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得失谈(7)
洪蒲生(编著)
例文(11)
我的家变了
八叉巷小学五(4)班 王欣丞
原稿梳理: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源泉;家,是温暖的阳光……“家”这个字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美好的,幸福的,而它在我心中却是新奇的,神秘的。(“家”在你的心中,我想也一定是“美好的”,“幸福的”,不过同时也是“新奇的”,“神秘的”。这两句话之间,最好不要用“却”表示转折,所以可把这句话改成“不仅如此,它在我心中还是新奇的,神秘的。”这样意思就更准确了。)
经过爸爸将近一年的装修,原来到处都填满水泥(这个定语意思不清楚)的它变得更加华丽。“它”是谁?它就是我的新家。从刚踏进家门,看着这梦幻般的新家,(这里最好加上“我就感叹,”,这样才能把上下文更好地联系起来。)它是(删去)费了爸爸的(删去)多少心血(加上感叹词“啊”)!(这里最好加上“同时,”)我不禁(改“又”好)觉得它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神秘许多。(以下最好另起一节)爸爸笑着带我参观,我便集中了注意(加个“力”)。“儿子,这是厨房,它是组合式的,它(删去)有制作台、清洗池、灶台……还有一个大冰箱。”它(误写成这个“它”,应该是受了前后两个“它”的影响。)一边说一边打开冰箱说:“它可以容纳我们足够(调整为“足够我们”更好)吃一个星期的食物。如果你把冰箱门打开太久的话,它就会发出警报……”正说着,冰箱就“滴滴……”地叫了(删去)起来,我们都不禁笑了起来(为避免与前一个“起来”重复,可改成“我们不禁都笑了”。)。然后他(改成“接着,爸爸又”。)带我依次参观了客厅、书房、卧室、客房……最后我们来到顶层荡秋千。这时我问爸爸:“爸爸,依你的智商,你怎么可能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装修好这些呢?”“呵,你还真说中了(‘说中了’什么,意思不明确,不如改成‘你说得有道理’。),刚才,你看到的只是外表,现在,我就带你看看它的内容。”(“外表”和“内容”口头上说说还可以,写到文章中就不准确了,上文写到许多具体实在的东西,难道不是“家”的“内容”吗?我想,可改“刚才,你看到的只是外在的东西;现在,我就带你去看看内在的秘密。”爸爸笑了笑(可改“爸爸说着,还神秘地笑了笑”,照应一下前面所说的“神秘”,同时也暗示还有“新奇”的内容。)。
爸爸带我来到第一层(不如说“楼下”),说:“儿子,你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它的‘内容’(按照上文的修改,可改“这个秘密”)。”我上下摸索着、观察着(改“观察着、摸索着”),连一个死角都不放过。到了楼梯这边,我隐约听到一点声音,于是我(删去)更加紧张与激动。近了,近了!我看着这块墙壁,觉得不可思议。明明就在里面!可……可入口呢?等等!有一股风吹来,空气在对流!我用手(这里可加上“一处处”)按着墙壁上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点”不大可能,删去。),当按到一个地方时……(这里可加上“忽然感到”)凹下去一点!我松开手,门就打开了。哇!这是什么?我看到无数根交错无序(实际上是“有序”的,“无序”只是外行的错觉,可以在“交错无序”前面加上“似乎”。)的电线和那(删去)一个个的板块在里面。我已经无法比喻(用“形容”好,“形容”更广义,不一定是用比喻。)我当时的心情。(这里加上“这时,”)我耳边也(删去)响起了爸爸的鼓掌声。(改逗号,然后加上“他说:”)“这是它(可改“我家房子”)的‘心脏’,电视、网络、水的控制、灯、水的净化等都由它管理,还有防盗系统。只要开启防盗功能,家里安装的红外探测器和探头都会工作,只要有人进来,它就会发送短信给我。”我听后,立即扑到了爸爸的怀里……(这个反应好像不大可能,含义也不明确,还是实写当时的反应好。)
在(改“有”)这样美好的家,我认为我可能是最幸福的人。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那最“美”(用“最美”很抽象,“美”还要加引号,多麻烦!不如用“聪明能干”,既清楚,又准确。)的爸爸。
我的家变了,变得更加华丽(用“华丽”概括新家的特色并不符合上文的主要内容,应改“现代化”。);我变了,变得更加幸福;爸爸变了,变得更加细致、周到。正是这些变了,科技也日新月异,变得更加发达,也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你写这一节,似乎是为了“扣题”,但其实文章的标题是“我的家变了”,全文已经准确地扣题了,再说那么多变了,反而变成泛泛而谈,反而不太扣题了。至于最后又说:“正是这些变了,科技也日新月异,变得更加发达,也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这就更没有道理,你这样说就好像是“你和爸爸的变化”使“科技更加发达”,“国家更加强大”,这不是倒“果”为“因”了吗?)
编者讲评:
本文的选材颇有独到之处,通过家庭装修中科技含量的增加,生动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构思是非常巧妙的。作者在写作时还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再通过层次清晰的叙述逐步解疑。如果能对爸爸设计安装的管理系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它的功能、作用和效果等有更加具体的介绍,那这篇文章就能“更上一层楼”了。
赏诗悟得(11)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说,这四行诗是“无意中得之”,原想续写成“一首完整的诗”,后来感到话已经说完,也可独立成篇,所以叫《断章》。
我感到,如果真把这诗延续成一首“完整的诗”,那这首诗的意味也许就远没有现在这样深远了;正因为他只提供了如此美妙的两个片断,反而为读者留下了遐想深思的巨大空间。
这两个片断包含着两个人,而这两个人又是素昧平生,完全不相干,但“楼上的人”在看“桥上的人”,“桥上的人”竟然又“装饰了”楼上那个人的梦。这似乎是一首情诗,“楼上的人”对“桥上的人”产生了好感,甚至一见钟情,结果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如果这样解释,那么这诗的意境也就到此为止了:一个是单相思,一个是浑然不觉,如此而已。
所以作者说:“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这样一想就知道,原来诗人的感悟已经达到哲理的境界,他是想通过形象思维来说明:一切人与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甚至互为因果的。
例文(12)
家里人变了
扬中市实验小学 六(2)班 张天爱
原稿梳理:
“天天,快来帮奶奶看看最近又有什么好看的电视剧啦?”这是奶奶在喊。
“今天的报纸呢?”这是爷爷在问。
“老公你快瞧瞧,这么快苹果5(‘苹果5’是专有名词,最好加上引号,因为是在有双引号的话中,所以应加单引号。)又出来了!”这是妈妈在感叹。
“怎么又变成墨镜啦!”这是爸爸在尖叫。
变了,变了,家里人变了!
奶奶现在跟上时代了,虽然体形胖了点儿,但与妈妈在淘宝网上,总能挑到称心的衣服。夏天戴上(这里加个量词“副”,与下面的量词“条”、“把”、“个”对应,读起来就更协调顺口。)墨镜,冬天围上条围巾,雨天手持把花伞,雾天备上个口罩,每天脸上笑得愈来愈灿烂。晚上吃完饭后,她便又会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似的跑到电视机前,娴熟地用着遥控器,看起最近播得正火的电视剧。听(还是用“看”好)!奶奶一会是(改“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会(加“儿”)又是(删去)笑得合不拢嘴,时不时(这里加个“还”,就跟上面两种情况区别开来了。)跟着电视剧里的插曲一起哼上两句……
现在的爷爷呢?吃个晚饭都好像暗暗里(改“在”)跟奶奶比着速度,逗得餐桌上的大伙无语又好笑,说出来你别不信,他俩在争(改“抢”更好)时间看电视呢!一个是电视剧迷,另一个又把新闻视(改“当”好,更口语化。)作自己的命根子,天天都不能落,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爷爷。就算电视上新闻看不着,自己(改“他”)还有(可加个“第”)二手准备,(可把逗号改为冒号)早晨订(改“买”是可以的,如果说“订”,那就要把“早晨”去掉,因为报纸只能按年或按季度订,按月订恐怕都不行。)一份报纸,(这里加个代词“这”更清楚些)也就是他为什么天天(可删去,不可能是“天天”。)早上嚷着(改“查”)问着(删去)“今天的报纸呢(删去)”的原因(造句不要太长,读起来要尽量顺口,这样改后就成为“这也就是他早上查问‘今天的报纸’的原因”,意思一样,但读起来就简洁顺溜了。)
再说妈妈,她可是了不起,当好“良家妇女”(“良家妇女”有特定的含义与用法,虽然是褒义,但用在这里并不适合,可改为“家庭主妇”。)的同时又兼职“时尚达人”。用一句话来形容她便是“拳不离手”,手机也不离手。妈妈就(改“还”,表示比前文进一层。)是个“无可救药”的“自拍狂”加上“无法自拔”的“购物狂”。特别是在(改“每天”)吃完晚饭后(删去),她把家务活干完,可以不老早睡觉,可以不看电视,但却是(用一个“却”就行了)一定要拍一拍美美的自己,要不就是(删去)和奶奶一起商聊“网购大事”,时刻关注“时尚新闻”,不亦乐乎哦,不亦乐乎……
变化最搞笑的是老爸。要在(删去)以前,他鼻梁上架着一副粗框的大眼镜,方中带圆的“土豆脸”再一衬托,怎么看都是一付“老实相儿(删去)”,现在科技发达了,他换上了一个(改“副”)“会变色的高级眼镜”,平时是透明的,太阳光一照立刻就能变成“帅气”的大墨镜,因此在上次的家长会上,同学们给予他一个“光荣”(加个“而”读起来好)又“可爱”的称号——“大熊猫”……
变了,变了,家里人(加个“都”可以统领下文)变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变了,他们变了,(删去,因为重复。)自然我也变了,整个家(改“我们家”)也都变了,(删去)变得(加“更”)幸福了,(加“更”)有趣了,可爱了,温暖了(删去)……
编者讲评:
思路清晰,且比较严密。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且能注意前后呼应。语言流畅,且有风趣,能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时代特色。
文章最后写道“我也变了”,可惜这句话完全没有具体内容,成为本文唯一的“盲点”,也成为一个小小的遗憾。
赏诗悟得(12)
青勃:《归侨》
赶车,/赶船,/一回到花城,/就满眼春天……//无语,/无言,/一扑进娘怀,/就泪湿衣衫……//留影,/留连,/一跨上故乡,/就恢复了童年……
欣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三个字,就是“赶”、“无”和“留”。一开始写人在旅途,迎头就连用两个“赶”字,一下子就把归侨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突显出来了。后面的“一”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是说明两件事紧密相连。归侨回来的时间未必是春天,但广州素有“花城”之誉,常年给人春天之感。更重要的,这里写的是归侨的情感印象: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
见到久别的娘亲,心中有千言万语,一时却激动得什么也说不出,所以连用两个“无”,惟有“泪湿衣衫”。
最后写经历情感高潮以后,游子的心终于平静下来,开始到处“留影”,到处“留连”,享受亲情、友情的无穷欢乐,仿佛回到了幸福的童年。
这首诗不仅句式整齐,排列对称,而且押韵也很严格。这一点,只要看看隔行句末的“船”、“天”、“言”、“衫”、“连”、“年”等字的韵母,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