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纵横谈(18)
洪蒲生编著
回顾卷:古为今用
第一章: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人类传给后代最基本的信息只有两种,那就是遗传代码和语言。遗传代码使人类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语言则构成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使人得以按母语的形式来接受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中历代传布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精彩纷呈,其体量之大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而中国古代文学,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历经三千多年而从未中断,堪称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奇。德国文豪歌德曾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生活呢!”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古代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里最好的杰作”。而中国的古代散文,同样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其间高峰迭起,佳作无数,为文章学的传承光大打下了极为厚实的基础。
生为中国人,能够享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能够鉴赏如此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章,真是太幸运了,太幸福了!但是如果你不学一点古代汉语,看不懂古代的名篇佳作,那就既不能欣赏,也不能鉴别,那就太遗憾了!
其实学一点古代汉语,达到借助工具书能够初步阅读一般古文的程度,并不太难,这也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汉语几千年来的发展,可谓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比之于人,现代汉语正当风华正茂,古代汉语就是他的筋骨;比之于树,现代汉语正当枝繁叶茂,古代汉语就是它的根本。我们学了现代汉语,已经为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学了古代汉语,又将为我们学习现代汉语提供更多的帮助;如果我们善于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学习,就能够通过比较和鉴别,大大提高我们总体的语言水准和表达能力。
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借助工具书,尽量多学习一点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章的名篇佳作。在文学方面,从诗经楚辞,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南北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杂剧,一直到明清小说,真是看不尽的风景。而在古代文章方面,我下面就按照中国文学史的顺序,选择八篇供大家学习。学习的方法是先读译文,对原作有个大致的了解;再结合括号中的注释学习原文,还可将古文与前面的译文两相对照,不懂再查工具书;最后再看一个扼要的阅读提示,虽不是全面的分析,但可供同学们理解原文时参考。
第二章:古代散文名篇选读
一、远古时代:神话流传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文学,在有文字之前,就广泛地在人民的口头流传。神话反映的是古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想象,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愿望和追求。凡是人力不可能做到的,都以为是神的力量,所以费尔巴哈说:“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神话专书,但从一些典籍(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中保留下来的神话片段来看,其内容也相当丰富,其艺术形象则非常优美,对后来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名篇选读(1)
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1、先读译文:
夸父奔跑着追赶太阳,一直闯进太阳里面去,因为热,感到口渴,就到黄河、渭河那儿去饮水;黄河渭河不够他喝,又要到北海去喝,还没到海边,就在半路上口渴而死。死前抛弃了他的手杖,将它化为一片桃林。
2、再学原文:
夸父(人名,也是一个种族的名称,“夸”读第一声)与日逐(追赶)走(奔跑),入日,渴,欲(想要)得(能)饮。饮于河(指黄河)、渭(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大水,一说即北海)。未至,道(路上,途中)渴而死。弃其杖(手杖),化为邓林(“邓”与“桃”古音相同,“邓林”即“桃林”)。
3、阅读提示:
显然,这个故事表现了苦于干旱炎热的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积极幻想。夸父是一个埋头实干的英雄,是一个抗争到死的英雄,更伟大的是,他至死还要为后人留下大片阴凉和万树水果,所以他又是一个堪与希腊神话中偷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相媲美的英雄。全文仅37个字,就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内容丰富、形象优美的故事,说明古汉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二、春秋战国:散文勃兴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制器具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加快,商业兴盛,城市繁荣,由武力掠夺土地引起的战争频繁发生。在这种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组织空前变化的过程中,思想文化的变动交流也特别活跃,由此引发了百家争鸣的哲学交锋和百花齐放的散文勃兴,而书面语言也开始与当时的口头语言逐渐融合。
中国最古的散文是《尚书》以及后来的《春秋》等历史散文,其文字表达已经初步建立起日后散文的基础。到了战国时代,历史散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国语》、《左传》、《战国策》等作品,其中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许多优秀篇章,至今脍炙人口。
古代的哲理散文始于《老子》和《论语》,论辩的散文始于墨子。孟子的文章讲究气势,语言丰富流畅。庄子是最优秀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超人,寓言巧妙,辞藻华丽。诸子的散文和思想,对后世的文化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名篇选读(2)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1、先读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理由是郑文公曾经冒犯晋文公,而且对晋国有二心,靠拢楚国。晋军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北)扎营,秦军在氾(读“泛”)水南岸(今河南中牟县南)扎营。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将有危难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敌人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接受了他的意见,并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说:“我壮年的时候都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加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能早早重用你,到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来求你,这的确是我的过错。但是如果郑国亡了,对你也没有好处呀!”烛之武就答应了。
当天夜里,烛之武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来。他拜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亡国了。如果郑国亡了对秦国有利,我怎敢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劳师远征,您一定知道它的难度,怎么能通过灭郑来增强邻国(指晋国)的实力呢?邻国强大了,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放过郑国,让它成为您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来往的使者提供食宿,对您可没有坏处。况且您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将焦、瑕两邑送给您作为报答,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命人修筑防御工事,这您是知道的。说起这晋国,他们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他把东面的郑国灭了,肯定还要向西扩张。如果将来不侵占秦国,它又从哪里获取土地?这种削弱秦国帮助晋国的事情,希望您仔细考虑考虑。”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随即跟郑国结盟。
2、再学原文:
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围郑,以(因)其无礼于晋(晋公子重耳即位前流亡列国时,郑国闭门不纳)且贰于楚也(对晋国有二心,靠拢楚国)。晋军(动词,驻扎)函陵,秦军氾(读“泛”)南。佚之狐(郑大夫)言于郑伯(郑文公)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郑国的养马小官)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语气词,了)。”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可译作“呀”或“啊”)。”许(答应、同意)之(代词,指郑文公的请求)。
夜缒(读“坠”,拴上绳子吊下去)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员,此指秦穆公)。越国(越过一个国家,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以鄙远(而且路途遥远),君知其难也,焉(怎能)用亡郑以(可译作“来”)陪(助益)邻(指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边路上的主人)行李(亦作“行理”,使者)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乏的东西,指食宿等),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被)晋君赐(恩赐,许诺给予好处)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穆公曾以武力送公子重耳的弟弟公子夷吾回晋国。夷吾许愿当上国君后就割地给秦,结果却赖了账。济,渡河;版,墙,引申为防御工事),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疆界,指把疆界向东扩展到郑国,即灭郑)郑,又欲肆(放纵,扩张)其西封(指向西侵略秦国)。若不阙(空缺,损伤)秦,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土地)?阙秦以利晋,唯(助词,可译作“希望”、“请”)君图(打算,考虑)之(代“这件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
3、阅读提示:
本文是纪实的历史,又是优美的散文,通篇记事,突出写人,而写人又以记言为重点。烛之武的机智首先在于他对客观形势的冷静分析:此前两年,晋楚爆发城濮之战,郑国出兵助楚,使晋怀恨在心。由此可见,此次围郑的动机主要在晋,与秦国并无太大关系。于是,烛之武就抓住晋秦联盟的薄弱环节,重点去做秦国的工作,最终取得了突破。而他说服秦穆公的方法,又不在于强调正义与否,那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是根本没有用的。他反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帮助秦穆公进行分析,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其利害得失,使他乐于接受。所以说烛之武的“能言善辩”,实际上是他政治头脑冷静和外交才能杰出的具体展现,而左丘明对此的艺术表达,也可谓鞭辟入里,淋漓尽致。
(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