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得失谈(10)

洪蒲生(编著)


例文(17)

我不再为爱而气恼

镇江十中七(2)班 祁钰雯

原稿梳理:

亲情,或许是人生中最伟大的爱。但是在认识亲情这一方面,可能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从未在乎过它们的存在。

从小到大,最疼我的便是奶奶了。她一直让我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每当我出门时,也不忘说一句“路上小心点”(加上“甚至”没有什么道理,可删去,“也”后面可加一个“总”,因为是多次。)。而我,却并没有太多的在意。

又是一年盛夏,太阳从空中(删去)无情地照耀着,阳光逼地令你睁不开眼(“地”应为“得”,“令”与“逼”的意思重复,应删去。),树上的蝉懒散地一动也不动,找一个凉快的地方一个劲地鸣叫(刚说“一动也不动”,又说“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刚说“懒散”,又说“一个劲地鸣叫”,有点矛盾。),仿佛在不停抱怨着这闷热的夏季。

相反,我却没为这盛夏感到丝毫不安的情绪(删去),反而躲在卧室里吹着空调看着电视,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而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午饭的奶奶,此时正用大灶来烧菜,熊熊的火焰在大灶下燃烧着,奶奶还要在灶炉边不断的(改“地”)加柴。可想而知,这么热的夏(可以省略)天,又是(改“在”)滚滚(改“熊熊”)火焰的灶炉(改“炉灶旁”),奶奶真不知流了多少汗珠(删去)。

由于当时我们家的餐厅就设在厨房里,所以当我一进厨房,一大股气流(“气流”改“热气”,“大”也可删去。)就向我扑来,我的背上渐渐也出现了汗珠(改“我很快就汗流浃背了”)。我不禁烦躁了起来(“了”可省去),准备夹点菜去凉爽的卧室去(删去)吃。夹菜时,我问道(删去)奶奶:“家里不是有电磁炉和锅吗?为什么要用大灶啊?”奶奶心平气和地说:“你父母不是近几天出差吗?我就用了大灶。”我疑惑道:“这两者有关系吗?”奶奶说:“我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了煤气泄漏的事,我老了,记性又不好,你爸妈又不在家,我不放心,才用的大灶。”明明是很关心的语句(改“关心我的话”),可当时的(删去)我却认为奶奶没事乱担心,然后不知怎么的,越想越气,又想到以前(改“平时”)奶奶对我的唠叨,心里渐渐厌恶起了奶奶。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依旧吃着用大灶烧的饭菜,可以说我每次中午进厨房夹菜都需要勇气,心中与奶奶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越来越讨厌奶奶,直到那一天……

那是一个早晨,周末(改“双休日的早晨”)。正当我吃完早餐准备去看电视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是同学约我去买下周要用的美术材料。我立即兴奋起来了(删去),这一个星期除了上学哪儿也没去了(删去)。奶奶听到我要出去后(删去),赶忙从厨房跑出来,一边用手擦着她那用粗布做成的围裙,嘴里一边说道(“一边说”就行了,干嘛还要说“嘴里”?):“出门记得小心点,要注意行驶的车辆,记得早点回来吃午饭。”一串话过后,我的那些同学就纷纷笑了起来:“哈哈,你奶奶竟然还不放心你,你都这么大了,一直把你当三岁小孩子吧!”……这些话立即让我涨红了脸,心中涌起了对奶奶的不满,再加上前几天我对大灶那件事情的不满,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你烦死了!”我喊道。“我,我是为了你好。”“为我好?你为我好就不会用大灶活活把我闷死了。”“我……我是为了你的安全着想。”“哼!”奶奶沉默了一会儿,眼泪快涌出来了,说:“我真的是为了你好。”这时,同学们都沉默了。突然有一个小女孩(是你的同学,还是另外一个“小女孩”?如果是另外一个,出现得太突然。)站出来说:“你真幸福,不像我,我奶奶都不在了。”一句话令我冷静了下来。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任性无理,头沉(改“低”)了下去。看到了(删去)这样的情景,那几个笑我的同学也涨红了脸。然后,她们就都回去了(不是要去买美术材料吗?就这么都回去了吗?)。

只剩下我和奶奶,我(这里应加上“感到”)无地自容,对奶奶说:“对不起,奶奶,是我错了。”奶奶说:“傻瓜,你做什么奶奶都会原谅的。”

从那一刻起,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宜改成“我更深切地懂得了什么是爱”)。奶奶是爱我的,(这一句删去)我不会再为奶奶的爱而气恼。

编者讲评:

奶奶在作者父母出差的几天里坚持烧大灶,是为了保证孙女的安全。作者嫌烧大灶太热,觉得不能忍受,而她明明知道,忙于烧饭的奶奶其实更热,却仍然只考虑自己的舒适。这就说明,她的怨气主要还是因为自私,并不是对奶奶的某种误解。因此,她最后的转变应该是思想认识上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文章中并未体现出来。

亲情之爱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使被爱者“气恼”的。笼统地以“我不再为爱而气恼”为题,也颇为勉强,这就是为了符合命题要求所造成的凑合。如果是根据本文的实际情况命题,还不如直截了当地用“我不该责怪奶奶”,说不定可以写得更加合情合理。

赏诗悟得(17)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七绝因其气魄宏伟、感慨深远而备受好评,甚至有人赞之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

开头两句是所谓“互文”,就是说“秦”和“汉”这两个时间概念,既管“明月”又管“关”,并不是分说“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而是总说自秦汉以来,在同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一直有远征的战士们在坚守着边关。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两句诗的内涵是多么广阔深远:地域是万里之广,时间是千年之遥,战争是如此之惨,诗人的感慨是如此之深。正因为如此,诗的后两句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一个愿景,希望有像李广那样伟大的将领来镇守边关,以保国家的安宁。这是一个真诚而迫切的愿望,也是秦汉以来历代人民的共同愿望。

唐代的边塞诗,总体风格豪迈奔放,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也是大唐盛世的强大国力在诗歌艺术中的体现。

例文(18)

我的引路人

科技新城实验学校七(1)班 钱羽彤

原稿梳理:

我的母亲,犹如一盏明灯,在黑夜中点亮,为我指引生命中最重要的方向。

——题记

母亲爱茶,邻里皆知,她也让我从茶中懂得了很多。

小时候,母亲总喜欢泡茶给我喝。泡茶、滤茶、倒茶,动作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让我不由得看呆了。

“妈妈,为什么你反转几次才将茶泡好?”我眨了眨眼睛,疑惑不解地望着她。

“因为这样茶的涩味才会减少,要知道,泡茶不可能一次成功。你要学会泡茶。”母亲看了看我,意味深长地说。听了母亲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后来,繁重的学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很少和母亲说话,我们的关系似乎渐渐变淡了起来。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改“总是”,说明不止一次。)将泡好的一杯(可删去,下文有“一杯”。)茶悄悄放在桌上,便转身离开。每当我看见桌上有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时,我才(改“就”)明白:母亲一直都在我身边。(这个句号可以改成省略号,对应下文的“思绪”。下文是另一件事,所以我把它另起一节。)

思绪被拉回了那个寒冷的早晨,母亲依旧(改“然”)在泡茶。她坐在窗前,双手托住茶杯,淡淡地看着窗外纷飞的雪(加个“花”更好)。

“妈妈,又在喝茶啦?”我探出小(删去)脑袋,从她背后撺起身(这个“撺起身”可删去,前面的“探出”已经写出你的位置和动态了。),调皮地看着她。母亲笑而不语,只是拿了(改“起”,既避免与下文的“了”重复,又更清楚地写出了动作的过程。)一杯茶,递给了我。我将茶捧在手心(改“上”),举杯,仰头,“咕噜咕噜”两三口就喝下(这里加个“了”好)肚。母亲见我这样,无奈地笑了笑,说:“喝茶不是这样喝的。”

“哎?(改‘那该怎么喝?’)”我惊讶地抬起头(改“问”)。

母亲不语,只是轻轻拿起茶杯,放在唇边,优雅地轻抿了一口,便缓缓闭上了眼,嘴角挂着满足的微笑。那神情,似是陶醉,似是品味(改“似在品味,似在陶醉”)。我呆愣(改“愣着”),说不出话来。良久,母亲睁开眼,那眼睛如一汪深潭,令人捉摸不透,只听她淡淡说道:“孩子,你要学会品茶。”我点了点头,只是觉得内心有什么东西正在萌发。

如今,我走在人烟稀少的小巷上(改“里”),苍穹的雨,一丝一丝地(形容不当)落下,如漫天飞舞地(应改“的”)细沙(形容不当)。我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不由苦笑一番(“苦笑”就行了,加个“一番”,似乎在那里苦笑了一阵子,怎么可能?),(这里加上“只好”)拖着沉重的身躯一步一步走回了家。“我回来了!”再熟悉不过的话语,此刻却显得苍白无力。

“怎么了?”看着我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不免(删去)担心地问道(删去)。

“我数学考砸了,这回在全班倒数。”我有气无力地回答。这次考试的失利(这里加个逗号好。)无疑是给成绩(可删)一直名列前茅的我一个重重(改“沉重”好)的打击。

母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像往常一样请我去喝杯茶(改“让我喝茶”),像往日一样娴熟的手法,像往日一样慈祥的笑,母亲(这个比喻的本体,可以就用“慈祥的笑”,把“母亲”删去。)如同冬日的暖阳(改“阳光”,避免“暖”与下文重复。),温暖了我的心。母亲将茶杯轻轻放下,温柔地对我说:“孩子,你要学会懂茶。”说完,便转身走出了房间,留下一脸惊讶的我。回过神来,凝视着热气蒸腾(用“腾腾”来形容一杯茶,已经很热了;用“蒸腾”来形容,那就如同在蒸煮,说过头了。)的茶杯,沉思半晌(用“半晌”时间长了一点,可改“沉思了一会儿”。),恍然间,我醒悟,我彻悟,(可删,“醒悟”应在喝茶之后,后面也写到了。)在茶气(改“香”)氤氲间,我小心翼翼地端起茶杯,微抿了一口。一阵苦涩感弥漫开来,慢慢地,茶味消散间,我似乎品尝到了丝丝甜味,那味道,久久荡漾在我心中……我忽然笑了,笑的(改“得”)很轻松,我想我大概(改“已经”)懂得“人生如茶,要学会细细品味,要学会透彻理解,要知道先苦后甜”这个道理了!

人生在世,有苦也有甜,有喜也有忧,有泪水也有欢笑。母亲用她的茶道一步步指引(改“引导”)着我,让我学会泡茶,学会品茶,更学会了懂茶。(在文章结尾处,就不能只说到“懂茶”为止了,可改为“让我学会泡茶,学会品茶,学会懂茶,更要从茶道中品味、理解人生的道理。”这样写,就是所谓“点睛之笔”。)

编者讲评:

本文的“题记”比上一篇好,因为切合主题。同时,在写作技巧方面,作者显然也更加用心,全文以泡茶、喝茶、品茶为明线,以其中蕴涵的道理为暗线,把写实与比喻结合起来,含蓄地表达立意,使读者在阅读中也有品茶的感觉。

不足之处是运用方法时不够自然,不够生活化,斧凿痕比较明显。同时,在行文过程中,对妈妈的启发引导作用,也写得过于隐晦,有点勉强,给人以故作高深之感。其实对“泡茶、喝茶、品茶”中所暗喻的人生道理,是可以由母亲适当地加以阐发的。只有这样写,题目中的“引”字才能更好地落实。

赏诗悟得(18)

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而从这首诗来看,我感觉已经是“动画”,如果我们再好好想象一下,那简直就像“电影”了。

开头两句写主人公出场亮相,是典型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这“风劲”与“弓鸣”交响的力度之强,更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眼前立刻出现了一位将军的英武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诗题虽然是“观”猎,但诗人从第三句开始,完全是从行猎者自身的体验来写的,而且写得非常细致。比如“草枯”与“鹰眼疾”的关系,“雪尽”与“马蹄轻”的关系,如果不是诗人曾经有过的亲身体验,那就一定是经过了仔细的揣摩。“新丰市”与“细柳营”的地名均出自《汉书》,细柳营曾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的地方,诗人在这里巧用典故,是为了表现将军纵横驰骋、往来迅疾的飒爽英姿,借周亚夫的威名来提高将军的美誉度。

最后两句再回写行猎之地,即“射雕处”,与开头遥相呼应,使结构如环无端,而“暮云平”的景象又与“风劲”形成鲜明对比,开头紧张激烈,结尾舒缓自如,写出了行猎凯旋而归时踌躇满志的心态,真是情景交融,了无痕迹。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