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得失谈(6)
洪蒲生(编著)
例文(9)
尝试
镇江市实验小学五(2)班 孔晨宇
原稿梳理: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尝试。只有去尝试了,才有可能真正知道一个事物的本质,改变自己心中原本的看法。
我是个内向的孩子,往往不敢和陌生人对话。但那次,我勇敢地与陌生人对话,并大获成功。
忆……(这个可以删去,将下一节的“天高云淡”改成“那天晴空万里”,就与上一节紧密联系起来了。)
天高云淡,太阳(改“阳光”)穿透(删去)过萧疏的枝叶,将(改“照”)射在大地上。我突发奇想(这里加上逗号,分成两句好读,在下面再加个“要”。)去骑车散心(“骑车散心”而已,谈不上“奇想”。)。正当我去拿车时,却发现一辆黑色丰田车停在了(删去)我家的车位上,自行车拿不出来了。我一阵着急,忙问父亲:“爸,那车怎么停在我们车位上?”父亲打量着说:“这是邻居家的车,你去讲一下。”“这我可不干!”我连忙赖着说。“你不去,”父亲顿了一会儿,“那就别拿。”(这里加个“于是”舒缓一下,比较好。)我就一直闷在家里。
吃午饭时,父亲好心(改“又”,“好心”是不用说的。)劝我(加个“去”),还说完成了给我奖励,我一下子来了兴致(用“兴致”不太准确,可改成“我终于下了决心”,比较符合文章的立意。)。
说干就干!吃完饭,我小心翼翼地走下楼梯,一步一步地向他家走去(“走下楼梯”离人家还远着呢,似乎没有必要“小心翼翼”,“向他家走去”前加个“一步一步地”更没有必要,倒不如改成“吃完饭,我就小心翼翼地向他家走去”。)……
到了门口,我心跳得太快,腿也在微微颤动(改“颤抖”)。(改逗号)甚至我走到门口,(删去)都没记得(改“忘了”)按门铃,只觉得(改“一时间”)好多顾虑都(删去)油然而生,(改句号)它们弄得我仿佛天花乱坠,分不清青红皂白。(形容不当,删去。)过了好一阵子,我才仿佛醒过神来,(这里加个“终于”)按响了门铃。
很快,就有一人(改“人来”)开门。她(删去)是女主人,短发,戴着紫框眼镜,眼睛显得水灵灵的,十分有神。她衣着情趣,上穿红色短袖,下穿蓝色牛仔裤,看起来十分精神。(写到“十分有神”就很好,再写就没有必要了。而且,你当时也不宜这样上下打量人家。另外,什么叫“衣着情趣”?“情趣”是名词,不是形容词。“看起来十分精神”也与前文的“十分有神”有重复。)
她看到我,便和蔼地说:“小朋友,有什么事吗?”
“ 阿……阿姨,请问那……那辆车,是……是你们家的吗?”我有些结巴。
“哦,是的,是不是你们家要拿东西啊?”
“嗯。”
“好,那我帮你们调一下。”
事情(改“问题”)竟那么(“那么”是“远指”,这里应用“近指”,所以要改为“这么”。)快就结束(改“解决”)了,我(可加上“不禁”)一阵高兴。阿姨把车调了下,我心满意足,如愿骑上了自行车。
散心之余(改“时”),突然(可改为“我更”)觉得天蓝,水清,树绿,草翠,这些已经熟见了的事情(改“司空见惯的景象”),今天,是那样深刻地入到我的眼中,心中(可改“竟在我心中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回到家,父亲说:“你真棒!往往很多事‘第一步’最关键!”我也得到了奖励(可改为“事后,他还真给了我奖励”。)。
是的,“迈出第一步”与“尝试”都是成功的基本条件。不知怎么,这次,我不太注重奖励,还有“骑车散心”,更深入一层的,是这次体验,经历。现实……
“嗬,这将是我成功的基石!”我这样说。
“这将给你无穷的乐趣,将锻炼你的性格,使你从内向走往开朗乐观,充满活力!”父亲这样说。……
不管大家怎么说,我只有一句话:“做好自己,我最棒!”
后记
通过以上经历,我在现在,也十分得益。甚至,我还在泰国与老外对话,这都一致说明了尝试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与人交际的重要性。
尝试得益,也有些事,是尝试过失败的。像我参加英语比赛,就没冲进过决赛。
呵,重在参与,重在尝试。
编者讲评:
文章立意不错,事情虽小,确实能说明作者想表达的道理,叙述也很清楚。
但结尾拖泥带水,说了许多意思重复的话,且又节外生枝地写个多余的“后记”,把原本完整的结构完全破坏了。实际上,就在“回到家”那一小节,简要地点明主题就结束,文章就要好得多。
结尾不能干脆利落,即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其原因,往往是对自己的写作缺乏信心。
赏诗悟得(9)
何达:《我们开会》
我们开会/我们的视线/像车轴/集中在一个辐心//我们开会/我们的背/都向外/构成一座堡垒//我们开会/我们的灵魂/紧紧地/拧成一根巨绳//面对着/共同的命运/我们开着会/就变成一个巨人
开会这种事情也能写成诗歌吗?能。
何达写《我们开会》的时间是正在全民抗战的1944年,地点在大后方的西南联大。
关键,是诗人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激活自己的形象思维。在会议崇高精神的感召下,作者联想到四个准确而新鲜的比喻,成为这首诗的“脊梁”。
第一个比喻是“车辐”。“车辐”是连接车毂(读“古”,车轮的中心部分。)和轮圈的若干根木棍或者钢条,它们都从轮圈指向车轮的中心,目标非常一致。这是作者对会场景象的观感:大家都围坐着,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到会场中心的讲话者,与他进行思想交流。显然,这是一个团结的会,是一个心心相印的会。第二个比喻是“堡垒”。这也有形象的根据,因为从会场外面看过去,只见与会者厚实的脊背紧靠着,“都向外”,构成了“一致对外”的“堡垒”。第三个比喻是“巨绳”。这是把抽象的灵魂具象化了,当所有人的灵魂都“拧成一根巨绳”,这无形的力量是任何敌人都不能战胜的。第四个比喻是“巨人”。这种凝聚人心、激发伟大精神力量的会议,的确能够使无数平凡分散的个人团结起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四个准确的比喻,生动地诠释了形象思维的过程。没有这样的形象思维,诗歌之花是不会绽放的。
例文(10)
家乡变了
桃园小学五(3)班 王子晗
原稿梳理:
我轻轻地翻(改“打”,避免与下面的“翻”重复。)开相册,一页一页地翻着。像是发现了什么,我的眼光突然停留在其中一张照片上。那张照片上的我被妈妈抱在怀中,母子俩走(改“是”好,你可没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背后就是一望无际的云台山麓(没有这么大),山谷之间,隔着老房子(这话语意不明),那里就是我的老家。
我的记忆被拉回到从前。八年前,我的家依山而建。那时,房子灰头土脸,房子上蒙了厚厚的灰尘,狼狈不堪。(“灰头土脸”的形容很好,下面的就可以删去了。),屋顶上袅袅炊烟缓缓地从烟囱里飘出来,时而聚,时而散,随风飘舞在山间。
而现在呢?摩天大楼(与后面的“高楼广厦”重复,可以把此处改成“高楼广厦”,把后面的“高楼广厦”删去。用“摩天大楼”也夸大了一点。)拔地而起,高楼广厦(删去)鳞次栉比,到处都有高大的楼房,宽敞的礼堂。(前一句与上文重复,后面“宽敞的礼堂”也不会“到处都有”,删去。)家家户户都有了新的房子(有点夸大)。再(改“就”)说我家呢。(改“吧,”)呵呵,简直就如同一个高大的巨人矗立在江边(这样说好像整个大楼都是你家了),好像在高傲的(应用“地”,后面是动词,“高傲”是状语。)扬起头,让人们都来观赏着(应该是“这”)三十三层一百多米的“杰作”了(删去)。
我的家乡镇江也(改“是”)在飞快地变化着,不仅是楼房(改“房子”)在变,景区也在变。
以前的西津渡还不算(改成“也算个”,不能说“不算”。)景区,(这里加个“但”,表示转折)到了晚上,冷冷清清的,伸手不见五指。风“呼呼”地吹来,就像是魔鬼在无情地呼啸着,乱(应该是“刮”)在脸上如同刀绞(用“割”就行了)。(以上这种情况,只会在寒冬的阴雨之夜才有可能,这样写又夸大了,其实到“冷冷清清的”就行了,比较符合实际。)后面的云台山简直就是一座野山,(改成“所谓荒山野岭”)荒山野岭上,(删去,改成“山顶上有”。)一座小亭子孤独地立着,给云台山增添了几分孤独和宁静(把“和宁静”改成“感”,你一直在形容这一带的荒僻冷清,忽然用一个褒义的“宁静”,就很不协调。)。
时光流逝着,岁月沉淀着,三千多(丢了个“个”)日子已弹指一挥肩(应该是“间”)似的过去了,现在的西津渡和原来的相比,就像是(改“简直有”)天壤之别。(这里应加上“白天,停车场上,”)到处都(大巴不会也不应“到处都停”,“到了晚上”,也应该大都开走了。删去。)停满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大巴。到了晚上,四周(应改“四处”,想想跟“四周”有什么不同。)灯火辉煌。人们一边看着古街,一边跳着(“跳着”看吗?好奇怪啊!),笑着。四下里许多花灯光彩夺目,栩栩如生(花灯怎么会“栩栩如生”?)。许多小店、酒巴里(“酒巴”也是“小店”,可改成“正在营业的店家”)灯火通明,人们唱着,跳着(怎么男女老幼都喜欢“跳”?),玩得不亦乐乎。原本光秃秃的(这里加上“云台”)山顶(这里加“上”)建成了全市赫赫有名的云台阁,到了傍晚(改“一到晚上”),云台阁金碧辉煌,射出五彩斑斓的光来,夺目耀眼,射向远方(删去,又夸大了,又不是探照灯!),深受游人的向往(“深受向往”搭配不当,可改成“令游人十分向往”)。远处的树上也亮着灯,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如同在娓娓道来(“娓娓道来”后面不可以接宾语,可改“诉说着”)西津渡的沧桑变化,让人心旷神怡,不禁啧啧赞叹。
随着时间流逝,沧海桑田,星移物换。原本的荒山野岭,现在开发成了人们向往的南山风光;原本农民的低宅,现在变成了横跨长江的巨人——润扬大桥(“低宅”怎么会“变成润扬大桥”?用“巨人”形容“大桥”也不恰当。);原本的李家大山老城区,现在变成了著名的商业一条金街(改“区”)——万达广场;原本荒芜的地带,现在有了一条绿色的大道——南徐大道……(这一段概述各种变化,总体上写得不错。)
我悄悄地(为什么是“悄悄地”?可改“轻轻地”。)合上了相册,心中感慨万千。
我的家乡受尽(改“历尽”,只能说“历尽沧桑”,不能说“受尽沧桑”)了人间的沧桑,她虽然饱经风霜,却一直在改变。我们一定要热爱家乡,做一个甘于付出的人。家乡,会因你而改变!
(其实这一节可以不写,在上一节结束就很好。)
编者讲评:
本文开头以翻阅相册引起联想,通过生动的对比重点写西津渡一带的巨大变化,再概述镇江的其它变化,最后以“合上了相册,心中感慨万千”结束全文,呈现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但在具体的描写中,常有夸大的用词。
显然,现在的最后一节,其实是不必写的,因为“家乡变了”的题中应有之义,已经在文中充分展现,不必再另发议论,更不必使用游离文章之外的口号语言。
赏诗悟得(10)
郭沫若:《炉中煤》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轻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心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轻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啊,我年轻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这首诗写于正处在“五四”热潮中的1920年,标题“炉中煤”是一个新奇的比喻,郭沫若用它来表达自己炽热的爱国激情,而诗中的那位“女郎”,就是“五四以后的中国……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郭沫若语)
既然用“炉中煤”做比喻,就要在煤上做文章,诗人写到自己的“前身”,那是在黑暗的旧中国,“我”就像被压迫的“黑奴”,“被活埋在地底多年”,只有到了“五四”这个中国人民大觉醒的时代,才能像煤被开采出来一样“重见天光”,才能像现在这样燃烧激情,释放能量。这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拟物写人,使读者感到非常真实自然,而且充满了艺术的情趣和美感。
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女神》,《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诗集。当时的新诗正在学步阶段,但《女神》一下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