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纵横谈(13)

洪蒲生编著


四、有限自命题

习作例文36:

原题:亚运会(2010年)正在进行中,如果你对它有所关注和了解,可选择你认为适合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

难忘的精彩

镇江市江南学校七(7)班 丁 鑫

2010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广州亚运会的各项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运动健儿都在争取好成绩。中国队已经拿下128枚亚运金牌,其中有一块最让我难忘。

在体操女子个人单项决赛中,女子高低杠的比赛倍受人们关注,因为在前不久的荷兰世锦赛上,中国队的高低杠名将何可欣和黄秋爽,双双掉下器械,只获得第七和第八。这对她们,尤其是对以前从未丢掉过高低杠第一的何可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11月16日,体操个人单项决赛全面打响。下午一时许,女子高低杠比赛开始。首先出场的是黄秋爽,她的实力也是很强的。但在世锦赛上换杠时,不慎从低杠上掉下。今天她能打好头炮吗?随着她举手亮相,比赛正式开始!她的一整套转体与空翻动作都没有再失误,下法也近乎完美,结果获得15.875的高分,来了个“开门红”。当时我想,何可欣一定会超过她,能获得16分以上的高分。在等待中,何可欣终于出场了。她面无笑意,神色严峻。一上杠,就做了一个高飘的“李娅空翻”,完成得非常漂亮。接着,就要做她世锦赛上出现失误的空翻。电视机前的我,咬紧嘴唇,默默地为她加油。随着她流畅地完成空翻之后又牢牢地抓杠,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何可欣战胜了自己。在全场观众紧张的注视下,她燕子一样稳稳落地。她成功了!全场爆发出欢呼,可欣也终于可以欣然一笑了。最终,她以16分以上的高分获得了这枚来之不易的金牌。

高低杠,高低杠,有高杠,也有低杠,可欣从北京奥运时的巅峰,到荷兰世锦赛时的失意,又登上广州亚运会的高峰!这个过程,像极了她在完成一套漂亮的高低杠动作。

我们的人生也像是在完成高低杠”的表演:先从低处开始努力攀登,有时登上事业的高峰,有时又落入失败的低谷,但我们继续奋斗,往往又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读题:

所谓“有限自命题”,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自己拟定作文题,《难忘的精彩》就是在“必须以亚运题材为内容”的限制下自己命题的。

亚运题材的内容丰富多彩,赛场内外纷繁的人和事令人眼花缭乱,我们在观看时也会感到目不暇接,感想多多。在这种情况下,要自己命题作文,那首先就是对我们选材立意能力的考验。

选材的要点首先是要确定一个适合的角度,适当缩小选材的范围,这样眼光就比较容易聚焦,立意的中心也就比较容易明确了。《难忘的精彩》就是聚焦于何可欣的高低杠比赛,并由此生发出自己的感想。不论是集中写一人一事,还是写一人数事,或分别写几个人的同一类事,总之焦点要清晰,中心要明确。当然,这首先要求选材恰当,对相关的人和事有清楚的了解,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掌握细节,这样才能写好。反之,则很可能出现焦点模糊、内容分散、大而化之、缺乏细节等毛病,或者就是在关键的地方露出破绽,功亏一篑。

读文:

丁鑫对体操比赛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写起来比较内行,能写出点门道来。更好的是,没有停留在体育比赛本身,而是很有创意地从高低杠联想到运动员成绩起伏的波峰浪谷,更联系到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所必然遭遇的挫折和磨练,使文章的立意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读生活:

《难忘的精彩》这样的记实文章,一般不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亲历,不可能有自己的直接经验。即便是热情的“粉丝”,也只能是隔岸观火,临渊羡鱼,要揣摩运动员的情感,领悟赛场上的道理 ,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毕竟现在条件好了,我们可以从现场直播的电视上亲见亲闻,如果我们在观赛时足够认真仔细,就可以掌握不少有用的信息。而从报刊等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中,我们还可以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赛事,帮助我们把文章写好。

五、读后感

习作例文37:

原题:

请参照括号中的注释,阅读唐代柳宗元的《蝜蝂》(节选):“蝜蝂(读‘负版’)者,善负(背,动词)小虫也。行(行走)遇物,辄(音‘折’,就)持取,卬(同“昂”)其首负之。背(动词,读第一声)愈重,虽困剧(筋疲力尽)不止也。其背(读第四声,名词)甚涩(粗糙),物积因(因而)不散(掉下来),卒(结果)踬仆(摔倒)不能起。人或怜之(有的人可怜它),为其去负。苟(假如)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读第四声,动词)上高,极其力不已(停止),至坠地死。”

请思考上述故事的寓义,然后联系当今社会,自己命题,写一篇读后感。

舍得

镇江市实验初中八(2)班 高旖洁

2010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知道“蝜蝂”这种小虫子吗?它们善于背东西,行走时遇物就背,结果不堪重负,摔倒在地上起不来。好心人帮它拿走背上的东西,使它们能继续行走,但遇到东西还是会背起来。它们又喜欢向高处爬,加上背着重物,终于消耗完体力,摔死在地上。读了这样一篇古文,我不禁想,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的人呢?

有些人同样的错误犯了一次又一次,把好心人的劝告抛在脑后,置之不理,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自己。他们不善于动脑筋思考,也不会灵活变通,只会按照老一套的做法去做,总是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加以改正,最终导致可悲的结果。

还有些人则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他们脱离实际,给自己制定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结果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换来的却总是失败。最终,因为经不起屡次失败的打击,产生了非常消极的情绪,看待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那么悲观。他们本有上进心,总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却从不实事求是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不切实际地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结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却一无所获。他们伤害自己的原因,就在于制定了太高的目标。

还有些人是这样,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又看中了另一样。此时的他,怀抱中已经被前一个东西塞满,但他却不甘心,偏要在装满水的杯中再放入一颗颗小石子,结果水就溢出来,他还是会失去一些东西。他们不懂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总之,他们是太贪心了,哪一样都不肯放过,他们不理解“舍得”的含义,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看看我们身边,诸如此类的人不是很多吗?那我们的教训应该是什么呢?只有放弃那些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制定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发现自己有错误就立即改正,并下决心舍去那些应该舍去的东西,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才能取得成功。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读题:

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写得最多的议论文体大概就是读后感了。谈到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我觉得应该做到:由读而感,感为重点,围绕中心,读感结合。 我们读书时可能会被感动,可能会受到启发,从而产生一些感想。不管我们的感想是什么,它总是由我们所读的书引起的。所以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首先要把书中感动或启发我们的有关内容扼要地介绍一下。这是全文的基础,所以叫“由读而感”。

但必须注意,读后感的重点是“感”而不是“读”,所以这介绍的部分不宜太长,要把写作的重点放在阐发自己的感想上,这就叫“感为重点”。至于对感想的要求,一是要确定一个重点,以此为中心发表议论,不相干的话不要说,这叫“围绕中心”。二是在阐述和发挥感想时,也不能完全丢开所读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与相关内容再作适当的联系。这就叫“读感结合”。当然,我们的感想最好能具有个人特色,不与人雷同,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新鲜感,给人以启发。

读文:

高旖洁读《蝜蝂传》的感想《舍得》思路开阔,显然是经过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作者根据蝜蝂的三个特点,分别议论到三种人,一种像它一样固执,一种像它一样脱离实际,一种像它一样贪婪,最后指出三种现象本质上的共同点,并从中提炼出一句高度抽象、富含哲理的劝诫式箴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发人深省。由此可见,作者不但没有犯“意多乱文”的大忌,反而写出了一篇言简意赅的好文章。

读生活:

本文的赛题出自柳宗元《蝜蝂传》的故事部分,下面是作者的感想:“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看了这后一部分,前面故事的寓义也就了然于胸了。而且我们肯定会感到惊讶:柳宗元之所言与历代官场上的贪腐现象何其相似乃尔!正因为如此,要我们“联系当今社会”来写一篇读后感,应该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但也有一些同学并没有写贪官,而是作了其它的联想和解读,这可是柳宗元不会想到的。比如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得失观”,指出贪多务得最终会适得其反,所以应该懂得有舍才能有得。这其实是作者在联系当今社会生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把蝜蝂行为的比喻义抽象化、广义化,上升为一种哲学上的分析。这可以不可以呢?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如果抽象地说,其道理的内核都是一样的。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把蝜蝂的行事联想为一个人在事业上进取心太强,过度地给自己增加负担,以致造成“过劳死”,那它岂不是成了一个令人痛惜的正面形象了吗!我想,这一定会让柳宗元瞠目结舌,大惊失色的。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所谓形象大于思想,其可以延伸的实际含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预想。对于古代的一些思想观点、概念定义,易中天先生曾提出可以“抽象继承”,我想,这样的演绎也就是一种抽象继承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六、看图作文

习作例文38:

原题:下面是漫画《看鸟去——未来一镜头》,画的中间部分是一棵孤立的树,树上有一个麻雀窝,有小麻雀从中探出头来。树的旁边有一些残留的树桩,而在树的周围则密密匝匝地围了很多来看鸟的人。请根据漫画的含义,自己命题,写一篇作文。

(图)

今天,我们看鸟去

镇江市一中高一(4)班 周 全

2005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看鸟去,看鸟去,今天我们看鸟去!

爸爸的越野车在城市的乌烟瘴气中奋力地前行,车前的镁光灯有气无力地散发着暗淡的光。

我抬起手,看了看手表,表盘上的时针分针正好呈一个直角——现在才凌晨三点。但是爸爸、妈妈、我的朋友Z和我,睡意全无,每个人都异常兴奋。我们要去郊外看鸟!爸爸聚精会神地开着车,妈妈在一遍又一遍地擦胭脂,朋友在摆弄他心爱的数码相机,我在擦拭望远镜的镜面。上车前,我提议带四只防毒面具,爸爸没有同意。“郊外的空气相对来说要比城里好,”爸爸说,“我们不必戴防毒面具。”

昨天下午,大概四点多钟的时候吧,爸爸打了个电话给我。他轻声地、神秘兮兮地对我说:“乖儿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明天,我们看鸟去!”

我正在家里修一只防毒面具。听了爸爸的话,很不以为然:“您挺善于编故事,爸爸。鸟么,不知哪年就全部灭绝了!而且,我们都在用人造木材,也就是说,树也没有了。爸爸,您是不是要带我到博物馆去看鸟的标本?那我可不想去,我已经看过N次了。”

电话那头传来爸爸嗔怪的声音:“你爸我是这个市的环保局长!我们在郊外塞斯高地上发现了一棵树,那棵树上居然还有一个鸟巢!鸟巢里居然还有小鸟!这是一个麻雀的窝!”

塞斯高地多年前是一片树林,后来全部被砍伐光了。“爸爸,那个地方不是早已荒漠化了么?”我问。“是呀!但是现在奇迹发生了。”爸爸说。

真是不可思议,高地上还有一棵树,树上居然还有麻雀!我可没看过真正的麻雀,爸爸也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看过麻雀。哦,老天,现在居然还能看到麻雀!这是不是天方夜谭?

我用颤抖的声音问爸爸:“那……那我们什么时候去?”

“不是对你说了么,明天。明天我们看鸟去!但是乖儿子,你记着,千万不要跟外人说!城里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很少!”爸爸郑重其事地关照我。

“我知道。但是……但是我可以告诉Z吗?我们和Z一起去,好吗?”我问。Z可是我最好的朋友。

爸爸想了一会说:“好吧,你让他现在就到我们家来吧。”

我给Z打了电话,叫他把数码相机带来。半小时后,戴着防毒面具的Z来了。我替他摘了防毒面具,郑重其事地对Z说:“明天,我们看鸟去!”

Z茫然地看着我说:“既然明天去博物馆,为什么今天叫我过来呢?”

“不是去看鸟的骨架子,是去塞斯高地看真正的鸟!活的鸟!一窝麻雀!”

Z更加茫然地看着我。他用额头靠了靠我的额头。“不对呀,”Z自言自语,“体温挺正常的呀!”

于是,我把爸爸的话告诉了他。他终于相信了,而且和我一样兴奋异常。

晚上都没睡好觉,十二点刚过我们就出发了,我们的城市离高地很远。

天亮以后,我们终于到达塞斯高地。我突然感到身体有些不适。爸爸说:“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空气比较新鲜,你反而不适应了!”他让我把鼻子凑到汽车的排气管那儿,呼吸一下废气。我照办了,真的反而舒服一点了。

我们下车跟着爸爸走了一段路,在许许多多的树桩中间绕来绕去的,忽然看到,前方果然有一株树。爸爸说? 那是一株橡皮树。我们的目光在稀疏的枝叶中搜寻,果然看到了一个鸟巢。有一只灰黄色的小鸟在窝里探头探脑。爸爸说:“那就是麻雀。”Z激动地忙着拍照。我们都说:“这太不可思议了!”

慢慢地,人多了起来,很明显,这个消息还是迅速传开了。大约一个小时以后,竟然漫山遍野都是人,真所谓“人山人海”了。个子高的人站在地上,个子矮的人站在树桩子上。我们庆幸来得早,站在最前面。警察也来了,在这棵宝贵的树周围布置了警戒线,严禁人们逾越。

我听见身后有位老人说:“过去常见的麻雀,如今竟变得如此珍贵!为什么人们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呢?”

回家以后,我们都累坏了,我头靠枕头就睡着了。梦中,看见满天的麻雀在飞。

读题:

看图作文,当然首先要把图看懂,但大而概之地看懂还不行,必须把图画中所有的细节都看懂。如果有连续的几幅画,那就还要看懂图画的变化和发展。只有完全掌握图画所提供的信息,真正领悟画作明里、暗里的含义,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对画作的意象进行补充、细化和延伸,把静止、片断的画面转变为流动连续的文字作品。

有些图画含义比较明显,有些连续多幅的图画甚至明示了(实际上也是“规定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所以做这样的看图作文基本上只能是图解式的演绎,写作者可以发挥的余地并不太大,因而比较适合低年级孩子的练习。而对中学生,则应该选择更含蓄、更精练、提供信息更少的画作,为写作者的想象和发挥留下更大的空间,使其能在原画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由此写出自己的创意。

读文:

作者大胆构思了一个带有荒诞色彩的故事,只将原画的场景作为情节发展的高潮,夸张而又略带嘲讽地描写了破坏生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让我们在饶有兴趣的阅读中感悟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这显然已是一篇小说,其主要情节是作者根据原画的精神虚构出来的,而在细节描写方面则更加丰富,这就是一种典型化,使画作的含义更加突出,使读者的感受更加深刻。

读生活:

这篇文章涉及到重要的社会问题,作者具体生动地描绘了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由此突出了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这样的写作,突破了一般校园生活的局限,说明作者的视野开阔,思考深入,文字也颇为成熟老到。

在写作技巧上,本文运用了远远超越现实,看上去似乎不合情理的极度夸张,呈现出近乎荒诞的社会生活场景,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加突显出生活的本质,能引起人们更加深刻的警觉。这是一种扭曲变形的现实主义,有点像哈哈镜,现象上是变形了;又有点像X光机,能透过复杂的表象,看到更本质的东西。因《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其创作方法号称“魔幻现实主义”,就是这种创作方法最杰出的代表。我国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擅长这种写法。

七、改写

习作例文39:

原题:

对照括号中的注释,阅读汉朝末年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十五(年龄)从军征,八十始得(才能)归。道(路上)逢乡里(同乡的)人:“家中有阿谁(还有谁)?”“遥望是君(你)家,松柏冢(坟墓)累累。”兔从狗窦(狗洞)入,雉(野鸡)从梁上飞。中庭(庭院中)生旅谷(野谷子),井上生旅葵(野菜)。舂(读‘冲’,把东西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读‘耕’,菜汤或糊状的食物。这两句的意思是‘把野谷子和野菜采收来做成饭和菜汤’)羹饭一时熟,不知贻(给)阿谁!出门东向(就是‘向东’)望,泪落沾我衣。

请以“回乡的老兵”为题,联系诗的内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这位老兵回乡寻找亲人的经过情况和情感变化。

回乡的老兵

扬中二实小六(2)班 赵之炫

2010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漫漫回乡路,我一个人步履维艰地走着。

终又重回这方土地,心头是掩饰不了的兴奋激动,又夹杂着忐忑不安。

六十五年,六十五年啦!当年十五岁的我,尚未成人就被抓去当兵,直到现在才能重返故乡。经历六十五年的腥风血雨,如今已到耄耋之年,谁能知道我这一生承受了多少痛苦?

我继续往前走。明明已经走不动,却还想着要快点儿,快点儿,快点儿!

天边,透出一丝泛白的痕迹。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候,可我已经挺过来了呀,我想要光明,想要日出的温暖呀!哪怕只是姐妹的一碗稀粥,哪怕只是乡亲的一句问候,也会使我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呀!

蜿蜒的乡道,突然出现了一个朦胧的身影。我心头一喜,细看,原来是一位老乡,虽然变化很大,我还是认出来了。同乡看着我却一片茫然。我赶忙问:“老乡!还记得我么?”他皱起眉头想了一会儿,半信半疑地问:“你莫非是六十多年前李家去当兵的?”“是呀!请问我家里还有谁呀?”我欣喜地问道。老乡叹了口气道:“唉——你不知道,在你走后不久,你父母因思念过度,就先后去世了……你两个姐妹被土匪抢走,因为反抗,也被杀了……看你家那边的坟墓,连个扫墓的人也没有啊……”

什么?我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只为见亲人一面,现在却只能站在坟前诉说我这些年来的不幸?

我强忍着悲痛,赶回家去。苍天哪,你为什么要如此对我?为什么不体谅我这一片赤子之心,为什么非要把我在人间的唯一希望也夺走呢?

推开家门,里面是满眼破败的景象。庭院里杂草丛生,屋里到处覆盖着蛛网,到处是童年破碎的回忆,我不禁一阵心痛,泪流满面。亲人哪,亲人!你们怎忍心都离我而去,抛下我一个人,孤独地留在这悲惨的人世间?

摘野菜,舂谷子,生火做饭。我茫然地做着这些事,脑子里一片空白。火烧得很旺,却温暖不了我的心,我要的是心与心之间没有距离的温度呀!而现在,几座矮矮的坟墓,却成了我与亲人间无法超越的距离。

饭做好了,我把饭端到坟前:“爹,娘,儿回来了,儿来看你们了!尝尝儿做的饭吧,还是热的呢……”我呜咽着,说不出话来了。

天边,夕阳已经沉落下去,天色开始昏暗了。阵阵冷风吹来,院内树梢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在风中颤抖,它也快要飘落下来了……

读题:

把古诗《十五从军征》改写成现代文,决不只是换一种语言的复述,更不是古文翻译,而是一种相当程度的再创作。改写时,要通过想象对原作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演绎和发挥,根据自己的叙述方式对情节和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特点。

首先要把握好原作的基调。改写者自己的情感体验要与原作的人物心理和意境氛围融为一体,通过“移情”实现主客观的一致。即以《十五从军征》而言,它写的是从战场归来的老兵,写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的见闻和心情。我们改写这样一首诗,就必须弄清有关的时代背景和战争性质,因为这与诗中老兵的精神状态大有关系,与我们的阅读感受也大有关系。只有把握住原作的基调,我们的改写才能符合原作的精神。

其次在想象描写中要注意合情合理。原作是诗,所以文字精简、思维跳跃,省去了许多过程和细节,我们改写主要是在细节的丰富上下功夫。而我们所描写的细节,无论是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还是人物言行描写或心理描写,都必须合情合理,与原作的基调和谐一致。如果不合情理,就会产生走调变味的感觉,损害读者对作品的体验、感受和共鸣。

最后是主要情节不能变动过大,如果将原作改得面目全非,那就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同。

读文:

赵之炫的改写,用第一人称,集中笔力细致地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语言流畅,且注意到情景交融,结尾的意境也很好,那即将飘落的最后一片树叶,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读生活:

前面我们说过,改写不能对原作的情节主干作过大的变动,一般主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而细节描写能否合情合理,就要看作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否有细致的观察,在广泛的阅读中能否有深入的感悟,在写作的实践中能否有准确的表达。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文中写道:“粘满泥土的脚趾从破旧不堪的布鞋中探出来,老兵望着鞋,不禁苦笑了一声”。这自然是合理的。再比如写到他走进当年母亲的住房,看见“桌子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灰,还有一把梳子,这把梳子是母亲平时常用的,已经掉了十几个齿。”这也可以。但文章在写老兵风尘仆仆往家赶时,却说:“他边走边踢着路上乱七八糟的小石子”,这恐怕就不大合情理了——此情此境中的一位八十岁老兵,为什么会像小孩子一样,边走边踢路边的小石子呢?

而在赵之炫的文章中,开头老兵出现的时候,竟是在“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时候”,读到这里,我们难免会有疑问,这八十岁的老兵,竟然是连夜摸黑在赶路吗?像这样的描写,作者也应当再斟酌一下,或者至少要有所交代,以消除读者的疑问。

八、故事新编

习作例文40:

原题:请看《翠鸟移巢》的故事:有一对翠鸟夫妻在树上做窝,生下一个可爱的孩子。翠鸟妈说:“我们住得太高了,万一孩子摔下去怎么办呀?”翠鸟爸说:“窝很结实,又有我们保护,怎么会摔下去呢?”可翠鸟妈还是不放心,翠鸟爸只好在低一点的地方重新做了一个窝。小翠鸟长出羽毛后,变得更加漂亮,翠鸟妈疼爱得不得了,又叫翠鸟爸把窝再做低一点。翠鸟爸说:“孩子马上就要学飞了,你怕什么呀!”可翠鸟妈还是不依,翠鸟爸只好在更低处又做了一个窝。搬家没两天,走过来一个高个子的人,一伸手就把小翠鸟抓走了。

现在,请你把这个故事改写一下。在你的故事里,是小翠鸟自己闹着要往高处搬家。翠鸟妈不放心,但小翠鸟却有自己的理由(什么理由请你编);翠鸟爸支持小翠鸟,也讲了自己的看法(什么看法请你编)。于是,翠鸟的家就往高处搬了两次。最后会是什么结果呢?(什么结果也请你编)。

请根据以上提示,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注意适当分段,把你编的故事具体完整地写出来,题目就叫:《翠鸟移巢》新编。

《翠鸟移巢》新编

句容崇明小学四(2)班 陈静娴

2010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从前,有一对翠鸟夫妻在树上做了窝,不久又生下一个可爱的孩子。翠鸟妈非常疼爱这孩子,把她当成小公主来对待,什么都依着她。

不久,小翠鸟长出了漂亮的羽毛,简直美若天仙,翠鸟妈更把她视为掌上明珠,捧着怕掉下去,含着怕化了。

可是小翠鸟一长大,就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可让翠鸟妈伤透了脑筋。这不,翠鸟窝又传来了吵闹声,只见小翠鸟用自己水灵灵的大眼睛看着翠鸟妈,撒娇地说:“亲爱的妈妈呀,你不觉得我们住得太矮了吗?这儿一点不好玩!既然您这么爱我,就把窝造高一点儿吧!”翠鸟妈看着发嗲的小翠鸟,忍住笑柔柔地说:“那可不行呀,宝贝!你这么贪玩,说不定会掉下去的,还是低一点儿安全。”小翠鸟见软磨不行,立马虎着脸说:“您要是不同意,我就自己跳下去!”翠鸟妈一听,吓得抱住小翠鸟说:“哎呀!我的宝贝!你可不要吓我,搬高了真的不安全啊!”小翠鸟见翠鸟妈软硬不吃,又一本正经地讲起道理来:“您看,我们住这么低,要是一个高个子的人来了,一把就能把我抓走,那才不安全呢!再说了,住这么低,我怎么学飞呀?不会飞,长大了怎么找食物?找不着食物,我还是得饿死呀!”正说着,翠鸟爸回来了,他很支持小翠鸟的想法,就对翠鸟妈说:“孩子她妈,我看是得把窝造高一点,让孩子早一点学会飞行,早一点自食其力,这的确是好事呀!”翠鸟妈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答应了。

窝搬高了以后,家里总算安静了几天。可好景不长,有一天,小翠鸟又闹起来:“妈妈、妈妈,我们把窝再造高一点儿吧,我想看一看蓝天,大地,可现在这么多树叶遮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再说,高一点才好学习飞行呀!”翠鸟妈这回坚决不答应,可翠鸟爸又说:“说得对,是该让孩子见见世面!”翠鸟妈拗不过父子俩,翠鸟窝终于搬到了大树的最高处。

小翠鸟,抬头望蓝天,俯首看大地,心情无比舒畅。忽然间,只听“嗖”的一声,怎么回事?原来是小翠鸟飞了出去。辽阔的天空中,只见一只美丽的翠鸟在自由自在地翱翔。她身披着阳光,欢乐地鸣叫着,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这真是“天高任鸟飞”呀!

读题:

《翠鸟移巢》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原文如下:“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筑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赛题不仅把它译成现代汉语,而且作了一些改变和发挥:通过翠鸟父母的不同态度和争论,有意突出了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的主题。这样一来,赛题就暗示了改写思路的方向和立意的范围。但接下来对改写的有关提示,又着意扩大改写再创作的空间。小翠鸟自己闹着要搬家,是把它也变成一个参与者,可以展现它的思想和性格;让意见不同的父母各抒己见,是为了进一步阐述两种爱孩子的方式;要求搬家两次,是为了扩充内容,结构上也多一点曲折和波澜;最后的结果也让同学们自己编,是为了增加变数,形成悬念,启发同学们散发式的形象思维。

在以上提示的基础上,再提出下列具体要求:一是要发挥想象,没有想象不可能写出新意。二是语言要生动有趣,不但要注意叙述语言的简洁,还要力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样说故事才能吸引人。三是要适当注意分段,这是因为内容丰富了,结构上更要做到层次清楚。四是规定了故事的标题为“《翠鸟移巢》新编”,突出一个“新”字,就是提醒同学们一定要与原作不同,要加强再创作的力度,写出自己的特色。

读文:

本文不仅故事情节与原作有很大不同,而且故事的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三个主要角色的语言都表现出各自的身份和特色,小作者还在文章的结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高任鸟飞”的壮丽图景,令人赏心悦目。

读生活:

古代寓言《翠鸟移巢》本身,已经涉及到爱子女的具体方式及其利弊的问题,而命题者在此基础上的加工,则进一步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家庭教育问题。对子女的培养,历来存在着两种做法:一种是无原则的溺爱,结果妨碍了孩子的自立自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养成孩子的不良思想和习惯,最终害了孩子;一种是为孩子计深远,寄希望于锻炼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习惯,最终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陈静娴的作文中,父亲的言行正反映了后一种观点,最终成就了孩子“天高任鸟飞”的理想,这就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