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纵横谈(16)

洪蒲生编著


五、审美与修辞

习作例文49:

校园晨曲

丹徒石桥中学初三(3)班 张跃华

2000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清晨的校园被一层如烟的晨雾笼罩着。在飘渺的晨雾中,校园的身影忽隐忽现。鸟儿们用自己清脆、婉转的歌喉唱起了动听的晨曲,唤醒了沉睡的校园。“叮叮当当”的响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小懒虫”们争先恐后地跑入弥漫的雾中,他们跳着、叫着,显示着青春活力。风像刀割般刮到脸上,但他们仍然嘻嘻哈哈地笑着,这一串串笑声,夹杂着跑步声、叮当声,突破了晨雾的包围,回荡在校园的上空。

水池边,自来水哗啦啦唱起欢快的歌,一股股水流倾泻的声音不断地响着。鸟儿们更加欢快,“叽叽喳喳”地也来凑热闹。水池边的洗漱声连续不断,还有洗衣服的声响夹杂其中。清晨的校园热闹起来了。一个个活跃的身影不断走进校园,自行车“叮铃铃”的响声不绝于耳,校园的门口也热闹起来了。

晨雾像撩人的面纱久久不愿散去。操场上,教练员的哨声一声声是那样清脆,随着那跳动的音符,人们的心情更加欢快。远处,“一二一”的口令喊得坚定有力,在铿锵的节奏中,广播室播放的音乐,伴随着杂沓的脚步声达到了高潮。人们的欢声笑语更加响亮,步伐变得整齐一致。操场两旁,满树苍翠的叶片在晨风中索索地私语,好像也被这欢快的气氛感染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人们早就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像波涛汹涌的长江黄河滚滚东流,使人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名句!

到了升国旗的时候,庄严的国歌声随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在操场上回荡,风儿吹拂着同学们胸前的红领巾,每个人都是庄重严肃的表情,校园显得更加宁静,飘扬的五星红旗显得更加鲜艳。

校园晨曲,美不胜收。

习作例文50:

线

句容中学高三(5)班 张娇琳

2007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你撑着伞走过,像一个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窄窄潮湿的泥石板上,响着你有韵的步子。水气氤氲中,你俨然成了一位素色旗袍、婀娜多姿的江南绣娘。倚靠着被岁月侵蚀的斑驳墙壁,看年华在阳光的缝隙里倾泻下来,而手中的线,不停地,不停地,绣个精细。

绣娘手中的线,绣出了精致的图案。针脚细密,色彩繁复而不杂乱,如唐三彩鲜艳而又和谐。画面上停驻的是一只振翅欲飞、光彩四射的蝴蝶,是汀蓝芳草的幽静,是“双双金鹧鸪”的祈愿。那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苏绣,针针线线,绣出了你对江南风景的倾心。远望,那亭台楼阁,回环往复,曲径通幽;那杂花生树,芳草鲜美,江水绿如蓝,全都是江南这幅大苏绣上令人心旌摇荡的针脚。弹一曲《梦江南》,绣娘优雅地飞针走线,穿起了江南如画的美景。

下雨了。江南三月的细雨染湿了绣娘的发稍。这朦朦烟雨,也潮湿了她的心情。如线般飘摇的雨丝,轻轻汇入泥土。愁肠百结,郁积缠绵,江南的诗情由此酝酿。看晏几道独立高楼,沉沉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看温庭筠听雨伤怀,怅然曰:“一叶叶,一声声,点滴到天明”。看贺方回倚靠记忆的画屏,低唱“梅子黄时雨”。这江南三月的春雨啊,如线般穿起江南的诗情。绣娘忧伤的侧脸,泄露着她隐秘的心结,也许是良人罢远征的苦候,也许是孤寂惆怅的伤春情怀。“咿咿……呀……”,是谁在婉转低回地唱着昆曲,是如此地情意绵绵,如丝般在迷朦的雾气中飘拂,唱不尽杜丽娘的柔情,也唱不尽江南的妩媚。

绣娘神态依旧惘然,她撑起那把传统的油纸伞,娉婷地,穿过密密的雨丝,去寻找江南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她伫立在一座小桥边,凝思。河水潺潺流淌。这小河,不知流了几千年几万年了。它和千万条河流一起,如线般穿越江南的躯体,是江南血脉的涌动。远处,低沉的钟声传来。暮鼓晨钟,黄昏菩提,绣娘的心里有了超越红尘的飞升。历史的胶片上,没有隐没文天祥乘舟去江南贡院赶考的打橹声,没有淡化苏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民情怀,没有折减徐文长狂放不羁的气节。江南的骨子里,穿过的不只是柔美的花针细线;支起这江南骨架的,还有那江南特有的风骨豪情,是用书写治国方略的如椽大笔,用志士的澎湃热血,在江南滚滚的历史河流中,如钢针铁线般有力地穿过。

想至此,绣娘释然。远方湿润的空气吹拂过来,绣娘的衣裙在春风中飘动……啊!这真是一幅最美的江南胜景图。

着意审美 致力修辞

人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那么,为什么有人能发现,有人却不能呢?这就是审美能力的问题了。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具有感知美这种特殊的能力,能够发现、理解和评价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比如发现周围事物在形式、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在思想行为方面的美与丑,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作出满意与否、喜爱与否的评价等等。对美的感知是敏锐还是迟钝,是肤浅还是深刻,是低俗还是高雅,反映了一个人审美能力的水准。审美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而学习写作,就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提升我们的欣赏品位。

比如张跃华写《校园晨曲》,他就能从校园早晨似乎杂乱无章的声响中,听出生气勃勃的青春活力,并能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把这些声响演绎成一支优美的“校园晨曲”。文章的开头像一个引子,写校园从晨雾中醒来,生活的音响从无到有,鸟鸣声,洗漱声,跑步声,欢笑声,零零散散,从少到多,标志着新一天学习生活的开始。第二节,随着音响从弱到强,作者开始了有重点的分别描写:水池边的洗漱声,欢乐的鸟鸣声,校门口走读生的自行车铃声,组合成一个热闹的乐章。到了第三节,则集中在早锻炼的声响中显示出铿锵有力的节奏,主要表现一种上下的律动;而第四节,却重点描写琅琅书声的连绵不断,“像波涛汹涌的长江黄河滚滚东流”。第五节,作者又让所有的声响静音,只突出升旗仪式中的国歌声。此时,在宁静校园的衬托下,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同学们心中也升起了一种庄严。纵观全文:真可谓“写声响充满情感,看似杂乱实有章;以静音突出重点,此时无声胜有声。”

“线”这个题目,为作者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在线的那一头,思维可以像风筝一样在浩荡的春风中自由翱翔,这就叫“发散”;但在线的这一头,还得紧紧捏在作者的手里不放松,这就是思维的根,又叫“凝聚”。“发散”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想开去”,想到的东西可以多多益善;“凝聚”就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忘记思维的出发点,随时可以“收回来”。想不开去,作文就缺乏内容,就枯瘦单薄,就直奔主题,就只好说几句套话;收不回来,作文就如同风筝断线,就思维无根,就意多乱文,甚至说一大堆废话。作文要敢于放开去,也要善于收回来。

张娇琳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放飞她的形象思维,并时时联系着与“线”有关的意象:她看到苏州绣娘在优雅地飞针走线,触到烟雨朦胧中飘飘摇摇的雨丝,听到婉转低回的昆曲在雨雾中如丝般飘拂;她还看到江南纵横的河道组成密集的水网,想到历史上大批志士仁人涌动的血脉,听到记忆深处文天祥乘舟去江南贡院赶考的打橹声……于是她读懂了江南人的绵里藏针,他们就用这刚柔相济的经纬织造光辉的历史篇章。

名篇鉴赏(5)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岩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岩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着那面,居然觉得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撷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迭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温州作

阅读参考(5)

从“美景”到“美文”

——读朱自清的《绿》

读朱自清的《绿》,我们不能不惊讶于文章的修辞之美。

为了突出文章主体的繁笔,他把开头和结尾的文字压缩到了最简。首先,他直截了当地点明本文的中心是“绿”,一句废话也不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然,第一次到仙岩,他并没有特别注意到梅雨潭的“绿”,所以才有这第二次的“惊诧”,所以要把它作为描写的重点。而在结尾同样用这句话与开头呼应时,作者特意加上了“不禁”这个词:“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所谓“不禁”,即“情不自禁”;而这“情”,就是作者对梅雨潭之“绿”的无限爱意,已经在文章的主体部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不过,文章第二节并没有马上写“绿”,而是先介绍梅雨瀑,因为它是梅雨潭的成因,也是梅雨潭之绿的来源。这在写作方法上叫做“宕开一笔”,为描写梅雨潭作一个必要的交代,也是为突出文章的重点先行蓄势和铺垫。这样写,既与实际的游览行程一致,也使文章的节奏有所变化,使读者对文章的重点部分产生更大的期待。

现在,就让我们读着作者精美的文字,一起来欣赏这梅雨潭之“绿”吧:“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不仅写出了水波的荡漾,也反映出先生激动的心情。接着,先生就用了好几个比喻,来形容这潭水的“绿”:“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写它的形状和大小;“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写它的质感和美感;“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写它的情态;“像涂了‘明油’一般”,写它的光泽;“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写想象中的触感;“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写它的透明度。如此一连串的比喻,在修辞上叫“连喻”、“博喻”、或者“排喻”,离开精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是写不出来的。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并不是用“它”,而是用“她”来指代“绿”,而上面的几个比喻都与人有关,先生分明是把“绿”当作人来写,当作美丽的少妇和纯情的少女,这又是修辞上的“拟人”,其中寄托着更亲切的情意。

接着,先生又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他说,与梅雨潭的绿相比,什刹海的绿杨“太淡了”,虎跑寺的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一句话,只有这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最合先生的心意,增一分减一分都不行,可见先生对梅雨潭绿色的喜爱,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于是,下面的人称忽然从“她”转变为“你”,先生情不自禁地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对这“醉人的绿”抒发激情了:他要将一潭绿水裁成衣带,化作那轻盈舞女的“临风飘举”;他要舀一勺绿水当作眼睛,化作那善歌盲妹的“明眸善睐”。他这些联翩而至的想象是多么美,又多么善啊!而这善与美,又都缘自梅雨潭的真,从而实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先生最终把这一潭绿水比作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且“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还给她起了个极美的名字叫做“女儿绿”。至此,先生对梅雨潭之绿的赞美已经臻于极致。

梅雨潭的美当然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客观的美也需要人来发现,需要人来赏鉴,需要人来表达,需要人来再创造。朱自清不仅对美的感觉极其敏锐,不仅能无微不至地体验美,不仅能用高度的修辞技巧来表达这种美,而且能注入主观的善意和温情,使自然美与心灵美和谐统一,升华为高尚的艺术美,从而造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

六、讽刺与幽默

习作例文51:

假如我是校长

句容实验小学六(5)班 杨鹏飞

1998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假如我是校长的话,那可就美多啦!我要按照我的意志来管理学校,使学校变成我们的天堂,整天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我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取消所有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哦,对了,还要将语文、数学这两门课减少到一个星期一节;考试嘛……也都给免了吧!每天再开一节自由活动课和一节电脑课。电脑只玩电脑游戏,那些个什么“老狗”(LOGO)语言啦、“捂鼻”(五笔)字形啦,统统的不学,要让大伙儿玩个够!我还要把那些爱教训学生的老师统统辞退,我最讨厌一本正经教训人的老师啦!

瞧!我这三把火一烧,把学生都给乐坏了。现在呀,他们简直把我当上帝一样看待啦!听,有些学生正在赞美我呢:

“喂!李明,现在教我们班的那位杨校长,真是一位菩萨心肠的大好人呀!”

“可不是吗!他对我们太好啦!既不逼迫我们做功课,又不限制我们玩,天天都打电脑游戏,通关的还发奖品哩。这种好人,到哪儿去找呀!”

这些话传到我的耳朵里,可把我乐坏了。这么讨喜的学生,我怎能不奖励呢!于是,我奖给他们每人一张最新版的游戏软件卡,再来几块特大型德芙巧克力。从此,校园里更充满了赞扬我丰功伟绩的声音,我的“经验”名闻遐迩,我的“事迹”广为流传。一时间,我成了声名远扬的“教育家”。

但是,正在我得意洋洋,沾沾自喜的时候,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我头上。

“什么?师生素质大检查!我怎么不知道呀!你这个教务主任太不负责了吧!嗯?”

“校长!我……这……不是……”

“够了!我不想听,你给我出去!”

“咚咚咚!”有人敲门。

“进来!”

“校……校长,不好啦!”

“什么!你说什么?”我大惊。

“检……检查……团来了!”

“啊?”我眼角的肌肉抽动着,“快去!你们快去拦住那个……”

“哎呀!”门开了,进了几个戴眼镜的领导:“您就是杨校长吧?久仰!久仰!听说你们学校是‘欢乐校园’呀!今天,我们特地来学习啦。怎么?不欢迎?”

“啊?啊!欢迎!热……热烈欢迎!”我语无伦次地说。

“怎么了?”

“没……没什么!”我虚汗直冒。

“好,先搞一次检测吧。”

结果出来了,一张张的“鸭蛋”试卷把大家都看呆了……

“校长!有好多学生家长来找您,说是要找您……”

“找我‘算帐’,对吧?”我平静下来了,准备直面后果。

家长的叫骂声淹没了校园……

天堂成了地狱,名人成了罪人,我的“娱乐型教育”宣告完蛋。

习作例文52:

得寸进尺

镇江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 黄 忆

2007年“增华阁”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我是一只苍蝇,一只无忧无虑的苍蝇。我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角落,专爱与垃圾为伍,一年四季闻着那香香的臭味。有人认为苍蝇就该在自己的领地安安分分地过日子,因为外面的危险往往会使我们丧命。可是我却不愿意永远在这小小的角落里虚度光阴,这里没有丰富的食品,更没有美味的滋补品,只有那些被人丢弃的剩饭和烂菜叶子。我有点营养不良,长得又小又瘦。所以我总想出去闯一闯。

正在不知该往何处去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位苍蝇老兄。他长得肥头大耳,满面油光,说最近在一个基层干部家开伙,油水不少。我怎能放过这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于是硬缠着他带我一起去。

我跟着这位老兄从一扇未关紧的小窗户里小心翼翼地飞进去,看到的是一户普通的套房。我落脚在一个小小的垃圾桶里,发现里面的食物果然很丰富,油水的确不少。我在这里待了半个月,也养得油光满面,肥头大耳,心里十分满足,在同伴面前腰杆子也直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正当我志得意满之时,忽然又看到了一只令我惊叹不已的苍蝇。他不仅肥头大耳,红光满面,而且浑身上下仿佛抹了一层油,在太阳底下就连翅膀也泛着一层金属的光泽。他的富态令我的欲望继续膨胀,我开始向往更多的享受,便赶紧尾随那只苍蝇,寻找新的落脚点。

我随着那只苍蝇飞到一个很大的垃圾箱边,发现里面全是吃剩下的大鱼大肉,还有不少难得一见的滋补品。我心里一阵狂喜,不禁庆幸自己得寸进尺的决定。在这里饱餐一顿之后,我们飞进了垃圾箱不远处的一幢高级住宅,发现里面住的是一位高官。在这里的生活可真是令人陶醉啊!豪华的装修,精美的食物,使我觉得来到了人间天堂。没过多久,我也变得满身油光闪亮啦!

可就是那胖胖的女主人非常令人讨厌,她一看见我的踪影,就拿个苍蝇拍子来追赶我。我拼命变换着路线飞来飞去,可在一片雪白的墙壁上实在找不到落脚之地。最后我发现墙上挂着一面锦旗,锦旗上有四个黄色的大字是“廉政标兵”。我觉得在那片大红的底色中可以隐藏,就停在那锦旗上了。谁知这脑满肠肥的女人竟能明察秋毫,狠狠一拍子,就把我打烂了。在临终前,我知道自己是死于“得寸进尺”的欲望膨胀,倒也怪不得别人;但让我死在这个跟我差不多的女人之手,还让我死在这所谓的“廉政标兵”的锦旗上,实在令我心有不甘,死不瞑目!

讽刺幽默 意味深长

关于讽刺和幽默,好像很难有一个简单准确的定义。《辞海》上说:幽默就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讽刺就是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进步的、革命的作家应用这种表现手法揭露生活中消极落后以至腐朽反动的事物,突出它的矛盾所在或可笑之处,使其无可隐蔽;但对待人民内部缺点的讽刺与对待敌人的讽刺应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现代汉语词典》则说:讽刺就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于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幽默就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在这两种解释中,我比较赞成《现代汉语词典》的,它着重对词语的内涵作一个大致的界定,而不去划定词语运用的范围和对象。《辞海》则对后者特别作了一些说明,比如讽刺用于对敌和对人民“应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比如幽默一定是“在善意的微笑”中云云。但在实际运用中,讽刺既然是“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它当然既可对敌又可对人民内部,那么具体说来,怎样才叫“态度完全不同”呢?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很容易把内部讽刺上升为立场问题的。同样的道理,揭露“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的幽默,难道不可以对付敌人吗?我看只能这样说,讽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于对敌多一点;现在用于人民内部就比较多了。至于讽刺者的态度是否正确,那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至于幽默,也只是用于内部乃至自嘲多一点而已,并非就不能用于对敌。

杨鹏飞的《假如我是校长》,就是一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文章。小作者以一种自嘲的笔调,夸张地描写了一次假想的经历,把一个“学习不能光图轻松好玩”的严肃道理,通过一个充满幽默感的小故事表现出来。幽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有时也是一种委婉含蓄的批评和讽刺,但是它使人乐于接受,既能愉悦读者,又给人以启迪。怎样才能具备善于幽默的本领呢?这需要我们有从容的心态,丰富的知识和机智的联想,当然,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比如杨鹏飞说:“电脑只玩电脑游戏。那些什么‘老狗’(LOGO)语言啦!‘捂鼻’(五笔)字形啦!统统的不学!”这里既有英文的谐音,又有中文的谐音,甚至把当年日本鬼子说中国话的滑稽都用进来了,读起来当然有趣啦!只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忽然改变了叙述方式,变成以对话为主,使人感到前后不协调,这是一个小小的缺点。

如果说《假如我是校长》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幽默,那么《得寸进尺》就是一种火辣辣的讽刺了。黄忆通过一只苍蝇的经历,生动揭示了私欲膨胀者得寸进尺的下场,但这只是一条线;与此同时呈现的,是从一个基层干部家到一个高官家的另一条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就使苍蝇成为贪官污吏的隐喻。尤其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苍蝇最后竟死在“廉政标兵”的锦旗上。如此尖锐的讽刺文章,也许就会引起这样的质问:“难道我们的干部都是贪官污吏吗?”但实际上,作者也并没说所有当官的尽皆如此。所以,牵涉到讽刺的态度立场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

名篇鉴赏(6)

口中剿匪记

丰子恺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因为我口中所剩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祟,使我受苦不浅。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肃清,从此可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这比喻非常确切,所以我要这样说。

把我的十七颗牙齿,比方一群匪,再像没有了。不过这匪不是普通所谓“匪”,而是官匪,即贪官污吏。何以言之?因为普通所谓“匪”,是当局明令通缉的,或地方合力严防的,直称为“匪”。而我的牙齿则不然:它们虽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缉它们,严防它们,反而袒护它们。我天天洗刷它们;我留心保养它们;吃食物的时候我让它们先尝;说话的时候我委屈地迁就它们;我决心不敢冒犯它们。我如此爱护它们,所以我口中这群匪,不是普通所谓“匪”。

怎见得像官匪,即贪官污吏呢?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戴的。但他们竟不尽责任,而贪赃枉法,作恶为非,以危害国家,蹂躏人民。我的十七颗牙,正同这批人物一样。它们原是我亲生的,从小在我口中长大起来的。它们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与我痛痒相关的。它们是我吸取营养的第一道关口。它们替我研磨食物,送到我的胃里去营养我全身。它们站在我的言论机关的要路上,帮助我发表意见。它们真是我的忠仆,我的护卫。讵料它们居心不良,渐渐变坏。起初,有时还替我服务,为我造福,而有时对我虐害,使我苦痛。到后来它们作恶太多,个个变坏,歪斜偏侧,吊儿郎当,根本没有替我服务、为我造福的能力,而一味对我贼害,使我奇痒,使我大痛,使我不能吸烟,使我不得喝酒,使我不能作画,使我不能作文,使我不得说话,使我不得安眠。这种苦头是谁给我吃的?便是我亲生的,本当替我服务,为我造福的牙齿!因此,我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在这帮贪官污吏的苛政之下,我茹苦含辛,已经隐忍了近十年了!不但隐忍,还要不断地买黑人牙膏、消治龙牙膏来孝敬它们呢!

我以前反对拔牙,一则怕痛,二则我认为此事违背天命,不近人情。现在回想,我那时真有文王之至德,宁可让商纣方命虐民,而不肯加以诛戮。直到最近,我受了易昭雪牙医师的一次劝告,文王忽然变了武王,毅然决然地兴兵伐纣,代天行道了。而且这一次革命,顺利进行,迅速成功。武王伐纣要“血流漂杵”,而我的口中剿匪,不见血光,不觉苦痛,比武王高明得多呢。

饮水思源,我得感谢许钦文先生。秋初有一天,他来看我,他满口金牙,欣然地对我说:“我认识一位牙医生,就是易昭雪。我劝你也去请教一下。”那时我还有文王之德,不忍诛暴。便反问他:“装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他说:“夫妻从此不讨相骂了。”我不胜赞叹。并非羡慕夫妻不相骂,却是佩服许先生说话的幽默。幽默的功用真伟大,后来有一天,我居然自动地走进易医师的诊所里去,躺在他的椅子上了。经过他的检查和忠告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口中的国土内,养了一大批官匪,若不把这批人物杀光,国家永远不得太平,民生永远不得幸福。我就下决心,马上任命易医师为口中剿匪总司令,次日立即向口中进攻。攻了十一天,连根拔起,满门抄斩,全部贪官,从此肃清。我方不伤一兵一卒,全无苦痛,顺利成功。于是我再托易医师另行物色一批人才来。要个个方正,个个干练,个个为国效劳,为民服务。我口中的国土,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了。

一九四七年冬于杭州

阅读参考(6)

奇文巧寄怒骂情

——读丰子恺的《口中剿匪记》

丰子恺先生是画家兼作家,他的画与文都充满了幽默感,令读者感到愉悦而又回味悠长。读了他的《口中剿匪记》,不但惊叹其比喻出奇,而且佩服其解析在理,真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妙文。

首先这标题,就会激起你强烈的阅读兴趣。土匪尽人皆知,都是藏身在深山密林中,害人于月黑风高时,现在怎么到了“口中”呢?而这口中之“匪”,又如何才能剿灭呢?

标题出奇,作者却并不卖关子。文章一开头,就直截了当交了底:“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作者知道,出奇兵还得战场上见分晓,标题好还要善行文,方能引起读者共鸣,尽显构思之妙。

于是,作者就开始为我们一一妙解。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把口中剩下来的17颗牙齿比喻成匪呢?是因为它们“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祟,使我受苦不浅”,所以恨之如匪。我想,读者中凡曾身受牙疼之苦的人,马上就会油然而生同病相怜之情。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它们不是普通的匪,而是官匪,即贪官污吏呢?根据作者的条分缕析,我把它归纳出三层意思。第一层说它们原本不是“匪”,所以“它们虽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缉它们,严防它们,反而袒护它们”,且不停地“保养”、“迁就”、“爱护”它们。第二层说它们本是“官”,因为“它们原是我亲生”的,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是“我的忠仆”,“我的护卫”,这不是正如“政府任命”、“人民推戴”的“官”一样吗?第三层说它们竟然变成了“官匪”。因为“它们居心不良,渐渐变坏”,“歪斜偏侧,吊儿郎当”,“使我奇痒,使我大痛”,使我不能“吸烟”、“喝酒”、“作画”、“作文”、“说话”、“安眠”,作者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句,说明这些“官”已经变成比一般的“匪”更坏的“官匪”了。至此,作者是集中力量解析了题目中的“匪”字,道理说得透彻,令人信服。

第三个问题是,我对这“官匪”的态度。这一部分写了自己从“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到听从劝告,决心剿匪,终于大功告成、大快人心的过程,把自己的感情变化表现得丝丝入扣。同时在写法上还有两个特点。一是用真人实事使内容更加生活化:许钦文先生劝解的幽默风趣,令作者恍然大悟;易昭雪医师剿匪的杀伐决断,使作者如沐春风。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二是用历史典故使思考更具深度:对于“危害国家”、“蹂躏人民”的贪官污吏,仅靠“文王之至德”是不能感化他们的;必须学武王“兴兵伐纣,代天行道“,民生才能幸福。而要“天下从此太平”,则还须“另行物色一批人才来。要个个方正,个个干练,个个为国效劳,为民服务。”这在文中的比喻,就是许钦文先生那“拒腐蚀”的金牙了。

全文通篇在讲病牙、拔牙的事,又处处关联着反对贪官污吏,语义双关,寓严肃主题于谈笑戏说之中,实在是一篇尖锐泼辣的好文章。此文写于194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的年代,当时的官僚机构已经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就好比那17颗牙齿,已经全部坏光,只能用“武王伐纣”的办法,来一次摧枯拉朽的扫荡了。

(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