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得失谈(11)
洪蒲生(编著)
例文(19)
以微笑包容
华南实验学校七(2)班 姚木兰
原稿梳理:
外婆年纪不大,一头油亮亮的青丝中夹杂着几根(用“丝”更好些,如果只是几“根”,不注意可能看不见。)白发,眼角边柔和的鱼纹笑起来十分好看。而她每天起来,照例是要在发上抹了油,脸庞(这个“庞”可以省去,使“脸”与上文的“发”相对应。)上搽了香的。
她住在溪流一边的小村庄里,而溪流的另一边,则有她自己的一片小菜畦,每天她的闲暇时光里,(划线部分可以省去,“每天”直接接下句。)外婆就越过(这个“越过”该怎么理解呢?“溪水”如果很小,应该是“跨过”,但看到文章结尾,你又关照外婆“路过石桥”时要小心,是指走过小溪上的石桥吗?)潺潺溪水,用扁担吊着的水桶为蔬菜们泼洒一遍又一遍的肥料水。那是一片美丽的菜畦,种满了青菜、大蒜、豆角等农作物,四周用严密的竹篱笆遮挡好,只留一扇可以进出的小小篱笆(删去,“篱笆”上文已说了。)门。每到了(删去)秋天,野蜂嗡嗡闹着,满山遍野(有这么多吗?)的肥母鸡在山林间一饮一啄——当然还有好看的黑脚大公鸡,(这里可加个“时而”)昂首高鸣。
我是不愿意去那片菜畦的,原因是嫌野蜂又忙又吵,何况也受不住那肥料水所发散(改“散发”好)出(删去)的沤臭味儿。但外婆愿意。她是用心(这里最好加个“在”)呵护着那些菜苗们。(删去“苗”,因为不会老是“菜苗”,她也不会仅仅呵护“菜苗”。)
又听见二姨在厨房同外婆争吵(改“斗嘴”就行了,谈不上“争吵”。):“妈,你天天去菜田忙来忙去,又没看见你拿什么菜回来哦!整天忙乎忙乎,家务活都落在我身上。”外婆歉意(应改为“抱歉”,现在是有许多人就这么用,但其实“歉意”是名词,“抱歉”才是形容词,这里是用形容词做状语。)地笑着:“哎,老天不做成(为什么用“做成”?是方言吗?还是改“帮忙”好。)啊,这么干旱,我几桶水又(改“怎”)能管用?”于是又絮絮叨叨地说起来:“菜苗儿,快快长,我家外孙女急着吃哦——”我笑得格格(改“咯咯”)的,二姨也摸(改“则摸着”)我的头说:“她又没说跟你要吃的,你急什么!”外婆也笑了。
我还记得前些日子里(改“有一回”),二姨晚上去商店购物,忘记带钱,只带了会员卡。快深夜了,她才准备回来,可是却没能等到车,而且(这里加“身上”)也没有一两个(删去)硬币。那天雨下的(改“得”)很大,柏油路面湿淋淋的,月光也格外惨淡(既然雨“下得很大”,应该没有月光了吧?)。大姨(“二姨”怎么变成“大姨”了?)站在公交站台(这里宜加上“的防雨棚”)下,虽不曾淋了(改“到”)雨,却也冻得瑟瑟发抖。她想到了外婆。(改逗号)于是她(删去)掏出了手机(改“打手机说”):“妈,下大雨了,你带伞来接我吧。”她把电话挂了,可(删去)外婆(这里加上“接了电话,就”)急匆匆地披了雨衣,拿着家里最大的那把蓝色伞,趿拉着雨鞋(为什么是“趿拉着”?从结尾处看是“拖鞋”,“拖鞋”是不能算“雨鞋”的吧!)就来(主语是外婆,这里该用“去”,写作时也应注意动作的方向。)寻找自己的女儿。(这里加个“可”)匆忙之中,她却(改“又”)走错了公交站台,看见那个(改“一个”)她满心以为是女儿的人,她(改“就”)跑了过去,结果,竟是一个陌生的女子。想来,那位陌生女子大概和二姨处在相同的境地。外婆(这里加个“就”)和女子(改“她”)攀谈起来:“您是不是回不了家了(改“啦”)?姑娘?”“哦,我丈夫等会儿开车来接我。”她漠然地说。(她也不说一声“谢谢”,的确有点冷漠。)
外婆叹息了一声,幽幽地说(改“自语”):“哎,这样的雨天,竟然也不带钱……”她(可改为“又”)转念一想:“女儿会不会已经回家去了呢?”(这里加个“结果,”)她是空忙了一场,只好又走回家去。最后,还是大姨开着车把二姨接回了家。
二姨和外婆第二天都患了重感冒。二姨操着熟练的镇江方言(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埋怨外婆:“都是你走错了站台,你哪里不晓得换个地方找找啊?”外婆无言,只是依旧笑着,脸上的鱼尾纹线条格外柔和。我知道,她是在用微笑包容一切,包容女儿犯的错误,也包容了自己。我买了药,给(改“让”)她们各吃了一颗。二姨眉头紧皱着,而外婆幽幽叹息(这里要加上“低语”,否则下一句没来由。),也(改“可是”)听不清她说了些(不会有许多话,这个“些”可删去。)什么,也弄不明(应改“不知道”)她想的是什么。
(这里加上“后来,”好)我送给外婆一双新百伦的运动鞋:“外婆,不要穿着你的拖鞋了,穿着(这个“着”应删去,运动鞋她还没穿呢。)这双运动鞋吧,你就不会得感冒了。另外,你上菜地去的时候,也要穿上它,路过石桥的时候小心别摔了,扁担好好儿挑着走……”外婆试了新鞋说:“你看,刚合适哎!”她脸上洋溢出孩子般的笑容,仿佛忘记了一切……(这个“忘记了一切”似乎是指忘记了一切不愉快,但语意有点含糊。)
晚风悄悄吹拂着树梢,在叶间沙沙窃笑。
编者讲评:
恃宠而娇的二姨,宽容厚道的外婆,冷静平和的“我”,“晚风”一样的和谐气氛,“窃笑”着微妙的生活细节。
作者以事实说话,并不直接表述什么,人物形象就已经跃然纸上,只是在行文时语言有些小问题。
赏诗悟得(19)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这首杰作,可以说是北固山的“名片”了。“次”是“住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当时的北固山还是三面环水,突入江中,而西边的金山更是四面环水,耸立在碧波之中。那时的三山比现在更美。时值年底,旧的一年尚未过完,江上已到处呈现出春意,一轮朝阳正从海上升起。北固山丽日春晨,洁白的船帆鼓满风就要出发……虽然诗的最后归结为乡思,但绝无悲伤凄凉之感,反而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尤其是“风正一帆悬”这一名句,更具艺术张力,竟成为胸怀正义、充满信心、昂首阔步、前景光明的一种象征。
此诗有不少异文,有一种这两句写作“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比较起来,我觉得用“失”不如用“阔”,“失”仅仅说明水大,“阔”却传达出壮阔的含义;用“数帆”也不如用“一帆”,因为后者更集中,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给人印象更深,而且诗意本来就是写诗人坐的这条船,此处又何必去写“数帆”呢?
例文(20)
我的真爱主张
镇江实验学校七(4)班 高雪莹
原稿梳理:
“爱”其实是一个深奥的词,它也许并不要轰轰烈烈,可歌可泣,年荒地(应该是想写“天荒地老”吧?),海枯石烂,也许有时只需相濡以沫,平平淡淡就很幸福。不是吗?
清晨,“老头子,天气冷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奶奶一边在厨房里忙活着(这个“着”可省),一边对着房里的爷爷唠叨着。“知道了,老婆子,就你事多。我是下田干活,出汗呢,哪会有多冷?”爷爷边反驳着,边看着奶奶锅里的早饭。奶奶瞥了一眼爷爷:“饿了?洗手吃早饭。”虽然早饭只有稀粥、馒头,但二老吃得也十分欢心(改“开心”)。(以下另起一节,上文结束的句号改省略号,说明时间有些间隔,这样层次更清楚,叙述节奏也有点变化。)“老婆子,我去田里了!”爷爷对房里喊了一句,奶奶一听(删去)急忙从房里跑出来说:“等等,等等,老头子,瞧你这记性,饭盒!不然你中午吃啥?”“老喽,老喽,记性也(删去)不好喽。”爷爷接过饭盒,自言自语着。“行了,还不快去?”奶奶看着,赶紧催促着(删去)爷爷。这叫“甜蜜”。
傍晚,奶奶倚在门框上,望着远方,期待着爷爷归来的身影。不一会儿,一顶草帽映入了眼帘,奶奶立马(这个可以省去,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像是士兵得到将军的指令似的,立马回房泡茶。爷爷一进门,就立马(忽然连用三个“立马”,这个也可省去。)说:“老婆子,泡杯茶。”“知道了,知道了,这不已经好了吗?”说完,奶奶就提着茶壶走来了。在给爷爷倒茶时,也不忘说(改“找补”好)两句:“你不是嫌我事多吗?怎么还让我泡茶?”奶奶(可省略)嘴上虽这样说着,但嘴角却挂着掩饰不住的笑意,(这里应加上“这”,与另两个一致。)叫“幸福”。
黄昏,院子里,老式收音机里放着二老最喜欢的黄梅戏。藤椅上,二老坐着十分惬意。一阵风吹过,吹乱了奶奶的头发。爷爷见了,伸手,将碎发别过奶奶的耳畔。(早饭前后和泡茶这两个细节写得真实可信,这一个嘛,按他们的年龄来说,似乎可能性不大。),这叫“温馨”。
也许真爱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却甜蜜,幸福,温馨。(这一小节收束前文,简洁清晰,但到此也该结束了,下一节就属于节外生枝,而且其观点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幸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说就是这一种。所以应该删去。)
身旁的平淡,也许就是别人眼里最羡煞旁人的真爱,所以不要追求出奇、坎坷、惊喜,最初始的平淡的真爱才是幸福。
编者讲评:
三个片断,三层意思,写出一种历尽沧桑以后平平淡淡的幸福。去掉多余的最后一节,就是一个完整小巧的结构。文章的立意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或者来自阅读中的感悟。能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这种立意,就是不错的。
赏诗悟得(20)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写于杜甫20几岁开始漫游天下之时,充分反映了青年杜甫那种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题为“望岳”,而诗中无一“望”字,但又句句与“望”有关。“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称“岱宗”。“夫”是个虚词,用在诗中并非为了凑字数,它很生动地表达出一种赞叹语气的延伸,非常传神。第二句更是神来之笔,大气磅礴地写出了泰山那莽莽苍苍、一望无际,仿佛覆盖了整个齐鲁大地的青色。最后一个“了”字是动词,把全句都带活了。山北为“阴”昏暗,山南为“阳”明亮,分割得一清二楚,大自然似乎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这里了。“生层云”与“入归鸟”不仅对得好,而且暗示天色已近黄昏。这两句其实又包含着登高望远,胸襟开阔的意境,为结束句的高潮张本。最后两句从《孟子》中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演化而来,“凌绝顶”“小众山”的豪迈气概,极其生动地体现出青年杜甫的远大志向。
有人说,因为杜甫体弱多病,所以只“望岳”,不登山,诗中所写都是他的想象和愿望。这实在是笑谈。杜甫体弱多病是晚年的事,此时正当年轻气盛,何至于连一泰山都不敢登、不能登呢!多年后,杜甫在另一首诗中回忆道:“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这就证明,杜甫不仅登上了泰山,而且可能在山上观看了日出,那“矫首望八荒”的气概,不是与“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吗!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