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得失谈(9)

洪蒲生(编著)


例文(15)

向梦想出发

江大附中七(1)班 于天一

原稿梳理:

出发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出发只有有了方向,才能为出发的目标去拼搏,去实现。向梦想出发,也是向自己的将来出发。那么,就要从小做起,为梦想打下基础。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美食家,吃遍天下美食,因此与美食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有一次我才八岁(删去“有一次我才”,在“八岁”后面加一个“时”,这样更加简洁清楚,“我”也不会与后面的“我”重复。),爸爸便开始带我出门旅游,目的地是西安。

在西安的(可删去)热闹繁华的大街上,爸爸带着(这里漏掉一个“我”)边走边看。呵!街道上人来人往,原本宽广的大街,此时也被人们挤得水泻不通,寸步难行。(这段话有些问题:“原本”用得没道理,因为“现在”也还是“宽广”的,只不过拥挤而已;“水泻不通”应该是“水泄不通”;形容得也过分了一点,“寸步难行”就更过分了。)

在大街上(改“旁”),不时有人在叫卖:“羊肉串,羊肉串,新鲜出炉的羊肉串,十元一串,快来买呀……”碰巧在这时,我这超灵繁(改“灵敏”)的鼻子也闻到了这(可删去)一股浓浓地(应该用“的”,后面的“香气”是名词,前面是定语。)香气,便拉上老爸,像条泥鳅似的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好不容易挤到那位卖羊肉串的大叔面前,可信可疑(改“半信半疑”)地问:“大叔,这一串羊肉多少钱?”“十元”(好像太贵了点,多大的羊肉串?),朴实地(应改“的”)大叔爽快地答道。“我买三串,25元好不好?”“行!”(上面“朴实的”可以去掉,然后把“大叔爽快地答道”移到这里,“爽快地”这个形容词就更有针对性了。)于是,大叔麻利地从烤炉上拿出三串又多汁又肥美(可改成“肥美多汁”)的羊肉串递给我。付完钱后,我张口就想吃了半串(“想吃”就是还没吃,所以后面“吃了”的“了”就不能用,你的意思其实是“我恨不得一口就吃它半串”。)。

但是,就在我牙齿刚碰到羊肉的一刹那,我不惊(应为“禁”)震住了。这味道,是我吃了这么多羊肉串所第一次吃到的(上文说“牙齿刚碰到”,所以还不能说“吃”,只能说“闻”。)。

这味道,如火苗一般(这比喻有点怪)刺激着我的牙齿(“牙齿”不能品尝味道,人们常说的是“刺激着我的味蕾”。)。咽下之后,在我心里又像一团火,温暖着我的心窝。那是(改“时”)正好是冬季,使我感觉不到寒冷,对羊肉不觉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认识(羊肉可以暖胃暖身,难道以前不知道吗?),也终于知道了羊肉串的真正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读者还是不知道。)。

吃完自己的,我就飞奔着给了爸妈,让他们也尝一尝。当他们吃完之后,都向(改“像”)我所欲料(改“预料”)的那样,竖起了大拇指,连连称赞这味道的(应删去)正宗。这时我的怀疑也早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你这句话是照应上文的“半信半疑”,写文章能前后呼应是好的,但你表达得还不够清楚。写大叔叫卖的时候,最好加上他说他的羊肉串怎么怎么好,然后写你半信半疑,再写你吃了觉得实在好,最后写爸妈吃了也说好,所以你的怀疑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这样写就清楚了。)

以后我去了每个地方,也都会去尝尝当地的美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更多有关美食的文化。

如今,中国的美食已经被我快吃了个遍了(吹牛了吧?),现在正准备往国外进发。我想到了那里,会有更多的美食等我去发现。(应该用逗号)去探索,等着我去吃。

想成为一个美食之家(中间的“之”应去掉,“美食家”和“美食之家”意思是不同的。),要先做好现在我们(删去)该做的事——学好语言(改“外语”)。学好语言(外语),才能与国外的人去交谈,去学会如何做这道美食,如何去吃,如何去品味其中的内涵和工艺(“品味……内涵和工艺”,这是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品味内涵”已经含糊不清,“品味工艺”就更不恰当了。)。

总之,(这里加上“我要”)为(改“向”)梦想出发,去实现,去做我想做的事。(最后这两句应对调一下,改成“去做我想做的事,去实现我的梦想。)

编者讲评:

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已经说到的,“美食家”决不仅仅是喜欢吃,吃遍天下,更重要的,他还要掌握有关美食的文化知识,对多种美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甚至有自己的见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广博的文化基础,还要有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如果仅仅是喜欢吃,那就可能像我一样,只能算一个“吃货”啦!

赏诗悟得(15)

公刘:《五月一日的夜晚》

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数不尽的衣衫发辫,/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羡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令人爱恋,/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

这首诗写万众欢庆的大场面,表现出作者视野广阔、气魄宏伟的大手笔。“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这是多么壮观美丽的景象;“人”如“海”,“灯”如“山”,令我们想起“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灿烂辉煌;再看这背景,是天安门广场,是“空中”“地上”,这空间何等广阔;再看这人海,是“数不尽的衣衫发辫,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这气氛何等热烈。不仅整个“中国在狂欢”,而且“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这是1955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有半数以上国家的贵宾云集北京。),真所谓“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歌声”怎么能“吹”呢?这就要说到“通感”的修辞手法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影响,乃至交流打通的。既然歌声是通过空气传送,风也是通过空气传送,它们就有了一定的相似性,在诗人的形象思维中,“歌声”也就可以像风那样,把衣衫和发辫“吹得团团旋转”了。

例文(16)

我不再为那幅画而恐惧

丹阳华南实验学校七(1)班 孔 典

原稿梳理:

中学生活,像是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而我,则是那位画家。

——题记

金风送爽,习习的清风微笑着吹开了初中生活的大门,吹动着我的心湖,它泛起了水波,可是,似乎过大了(“泛起了水波”就行了,后面可以删去。)……

上学第一天,第一堂英语课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整节课的纯英语,令人捉摸不透的句子,“什么都会”的学霸,在我心里烙下沉重的一笔,水墨画上出现了一条蜿蜒起伏,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

第二节语文课,那行云流水般(后面几句都没用“般”,这个也删去好。)地(应为“的”,后面是名词,前面是定语。)诗句,天马行空的想象,分秒必争的节奏(“分秒必争”未免太紧张急促了,可改“疾缓自如”。),给羊肠小道的两旁添上了些许花草。

对我而言充满新鲜、激动与喜悦的初中生活,竟是这样!(以上两节课,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正反两面的,英语课出乎意料地难,语文课却符合你的期待,所以这里笼统用一个“竟”并不准确,可改“就这样开始了……”。)

课间,与陌生的同伴交流,“你学过什么?”“钢琴,十级。”“唉,暑假里刚上完素描,学得还行。”“我小学学完了新概念英语一,准备向二进攻。”同学们那些丰富多彩的特长,令我茫然失措(你是要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用“茫然若失”好。用“茫然失措”不准确,因为这里并不是要采取什么措施。)不知如何是好(这句可删)。于是,几条“波涛汹涌”的河流穿过了花草,淹没了小道,恐惧涌上了(可删)我的心头。

望着课上那“博古通今”的学霸,望着课后那“多才多艺”的特长生,一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努力!你已经落下了一截,必须比别人更苦才行!

(这里加一个“过去,”)我是个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可这次……

每天放学回家,书包放下(改“放下书包”),立刻把作业做完(改“先”,用“立刻”给人的感觉,似乎作业很少,做得很快,其实不一定吧?),(这里加上“然后再进行”,把下面的内容与老师规定的作业区别开。)语文阅读,数学提优,英语查漏补缺……

做作业时,数学必定会翻来覆去地检查,连1加2等于3都恨不得再扳一下手指(形容得很生动)。为了什么?只是数学考卷上给的一个优加(最好加引号)而已,我怕的是,周围只有我一个人是优减(也加引号)。这时,水墨画上渐渐有了几座高山。

背诵语文时,一定要一字不落,仿佛落的不是字,是(改“而是”)一种自尊,一种(改“因此更增加”)没有拿到满分的失落……高山渐渐变得陡峭起来。

数学提优的试题、试卷(这里加一个“必须”)一张张地做,无止境地做,好像做多了就会超过别人,于是那些高山的棱角开始分明了(根据本文立意的进展,可改“变得更加险峻了”,这样意思更明确。)。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找不到自己了。是呀,原来的我去哪儿了?原来那个笑容天天挂在嘴边,人缘很好,成绩虽不算数一数二,但是深得所有老师喜爱,能干聪明的我去哪儿了?(以上这个长句造得很好,内容丰富全面,又能用标点使之便于阅读,显示出写作时从容的心态。)留下来的,只是(改为“竟是”,就有并非自己所愿的意味。)一个只知道要赢,天天埋头苦做,别人复习到9点半就必须要复习到10点的躯壳(这些具体的做法,与上文实际上重复,如果把自己的行为概括一下,改成“急功近利,追求虚荣的躯壳”,是不是更好?)。怎么会这样?连水墨画好像也蒙上了一层细雨(“细雨”在这里缺乏贬义,可改成“浓重的阴霾,一场山雨欲来。”)。

“女儿,你累吗?”妈妈关切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我,累吗?长期的睡眠不足我好像已习以为常。我淡淡地说了一句“不累”。“女儿,我跟你说会儿话行吗?”妈妈语带恳求地说。我也跟她来到客厅。(以上可删去,行文更紧凑。)“女儿,别把自己搞得太累了。无论怎样,你都是妈妈的宝贝,你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棒的。我们不是神的孩子,不可能事事做得十全十美。没必要,尽力就行。”“嗯。”(这里加上“我答应着,”)泪水已充盈我的眼眶。是呀,我这样是为了什么?为了战胜永不可能战胜的(改“那些”,其实也不一定就不能战胜。)学霸吗?不,我想不是,我只是害怕,恐惧……其实(改“妈妈说得对”,这样就与上文联系起来,文气就贯通了。),做好自己就行了(改“不可能事事做得十全十美”,这样既是妈妈的原话,又避免了与下文的重复)。(改逗号)做好自己就行了!于是,压在我心头的巨石,终于落了下来(改“落下来了”,感觉上更符合放下、轻松的语气,也更有结束感。)。

(这里加上“从此,”)我又做回了原来的自己,无拘无束,努力学习,乐观开朗,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雨后山色朦胧,依稀分辨得出似有似无的棱角(改成“雨后山清水秀”,更符合主人公的情感转变。),羊肠小道(改“山间小路”)继续蜿蜒着(改“向前”),野花小草继续生长着(改“茁壮成长……”清澈平静的河水仍在继续流淌,一切还在继续。(删去,改成“而我,从此再也不会为那幅画恐惧。”)

编者讲评:

作者通过描写一幅水墨画来比喻中学生活的经历和自己情感的转变,并通过“题记”将这个基本构思点明。但题目中的“恐惧”一词不应加引号,因为你对那样一幅水墨画的恐惧是真实的。而题记中的“画家”却应该加上引号,因为这个“画家”是虚拟的。

全文实写中学生活及自己的心情,虚写水墨画的形成和变化,两条线同时延伸,最后以妈妈的告诫和自己的反思迎来明朗的画面景观和开朗的生活态度,从而精彩地完成了本文的立意。

赏诗悟得(16)

曹植:《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曹植主要写五言诗,他的父亲曹操主要写四言诗,而他的哥哥曹丕写出了一首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可见,诗歌的形式在他们父子生活的时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行”在这里是指古诗的一种体裁。

《野田黄雀行》这首诗,借少年解救黄雀的故事,抒发了自己不能解救朋友出危难的悲愤心情。

开头两句写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好像与内容无关,但其实也有一点比喻的含义,所谓“树大招风”当然与曹植因特殊身份而遭忌有关,透露出一种悲愤而无奈的情绪。这样的开头方法也就是所谓“赋比兴”的“兴”。

“利剑”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是所谓“诗眼”,明确揭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在权势当道的社会中,无权就不能办事,就不能解救朋友于危难之中,这就是令人悲愤的现实。而接下来诗人为我们描述的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当然就只是诗人心中的一种理想境界罢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