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得失谈(14)

洪蒲生(编著)


例文(25)

我不再为四世同堂而自豪

丹阳华南实验学校 八(18)班 吴梦迪

原稿梳理:

老太走了,走的时候九十几岁了。

亲戚们扎着白带子,戴着白帽子,偶有与我同辈的,顶(?)着红帽。雨七零八落下着,冲刷着砸(应为“杂”)乱无章的脚印。人(应加上“们”)三五成群,谈笑,打牌,蹭wifi(母语写作,如果没有必要,尽量不要夹杂外语,因为一般读者看不懂。)……好像被输了不同血型的血的红细胞那样抱团(这样的比喻太专业化了,也令一般读者难以想象。),或洋溢着笑容,或透露着无聊。嘻嘻哈哈的声音不绝于耳,还有小孩子哭闹着要吃的。若不是巨大黑色音响叫嚣着熟悉的音乐,这里似乎在办什么喜事。

“真是比结婚还热闹啊!”我嘴角弯起一个玩味的弧度,嘲讽道。(宜改逗号)不出意外地得(改“遭”)到了妈妈低声的训斥。

看向一边的小屋内,那似乎是唯一能感受到悲伤气息的地方了。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沉默着,抽噎着,哭泣着。他们是悲伤着的吧,但更多的也许是惋惜,惋惜那位老人没能活到百岁,好让他们在百岁大宴上感受(改“享受”)他人羡慕的目光。必(应为“毕”)竟,那不是生他的生母(第一个“生”多余。“他”是谁?指代不明,与上文的“几位老人”又有何联系?),也不是哺育整个童年的养母,而是十几岁的已定型的生活中平白多出来的继母啊!(这段话没说清楚)

老太待我很好,我也乐于向他人介绍我的老太,说:“我们家是四世同堂呢!”然而我与老太共同创建的,印象深刻的记忆,却是不多了。为数不多的记忆里,有这么一段。

妈妈有事找老太寄住的那户人家的阿姨,顺便带我去看望老太。去的路上,妈妈说:“你老太,前几年过九十大寿时看起来红光满面的。你姨婆婆也说挺好的,这两年说病倒就病倒了。大概,也没几年了吧。待会儿到她那儿不要瞎闹腾。”

印象中的老太,瘦瘦的,却精气十足(改“精神却很好”),笑得和蔼。所以,当我推开老太的房门时,就震惊了。

一股排泄物的恶臭味迎面而来,被子和床单干硬着,不知多久没洗。窗户大开着,窗帘飘得不亦乐乎(“不亦乐乎”与当时的情境不协调,可改为“窗帘飘飞起来”。),虽是初秋,也有些凉意了。老太背倚在床头,目光呆呆地望向窗外。

妈妈说,老太早就没有自理能力了。

“没人照顾她吗?”疑惑的语调。

妈妈哼笑一声,风轻云淡地说,又不是亲生的,谁高兴管一个只会吃喝拉撒的老太婆啊。

而(删去)我只能沉默。

很多片段的细节无故似的出现在大脑中(改“不由从脑海中浮现出来”,应该说并不是“无故”,而是当时的情景引发出来的。)。(宜改冒号)聚餐时默默坐在一边的老太,无声做着手工活的老太,与我独聊时滔滔不绝的老太……怪不得老人爱和小孩在一块——一个经历了太多人情冷暖,一个未懂(把“未懂”改成“还不懂”,与上一句对应得更好些。)世事繁杂(这个分析有道理)。那些人,问他(改“如果去问那些人”),老太死了,伤心吗?他们会说很悲伤。再问,如果活着,愿意洗沾满排泄物的床单吗?他(改“就会”)不说话。

老太下葬那天,我想了很多(改“我不禁想:”),却并未触景生情(删去)。想着,(删去)这下没有四世同堂了,而即使有,也大概,不再(这里加个“会”)自豪了吧!

编者讲评:

本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客观而冷静的观察和描写,表现出作者对世态人情的体验和感悟,思虑深沉,语言简洁,呈现出舒缓的叙述节奏,也为读者留出了思考的空间。

九十多岁的高寿老人去世,人们悲伤的程度确实要浅一些。要长期无怨无悔地照顾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一般也很难做到。所以,你因此不再为所谓“四世同堂”感到自豪,也是有道理的。可见,人们最好不仅能高寿,而且能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直至在睡梦中安然离去,那才是理想的生存和死亡。果如此,那不要说“四世同堂”,就是“五世同堂”,也是值得我们高兴和自豪的了。

赏诗悟得(25)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裘(汉代的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唐朝的精锐部队。)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读这首诗,可对照许浑的《塞下曲》:“夜战桑乾(这里读‘甘’,河北有桑乾河。)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同样写边塞战争,同样伤亡惨重,同样选择了典型的事例,同样对牺牲者表示深切的同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写爱情,后者写亲情。前者选择的典型事例是:一位战死者已在无定河边化为枯骨,而一直思念着他的女子,还在睡梦中见到他英俊的形象。后者选择的典型事例是:人已经战死,而家里人还在惦念着他,还在牵挂着寒衣什么时候才能穿到他身上。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两首诗都令人刻骨铭心地写出了这种“毁灭”,尤其是《陇西行》,把“梦里人”与“河边骨”两相对照,就更鲜明地突出了“价值”的毁灭和“美”的毁灭,所以更加悲伤动人。

许浑是丹阳人,后来在镇江住丁卯桥,其诗集亦名《丁卯集》。可能生于公元800年左右,到859年还活着。陈陶的生卒年大约是公元812年到885年。

例文(26)

以微笑迎接所有委屈

镇江外国语学校八(6)班 贾楚轩

原稿梳理:

自从父母离婚后,跟着妈妈,我几乎每天都会有委屈,每天都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忍着心中的情绪,待到安静的夜,才会爆发。

这样几年来,我已经能在哭的时候,不带一丝哭腔,只让眼泪放肆地流,却用正常的语调说话。

我是个会丢三落四的人,偶尔会忘记带作业本,或者书。很不幸,那天,我忘记带语文默写本,(最好加个“而”)老师要看默写本(加个“上的”)订正,老师还把没有带的人的(这个“的”可省去,否则连着两个“的”读起来累赘。)名字给记下,发了翼校通(最好加上引号,表示是个专有名词。)。这样一来,家长就都知道了。我以为没有什么。回家之后,妈妈问一下(删去)为什么没交,我说清楚就好了。到家之后,忽然觉得头晕目眩(是到家后才突然“头晕目眩”呢?还是“回家的时候”就“头晕目眩”了呢?应该是后者吧!),太阳穴疼得厉害,所以就在换鞋的时候说了一句,妈妈,我头疼(“说了一句”后面的话,最好还是用上冒号和引号。),不想正在炒菜的妈妈猛地把铲子往锅里一扔,冲着我很生气地吼:“你以为你装成这样我就不说你了!作业为什么不交?”我没有回答妈妈的问题,低着头,拎着书包,进了房间。刚一坐到写字台前,两滴(删去,根据你当时的情况,恐怕不会只是“两滴”。)眼泪就从眼眶里掉下来,“啪”地一声打在地上,声音很响(这就言过其实了,不可能的。),并且觉得胸口很闷,喘不上气,疼得很。

妈妈那一句“你以为装成这样我就不说你了!”伤透了我的心。晚上,我缩在角落里,倚着冰冷的墙,自己抱着自己,凉意蔓延至全身,真的好冷。我一连打了几个寒颤,可是,心更是(这里为什么用“可是”表转折呢?“掉进冰窖”是承接上文形容“寒颤”的,改成“简直”就行。)像掉进冰窖里一般。

上个月,妈妈问我,你怎么这么任性?我忍不住在妈妈面前就哭了。我还任性吗?为了不让你难过,你在批评我的时候,不论是对是错,我都听着,尽量不在你面前哭,尽量都让你觉得我没有因为你的难看的脸色,而不开心(把前面的“都”改成“想”,表示这只是你的主观愿望,删去第一个“的”和“脸色”后面的逗号,然后连起来读读看,是不是更顺畅?),从而让你内疚(这怎么会让她内疚呢?一般说来,对父母的批评没有特别的反应,只会使他们以为你无动于衷,从而更加生气,你还不如哭。当然,如果能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好好与妈妈沟通,效果就会更好。)。我处处为妈妈你着想,处处理解你,可是你理解我吗?我现在后悔我没有任性,如果我任性,你怎么不经我同意就把我的东西送给别的(删去)人,(改问号)虽只是个毛绒娃娃,但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里应加上“因为”)每天晚上我都抱着它哭。如果我任性,我何苦这般委曲求全,何苦让自己小小年纪就已有不少白发?(不至于吧!就是有,也可能是遗传因素,你别多想。)如果我任性,便不会有这样多的委屈,给自己找不痛快(可改为“让自己不痛快”)。

可是我忽然又想明白了,是我的错,没能够把自己变得成熟,伤口那么多,没有地方可以再受伤了。但是,没什么,我会练成护体神功(应加引号),唯一让自己不伤心的方法,就是假装自己没心。

从我想通之后起,有时回想,还是难免会伤心落泪。但是,在面对时,也许脸上没有挂着笑容,心中却是笑得灿烂无比(怎么会这样?)。尽管心中还是会委屈,但是我选择了顺从这条路。顺从,或是任性,一但(应为“旦”)选择便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一但(旦)选定,就必然是条不归路,是苦是甜,只有自己知道。

愿(改“但愿”),我能微笑面对一切,永远这样没心没肺吧!

编者讲评:

也许,父母的离婚给家庭带来了浓重的阴影;也许,母女双方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缺陷。本该更加亲密的母女因缺少交流反而形成隔阂,于是你们之间的爱都不能正常表达。母亲是过于主观,过于急切地希望你好,才会因那样的小事生那么大气,并对你产生误解;而你也因一些小事如此深感委屈,如此郁闷痛苦,不也因为在你心中母亲是最重要的人吗?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坦诚的交流,而采取主动的最好是你。你的文章写得思路婉转,流畅细腻,对母亲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说什么从此违心地顺从,从此没心没肺,应该只是一时的气话,发发牢骚而已。

赏诗悟得(26)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诗以华丽著称,风格独具,但有时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不过《夜雨寄北》却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好诗,通篇不用典,而构思曲折有致。

这首诗是写给他妻子的。第一句写了关于“归期”的一问一答,妻问得急切,希望有个准确的日期;诗人答曰“未有期”,充满了遗憾。前半句写留居北方的妻子,后半句写身处南方的自己,思路去而复返,打了一个来回。第二句承上文写眼前景:只见茫茫夜雨交织,一池秋水渐涨,客居的孤寂,思家的愁苦,也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滋长。这就是所谓借景抒情。第三句写诗人的期望,乍看突如其来,细想情真意切。请注意,第二句诗人身处南方,第三句已经到了北方的家中,与妻子“相对如梦寐”了;但第四句更妙,思路居然又飞回南方,对妻子回忆起巴山夜雨时的心情。

短短28个字,时空多次交错,思路回旋往复,看上去颇为复杂的构思,却自然展现于平实的叙事之中,既写了相思,又充满情趣,既讲究技巧,又不露痕迹。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