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得失谈(4)

洪蒲生(编著)


例文(5)

家乡,我为你喝彩

句容实验小学四(1)班 曹林洁

原稿梳理:

我的家乡在茅山,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先为您介绍一下“山美”。茅山有许多三山五岳(“三山五岳”就是泛指很多的山,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都包括在内了,那么你看,这个成语能这样用吗?),站在顶宫(什么叫“顶宫”?是“顶峰”吧?)向下极目(不能“向下”,向下就看不远,更不可能“极目”,所以都要删去,用下面的“远眺”就行了。)远眺,就能发现那里不仅山多,树也多。每一座山的旁边(为什么都是“旁边”?)绿叶成阴(改“荫”),森林里动物成群结队(会“成群结队”吗?)。小鸟在枝头上(有了“头”,就不要“上”了,删去。)放声歌唱,小兔子东张张,西望望,“孔雀”(茅山可没有孔雀,你加上引号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类似孔雀的什么鸟吗?这样写不行,因为读者不明白你的意思。)在森林里欢快地跳舞。在(改“再”)把目光收向近处,只见人们在小商铺上吆喝人们过来买自己的商品(这一句里用了两个“人们”,前一个指什么人?后一个指什么人?应说清楚。“小商铺上”应改“小商铺里”。)。

然后为您介绍一下“水美”。在茅山,山虽然很多,可是,水比山更多(怎么个比法?)。茅山的水有水清、水多、水美的特点。只要你从正大门进入景区,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川流不息、(删去)水声喧腾的小溪,一到傍晚水声喧腾的小溪(与上文重复,删去。)又归于平静(为什么会“归于平静”?难道“一到傍晚”水的流速就会减缓吗!实际上,到了晚上,因为周围变得安静,水声会显得更大。),宛如一个个已经进入梦香(改“乡”)的小宝宝静静地躺在母亲的怀抱。如果你拉开距离,从顶宫(顶峰)向下(删去)远眺,会看见一条条清澈的河流(既然那么远,又是晚上,怎么会看得出“清澈”?)。

再向你(前两节开头用的都是“为您”,这里也改“为您”好。)介绍一下茅山那些美丽的人们。每次我到茅山去都会看见地上干干净净,一点都没有瓜果(“一点都没有”很别扭,应改“没有一点”。地上怎么会有“瓜果”?是“瓜皮果壳”吧!)纸屑。如果你走近仔细观察的话(有人清扫老远就能看见,用不着“走近仔细观察”,可改成“如果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保节(改“洁”)工作人员在清扫地上的落叶、纸屑(证明“纸屑”还是有的,只不过有人及时打扫罢了,这与前文所说每次都看到地上“干干净净”有点矛盾。)。他们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改“感动”好)了我。其中(改“其实”),他们不只为我们清理了垃圾,还为我们修剪了花草树木。不信你看——他们“躲”(你的意思可能是说不注意就看不到他们,但其实不必突出这一点,改“正”就行了。)在花丛里帮助我们绿化(改“美化”更准确)环境。如果没有了(删去)他们,就算这些花草长出来,又怎能长得这么美呢!如果没有他们,这些花怎么能在一起争奇斗艳呢!如果我是大自然“母亲”,我一定会向他们说一声“谢谢!”(这个想象好,令人感到亲切。)

我最后向(改“再为”)您介绍一下:(这个冒号没有必要,删去好。)茅山道士。茅山道士来源于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这里是不是少了一个“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茅山弟了(改“子”)就被统称为茅山道士。(这一段是说明书上的文字吧!在文章中借用一下也是可以的,但语气就与上下文不一样了。)

我的家乡是不是很漂亮啊?你们是不是很想到我的家乡——茅山来玩啊!茅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我真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和骄傲,只要一有时间,我一定会去我的家乡望一望,(删去)看一看的。顺道带一些茅山的特产——茅山老鹅和茶叶上来(改“回来”)。没事的时候多去一去茅山,会使你的心情变得(删去)更舒畅。

编者讲评:

开头以简洁的概括统领全文,主体部分逐层叙述,条理清晰,结尾充满热爱家乡的情感。如果能简要介绍一下陶弘景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就能与“人美”扣得更紧了。

学习写景,要学习写实实在在看到的景象,不能全用想象来代替,由于我们还小,生活经验很少,只靠主观想象写景,就很容易出现脱离实际、违背常理的情况。

赏诗悟得(5)

李春林:《冬》

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宠爱,/冷酷、无情、黑暗、阴霾,/统统往冬天的头上栽。/这哪里是冬天的过错,/明明是造化的安排。/冬天也是岁月的子孙,/生在春夏秋后的第四胎……//冬天受不了这种委屈,/大风哭得高天变矮;/冬天没有任何人同情,/索性把眼泪结成冰块;/冬天没有任何人理解,/下一场大雪表示清白……//梅花两肋插冰刀来相助:/“走,我带你去春那里讨还真态!”

这首诗就是要颠覆人们对冬天的一般印象,为冬天做一篇翻案文章。

诗人首先把冬天拟人化,写成岁月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后从未得到宠爱,一下子就为冬天博得了读者的同情。而接下来的描写,既紧扣着诗歌的立意,又极其生动地写出了冬天的特征。“大风”是冬天的“哭喊”,它哭得声嘶力竭,喊得天昏地暗,以致“高天”也“变矮”了。所谓“变矮”,也就是那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冬天的眼泪结成了“冰块”,是因为伤透了心,寒透了心。而“下一场大雪”,竟然是为了表示它的“清白”。诗人渲染冬天所受的委屈和悲愤的心情,真可谓淋漓尽致了。

只有梅花是冬天的知心人,敢于为冬天两肋插刀,它拉着冬天去找春天讨个说法。这个说法就是:没有冬天的收藏孕育,没有冬天的杀灭害虫,哪里有春天的生机勃发、夏天的万木争荣和秋天的硕果累累呢?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难道还会远吗?”

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所以很显然,诗人决不仅仅是为冬天翻案,请想想,这个世界上曾经蒙冤受屈的人难道还少吗!

例文(6)

宝贝总动员

扬中实验小学四(5)班 范唯予

原稿梳理:

夜深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悄悄地照亮了我的卧室,所有的玩具、文具都苏醒了,换了个舒服的位置里(删去)坐着,开始聊天。我仔细一听,哦,原来他们在争论“谁的本领大”呢!

“我的本领最大”,铅笔弟弟首先说,“小主人一二年级时写字都靠我!”“切,我可是你的二代升级货,铅笔用完就没有了,而我只要不停地加铅,就能一直用下去!”哦,原来是自动铅笔哥哥呀(改“在夸耀”更好,把上下文的意思都联系起来了。)!这时,涂卡铅笔不服气了:“你们虽然写字比我强,但是涂卡谁能比得上我?你们涂卡都很慢,但我只要一会儿就涂好了。”“我能比得上你!”铅笔弟弟顶嘴道,“只要把我的笔尖销(应该是“削”)成一定的形状,我就能涂卡了。”“你你你你……”涂卡铅笔气得说不出话来。“哼,你们都没有我强!”一声大吼从天而降,是橡皮妹妹(橡皮妹妹和他们都坐在一起,声音怎么会“从天而降”呢?不如改“突然,橡皮妹妹大声说”),“无论是普通铅笔、自动铅笔,还是涂卡铅笔写出来的字(这样说有一个问题,就是涂卡铅笔并不写字,我看可以改“不要说普通铅笔、自动铅笔写的字,就是涂卡铅笔再怎么涂,”。),都能被我擦地(应该用“得”)干干净净,一点儿痕迹也没有。”听到这儿,钢笔哥哥生气了:“那你能擦掉我的痕迹(可改“我写的字”)吗?”“我能!”钢笔橡皮出来帮橡皮的忙了。“可你擦得不干净呀!”钢笔还是不服气。“我们能盖住你的痕迹,让小主人重(这里应加个“新”)在上面写字。”这是修正贴和修正带兄弟在旁边插嘴。“那也不是擦掉呀!”“还是我来吧!”说着,可擦魔笔跑过来,三下五除二,就把钢笔印迹(不如改“字”)擦干净了,“而且,我擦过的地方,钢笔(这里加个“就”好)再也写不下去了。”可擦魔笔得意地说。钢笔将信将疑地在上面写了个字,真的!钢笔一写上去,笔迹就变淡了。“我来,”又一个声音喊道,它走上前去(改“来”),在上面真的写上了字。(这一部分没说清楚,“它”是谁呀?为什么它能写上呀?)“可是,假如小主人再写错怎么办?”“可以用修正带呀!”“不行!不行!”修正带听了连连摇头,“我一贴上去就会烂掉的(怎么会烂掉,应该介绍一下。)。”“算了吧,还是让我来吧!”魔易擦也过来了。“你是什么玩意儿?”大伙瞅着它问道。“我是魔易擦,新兴产物(应改“新产品”)哦!不信,看着吧。”说完,魔易擦来到一张白纸上,(这里应加上“先用一头”)在上面写了几个字,然后,来了个倒立,用它尾端的橡胶就把字擦得干干净净。大家看了,都很佩服。可这时,铅笔盒(改“文具盒”更好)却在一旁冷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要不是我大胜(改“肚”)能容,你们还不知道住哪儿呢!”大家一听,又七嘴八舌地争论开了。(文具盒的出场出人意料,又把所有人“一网打尽”,为文章结束作了准备,这个构思妙不可言。)

(这里加一个“最后,”,表明故事快结束了。)在一旁(加一个“听了好久”)的布娃娃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都有自己的本领(改“各有各的本领”好,说明它们各有特色。),都(改“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里加个“就”)都是小主人学习的功臣呀!”

文具们听了,都点头称是,(加个“从此”)变成了和和睦睦的一家人,再也没有发生过第二次争吵。

编者讲评:

这是一篇写得很好、很有趣的文章,最大的优点在于开口小,挖掘深,内容集中在文具的争论上,把现在形形色色的新产品都写出来了。过去很多同学写过这个题材,但都是停留在一般的铅笔与橡皮上,哪里有这一篇的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呢!编者看了这篇文章,也不禁感叹,我们小时候就只有最普通的铅笔和橡皮,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

本文的主体部分内容充实丰富,但我们读起来有点应接不暇。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作者没有再分小节,一口气不停地直往下说,说到最后就有点乱,有的地方还不太清楚。由此可见,写文章的时候,对比较复杂的内容,要分节,要有重有轻,有繁有简,有节奏变化,要有喘气的空间和时间,这样读者看起来也就比较清楚,比较轻松了。

赏诗悟得(6)

豆 腐

木 斧

以为你的性格最软弱:

一根丝线可以宰割你!

两个指拇可以捏碎你!

三分钱便可以买回你!

待到下入汤锅去接受煎熬:

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你!

最耐得住高温磨炼的是你!

最有旺盛生命力的又是你!

题目已经表明,这是一首咏物诗,歌咏的居然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豆腐。这样的司空见惯之物也能写成诗,那就要归功于诗人能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朴素之美了:豆腐本是至柔至嫩之物,然而在烹调中却最耐得煮,且越煮越入味,越煮越好吃,仿佛金刚不坏之身。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它竟是和鱼一样的美味呢!作者把豆腐的这两种特点联系起来思考,就发现了其中隐藏的诗意。

诗的前半段写得非常聪明有趣,极其生动地突出了豆腐的质地柔嫩和价格便宜,“一、二、三”的排比和递进,写出了所有人的日常体验,使读者感同身受,便觉得这诗句着实可亲可喜。而看到有点奇怪的“指拇”二字,仔细一想,原来包含的是“指头”和“拇指”,非如此便不能“捏碎”,由此更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细。

如果说,诗的前半段是在直白地“咏物”,那诗的后半段就是在含蓄地“写人”,即把豆腐的品质“人格化”了。不过相比之下,后半段的三个排比句比较抽象,意思也差不多,是所谓“同义反复”。不过,有人认为,第一节“可以独立成篇,残缺中可能有更多的余味”,这我不赞成,因为如果没有第二节在内容上的对比和升华,诗歌的立意便没有完成,仅仅停留在豆腐本身,那有什么意思呢?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