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纵横谈(14)
洪蒲生编著
鉴赏卷:同中看异
第一章:什么是“同中看异”
所谓“同中看异”,是指一种通过比较来学习作文的方法。既然要“看异”,为什么又要从“同中”去看呢?这道理很简单,因为同类的事物便于比较,容易看出高低。比如我们常说的“货比三家不吃亏”,那货当然应该是同一种,才能看出哪一家价廉物美;如果一个是板凳,一个是桌子,就不大好比了。
所以,为了“看异”,我们首先要“求同”。比如说,为了学习记叙文,我们首先要找许多记叙文来阅读;为了体会审题的方法,我们最好找几篇同题目的文章,来看它们各自如何解题;为了见识文章的不同构思,我们最好找几篇同题材的文章,来看它们各自如何立意;为了欣赏不同的写作方法,我们最好找几篇立意大体相同的文章,来看它们各有什么风格和特色;为了研究同一个作家的创作有什么变化和发展,我们就必须读他在不同时期的许多作品,来认真地加以比较研究。采取这样的学习方法,容易有较多的感悟和发现,效率比较高。
不仅如此,既然是同一类的文章,我们还必须掌握这一类文章写作的共同规律。比如记叙文,首先要知道它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写法,在这个基础上,才更容易发现同类文章的不同特点,领悟其各自的长短得失。从哲学上讲,“求同”就是要掌握事物的“同一性”,也就是“共性”,知道同一类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共同点;“求异”就是要掌握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了解它们的不同点,然后才能进行比较研究。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曾转引前苏联文学评论家惠列赛耶夫在《果戈里研究》中的一段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显豁些。’”
鲁迅在这里所介绍的,就是一种“同中看异”的比较学习法。
其实我们语文书中的那些课文,就是一些优秀的“完成了的作品”,就是在教我们“应该这样写”。问题是我们不能停留在朴素的阅读感受上,还必须深入地去研究为什么“应该这样写”,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我们进行这样的思考;而作文,就是在这些经验指导下的写作实践,这就是所谓“读写结合”。
至于“不应该那么写”,惠列赛耶夫认为“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那其实也就是要看作者怎样修改自己的作品,从中体会和学习写作的道理和经验。遗憾的是,此类优秀作品的修改过程,我们很少能见到,所见“大抵是全本干干净净,看不出苦心删改的痕迹来”。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多学习修改文章,多拿自己的成稿与原稿作比较,多拿老师的改笔与自己的原文作比较,多拿别人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作比较。
总而言之,“同中看异”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学习普遍规律的同时,更加注意同类作品的不同点,并加以对照研究,这就是“求异思维”。而作文最根本的道理,就是要灵活运用写作的普遍规律,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这也就是要求我们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学习,下面分类提供了八组习作,另有名家的优秀作品供大家赏鉴,而我的阅读感悟则供大家参考。
第二章:分类例文讲评及名篇赏析
一、观察与体验
习作例文41:
狗娃娃
句容华阳一小三(2)班 张 淼
2009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我最喜欢狗娃娃。一天,婆婆家的狗生了一只狗娃娃。我特别高兴,就叫爸爸带我去婆婆家。
一进门,我就叫婆婆带我去看狗娃娃。来到狗窝前,只见狗娃娃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黑而湿润的小鼻子底下有一个小嘴巴。它的毛色是洁白的,一点污渍也没有。它四肢无力,只能勉强地爬动。狗娃娃常常钻在狗妈妈的肚子底下,紧紧地咬住狗妈妈的奶头不肯放,半躺半跪着,只顾拼命地吮吸,边吃奶边享受着狗妈妈替它舔皮毛的那种舒坦。
两个星期后,我又去看狗娃娃。它的眼睛已经睁开了,从一条缝变成了一弯新月,虽然大了不少,但看上去迷迷蒙蒙的,大而无光。小狗的四肢也能站立了,在窝里走来走去。有时甚至好奇地走到窝外面,用鼻子东嗅嗅,西闻闻,好像对一切都感到奇怪。它的眼睛和耳朵也变得灵敏起来,看见外面有人来,或者听到什么声响,就赶紧缩回窝里,真好玩。
满月后的狗娃娃,就不再安于窝里的生活,它常常跑到窝外边去嬉戏,想去征服外面的世界了。一个皮球、一双拖鞋,都会是它的玩具。它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大了。有时,它会躲在外面的草丛里,让我们找不到它。躲累了,它会自己跑回家,趴在窝里,伸着舌头,全身颤动着喘气。
我给狗娃娃起了个名字叫“宝宝”,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它真是我的小宝贝!
习作例文42:
深夜,谁来呵护你?
扬中外国语学校初三(3)班 陆禺池
2009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天空,已如墨染。窗外的雨淅淅沥沥,有节奏地拍打着窗户。灯下的我,提起笔,却无心去完成那一堆习题,我的思绪完全被它所扰乱……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我家周围出现了一只白色的狗。那是一只没有主人的流浪狗,它每天都跟在别的狗后面跑,和别的狗一起吃东西。它很乖,从来不会乱叫,也不会跟在人的身后追逐。尽管这样,还是没有人要它,每家每户都在驱赶它,因为,长期的流浪让它变得很脏。
一天傍晚,天空中飘着雨。我撑着雨伞,和妈妈一起回到家。冬天的雨真的很冷,我不禁打了个寒噤。
刚放下伞,我就发现一团毛茸茸的东西蜷缩在墙角。我有些惊讶,定睛一看,果真是那只流浪狗。冰凉的大理石让他止不住地发抖。
“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妈妈也很诧异地说道。我悄悄地走向它。它蜷得更紧了,眼神中透着一丝凄凉、一丝悲伤,让我有一种想要收养它的欲望……我真的很想向妈妈提出这个要求,但想想考得一败涂地的期中考试,我——胆怯了。
吃晚饭的时候,我总想着门外的那只狗。我小心翼翼地对一向不喜欢养小动物的妈妈说:“妈妈,我们可以给它点吃的吗?”妈妈看了看我,面无表情地说了句“哦”。我听了,低着头继续吃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之情。
我一丢下碗,就开始给那只可怜的小狗准备晚饭。我夹了各种各样的菜,对于一直流浪的它来说,应该是很丰盛了。我把碗放到它跟前,蹲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它。显然,它真的是饿坏了,狼吞虎咽地吃着,完全忽略了旁边的我。
天已经完全黑了。雨,还在无休止地下着。冷飕飕的风一阵一阵地向我袭来,也覆盖着那只小狗。它真的很脏,本应洁白的毛已经泛黄,被雨水打湿后全身都粘着泥土。它的眼角有两条黑色的线,鼻子也破了,露着一块粉红。越看越觉得它可怜,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想要收养它的心情愈加迫切。我鼓足勇气向妈妈说明了我的意思,可妈妈一句斩钉截铁的“不行”,让我的希望完全破灭。
到了写作业的时间了,我怎样都不愿意将这可怜的小家伙独自留在这寒冷的雨夜。我再次央求妈妈收留它,还是无济于事。它站在门外,用一种似乎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我站在门内,无可奈何……“砰”的一声,门被重重地关上,阻断了我与它眼神的交流。
我站在阳台上,打开灯,想看看它将去哪里度过这寒冷的夜晚。谁知它竟然也在抬着头看我,还是那忧郁凄凉的眼神。我连忙关掉灯。是心虚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黑夜中的它是那样触目惊心。我立在雨中呆呆地看着,任雨水将自己打湿。过了很久,它才离开,它的背影,是那样地孤独无助,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雨中的你,怎能度过这漫漫的长夜?泪水从我的脸颊流过。我不知道你的归宿在哪里,而我想要关心你,呵护你,却又力不从心。可怜的小狗,在这凄凉的雨夜,谁来爱你?
后来,我再也没看到它。是流浪到了别处,还是,已经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我无从知晓。
细心观察 深入体验
观察,就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对写作来说,学会观察应该是第一步的要求,因为我们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的,没有信息,你怎么能感受、比较、鉴别乃至构思成文呢?所以,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他还要求我们:“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当然,我们对“观察”还应该作更广义的理解,这就是说,除了“观看”,还要“体察”,还要包括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它通道输入信息。这样,我们的观察就能更加全面深入。大家都记得张继的《枫桥夜泊》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的观察,除了看到“月落”、“江枫”和“渔火”,还有听到“乌啼”和“钟声”,还有感觉到“霜满天”的寒意,没有如此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就不可能创造出这种诗情浓郁的寒秋夜半、客船无眠的境界和气氛。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作家们都很强调体验生活,那就是要尽可能去亲身经历感悟,去调查研究,去获得第一手材料。所以说,观察和体验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观察是体验的开始,体验是观察的深入。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努力获得正确的感悟,是一切写作活动的基本功。关于这一点,我来说个故事。演员李婉芬有一次要表演夜里走泥泞不堪的水路,她于是做出东倒西歪老是要跌倒的样子。导演焦菊隐批评她演得像个醉鬼,因为她心里想的只是走这种路很容易滑倒,而实际上人在走这种路时,会特别小心地不让自己滑倒:看见有亮光的地方,经验告诉他那是水;暗的地方是地面,可以慢慢地踩上去,先站稳,再走下一步。这样演就对了。写作的道理也是如此,只有在观察和体验中认真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张淼写的是狗娃娃,这就比写一般的狗难,因为我们很少有观察狗娃娃的机会。张淼肯定是蹲在狗窝边上仔细观察过好久的,不然他怎么会写得如此准确而生动呢?他不但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狗娃娃的外形和神态,而且层次清晰地表现出它们从刚出生到两个星期到满月后的成长过程。比如眼睛,是从“眯成一条缝”到“变成了一弯新月”但“无光”,又到“变得灵敏起来”;比如走路,一开始“只能勉强地爬动”,后来“在窝里走来走去”,再后来就“跑到窝外边去嬉戏”了。张淼的观察中也包含着体验,比如他说:“(狗娃娃)用鼻子东嗅嗅西闻闻,好像对一切都感到奇怪”,这就是通过观察产生对狗娃娃心理的体验了。
至于已经初三的陆禺池,则不仅能突出观察对象的特征,进行符合环境气氛的渲染,更转而以描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为主了。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作者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生动表现出对一只流浪狗的怜悯,为情造文,令人动容。扩而大之,文章体现的正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也是当今大力提倡的动物保护精神。这样一来,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
名篇鉴赏(1)
海 燕
郑振铎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风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柔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鱼,为我们的船所掠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镖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阅读参考(1)
“意象”的出新
——读郑振铎的《海燕》
什么叫“意象”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就是“意境”,而“意境”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在我的理解,觉得可以这样解释:“意象”就是“形象”和“意蕴”的结合,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
唐宋诗词中经常写到燕子的形象。请看,杜甫:“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欧阳修:“双燕归来细雨中”;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孟浩然:“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戴叙伦:“燕子不归春事晚”;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看多了,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印象:写燕子一般都与春天联系;燕子喜欢与人为邻,使人感到亲近;燕子的飞行姿态轻盈、优美,其“燕嘴啄泥”和“燕尾点波”的动作更显可爱;所以,总体上燕子是一个大家喜爱的意象,包含了人们留恋春天、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们来看郑振铎的散文《海燕》。作者撷取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通过对海燕的描写,联系对家乡燕子的回忆,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这写的是形体。“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这写的是动作。虽然文字与古人不同,但意境差不多,还是传统的写法。但下面却有新意了:“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这五线谱式的景象古人自然写不出,因为那时没电线。
但下面还有更新鲜的。文章的后半段换了场景,作者从家乡到了几千里外的海上,意外地看到了正在心中想念的小燕子——这是海燕。“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尽管燕子的形体动作还是那样,但因为场景不同,给我们的印象却是如此地勇敢豪迈,所以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这可是作者的全新感受,也就是这篇散文的可贵之处了。郑振铎不仅创造了燕子的新意象,而且把海燕与家乡的燕子相联系,寄托了自己身在海外的思乡之情。“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这就是借物寓情,抒发了游子的家国之思。
说到这里,这个意象的内涵是否穷尽了呢?我看没有。这只能算“明摆着的”,而且在文中、文尾,作者是两次点明了的。他是从海燕回想家乡的燕子,现在我们反过来对比一下,又将如何呢?家乡的燕子温和可爱,恋家恋人;海上的燕子勇敢豪迈,自由自在。那么这种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呢?显然,海燕的精神是在大海的风浪中锻炼出来的。而当时的作者,不也正在走上这样一条勇敢者之路吗?你看,至少在我,就从燕子的崭新意象中,读出了这样的感悟。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有明的,有暗的,有作者主观上着意点明的,有意象客观上蕴涵在内的,还有读者从不同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到的。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是未必有什么标准答案的。
二、过程与细节
习作例文43:
自己动手
中山路小学六(3)班 符 悦
2006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老师在讲台上熟练地操作着,不一会儿,一个可爱的小熊手工编包出现在大家眼前。
看到老师的成功,我感到信心百倍,跃跃欲试,好像自己马上也要变成一个能工巧匠了。
可当材料发下来,布啊线啊摆了一桌的时候,我却感到傻眼了。这可怎么办呀?要知道,我平时对手工可是一窍不通,现在真不知从何做起。
还好,老师在上面开始再一次示范起来。我按照她的方法一步一步往下做,好不容易缝了七八针,那该死的线居然绞在了一起,刚刚有了一点成就感的我心情又跌到了谷底,恼火地把刚缝好的地方拆开。可谁知,这线越拆越乱,最后被我搞成了乱七八糟的一团。眼看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心急如焚,不知所措。
就在我万分焦急之时,老师向我走来。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准备接受一顿训斥。可是,却看见老师脸上绽开了一个甜美的笑容。老师亲切地说:“别急,让我们一起来做吧。”说着,便用她那灵巧的手拿起针线,手把手地教我做。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我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摸到了一点门路。
老师渐渐松开了手,微笑着走开了。
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针无数次穿进布料中,又无数次穿出来。为了赶上别人,我不由加快了速度。一针一线,针针线线,我急速地缝着。遇到困难和疑问,我不再下意识地想到放弃,因为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那个笑容,于是便冷静下来想一想,问题也就解决了。
针和线,在布料中欢快地穿行,像翻山越岭,像横渡江河……在我的努力下,鼻子和嘴巴出现在小熊的脸蛋上,就差两只耳朵了。
这时,许多人都已做好,有些人一窝蜂涌到我周围,津津有味地看我忙碌。加油,加油,就快成功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好了,穿针,抽线,打结,拉断,完工了。
我自豪地打量着我的作品:粉嘟嘟的脸蛋,小小的三瓣嘴,还有水灵灵的大眼睛……哈哈,我真爱死了我的熊包包!
习作例文44:
一件新鲜事
句容实验小学四(7)班 贡梓楠
2011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大家肯定都知道,“偷菜”是一种小孩子喜欢玩的电脑游戏,可是现在居然连大人也喜欢玩了。比如说,我的爸爸妈妈就是名不虚传的“偷菜”迷。别看他们一个是工作认真、乐于助人的爸爸,一个是善于思考的妈妈,在家里却经常吵吵闹闹。他们到底闹什么呢?原来闹的是谁偷菜赢了。有一天夜晚,爸爸妈妈小心翼翼地起来玩电脑,可是过了一会儿,男高音的爸爸和女高音的妈妈就一起喊道:“哇!我赢了!”这一下,就把我吵醒了。我气得使劲把门“砰”的一声关起来,他们这才意识到影响了我的睡眠,不敢出声了。
有一天,爸爸忽然神秘地对我说:“楠楠,我告诉你,明天早上五点我们去偷菜怎么样?”我没精打采地说:“我还要睡觉呢,我可不想到网上偷什么菜!”爸爸听了又神秘地一笑说:“不是上网偷,是真的到农民田里去偷,怎么样?”我一听就大叫起来:“喂!你想犯法呀!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你怎么能去偷呢!”我心想,老爸肯定是在跟我开玩笑,就再也不理他了。
谁知,到了第二天一早,爸爸和妈妈还真把我从床上拖起来,哄上车,然后就把车子开到了乡下,跑到爷爷的菜田里开始“偷菜”。这下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一面笑着,一面用手机拍下他们“偷菜”的情景,把妈妈都拍得不好意思了。
过了一会儿,爸爸看见爷爷朝菜地走过来,就抬起身来跟爷爷打招呼说:“爸爸,好久不见了!”
爷爷看看我们手里的大包小包,又看看菜田里一片狼藉的样子,笑着说:“要吃菜可以打电话叫我送,也不用自己跑过来拿呀!”妈妈也笑着说:“他呀,在网上‘偷菜’偷出瘾来了,非要拉着我们到你这儿来‘偷’!”爸爸听了,还老脸皮厚地说:“今天可真过瘾啊,你看这么多青菜、萝卜、黄瓜和茄子,够我们吃两个星期。”
我们把菜拿上车,跟爷爷说了再见,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写好过程 突出细节
这两篇都是记事的文章,作者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种文章首先要求把事情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写清楚,在写好过程的同时,还要写清楚其中的重要关节,这样才能避免叙事的空泛和一般化,才能写出自己的特色和新意。
符悦的文章,真实记叙了自己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缝制小熊包包的全过程。由于经历了自己动手的实践,她就有了比较深切的感受,因而能写好文章的重点部分,并能对缝制的细节和自己的心情进行具体的描写。特别在文章的最后三小节,她用“像翻山越岭,像横渡江河”来形容“针和线,在布料中欢快地穿行”,这比喻是多么新奇生动!她用一系列的短语叙述完工的过程,这节奏是多么地干净利索!而最后,她又连续使用叠词来表达自己喜悦兴奋的心情,真是精彩极了!
而在《一件新鲜事》中,层层剥笋的设疑解疑完全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第一层写父母热中于玩“偷菜”游戏,这一层的新鲜之处在于“居然连大人也喜欢玩”这种游戏。第二层写爸爸建议和作者一起去偷菜。注意,这里的偷菜没有引号了,有引号的是游戏,没引号可就违法了,所以作者认为爸爸是在开玩笑,但读者知道,文章在这里一定有“悬疑”待解。第三层,随着爸爸妈妈带着作者真的开始行动,悬疑也就解开了:原来是到爷爷家的田里去“偷菜”,请注意,这个“偷菜”又加上了引号,因为爷爷是自家人,所谓“偷菜”也就是去“拿菜”。第四层再写爷爷来了以后的对话,通过爷爷的嘴把“偷”改成“拿”,说明爸爸妈妈是把网上的游戏玩到了爷爷的菜地里。这样的文章,其选材就是名副其实的“新鲜”,而写法也很机智灵活,确实写出了新意。
名篇鉴赏(2)
最后的一天
许广平
今年的一整个夏天,正是鲁迅先生被病缠绕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光。许多爱护他的人,都为了这个消息着急。然而病状有些好起来了。在那个时候,他说出一个梦:他走出去,看见两旁埋伏着两个人,打算给他攻击。他想,你们要当着我生病的时候攻击我吗?不要紧,我身边还有匕首呢,投出去,掷在敌人身上。
病后不久,病更减轻了。一切恶的症候都逐渐消灭了。他可以稍稍散步些时,可以有力气拔出身边的匕首投向敌人——用笔端冲倒一切——还可以看看电影,生活生活。我们战胜死神。在讴歌,在欢愉。生的欣喜布在每一个朋友的心坎中,每一个惠临的爱护他的人的颜面上。
他仍然可以工作,和病前一样。他与我们同在一起奋斗,向一切恶势力。
直至十七日的上午,他还续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以前有《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似尚未发表。)一文的中段。(他没有料到这是最后的工作,他原稿压在桌子上,预备稍缓再执笔。)午后,他愿意出去散步,我因有些事在楼下,见他穿好了袍子下扶梯。那时外面正有些风,但他已决心外出,衣服穿好之后,是很难劝止的。不过我姑且难留他,我说:“衣服穿够了吗?”他探手摩摩,里面穿了绒线背心。说:“够了。”我又说:“车钱带了没有?”他理也不理就自己走去了。
回来天已不早了,随便谈谈,傍晚时建人先生也来了。精神甚好,谈至十一时,建人先生才走。
到十二时,我急急整理卧具。催促他,警告他,时候不早了。他靠在躺椅上,说:“我再抽一支烟,你先睡吧。”
等他到床上来,看看钟,已经一时了。二时他曾起来小解,人还好好的,再睡下,三时半,见他坐起来,我也坐起来。细察他呼吸有些异常,似气喘初发的样子。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兼之气喘更加厉害。他告诉我:“两点起来过就觉睡眠不好,做恶梦。”那时正在深夜,请医生是不方便的,而且这回气喘是第三次了,也不觉得比前两次厉害。为了减轻痛苦起见,我把自己购置在家里的“苏忽尔”气喘药拿出来看:说明书上肺病的也可以服,心脏性气喘也可以服。并且说明急病每隔一二时可连服三次,所以三点四十分,我给他服药一包。至五点四十分,服第三次药,但病态并不见减轻。
从三时半病势急变起,他就不能安寝,连斜靠休息也不可能。终夜屈曲着身子,双手抱腿而坐。那种苦状,我看了难过极了。在精神上虽然我分担他的病苦,但在肉体上,是他独自担受一切的磨难。他的心脏跳动得很快,咚咚的声响,我在旁边也听得十分清澈。那时天正在放亮,我见他拿左手按右手的脉门。跳得太快了,他是晓得的。
他叫我早上七点钟去托内山先生打电话请医生。我等到六点钟就匆匆的盥洗起来,六点半左右就预备去。他坐到写字桌前,要了纸笔,戴起眼镜预备写便条。我见他气喘太苦了,我要求不要写了,由我亲口托内山先生好了,他不答应。无论什么事他都不肯马虎的。就是在最困苦的关头,他也支撑起来,仍旧执笔,但是写不成字,勉强写起来,每个字改正又改正。写至中途,我又要求不要写了,其余的由我口说好了。他听了很不高兴,放下笔,叹一口气,又拿起笔来续写,许久才凑成了那条子。那最后执笔的可珍贵的遗墨,现时由他的最好的老友留作纪念了。
清晨书店还没有开门,走到内山先生的寓所前,先生已走出来了,匆匆的托了他打电话,我就急急地回家了。
不久内山先生也亲自到来,亲手给他药吃,并且替他按摩背脊很久。他告诉内山先生说苦得很,我们听了都非常难受。
须藤医生来了,给他注射。那时双足冰冷,医生命给他热水袋暖脚,再包裹起来。两手指甲发紫色大约是血压变态的缘故。我见医生很注意看他的手指,心想这回是很不平常而更严重了。但仍然坐在写字桌前椅子上。
后来换到躺椅上坐。八点多钟日报(十八日)到了。他问我:“报上有什么事体?”我说:“没有什么,只有《译文》的广告。”我知道他要晓得更多些,我又说:“你的翻译《死魂灵》登出来了,在头一篇上。《作家》和《中流》的广告还没有。”
我为什么提起《作家》和《中流》呢?这也是他的脾气。在往常,晚间撕日历时,如果有什么和他有关系的书出版时——但敌人骂他的文章,他倒不急于要看,——他就爱提起:“明天什么书的广告要出来了。”他怀着自己印好了一本好书出版时一样的欢情,熬至第二天早晨,等待报纸到手,就急急地披览。如果报纸到的迟些,或者报纸上没有照预定的登出广告,那么,他就失望。虚拟出种种变故,直至广告出来或刊物到手才放心。
当我告诉他《译文》广告出来了,《死魂灵》也登出了,别的也连带知道,我以为可以使他安心了。然而不!他说:“报纸把我,眼镜拿来。”我把那有广告的一张报给他,他一面喘息一面细看《译文》广告,看了好久才放下。原来他是在关心别人的文字,虽然在这样的苦恼状况底下,他还记挂着别人。这,我没有了解他,我不配崇仰他。这是他最后一次和文字接触,也是他最后一次和大众接触。那一颗可爱可敬的心呀!让他埋葬在大家的心之深处罢。
在躺椅上仍旧不能靠下来,我拿一张小桌子垫起枕头给他伏着,还是在那里喘息。医生又给他注射,但病状并不轻减,后来躺到床上了。
中午吃了大半杯牛奶,一直在那里喘息不止,见了医生似乎也在诉苦。
六点钟左右看护妇来了,给他注射和吸入酸素,氧气。
六点半钟我送牛奶给他,他说:“不要吃。”过了些时,他又问:“是不是牛奶来了?”我说:“来了。”他说:“给我吃一些。”饮了小半杯就不要了。其实是吃不下去,不过他恐怕太衰弱了支持不住,所以才勉强吃的。到此刻为止,我推测他还是希望好起来。他并不希望轻易放下他的奋斗力的。
晚饭后,内山先生通知我:(内山先生为他的病从早上忙至夜里,一天没有停止。)希望建人先生来。我说:“日里我问过他,要不要见见建人先生,他说不要。所以没有来。”内山先生说:“还是请他来好。”后来建人先生来了。
喘息一直使他苦恼,连说话也不方便。看护和我在旁照料,给他揩汗。腿以上不时的出汗,腿以下是冰冷的。用两个热水袋温他。每隔两小时注强心针,另外吸入氧气。
十二点那一次注射后,我怕看护熬一夜受不住,我叫她困一下,到两点钟注射时叫醒她。这时由我看护她,给他揩汗。不过汗有些粘冷,不像平常。揩他手,他就紧握我的手,而且好几次如此。陪在旁边,他就说:“时候不早了,你也可以睡了。”我说:“我不瞌睡。”为了使他满意,我就对面的斜靠在床脚上。好几次,他抬起头来看我,我也照样看他。有时我还陪笑的告诉他病似乎轻松些了。但他不说什么又躺下了。也许是这时他有什么预感吗?他没有说。我是没有想到问。后来连揩手汗时,他紧握我的手,我也没有勇气紧握回他了。我怕刺激他难过,我装做不知道。轻轻的放松他的手,给他盖好棉被。后来回想:我不知道,应不应该也紧握他的手,甚至紧紧的拥抱住他。在死神的手里把我敬爱的人夺回来。如今是迟了!死神奏凯歌了。我那追不回的后悔呀。
从十二时至四时,中间饮过三次茶,起来解一次小手,人似乎有些烦躁,有好多次推开棉被。我们怕他受冷,连忙盖好。他一刻又推开,看护没法子,大约告诉他心脏十分贫弱,不可乱动,他往后就不大推开了。
五时,喘息看来似乎减轻,然而看护妇不等到六时就又给他注射,心想情形必不大好。同时她叫我托人请医生,那时内山先生的店员终夜在客室守侯,(内山先生和他的店员,这回是全体动员,营救鲁迅先生的急病的。)我匆匆嘱托他,建人先生也到楼上,看见他已头稍朝内,呼吸轻微了。连打了几针也不见好转。
他们要我呼唤他,我千呼百唤也不见他应一声。天是那么黑暗,黎明之前的乌黑呀,把他卷走了。黑暗是那么大的力量,连战斗了几十年的他也抵抗不住。医生说:过了这一夜,再过了明天,没有危险了。他就来不及等待到明天,那光明的白昼呀。而黑夜,那可诅咒的黑夜,我现在天天睁着眼睛瞪它,我将诅咒它直至我的末日来临。
(十一月五日,记于先生死后的二星期又四天。)
阅读参考(2)
“一天”折射“一生”
——读许广平的《最后的一天》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两个多星期后,许广平痛定思痛,写下了一篇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文章——《最后的一天》。
说这篇文章具有特殊意义,一是因为作者的身份特殊,作为陪伴鲁迅走完人生历程的爱人,只有她才能如此详尽地向世人介绍鲁迅最后一天的情况,为鲁迅研究提供极其宝贵的权威见证;二是因为文章立意高远,情感深挚,语言质朴,描写细腻,且极具个人特色,堪称记实文学的典范之作。
由于写的是一位伟大人物的离世,题材本身极具新闻价值,日后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史料,所以作者必须特别注重记事的真实和准确;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使客观、冷静成为文章的基调;同时要把必要的议论提炼到最简,并与叙述结合起来。而许广平正是用这种以叙事为主,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熔于一炉的写法,生动地勾勒出鲁迅至死不变的战士形象,反映出他坚韧的意志和崇高的品格,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这最后的一天,也正是鲁迅战斗一生的光辉折射。
内容决定形式,这样的文章自然要用第一人称来记叙,把所有的情节和细节都通过“我”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亲身体验来传达给读者。对于自己活动范围以外无从感知的事情,则一概不写,以保证全部内容的真实可信和确凿无疑。
关于鲁迅病情的发展和救治的经过,作者作了尽可能具体详尽的记录。从18日夜3时半病势转急,到19日晨5时许去世,按时间顺序介绍几时服药,几时打针,如何请医,如何看护,可谓不厌其烦。这看似“流水帐”般的琐碎,对于一位备受人民崇敬爱戴的伟人去世这样重要的题材来说,绝对是一个必要的见证和交代。
在写清事件过程的基础上,还要写好重要的细节。本文突显了三个细节。第一是鲁迅坚持给内山先生写便条的情景:“……坐到写字桌前……气喘太苦了……勉强写起来,每个字改正又改正……我又要求不要写了……他听了很不高兴,放下笔,叹一口气,又拿起笔来续写,许久才凑成了那条子。”第二是日报到了后,鲁迅如何关心《死魂灵》的翻译和有关的广告,如何仍不放心,要过报纸“一面喘息一面细看……看了好久才放下”。这两个细节,充分表现了鲁迅对朋友、对工作的真诚认真和一丝不苟。而第三个细节则描写了鲁迅夫妇间深情的关怀和最后的诀别:“我看护他,给他揩汗。不过汗有些粘冷,不像平常。揩他手,他就紧握我的手,而且好几次如此。陪在旁边,他就说:‘时候不早了,你也可以睡了。’我说:‘我不瞌睡。’为了使他满意,我就对面的斜靠在床脚上。好几次,他抬起头来看我,我也照样看他……”这里的细节描写,包括下面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迸发,是典型的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是一段浸透泪水的文字,感人至深。
除了写好这最后一天的事实本身,作者还在文章开头,特别写了鲁迅先生叙述在病中的一个梦:有两个人埋伏在路边打算攻击他,他想,我身边还有匕首呢,投出去,掷在敌人身上。正是这个梦,把鲁迅的最后一天与他整个的一生联系起来,使我们想起他在1936年9月5日——离逝世仅一个多月——所写的杂文《死》中的一段话:“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此语表现了他与旧社会彻底决绝的心情,正是鲁迅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和最突出的表现。他之所以要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之所以要坚持工作到最后时刻,之所以如此难舍对爱人和朋友的深情,就是为了与黑暗势力继续作韧性的战斗,始终憧憬着新社会来临的曙光。
然而先生终于“来不及等待到明天”,许广平的满腔悲愤也在文章结尾时迸发出来:“黑夜,那可诅咒的黑夜,我现在天天睁着眼睛瞪它,我将诅咒它直至我的末日来临。”
(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