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纵横谈(12)

洪蒲生编著


练习卷:“读”写结合

第一章:什么是“‘读’写结合”

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多读多写”,“读写结合”。的确,对于写作而言,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阅读能力,根本就无法进行写作;而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总是在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水涨船高”。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语文,主要就是接受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训练,因为有老师指导,可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很重要;但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平时广泛的阅读和自主的写作,还是我们的持之以恒和日积月累。鲁迅把前一种读书称为“职业的读书”,把后一种称为“嗜好的读书”。他不否定前一种读书的必要性,但更钟情于后一种,因为那是完全出于自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乃至于手不释卷。然而,现在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把“职业读书”的负担搞得越来越重,不少家长也把“课外书”一律斥之为“闲书”,致使学生很少能自主读书,培养兴趣。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就可能厌倦读书,甚至在毕业时把课本付之一炬,似乎在宣告从此与书“拜拜”,这就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了。其实,大量的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因为在这些丰富的知识当中,还活跃着事物的联系,变化的根据,推理的逻辑,创新的元素等各种极有价值的信息内涵,所以一般说来,读书越多,人的思维就越活跃,思维能力也就越能得到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虽然文章写得好的人一定读了很多书,但读了很多书的人却不一定都能写出好文章。这种情况说明,勤于阅读只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却并不是充分条件。因为仅仅靠“多读多写”乃至“读写结合”,其基础仍然只是书本知识,是别人的间接经验,还缺少我们自己直接的生活实践和经验。如果我们缺少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在学习中又缺少马克思所主张的怀疑批判精神,不能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那就很少能有深切的感悟,当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对“读”字的含义作更加广泛深入的演绎:“读”不仅是“阅读”,而且是“观察”、“审视”、“研判”和“感悟”;“读”的对象也不仅是书本,还必须包括全部的生活实践,可以阅读比赛,阅读市场,阅读社会,阅读人生等等。为了强调“生活实践”和“独立思考”对“读”的关键作用,我特别为它加上一个引号,然后提出“‘读’写结合”的主张。

第二章:几种题型的读写练习

一、内涵多的直接命题:

例文33:

眼睛和耳朵的故事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三(5)班 蒋梓婷

2013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有一天,小明正在看电视,他的眼睛和耳朵忽然争吵起来:他们都说自己的功劳大。

眼睛说:“我的功劳最大。主人不管看什么都要靠我,无论是看电视,看风景,还是到商店去挑选衣服,可都离不开我呀!你就认输吧!”

耳朵一听,马上反驳道:“可主人要是去听音乐会呢!离了我就不行了吧?再说,主人成绩这么好,还不是靠我上课认真听讲吗!”

眼睛听了,还是不服气地说:“我看,争也没用。我们还是来个小小的PK赛吧!”

耳朵说:“比就比,谁怕谁啊!”

眼睛说:“好,那我就先出一道赛题:看谁能找到主人的玩具汽车。”

耳朵于是就赶紧竖起来仔细听,可是什么声音也没有,它怎么能找到汽车呢!而眼睛在小明的玩具堆里一扫描,很快就把玩具汽车找出来了。这下它可高兴了,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还是我的本领大吧?”

耳朵无话可说,但它还是不服气地说:“怎么能光赛你出的题目呢?现在我来出一道吧:让我们一起通过一段音乐来猜歌名吧!”

这段音乐放了两遍,眼睛什么也没看见,可耳朵很快就报出了歌名。眼睛只好认输。这样一来,比赛的结果是一比一,还是不知道谁的功劳大。

这时,一直在听它们争吵的鼻子发表意见了:“你们争这个有啥意思呀?真是莫名其妙!其实我们五官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长处,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为主人服务。我问你眼睛,当你看电视的时候,如果没有耳朵听着,你能看懂电视剧的意思吗?我再问你耳朵,当你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如果眼睛不看课本,也不管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你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吗?”

眼睛和耳朵一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都对鼻子说:“还是你说得对,你很公正。”

读题:

“眼睛和耳朵的故事”这个题目由好几个词语组成,内涵比较多。对这样的题目,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还要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仔细的辨析,这对我们准确地解读题义是大有好处的。

首先要注意到“故事”这个中心词,它显然是要求我们编一个故事,那就是要写记叙文了。故事的主人公是前面的两个定语,就是“眼睛”和“耳朵”,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是同等重要的。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来设计了。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大致理出一个构思的路子。

实际上,同学们往往是只看了一眼题目,脑子里瞬间就有了基本的判断。但有时也会粗心大意,对题目不能细致辨析,一旦有所忽略或误解,文章就会出毛病。如果注意运用这种“拆题分析法”,我们在审题时就会想得更加周全细致。

读文:

小作者以眼睛和耳朵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根据其不同的特长,写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因而互相夸耀争功的故事,具有鲜明的立意。更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写了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设计了由“公正”的鼻子作为“裁判”来解决矛盾的情节,阐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形成了完整的结构。

我们在初学写作时,首先要争取有话可说,所以要尽量放开思路,把文章写得具体细致些,篇幅也不妨长一点。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学习更好地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更好地谋篇布局,量体裁衣,争取做到长短适当,繁简得宜。

读生活:

对生活的关注、观察和体验,是写作的基础。三年级的孩子生活范围小,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从认识自己的身体,熟悉自己的生活做起,同时体会一些最基本的道理,逐步学习观察体验生活,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

三四年级是学习写作极为重要的起步阶段,正所谓“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由于心地单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比较质朴,其语言表达也比较直白,写作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时,老师恰当的指导也容易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别看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却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有望取得较快的进步;而与此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心智较快地发育成长,因为写作的进步与心智的成长,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外延大的直接命题

习作例文34:

镇江市三中七(4)班 包菁清

2010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铃铃铃……”,闹钟的铃声吵醒了她。

她从被窝里伸出手,关了闹铃,揉揉眼睛,不满地小声嘀咕:“烦死了,早不响晚不响,偏偏在我就要踏进清华大学校门时响!”一边唠叨着,一边不情愿地慢吞吞起床。

她叫若清。一小时后她到了学校。

“若清,你昨天又做了什么特殊的梦啊?”有同学笑着走过来问。

“有啊!昨天晚上我睡得特别早。”若清放下书包,颇有些得意而又兴奋地回答,“我梦见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还考进了清华大学。我拉着行李箱就站在校门口,那叫一个高兴呀!当我平息一下激动的心情,正要进去时,讨厌的闹钟响了。可把我气死了!恨不得把那烦人的玩意儿砸了!”

“那你可真是亏大了!”一边的同学都笑着附和。

“是呀!是呀!”若清作捶胸顿足状。

“以后呀,你应该在睡觉之前把闹钟给关了,那不就进清华啦?”另一个同学一本正经地建议。

“可我还要上学呀!”

“哎呀,你都进了清华了,还上什么初中啊!”那个同学禁不住喊起来。

若清不解地眨了眨眼睛,那同学又给她作解释:“你想,闹钟不响,你不就进清华了吗?你还回来上中学干嘛?”

“哦……对了!好,我下次试试。”若清恍然大悟地点着头坐下了。

周围的学生散开了,有的掩嘴轻笑着,有的在低声交谈。若清呢,还坐在那儿发呆。

当天晚上,睡觉前,若清特地将闹钟关掉。盖上被子,集中思想,要给昨晚的梦做一个续篇。

一阵昏昏沉沉之后,若清摇摇晃晃在地面站定。

不对呀?怎么是在自己班上呢?

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困惑很快又被打消,没事儿,我本来就在上中学嘛,说不定再过几分钟,就到清华门口了!

老师踏着沉稳的步子走进教室。

“今天我们要对昨天的课文背诵进行检查。”老师向下面看了看,学生们坐得都很好,只有若清在盯着手腕上的表,不知在干什么。

“若清,你来背一下。”

“什么?”若清诧异地站起来,她只听到喊自己的名字,没听到叫她干什么。

“你来背一下课文!”

“我不会。”若清理直气壮地回答,心里却在想,我就要上清华了,还背这劳什子!

“什么!罚你把这篇文章抄五遍!”老师愤怒地宣布。

若清满不在乎地坐下,心里叨咕着:“还五遍呢,说不定三遍没完,我就是大学生了,大学生肯定不会罚抄书了。”

忽然又迷糊起来,朦朦胧胧之中,心里有点奇怪,怎么这回的梦这么长?

又过了若干天,若清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考场。

若清想,好了,穿过考场就到清华了。

不过这个梦也太长了,怎么到现在还不醒?

走出考场,若清长长舒了一口气,下面该到清华门口了,可是我的行李箱呢?

分数出来了。

别说清华,普通大学都不够。

拿着成绩单,若清愣住了……她在自己左膀子上狠命地掐了一下——“妈呀!疼死我了!”

若清终于清醒过来,这么长的一个梦,最后竟然不是梦。

天哪!

读题:

上述“拆题分析法”是针对内涵比较多,外延比较小的题目,而现在我们碰到的题目只有一个字,那当然就没法“拆”了。实际上,这种题目正因为没有任何附加成分,没有对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作任何的限制,结果就为我们的联想构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反过来说,那些附加成分的限制其实也是一种提示,是在引导着我们审题的思路,现在这些都没有了,我们反而会感到茫无头绪,不知道思维的触角该向哪一个方向探索。

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就是与“拆题分析法”反其道而行之,我想可以把它称为“组词意会法”:就拿这个“梦”字来组词,可以分片地缩小联想的范围,分阶段、分步骤地思考,看有没有适合自己构思的题材。比如说“美梦”,因为平时老向往着什么,结果在梦中实现了;比如说“噩梦”,平时特别害怕什么,或者刚看了什么恐怖电影,结果就在梦中遇上了可怕的事情;再比如说“惊梦”、“梦断”、“梦境”、“梦魇”等等,都可以为我们分别展开一片联想的空间。当然,也可以把“梦”作为一个比喻来思考,比如说“梦想”,可以写自己的“理想”;比如说“梦幻”,可以朝科学幻想方面考虑;比如说“梦呓”,可以嘲笑脱离实际的荒诞。诸如此类,虚虚实实,梦幻世界可以与现实生活沟通交流,从而展现出人类思维活动的复杂多变和潜意识的神秘色彩,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开拓思路,看似漫无边际,但其实都与梦有关,掌握好了是不会离题的。

读文:

包菁清的《梦》是一个颇具创意的艺术构思:真真切切的梦境,恍恍惚惚的现实,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追寻梦境,迷失本性,致使现实生活也似梦非梦,诚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最终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包含了作者的深刻反思。文笔虚虚实实,收放自如,亦真亦幻,亦庄亦谐,颇具幽默感。

读生活:

写梦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表现出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的是我们能够看出来的联系。文中“我”的梦,显然与高考的压力和自己的理想有关。还有一种是我们不容易发现的关联,那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在起作用。虽然隐秘难解,但毕竟还是有联系的。如果梦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的关联,那写它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中,作家们写过许多精彩的梦:草桥店残月寒蛩惊梦,张君瑞痴情难已(《西厢记》);牡丹亭良辰美景春梦,杜丽娘死而复生(《牡丹亭》);邯郸路荣华富贵美梦,穷书生一枕黄粱(《枕中记》);忠义堂石碣天书噩梦,金圣叹腰斩《水浒》(七十一回《水浒传》)……这些梦与现实生活都有重要的联系。

二是要写出梦与现实生活的不同。如果把梦写得等同于现实生活,那就不是真实的梦了。事实上,梦中的景象多半是逻辑混乱,荒诞不经的。也正因为梦里乾坤为我们开辟了神秘的虚幻世界,往往时空倒错,影象模糊,情节荒谬,气氛诡异,更能激起人们的强烈好奇和解读欲望,所以历来为文学创作者所钟爱,成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神秘主义等多种艺术实验的园地。

三、多要素并列

习作例文35:

灰瓦·雨夜

大港中学高一(9)班 束才艺

2002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小镇最有特色,最有艺术灵气就是灰瓦了。站在高处俯瞰下去,这一路连绵起伏的灰瓦,仿佛和着音乐的节奏,在大地上腾跃着,缠绵着。最美的是夕阳余晖下家家生火做饭时,袅袅炊烟从瓦缝中升起,四处飘散,由浓到淡,笼罩着这青灰的世界,使人充满了遐想。

灰瓦会唱歌,在下雨时。只有在此时,灰瓦的生命才得以升华。最美的是停电的雨夜,小镇静静的,幽幽的,只有几支烛光在雨夜中微微闪现。我躺在床上,用整个心灵去倾听这天籁之音。雨点敲击着灰瓦,时重时轻,时急时缓;时而欢快,时而哀婉;时而激烈,时而舒畅。它的节奏自由奔放,只要用心去听,什么韵律都有,奇幻无穷,妙不可言。

灰瓦是美丽的,但我却在它上面留下了淘气、顽皮的足迹。小时候,我很喜欢爬上房顶去玩,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看着过往的行人,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满足感,觉得自己仿佛是他们的国王,可以随意支配他们。

终于有一天,也许是雨水浸软了灰瓦,也许我太用力了。突然灰瓦裂开了一个大洞,我猛地掉了下去。当时,我吓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仿佛世界末日已经降临,死神的魔爪正向我伸来,我不由紧闭起眼睛……

当我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正躺在柴草堆上,有惊无险!母亲知道这件事后,重重地打了我一顿,是我有生以来最重的一次。我感到十分委屈,气愤地瞪了她一眼,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快吃午饭时,我从厨房的门缝里偷偷往里看,发现母亲正在低头小声地哭泣着,用满是皱纹的手拭去眼泪,又眨了眨眼睛,努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就在那时,我整个人都呆住了……

那晚,天又下起了小雨。雨点敲击在灰瓦上,发出低沉哀婉的声音,似乎在为母亲哭泣,也似乎在为我哭泣。

天啊,我究竟干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让母亲伤心呢?母亲为我做得还不够多吗?母亲为我担心得还少吗?母亲如此地爱我,而我却伤她的心,让她流泪!

第二天,雨过天晴,灰瓦迎着阳光,感受着如同母爱般的爱抚。于是我的心也开朗起来,我想去对母亲说:“我爱你!”

读题:

对于包含两个以上要素并列的作文题,一定要弄清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是构思立意能否成功的关键。

比如“地球·太阳·星系·宇宙”这道题,有四个要素并列,而这四者的关系又是递进的,越来越大的。显然,这是要求我们既要分别介绍这四者,又要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因而是要写一篇说明文。

有时,并列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对或相反的,比如说“名与实”。“名”与“实”这两个概念,因为其内涵比较抽象,一时可能难以把握。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可以联想一些由它们共同组成的词语:比如“有名无实”、“名副其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实至名归”、“循名责实”、“名实相违”、“名存实亡”……想多了,就可以悟出“名”与“实”的概念含义和相互关系:它们一个是外在的标志,比如说人的名声、名誉、名望等;一个是内在的实际,比如说人的思想、感情、本领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有差距的,甚至可能是矛盾乃至相反的。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就抓住了这两个概念是“表里”关系或“内外”关系的实质,下面的文章也就比较好做了。

而“雨夜”和“灰瓦”这道题,两者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读了文章我们就知道,在作者的构思中,它们已经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这一定不是命题作文,而是作者自己根据文章立意拟定的题目,文中的内容一定与“雨夜”和“灰瓦”有关。

事实上,除了应试、应上司要求的作文,我们自主的作文都是自己命题的,这样命题往往更加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写出来的文章也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如果我们摆脱了应试作文和奉命作文,回归到完全由衷作文的本真境界,那题目与文章通常都是“互动共生”的。

我所说的“互动共生”,意思是题目往往在构思过程中逐步选出和敲定,文章也总是在题目的启发和约束下逐步展开;而在行文的过程中,它们也始终在互动,即互相审视,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又互相启发着。所以我们在自主作文时,可能定题在先,也可能在行文时题目只有一个大概的意向,直至文成之后,才最终敲定题目。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改文,改题的事都经常会发生。

同学们习惯于应试作文,有可能形成不好的习惯,即行文后不再去管题目,不注意题文之间的互动,就容易造成一些题文不尽相符的问题。所以,希望大家弄懂“题文互动共生”的道理,养成“题文共审”的写作习惯。

读文:

《灰瓦·雨夜》是一篇抒情散文。雨夜和灰瓦,在文章中是与写景、叙事和抒情都有重要关系的元素,灰瓦是情节发展的关键,雨夜是文章的重要背景,而在雨夜和灰瓦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写景最精彩的部分是灰瓦在停电的雨夜被雨点敲击的天籁之声;叙事最重要的部分是雨后“我”从灰瓦上掉了下去;抒情最感人的部分是在看到母亲哭泣以后的雨夜,灰瓦仿佛也在哭泣。把这两个要素结合得如此巧妙自然,应该是来自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古诗云:“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天成”之“天”,并非老天爷,而是“自然”;“偶得”之“偶”,实指“灵感突发”,是用心思考的意外收获。

读生活:

如果我们写《地球·太阳·星系·宇宙》这个题目,其材料和观点一般都是来自书本知识,而不是作者直接的生活经验。事实上,依靠直接的生活经验,也很难弄清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当初人们都是地球中心论者,以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而对于星系和宇宙,就更加缺乏了解了。能够帮助我们逐步了解自然与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是科学。所以,写这样的说明文,是离不开科学知识的。

而《灰瓦·雨夜》这篇文章,那就一定是来自作者在自己生活中的感悟了。“感”就是感受、体验,就是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我们认识生活的基础;“悟”就是辨别、思考、升华,就是从一般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中体会出更深刻的情理。由感而悟,感悟结合,这就是我们写作必备的主观条件。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很平凡,要把具体、琐碎的日常生活写成文章乃至文学作品,关键就要看我们感悟生活的能力。束才艺的感悟来自感情的激发。灰瓦和雨夜的形象,因为融进了深深的母爱,烙印在他的心底,一旦被唤醒,便激发出灵感,形成文章中主要的意象,最终成就了一种艺术的表达。

(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