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得失谈(8)

洪蒲生(编著)


例文(13)

爷爷变了

宝塔路小学六(2)班 徐凯旋

原稿梳理:

今年国庆放假,我和爸爸妈妈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我不仅感叹道:“爷爷变了,他变酷了!”(改“一见面,我就发现,爷爷变了,他变酷了。”)

到了爷爷家,我(这里加个“刚”)按响门铃“叮咚——”,“来了来了!”门打开了,(门铃的响声没有必要写,从下文看,喊“来了来了”的是爷爷,建议改成“就听见爷爷在里面兴奋地喊“来了来了!”)等到门一打开,我却呆在了那里——只见一位鼻子上架着太阳镜,身上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脚蹬一双亮闪闪褐色皮鞋的“大帅哥”出现在我的(改“们”)眼前。

“这人是谁呀?我爷爷家啥时来了这么一位时髦的人?”(改成“这么时髦!”就行,重点突出“时髦”的感觉。)”我扯扯爸爸的衣袖小声问道。

“这人是……”爸爸先是一愣,随后(改“随即”更准确)笑起来说,“这(删去)就是你爷爷呀!”

“什么?我爷爷?”我瞪大了眼睛望着那位“大帅哥”。(这一节可删去,行文更紧凑。你的惊讶和出乎意料上文已经很明显,不必再重复,而且爸爸已经说是爷爷,爷爷回老家不过才三个月,你也不至于再怀疑。)

“哎哟!我的乖孙子,我回老家才不过三个月,你就不认识爷爷啦!”那个(删去)“大帅哥”一边说,一边摘下了(删去)太阳镜,笑眯眯地朝我们走来。(爷爷来开门,应该就在你们对面,与你们近在咫尺,怎么还需要朝你们“走来”呢?不如改成“就一把抱住了我”。)。

果真是爷爷。我高兴地跑了过去,一把抱住爷爷问(“果真是爷爷”不必再说了,应该早就认出来了。“跑了过去”也不需要,因为上文已改成爷爷抱住了你,这里直接改成“我高兴地问”就行了。):“爷爷,您(可改“你”。家里人是至亲,一般不必用“您”,用了反而客套见外,你在家真这样称呼吗?)是不是染头发了?还打摩丝了?您这样可真酷!和以前不能比了,记得在您60岁生日的时候,爸爸特意给您从八佰伴买了一双皮鞋,您只是穿了几个小时,就把它放在了自己的柜子里,以后就好像从来没穿过了,但你现在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当时大家都还站在门口,不大可能在这里回忆往事,而且你一个孩子,也不大可能说这些话,可改成“你太酷啦!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呀!”,这就够了,有关往事的回忆,应放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去。)于是我又笑着对爷爷说:“爷爷,你现在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好像比我爸爸也大不了多少呀!”(上面改了,这段话就可删去。)

“是吗?”爷爷睁大了惊奇的(删去)双眼,笑着对我说(可改成“做出夸张的惊喜表情说”,因为爷爷其实是不会把你的话当真的。):“我的乖孙子,叫你这么一说,爷爷都(改“我”)成‘帅哥’啦!”

爷爷用手拢了拢头发(这里叙述的节奏可以缓一缓,也该坐下来慢慢说了,可改成“后来,爷爷自豪地告诉我们”),他最近参加了农场老年活动中心组织的书法培训班,正在上“业余大学”(爷爷显然已退休,无所谓“业余”,应该是“老年大学”吧?)呢!虽然爷爷老了,可他还要为自己的大脑“充电”。现在爷爷生活的(应该用“得”)很充实。早上出去遛遛弯,八点去活动中心上课,下午去老朋(这里丢了个“友”)家学学电脑。他现在还会发电子邮件呢!

我真的(可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前那么朴实无华的爷爷,现在竟然如此赶时髦(改“时尚”好,“赶时髦”有点贬义。)。(这里可以插入那段关于爸爸替他买皮鞋的回忆,然后下面另起一节。)

这时,(这里加上“已经”)从外面回来的奶奶插嘴了:“乖孙子,其实你爷爷回老家的时候,就发誓要好好度过下半生,他还真是说到做到呢!”说完,还从屋里拿出爷爷的一幅书法作品给我们看。

哇,真是太棒了!没想到爷爷那握了一辈子锄头杆(可删)的大手,竟然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

一会儿(改“午饭后”吧),爷爷又向我们宣布了一个“重(改“特”更好)大的(删去更有力)新闻”:“我和几个(这里加个“老”好)哥们约好了,过些日子去洪泽湖旅旅游,再写写生。”

“爷爷,路蛮远的,你不怕晕车吗?”我不免有点担心。

“放心,我会坚持住的。”

说话间(改“正说着”),传来手机的响声(改成“爷爷的手机响了”更明确),他接完电话,就对我们说:“是老哥们打来的,约我谈谈(改“商量”)去洪泽湖的事。我要走了,晚上再聊。”说完,爷爷还故意用英语拉长声音(改“调”)和我们说了个“咕——得——拜——”逗的(得)我和爸爸(改“一家人”,还有妈妈和奶奶呢,开头你提到妈妈,后来就把她忘了。)哈哈大笑。

望着爷爷的背影,我想:爷爷真是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潇洒了,这(加个“都”好)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呀!

编者讲评:

上一篇分别写家里几个人的变化,这一篇从“我”的视角,集中写爷爷的变化,材料丰富,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活泼。

从内容的时间跨度来看,应该是从上午到爷爷家一直到下午爷爷离开家,叙述时应该分几个层次有所间歇,不要一直连续不断地说,这样文章就有节奏感了。

赏诗悟得(13)

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所有的抒情诗中,诗人是永远的主人公,是抒情的主体,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和读者进行着交流,使读者与之共鸣,为之感动。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艾青,但他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读者从诗中看到的,是鸟观察到和感受着的世界:“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鸟儿正经受着暴风雨的打击和折磨,它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期待着“温柔的黎明”的世界。鸟儿的痛苦和期待也就是诗人的痛苦和期待,因为这诗写于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1938年,所以鸟儿的感受也就是诗人的感受,其中渗透着对中华土地的热爱,哪怕喉咙嘶哑也要为之歌唱,哪怕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的第二小节两行是议论,是总结,是画龙点睛,一问一答,深情感人,遂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

例文(14)

老人让座

句容开发区小学六(3)班 叶子锋

原稿梳理: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显得温馨而美丽。记得在我十岁时,我就受到了(改“过”)一位老人的关爱。

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改“至今难忘”)。一次(改“当时”),妈妈(这里加个“要”好)带着(可删)我去逛超市,我们就乘了公共汽车。在站台,远远望着远处正(“远远”和“远处”重复,另外,也不要强调“远远”,因为太远是看不清车上挤不挤的。改“望着”就行了。)向我们开来的公共汽车,上面挤满了人。公共汽车到站台(可以删去,前面已经说过“在站台”了。)停下来时,我都不想上车,但妈妈还是拉着我到了公共汽车上(改“上去了”)。

一上车,我和妈妈就成了汉堡里的馅,被夹得喘不过气来(生动有趣的比喻),因为车上的人挤来挤去,妈妈怕我被挤倒,就紧紧地抱住了我。(这里加上“就这样”,与上文就联系起来了。)过了好几个站,车上的人才渐渐地变少。离我们该到的地方还有几站,我和妈妈就走到车门口准备下车。这时(这里加个逗号好,读起来可以舒缓一下。)上来一个(改“位”)白发苍苍、面色苍黄的老人,他刷完了卡,便步伐不稳地走到了一个座位前,正好(删去)那个座位的乘客(这里加上“已经”)下了车,老人就扶着杆子(改“抓着扶手”)慢慢地坐了下去。这一幕我看在了眼里。不过没过多久,我的视线就从老人身上转移开来。(这段话其实可以删去,因为全文都是从你的见闻的角度写的,所以不必再说你“看在了眼里”,也不必说又把视线“转移开来”了。)

汽车稳稳地行驶,我着迷地望着窗外的风景。突然,不知怎么的,汽车来了个急刹车,我还没明白过来,(这里应加个“就”)一头扑(改“栽”)到了妈妈的怀里:“哎呀!”妈妈扶着我说:“没事吧?”我摇了摇头。当时,(这里最好加上“忽然有”)一只手扶着(改“住”好)我的肩膀。我转过头去,原来是刚上车的那个(改“位”)老人,他嘴唇颤抖着,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要不要坐一下?”我双眼盯着老人的眼睛,不由地(删去)想起了(删去)老人走路时的情景(改“样子”),心里(删去)想:老人连走路都这么坚难(改“艰难”),又怎又(应为“么”)可以站在这颠簸的公交车(这里少个“上”)呢?如果是(删去)那样,老人肯定会摔倒的,到时候可(最好加个“就”)麻烦了。我摇着头对老人说:“爷爷,不用了,我马上就下站(改“到站”或“下车”)了,还是您坐吧。”老人听了后(删去),(这里加上“还是”)站了起来,用手拍了(删去)拍我的背,把我推到了(删去)座位前,我立马(改“还是”)对老爷爷说:“不用了,您自己坐吧。”于是(改“说着”),我(加个“又”)扶着(删去)老人回到了座位上(改“边”),让他坐了下来。老人见我不愿让自己(改“他”)站着,就轻轻扶着我坐到了他的腿上。就这样,我竟安安稳稳地坐在了老人的腿上,但(加上“感到”)时间突然变得很漫长(写出了自己感激而又不安的心情)。

超市到了,我离开了“座椅”,在下车的门前,我望着车上的老人,用感谢的眼神盯着老人的眼睛(改“看着他”,其实这时你是应该用语言来表达谢意的。),没想到(删去)老人似乎明白我的意思,微笑着向我点了点头。

老人让座,这听起来有点(改“似乎”)不可能,但我却经历了这样的事。这位老人对我的关爱,也许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特殊的陌生关爱。(准确地概括了全文,是很好的结尾,当然,现在说“一生中”,还是太早了点。)

编者讲评:

本文的选材很新鲜,正因为特殊,就更有意义,写出了这种“陌生关爱”的格外温馨。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作者比较细致地写出了全过程,其中的言行心理都得到了比较生动的表现。

赏诗悟得(14)

闻一多:《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闻一多满腔的爱国激情,简直像火山爆发一样,屈原诗中更多的是哀怨,而闻一多诗中更多的是愤怒。

《发现》这首诗,反映了闻一多1925年因不满帝国主义的歧视,愤然从美国回来后的心情。当时国内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刺痛了他的心,祖国的状况离他热切的期望差距太大了,他简直不敢相认,所以说:“这不是我的中华”。他回来的时候,是归心似箭——“鞭着时间的罡(音义均同‘刚’)风”;是热情洋溢——“擎一把火”。可他见到的却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所以他痛苦万分地“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我亲爱的祖国,我期望中的祖国啊,你在哪里?他哭得呼天抢地,痛断肝肠,最后竟把自己的心呕吐出来,这才发现:他所期望的祖国,原来只在他的心里,只是他的一个幻想而已。

这首诗感情激奋,节奏紧张,犹如隆隆的地火在运行,直至火山爆发。每句11个字整齐排列,如钢铁堡垒一样突兀矗立(把诗按行整齐排列就看出来了)。两句换一个韵,正如逼迫八面的风。读之令人感同身受,热血奔涌。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