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纵横谈(19)
洪蒲生编著
三、中华一统:青蓝争辉
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使秦国日趋富强,最终成就了秦始皇大一统的伟业。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法律、车轨、货币、度量衡等,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他也强制统一思想,不能容忍百家争鸣的“混乱”局面,最终导致留下千古骂名的“焚书坑儒”,当然这是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再加上大秦帝国的寿命非常短促,所以在文学方面自然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但这一时期却有两篇极好的文章,其思想意义可称光辉灿烂。一篇是荀子的《天论》,一篇是李斯的《谏逐客书》。荀子名况,他虽然生于战国时代,但他可能活了将近百岁,死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而且他的思想对秦国影响很大,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更是秦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下面,请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
名篇选读(3)
谏逐客书
李 斯
1、先读译文:
我听说官员们正在议论要驱逐客卿(在秦国做官的其他国人),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才,从西方的戎族招募了由余,从东方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求得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都不是出生在秦国,而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小国,因而称霸西戎地区。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主张,移风易俗,使老百姓生活富裕,国家也强盛起来,人民乐于为国效力,诸侯国都来亲善归附,于是战胜了楚国和魏国的军队,扩展了上千里的土地,到现在还保持着安定强盛的局面。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拿下了三川地区,向西吞并了巴蜀大地,向北收取了上郡,向南夺下了汉中,占领了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了楚国的鄢、郢一带,向东占据了成皋天险,取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了六国抗秦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侍奉秦国,其功绩一直延续到如今。昭王得到了范雎,废弃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遏制豪门贵族的势力,逐步侵占诸侯国的领土,使秦国建成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他们,疏远贤能而不使用他们,那秦国就不会有雄厚的实力,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现在,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占有了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佩带着太阿宝剑,乘着纤离骏马,竖立着翠凤装饰的彩旗,安放着用鳄鱼皮蒙的大鼓。这些宝物,没有一件是秦国出产的,陛下却非常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夜光之珍珠就不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的器物就不该赏玩,郑卫两国的美女就不该住满了后宫,而各种骏马也不该养满了马厩,江南地区的金锡就不该为你所用,西蜀一带的丹青颜料也不该用来装饰。所以,如果装饰后宫、充满朝堂、娱乐心意、悦人耳目的东西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用,那么嵌着宛珠的簪子,缀满小珠的耳环,东阿白绢做的衣服,锦缎绣成的饰物,就不该进献到你的面前。那些装扮时兴雅致、艳丽苗条的赵国美女,就不该侍立在你的身旁。敲打瓦瓮瓦钵,弹着竹筝,拍着大腿,叽里哇啦地唱着喊着寻开心,这才是秦国的音乐。郑、卫“桑间”的新调,“韶虞”、“武象”的古曲,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却放弃了敲击瓦瓮瓦钵,转而欣赏郑、卫的音乐,放弃弹筝,转而欣赏“韶虞”之曲,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不过是听了高兴,觉得适合观赏罢了。如今用人却不这样,不管行还是不行,不管对还是不对,只要不是秦国的就不用,只要是客卿就驱逐。那么,你所重视的只是女色、音乐、珍珠、宝玉,而轻视的却是人才吗?这就不是横跨海内、制服诸侯、统一天下的策略了。
我听说,土地广粮食就充足,国家大人口就多,武器精良士兵更勇敢。所以,泰山不会舍弃任何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才能成就它的广深;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才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地不分东南西北,民不论本籍外籍,四季和谐美好,鬼神都会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皇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却抛弃老百姓去资助敌国,驱除客卿去成就其他诸侯的事业,这就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到西方,止步不前,不敢进入秦国。这真是所谓“给敌寇武器,送强盗粮食”的做法啊!
秦国不出产的物资,珍贵的很多;并非生于秦国的贤士,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不少。现在我们驱逐外籍人去帮助敌国,损害民众去让仇人受益,对内削弱了自己,对外结怨于诸侯,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2、再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在秦国为官的别国人),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读“冤”),迎蹇(读“减”)叔于宋,来(使动用法,“使……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原卫国人)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原魏国人)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读“烟”,楚国旧都)、郢(读“影”,楚国都城),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肥沃)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从”同“纵”,指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战略),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读“易”,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读“拘”,原魏国人),废穰(读“瓤”)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得到,达到)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读“驮”)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同“悦”)之,何也?必为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读“决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站满堂下)、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扣缶(读“否”,瓦罐),弹筝搏髀(读“闭”,大腿),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扣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是所重者在乎(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读“数”,百姓),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百姓)以资敌国,却(退)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同‘借’,帮助)寇兵而赍(读‘鸡’,送)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3、阅读提示:
学习本文,首先要了解相关的背景。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执政后,各诸侯国为了削弱秦国向外扩张的实力,纷纷派间谍去秦国活动。公元前237年,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建议秦修建长达300余里的灌溉渠,目的是以此消耗秦国的财力和人力,使秦不能向外用兵。后来这一计划暴露,秦王室贵族乘机发难,要求秦王“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对秦国来讲,从外国来的人都是“客”,其中有一些间谍也是事实。但因这一部分间谍就要驱逐所有的“客”,那就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了。如果“逐客”提议得以实现,那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对秦国危害极大。韩国欲以修建灌溉渠削弱秦国国力的阴谋被发现后,秦王要杀郑国,但郑国说,开渠对秦国来说实有万世之利,结果得以继续施工。渠成后,在盐碱地上引灌肥效丰富的泾水,“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由此可见,此事的动机与效果适得其反,也反映了当时秦国处理这个问题的政治智慧。
本文由“郑国事件”引起,但并不就事论事,而是从大处着眼,就秦国是否能走向富强立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闭关锁国”还是要继续“改革开放”的问题。全文以事实说话,雄辩滔滔,坚持以我为主,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纠缠于对方牵扯,高屋建瓴地立论,多方出击地辩驳。这就是所谓“高处立论,阔处行文。”
秦王政读后 ,立即撤销了逐客令,可见此文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四、两汉魏晋:赋体流变
短促的秦帝国覆灭以后,接着建立的大汉帝国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对内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学术思想的统一,对外通过军事政治的扩展促进了商业和文化的交流,在社会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上,统治阶级也开始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与此同时,一种贵族化、典丽化的宫廷文学形式也发展起来,成为文坛的正宗,那就是繁丽铺张、歌功颂德的汉赋。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从《楚辞》到汉赋,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加多,抒情的成分减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加多,最终成为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散文文体。
汉赋的转变从张衡开始,他的几篇短赋,给汉赋以活泼的生机。到了魏、晋、六朝时代,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优秀作品篇幅短小,字句清丽,题材扩大,并呈现出个性化和情感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以陶潜为最优秀的代表,除了诗歌方面的成就外,他还能运用辞赋的体制,抒写自己的情怀,洗净追求繁丽的积习,形成一种纯粹本色美的风格,给后代文学很大的影响。
名篇选读(4)
归去来辞
陶渊明
1、先读译文:
回去吧!家乡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为了衣食让心灵做躯壳的奴仆(指违心地做官),怎么又闷闷不乐,独自悲伤呢?现在知道过去的失误已无法改正,但安排好未来的生活还是可以补救的。我进入迷途并不太远,觉得如今的退隐是正确的,过去出仕则完全不对。船儿在水上轻快地飘荡着摇向远方,微风飘拂着吹动我的衣裳。我向行人探问前面的路程还有多远,只恨天色才刚刚发亮,时间过得太慢。
终于看见了自家的房屋,我欣喜得奔跑起来。仆人们欢迎我,年幼的儿子已经等在门口。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松树和菊花都还长得好好的。我牵着孩子走进屋内,美酒已在杯中斟满。我拿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浏览着庭院的花树露出欣慰的笑颜。倚靠着南窗纵目远眺,寄托我清高的情怀,体会到房子虽小却容易使人安逸。每天到园子里走走自有乐趣,家中虽然有门却常常关着。我拄着拐杖这里走走,那里站站,时而抬起头来遥望闲云远山。只见白云自由自在地从山峦间飘出来,鸟儿飞累了它也知道该回巢。日光渐渐暗淡,夕阳就要落山,我依然抚摸着孤独的松树,流连忘返。
回来啦!让我与外界断绝世俗的交游。尘世与我的性情不能相容,还驾车出去寻求什么呢?我喜欢的是与亲友们倾心交谈,乐于用弹琴读书来化解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到西边的田野上去忙于耕作。我有时坐着篷车,有时划一只小船,到山间去探幽寻胜,也曾沿着崎岖的小路越过山丘。山间的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细细地不断流出来。我羡慕各种生物及时生长,却感叹自己的生命已快到尽头。
算了吧!寄身在这天地之间还有多少日子?为什么还不任心随意,来去自由!为什么还要急急忙忙、惶惶惑惑,究竟要追求什么呢?升官发财不是我的愿望,神仙境界我也不能期盼。我只想有个好天气出去逛逛,有时将拐杖一插,就去锄草培苗,爬上东边的山岗放声长啸,来到清澈的溪边即景吟诗。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完我的人生路,快乐地顺从天命,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2、再学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为什么)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把心作为形体的奴仆,指为了生活违背心愿地做官),奚(何)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熹”同“熙”,光明,“熹微”,微明)。
乃瞻衡宇(房子,“衡”同“横”),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读“伤”,酒杯)以自酌,眄(读“免”,斜视)庭柯(树枝)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小屋反而容易安身)。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拄着)扶老(拐杖)以流憩,时矫(举,抬)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读“袖”,山洞),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读“亿”,暗淡)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读“环”)。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野)。或命巾车(有布篷的车),或棹(读“赵”,划)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将)休。
已矣乎,寓形(托身)宇内(天地间)复几时,曷(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山冈)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何)疑!
3、阅读提示:
陶渊明做了13年小官,最后是彭泽令,41岁时辞官,本文是将归时所作。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余秋雨说:“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而且,又让中国文脉跳开了非凡人物,而从凡人身上穿过,变得更普世了。”
赋体文章在语言形式方面有许多严格要求,往往写得华而不实,艰深难懂,读起来诘屈聱牙,所以招致“雕琢”、“绮靡”、“唯美主义”等批评。但《归去来辞》完全没有这些毛病:感情质朴,决不矫情做作;语言优美,又相当口语化;对偶句工整准确,自然流畅,全无寻章摘句的生凑痕迹。
请看第一节的几组对偶句,其实词的选择是多么通俗,其虚词的运用是多么灵活,其句尾的韵脚是多么协调,令人读起来倍感亲切,仿佛看到了站在船头,沐浴在晨风中的诗人,感受到他在急切期盼中起伏的心潮。到第二小节,语言节奏突然加快,出现了一连串的四字句式,生动地渲染了到家时“载欣载奔”的欢快气氛。然后安定下来,再恢复节奏舒缓的六字句,从内到外地描写田园生活的身心抚慰,悠然自得地享受亲近自然的审美情趣。而第三节和第四节,则在具象化的描写中融进关于人生的感慨和议论,表现了自己蔑视官场,不愿随波逐流,一心向往田园,乐天知命,独善其身的高风亮节。
(待续)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