像是山峰,而上面的白线就是山顶上的积雪。”在这里,“富士山”的比喻真是鲜活生动极了。以上这些精妙的表达,都没有什么“名言佳句”所能代替,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创造,这才能产生写作的成就感。

(5)尽量减少运用语言的各种弊病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很多的。

多年前的一天,某大报就一篇重要社论的一处文字错误发表“重要更正”说 :“……最后一段文中‘这就再次证明,有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政府的领导’,应为‘这就再次证明,有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对照这两段文字,后者当中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之间,用的是一个连词“及”,即相当于“和”;而前者则多了一个“其”字,这个“其”在句子中作为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结果意思就变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他的”人民政府——这种说法显然很不妥当。

在我们的语言运用中,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问题广泛存在。什么“其用心真是非常良苦”呀,什么“生命处在垂危之中”呀,什么“火灾损失屈居第二”呀……诸如此类,令人喷饭。

要学好语言,仅靠“跟着感觉走”是远远不够的。而麻烦在于: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感觉、感性、感情以及形象思维,即使仅凭主观印象,也能对别人的作品做出评价,所以它理性上的难度往往被模糊,被忽视。许多同学总觉得语文并不难学,也用不着下苦功学,结果他们就总是停留在语文学习的浅层次上,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而自我感觉还不错。

语言运用中还有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滥用所谓“名言佳句”。这种以“引用”显示才华,以“引用”掩盖自我的文风,现在依然拥有广泛的市场,青少年在学习写作时很容易受到影响。当然,适量的引语,作为一种具体的写作方法,是可以采用的,但这些引语必须“为我所用”,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被引语牵着鼻子走。

有一位采访过毛泽东的美国著名记者,曾经批评那种“被毛主席语录盖得透不过气来的密密麻麻的长文”,同时他又赞扬中国古人的“妙语横生,言简意赅,才智令人陶醉”,并且指出:“毛泽东本人就有一种活泼、尖锐的风格。”我觉得,我们正应该发扬这种简洁明快的优良文风,并且力求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读书时,不要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叔本华语);作文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文章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让我们勇敢地骑上自己的语言骏马,驰骋在创新思维的赛场上吧!

除了名言警句,还有些时髦的词语,往往也会被滥用。比如近年来,有一个叫“天籁”的词语简直是红得发紫。过去有所谓“言必称希腊”的话,现在许多人一谈到音乐,则几乎是“言必称天籁”。于是,在许多同学所写的《最动听的声音》一文中,当然更是洋溢着“天籁之音”啦!有一位同学解释说:“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呢?是妈妈的话语,是老师的教诲,是朋友的安慰,这些都是‘天籁之音’。”

王蒙先生是精通汉语的文学大师,他在山东理工大学作讲座时,曾趣谈他对“皎洁”这个词的情感转变。他说,起初觉得用“皎洁”形容月亮真是非常生动,“后来读了一本《模范作文选》,里面凡是写到月亮,都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渐渐地,它控制了我,抹杀了我的创造性,使我丧失了对月亮的感觉。所以,‘皎洁’就变成我最痛恨的形容词之一。”由此我猜想,王蒙现在见了这么多的“天籁之音”,其痛恨之情,或许会更有过之吧!

现在,还有些莫名其妙的网络语言,一波又一波地冲激着语言的规范性,虽然这些时髦话过一阵子就会被逐渐遗忘,但它们又总是层出不穷,凭借着一些人的从众心理和泛娱乐化倾向,使他们的语言简单化,同质化,甚至低俗化,这对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是不利的。

所谓“文章最忌随人后”,讲的不仅是立意、结构、写法等方面的问题,也包括语言的运用。我们平时要从古今汉语的名著佳篇中,从生动的书面语言和鲜活的口头语言中,也包括从时兴的网络语言中,吸取各种营养,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而在写作实践中,则应该按照文章的实际需要和自我的行文风格说话,不要赶时髦、随大流,更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习作例文23:

大战马蜂

丹阳中学初中 何 宇

1989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我是一个城里的孩子,可我的童年却是在乡下的田野里度过的。每当我回忆起那伴着泥土气息的童年趣事,就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冲啊!”从村子里冲出了一支童子军,我跑在最后面,手里拿着树枝拼命地舞着。“咱们来抓特务,好不好?”跑在最前面的乌刚扯着嗓子叫。疯了半天的我,咧着嘴,喘着气说:“不好,玩过了。”其他人听了也纷纷反对。“那玩什么?”乌刚没精打采地往地上一坐。我一时也没了主意,大家都坐在地上,一边弄泥巴,一边使劲想。“喂,那儿有个马蜂窝!”乌刚高兴地喊:“咱们去捅马蜂窝,怎么样?”

“屁个怎么样!尽出馊主意,想叫我们满身大包地回去呀!”我瞪着眼喊。

“你不敢就别去,谁捅了谁就是头儿,怎么样?”乌刚急了,把小胸脯拍得“啪啪”响。“行!”乌刚的弟弟乌俊表了态。

“走!”乌刚带着小伙伴向马蜂窝杀去,我也只好跟着。

走到马蜂窝跟前一看,我们都惊呆了,好大的马蜂窝呀,足有大人两个拳头那么大。

我看了乌刚一眼,他也吓得直咽唾沫。

“上呀,现在不敢了。”我笑眯眯地说。

“上就上,你们躲开!”乌刚摆出一副大丈夫的气概。

我们都躲好了,只见乌刚拿着长树枝颤巍巍地伸向马蜂窝。终于,他一狠心,使劲一捅,蜂窝“啪”的一声掉到地上。还没等我们为乌刚欢呼,就听见“嗡”的一声,从马蜂窝里涌出了一团黑乎乎的东西——马蜂!乌刚吓得“妈呀”一声,扔了树枝就跑,还没跑出几步,马蜂就把他给围住了。这回乌刚可惨了,百来只马蜂围着他,像轰炸机一样没头没脸地向乌刚发起了进攻。正在可怜的乌刚受难的时候,他弟弟乌俊拿起一根树枝就冲了上去。只见两个人舞动着树枝,大战马蜂,真可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我们别傻站着呀,冲啊!”不知谁嚷了这一嗓子。顿时,我们的心中出现了侠士的形象,什么江湖义气、拔刀相助、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等等,仿佛都在我们身上体现了。于是,英雄们手里舞动着各种兵器,嘴里喊着豪言壮语,冲向沙场,来了个“群英大战马蜂”。当时,那场面十分壮观:七八双脚不停地跳起落下,七八双手不停地挥动,七八根树枝在七八个头顶上飞舞。一开始,我们为自己的英雄行为激动不已,使劲将树枝舞得呼呼生风,在蜂群里横冲直撞。渐渐地,手酸了,脚累了,那股劲也早泄了,脸上、手上火烧似地疼,而马蜂却好像越来越多。我们开始咒骂,后来连骂也没力气了,只好咬着牙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直想哭。于是,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逃跑,不过,当时我们还认为是撤退,是一种战术。我们扔了树枝,抱着脑袋往田里钻,可马蜂们非常顽强,仍然紧盯着我们不放,直追得我们鬼哭狼嚎,到处乱跑,差点没往水塘里跳,那狼狈样就别提了。

正在走投无路之时,乌刚乌俊两兄弟不知从哪里连滚带爬地跑了过来,一人手里举着一根燃烧着的木棍。他们在蜂群里舞动着木棍,那木棍一边冒着火,一边还噼噼啪啪直响,冒着烟。这一招还真灵,马蜂们受不了了,纷纷飞走了。乌刚兄弟俩还不放心,又去用烟熏了熏马蜂窝,见没有马蜂飞出来,这才叫大家出来。

当时的场面怕是世界上最悲壮的:有的从灌木丛里钻出来,有的从田埂边爬起来,有的从树上跳下来。个个衣衫不整,浑身泥土,还都用手捂着脑袋。乌刚用树枝挑着马蜂窝,又神气起来。他学着电视上大英雄的样子,叉开两腿,大声说:“同志们,辛苦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个个瞪着眼睛,却说不出话来,也难怪,个个脸还肿着呢!

我们稍稍做了一下休整:拍拍灰,系系鞋带什么的。在乌刚的带领下,悄悄地回到村里。在村里,我们这支得胜还朝的童子军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一个个被请回家,被家长大人狠狠地“鼓励”了一番。

但没过两天,这支童子军又出现在田野上了……

用词准确,神情逼肖

这是一篇令人忍俊不禁的文章,它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珍藏在作者心中的一件童年趣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达。这首先表现在用词比较准确,如作者对孩子神态的描绘:“扯着嗓子喊道”、“咧着嘴,喘着气说”、“没精打彩地往地上一坐”、“摆出一副大丈夫的气概”等等。还有,就是全文都用了一种“自嘲”的语调,它表现为一些故作夸张的描写和一些词语的加引号反用等,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现时和当年的年龄和心理差别,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习作例文24:

看焰火

镇江市江南中学高中 陈 庶

1999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在庆祝国庆50周年的日子里,镇江放起了隆重的礼炮焰火,那焰火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真是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那天晚上,我来到距烈士墓几百米以外的一个小山坡上,仰望那一个又一个的焰火。八点刚到,一个“满天星”嗤——的一声,蹿上了天空,随即散开,像雨点洒入水塘中的波纹,像吹气的泡泡一层一层地扩大。红的在前面闪光,忽然调皮地做了个鬼脸,变成了蓝色;而绿的也不甘心落后,一下子冲到了蓝色的前面,得意洋洋,使人为之赞叹。

“满天星”还没落下,紧接着“孔雀开屏”又飞了上来,挡在前面,炫耀它婀娜多姿的身段。一缕缕红黄相间的细长羽毛不停地交织着,由一缕缕黄,变成一条条蓝,由一条条蓝,又融出一片紫色的天。紫中透着蓝,蓝中显出黄,黄中映衬红,一层一层地煞是好看。不一会儿,“九天揽月”、“五福同享”等焰火同时腾空而起,一环套着一环,一弯绕着一弯,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动人地体现着焰火制作者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

正当我看得带劲的时候,一个像连珠炮似的焰火,突然闯进了我的视线。只见它不慌不忙地依次打开身上的锦囊,一个个地扩散开来,铺满了半个天空,原来它的名字就叫“半边天”。制造焰火的工人设计了近景远景的层次,注意到各种颜色的搭配。看到它的表演,我尤其感到“心旷神怡”。这“半边天”真是与众不同,主光球一炸开,半边天都是红色的。一转眼,红色藏了起来,白色跑出来代替,真所谓多一分则太红,少一分则太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在红、白色光球即将消失的时候,橙色的星星又挺身而出,一边走着“滑步”,一边跳着“舞蹈”。看它那模样,可神气啦!一拐就是五、六个弯,用自傲的目光俯视着人群,好像在说:“好不好看?没有比我更漂亮的了吧!”正在这时,黄、绿两色同时蹦出,欲与橙色星星比美;紧接着,蓝、紫二色也出列,来到当中,和黄、绿两色结盟,同橙色星星针锋相对,誓比高下。五种颜色相互碰撞,“轰”的一声,形成了五色争艳的壮丽景色,真是无与伦比啊!

我一边如痴如醉地欣赏着,一边兴奋不已。眼前,又有“一帆风顺”、“金凤腾空”等一系列的焰火陆续亮相……我看着,看着,不禁感慨万分,50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50年后已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怎能不令人激动呢!这50年的巨变,完全是党和社会主义创造出来的丰功伟绩。祝祖国如同这焰火一样,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昌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多种修辞,灵活运用

要具体细致地描写焰火,首先需要清晰过细的观察,需要掌握有关焰火的若干知识,还需要丰富多变的修辞手段。一般同学往往并未细致观察,对焰火的种类特色了解也不多,写起来多半用几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之类的形容词就完事,只能给读者留下笼统模糊的印象。但是,陈庶却能在自己的文章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尽铺陈、渲染、烘托之能事,把辉煌灿烂的焰火写得具体形象,迷人感人。

习作例文25:

我必须成熟

丹阳访仙中学初三(6)班 孙林杰

2004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会在晚上,独自一人抱着父亲的照片哭。她不让我和姐姐知道,因为她怕我们太小,怕让我们伤心。

父亲的死是因为一起交通事故,当他被送到医院门口时,他就已经去了。母亲赶到后,随即哭倒在地。我那时还小,只记得是秋天,医院门前的梧桐叶已经开始落了。母亲就在这落叶飘飞的秋天放声痛哭,一直到天黑。

那个撞人的司机还没有找到,而父亲的遗体已在医院放了三天。所以母亲也不想再找了,她说:“人已经去了,再找到那个人又有什么用呢?”第四天,母亲用家里所有的积蓄,给父亲办了葬礼。在悼念会上,每来一个人,母亲都要哭一次。每个人都对她说:“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可是,今后母亲一个人,又怎样养活这一家人呢!

葬礼后,父亲留下的唯一一件纪念品,就是那一张母亲每晚都抱着痛哭的照片。家里变得更加贫困了。母亲靠种菜、卖菜维持着全家人的生活。姐姐从那以后,学习更加用功,每学期都能拿到奖状。后来她考进中学,功课变多了,可她从不愿在晚上做作业。一天早晨,我起来解手,看见她在门外做作业,原来她是为了给家里省电。这时,母亲也起来做早饭了,看见我们两个站在门外,她又哭起来,声音很小,但我能听见。可当我回头时,只见她忙转身擦眼泪,嘴里念叨着:“可怜的孩子……”

有一天,也是一个冰凉的秋天,梧桐叶凋零的季节。我在外面玩到很晚还没有回家。直到听见母亲一声又一声颤抖的呼唤时,我才胆怯地朝家里走去。母亲一看见我,像是怕失去我似的,将我抱着怀里,但又马上怒视着我,颤抖着说:“为什么这么让人担心呀你?怎么就长不大呀,啊?”同时扬起巴掌要打我。我一时情急,不知怎么就喊道:“爸爸不要我了,你也不要我了吗?”顿时,天塌地陷一般,母亲放声大哭起来。姐姐像是一直躲在门后的,这时,也跑出来,抱着母亲一起哭。路上来往汽车的车灯,一阵阵照亮母亲的脸,我看清那颗颗泪滴,饱含着无奈、悲伤与痛楚。我也哭了。三个人抱在一起,在凄凉的秋风中,三颗悲伤的心相互安慰着。

我知道怎么做了,在两双写满期待的眼中,我知道我应该成熟了。

命运的不幸,让我感到悲伤与痛苦。母亲与姐姐的痛苦又让我坚强,因为我知道,我有义务让她们感到安全与温暖:父亲去世后,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我不能让母亲整夜抱着父亲的照片流泪,我不能让姐姐每天受冻写作业,我不能让她们原本就悲伤的心更加痛苦……

所以,我必须成熟。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这是一篇多么感人的文章啊!声声情,字字泪,写出了母亲的悲伤与无奈,写出了姐姐的懂事与体贴,也写出了作者如何在痛苦中成长。所谓“生动的描写”,首先来自生活中最深切的感受。请大家看看本文在最重要的一段对母亲的描写。因为儿子玩到很晚才回来,母亲担心、伤心、失望到了极点,情急之时说出了这样的话:“为什么这么让人担心呀你?怎么就长不大呀,啊?”这是极其鲜活生动的语言:第一问为了强调自己的担心,急得把主语“你”放到了最后;第二问是对儿子不懂事的责备,急得又加上只有一个语气词的独词句“啊?”。在母亲,这完全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的话;但对儿子来讲,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到写作时由于情感的激荡,也就自然而然地复原了当时的情景。这就是为情造文,文由心生的典型例证,不仅仅是修辞上的问题。

习作例文26:

最动听的声音

丹阳市三中高一(10)班 陈 阳

2004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也许有一天,雨点和落叶不再缠绵,待到那时,我会遵守诺言,陪你等候秋天……

毕业前夕,冰七带我来到一个地方。

正值黄昏。

“炎,请你用最美的手笔,画下这里!”冰七握着我的手,她的眸子里隐约有什么在闪动。

眼前是一片绚烂,血红的夕阳徐徐沉入水中。霞光满天,云朵渐露出朦胧之意,红粉交错,还镶着金边。天空延伸到边际之处,是好美好美的蓝,渐转为紫色、白色和橙色。风掠过水边的林子,溅起层层叶波,却又挽留不住,留下声声叹息。水面变得好深沉,映着四周的一切,静静的,一言不发,仿佛在水底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我打开画夹,调配出最美的颜色,把这最具魅力的时刻留在了纸上。

冰七看着我的画满意地笑了。她轻轻地伏在草地上。我看着她,心中好凄凉。风吹过。

末了,她抱起她的吉他,闭上眼,弹奏起那熟悉的旋律。“《爱的罗曼史》!”我轻叫道。她微笑了,沉溺在这哀婉的琴声当中。

在我迷醉得毫无觉察的一刻,她又弹起《月亮河》。不经意间,我跟着琴声轻唱起来。

乐声四散,渗入了空气。风也停下来,驻足倾听。

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在我的心和耳朵里,只有这动听的乐声。

直到天空变成深蓝色,月亮露出倾国倾城的笑容,冰七才放下她的吉他。

“炎,不要忘记,不能忘记。”她说。

在一片金黄纷飞中,我收到了桔子的信。

“炎,你好么?我想你想得六神无主……”

读到这里,我不禁开心地笑了。桔子的语言还是那么调皮而又充满灵性。

“前几天,我把过去我们的通信都翻出来看了一遍,感觉好温暖!我好怀念过去,我真想像彼得·潘一样长不大!我家的笨笨(小狗)又长了两斤肉!嘻嘻。你的学习如何?听冰七说,你的英语是全市第一!好羡慕你哦,我的英语才97分。”

桔子还寄来了一盘磁带。我以为会是周迅的歌,没想到里面竟然传出桔子疯狂的声音!哈,好聪明的桔子!

“哈哈哈,炎,有没有把你吓一跳?我的这个点子不错吧,我录了整整一盘。听,笨笨在叫呢!汪汪……”

我徜徉在落叶之间,闭上眼,抱着信和随身听,享受着属于我的欢乐。

小鱼儿从远方打来电话。

“你好,炎!感觉我有什么变化吗?”

听到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真把我吓一跳!

“喂,吓我啊,普通话说这么好!”

“哈哈,徐州这边人说话就是这个样子。要知道,一个人在茅坑里待久了,也会臭的……”

一句话,惹我们笑得天翻地覆。

“真高兴听到你的声音!”

“Me too!”

“好了,长话短说,打长途很贵的。”

“我会写信给你。”

“我也会,用牛仔熊信纸。”

“好了,一二三,一起挂!”

我“啪”地放下电话。不知电话那头的你,是否也挂了?

难得上网,溯儿给我发来了电子邮件。

“炎,好久不见,怎么听不见你的动静呀!”

我立刻回:“忙着呢,怎么样,结交了几个网友?”

“没上QQ。对了,我在网上看到你的文章了!好唯美的童话,我喜欢你这种空灵隽永的文风!”

我没回。那些文字是我心底最忧伤的情感。

“我想你们了!昨天晚上,思念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终于,我在离别之后,泪流满面!”

我的心里一阵触动,喉头梗塞,鼻子一酸,也流泪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为过去流泪。泪水顺着脸颊,一滴一滴落在键盘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我抑制住手指的颤抖,发过去:“别问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爱。我曾不止一次地问天空,那些过去的日子,是否还会回来……”

“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我又哭了,你也在哭吗?我听到眼泪的声音了,你听到了吗?”溯儿发来。

我伏在电脑桌上,把头埋在手臂里。

月光照下来,好轻,好柔。

是的,我听到了。

我永不会忘记,沉默是我的心声,我永不会忘记那最动听的声音,即使是过了十年,二十年……

文风时尚,语言华美

从观察和思考,到立意和描述,本文都表现出青春时代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请看:“霞光满天,云朵渐露出朦胧之意”;“风掠过水边的林子,溅起层层叶波,却又挽留不住,留下声声叹息”;“水面……静静的,一言不发,仿佛在水底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这样的景物描写,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不仅如此,其语言在自然流淌中还经常溅起灵感的浪花。比如:“乐声四散,渗入了空气。风也停下来,驻足倾听”;“直到天空变成深蓝色,月亮露出倾国倾城的笑容”;“在一片金黄纷飞中,我收到了桔子的信”……诸如此类,美不胜收。

(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