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得失谈(15)

洪蒲生(编著)


例文(27)

以微笑面对生活

镇江实验学校八(2)班 陆彦辰

原稿梳理

“想点首什么歌?”老先生(一般对出租车驾驶员的称呼是“师傅”、“的哥”之类,好像不大会称“老先生”。)调皮地冲我眨眨眼。

“呃……”我一时语塞。

这段对话,不是在歌厅,不是在酒吧,更不是在KTV,而是……在出租车上。

近来,期中考刚过,自觉不行,前面所花费的时间、辛苦竟换不回(删去这个“回”,可以免去与下一个“回”重复,而文意并无差别。)来回报。心中悲,哪有心情笑(改“乐”,更准确些。),怕是勉强扯出(这个词用在这里很生动)的笑都难看罢。

准备去书店静待一会儿,却糊涂地坐过了站,看着四周陌生的人和物,叹一声,回家吧,走到路边,正好来了辆出租车。

于是,便有了上面的对话。(此句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清晰。)

进车一看,还真把我吓了一跳,只见手刹旁是厚厚一打(“打”作量词读第二声,十二个为“一打”,当时你不可能确知其为十二张;用“一沓”也不行,因为那是指纸张等较薄的东西;所以最好还是用“一摞”。)碟片,车顶上装着两个小音箱,(这里可加个连词“而”)这位老先生衣领上别着麦克风。哟,还真是位音乐发烧友呢。

“随便吧”我答道。“那我就给你唱唱我最拿手的。”老先生像个急于展现自己的孩子一般,笑容中是掩不住的喜悦。

车开动了,音乐响起了。

我头靠在窗上,看车外一片灯火阑珊,不觉恍惚了,恍惚了,老先生淳厚并略有(改“感”更准确)苍桑(应为“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略语。)的嗓音敲击着我的心(改“拨动着我的心弦”,是不是更好?),一下一下,竟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见旗袍女子撑着伞走过,(据我的经历,好像上世纪80年代也绝少这样的景象。)又似见着维多利亚时期少女们穿着洛丽塔风格的衣服嬉闹。(为什么是“维多利亚时期”,又为什么是“洛塔丽风格”,你知道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吗?或者是不是只因为觉得说法新鲜,就人云亦云呢?当然,大多数读者恐怕也是不知所云的。)只不过这些欢乐,都不是属于我的。

车外的景色向后不停地移动着,双眼模糊了,眼泪决堤了。看不清景,只见红黄绿光蒙笼(改“朦胧”)地交替。“灯红酒绿,盛世浮华,想要淹没一个人,多么容易。”

突然,只听曲风一换,熟悉的音乐传入耳中。我一激灵,这不是周杰伦的《稻香》吗!我多久没听了,几乎都要把它忘了。“老先生,您还会唱这首?”我抹掉脸上的泪,惊讶地问。

“可不是吗,我也是杰迷哦。”

我不禁一笑,这老先生怎么这么可爱!

不再想那些烦人的事,我沉浸在这熟悉的音乐中……

“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奔跑。”

“多少人在为生命努力勇敢地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

他低沉的嗓音却唱出了惊人的活力与动感,我不禁跟着轻哼起来。老先生又打开雨刷,喊道:“让我看见你们挥动的双手。”

我被逗乐了,这幽默的老先生,这么想着却大声地也唱了起来。

忘记吧,忘记吧,这烦人的分数。

“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

用微笑,用微笑,面对生活!

一曲终(改“终了”),我也到了家,竟(这里少了个“意”)犹未尽。

“老先生,您每天都这么工作吗?”

“不是工作,是生活!”

我一愣,是生活,不是工作,我冲他一笑:“谢谢您,您唱的歌我很喜欢,希望下次还能遇见您!”说完毕(应删去)正准备走,却被他喊住:“小姑娘,坚强,要加油哦,以微笑面对生活,一定哦!”

我心中的烦恼全部(删去)烟消云散,之前的悲伤早已不踪不影(什么叫“不踪不影”?可以说“无影无踪”,或“不见踪影”,或“踪影全无”。)。

别悲伤,别放弃,别忘了自己是坚持了多久才走到这一步的。

这位老先生说得对,要以微笑面对生活!

编者讲评:

全文以对话为主,以简要的叙述串连,是颇有节奏感的结构。司机的行为影响了“我”,周杰伦的歌声感染了“我”,“不是工作,是生活”的点睛之语启发了“我”,艺术的构思取代了说教,立意巧妙。

当然,这未必是真实的经历。如果真有这样一位驾驶员,我倒有点为交通安全担心,因为如此动情忘我的即兴“音乐会”,是很有可能分散其注意力的。

赏诗悟得(27)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我们读这首《江南春》,可以体会到什么叫观察的“大视野”,什么叫描写的“大全景”,诗人把整个江南的景象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可是,明代有个叫杨慎的人却对这首诗不以为然,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杨慎的意见,我们是不能赞同的,因为他不懂得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在他看来,诗人必须实实在在地听到、看到了才能写。可是,即使按他所说,把距离缩短为“十里”,难道作者就能听到、看到其中的一切吗?

文学评论家刘勰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他的意思就是说:文学想象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只要这种想象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并且达到了艺术的真实,那就是好的,美的。所以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是“全知全能”,他可以描写各种人物的体验,揭示各种人物的心理,而不一定要事事亲见亲闻,更不一定要事事亲历亲为。如果不是这样,那就麻烦了,为了描写一个杀人犯的心理,难道作者也必须去杀人吗!

当然,优秀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合情合理地“全知全能”,还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以及很强的记忆力、科学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谓“全知全能”就很可能变成“胡思乱想”和“胡言乱语”。

例文(28)

以微笑包容

华南实验学校八(2)班 黄旭莉

原稿梳理:

又是一年秋,隐隐的野菊香让我重拾那段遗落(改“难忘”)的回忆(改“记忆”),她的笑容像这秋日的天空一样澄净。

深秋的风已是刺骨(说“刺骨”太冷了点,改“已有凉意”。),我站在家门口有些焦急。无意间看到一个拄拐的老奶奶蹒跚走来,我认出这是邻居老奶奶。她远远地就朝我说:“丫头啊,你奶奶高血压晕倒了,你爸妈都送她去医院了,这几天你跟我住。”我一听,心乱如麻,奶奶有事(改“危险”)吗?为什么要让我和这个根本不熟悉的老人(加上“住”)在一起呢?我想到要和别人住,心里便很不情愿,脸上不免也流露出几分不满。老奶奶倒也不介意我对她的冷落,仍旧笑眯眯地抓着我的手向她家走去,她(改“还”,承接上文,意思更顺畅。)有些责怪地说:“你妈妈怎么不多给你加件衣裳,手这么凉!”我心头一阵酸涩,奶奶也是这么喜欢唠叨,可是她现在却住在医院里。

一进门,她就去了别的屋子。我有些难过,她可能不想理我了吧。我失落地打量着屋子,装潢很简单,家具也很古朴,特别的是家中的那盆菊花和后院的一小片野菊,家中总是飘着悠悠菊香(改“正飘着悠悠的菊香……”,与上文联系起来,文气更顺。“家中”与上文有重复,可删去。“总是”不妥,因为你刚到她家,是刚刚发现这一点。)。

眼睛突然发现了这屋子里一张照片(“眼睛突然发现”,这说法有点怪,应改“突然,我看见”。“这屋子里一张照片”,说得也不清楚,是在墙上挂着,还是在桌子上摆着?),是全家福,上面只有三个人。我仔细想了想,这应该是老奶奶儿子一家,前年春节我看到过他们。我不免有些气愤,全家福里居然没有老奶奶,难道他们忘了这个衣着简朴的老人了吗?(因为一张照片里没有奶奶,就“有些气愤”,似乎也有点武断了。老奶奶的儿子在外地,一家三口拍一张“全家福”也很正常,也许别的照片中有奶奶,只不过没有放出来而已。也许老奶奶不喜欢拍照片,也许因为什么原因暂时还没拍,怎么能看到一张照片没有老奶奶就“气愤”呢?)

突然,我的视线模糊了,往前一看,原来是老奶奶端了杯热茶站在我面前。她的手颤颤巍巍地捧着玻璃杯,枯瘦的手指(删去)似乎承受不住茶杯的重量。我心(加个“头”好)一紧,赶忙接过。她缓缓地说:“手冰凉的,喝杯茶暖暖。”我看着茶杯上方袅袅的白气,闻着杯中清香四溢的菊花茶,随着指尖传来的温度,眼眶也为之一热。老奶奶笑着看着(删去)我,浑浊的眼也眯起来了,枯树皮般的脸挤出层层叠叠的皱纹。

我心里的愧疚翻江倒海(这个词好像“重”了点),一个孤独的老人,我竟然对她不理不睬。她这样热情欢喜,我该多伤她的心啊!我记得奶奶(这个“奶奶”指的是自己的奶奶,下面的“她”指的是眼前这位奶奶,这里要换个说法写清楚,否则读者一下子搞不清。)也感慨过,说她带大的孙子跟儿子儿媳去了别的地方,她就一个人住在这里,儿子给她的生活费也不舍得用,说要给孙子存着。

老奶奶看了我许久,悠悠地说:“我孙子就大你几岁。他真是个调皮鬼,还是女孩子好,文静些。”她虽这么说,但紧接着便讲起了孙儿童年时做下的顽皮事,不时地发出开怀的笑声。她神情悠远,语气宠溺,浑浊的眼好像也变得流光溢彩,脸上的皱纹开出了灿烂的花。(这段描写生动传神)我安静地听着她的回忆,她好像一点儿也不责怪孙子不来看自己。那些陈年往事,她一件一件记得那样清楚。

也对,她对我这样一个毫无关系的生人(是邻居嘛,不能说是“毫无关系的生人”。)都能以微笑和热情来包容我的冷漠和古怪脾气,更何况是她亲手带大,血脉相连的孙儿呢!我因为她的微笑和包容充满感动和愧疚,她的孙子也一样。(上面这两句可以删去,因为关于“愧疚”,上上个小节已经说过。至于“她的孙子也一样”,意思不清楚,是说他也像你一样“愧疚”吗?他的年龄也许还小,具体情况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愧疚”就难说了。)

夕阳的余晖照在老奶奶脸上,她苍老的面孔上满足、幸福的神情似给她镀了层金,神圣伟大,若有似无(一般说“似有若无”)的菊香让这幅画(可改成“这画面”)更增添了温暖的气息。

老人像是夕阳,挥霍着(为什么说“挥霍着”?)生命最后的光茫(应改“芒”,形容光线像芒刺一般四射;“茫”是无边的意思,如“茫茫”。);老人像是野菊,孤独开放在凄清的秋,不过他们都一样无怨无悔。

那个野菊飘香的秋,那个微笑着包容的老人,都藏在了记忆中的那片菊花田,吐露着芬芳。(再说“菊花”,就与“野菊飘香”重复了,而且也不存在什么“菊花田”。可改“从此,那个野菊飘香的秋,那个微笑着包容的老人,就都珍藏在我的记忆中了。”)

编者讲评:

结构上以野菊花的意象贯穿全文,叙述中注意气氛的营造,并且能把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塑造出一个心地善良、宽容厚道的老人形象。

语言总体上流畅,以后在细微处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赏诗悟得(28)

曾公亮:《宿甘露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之所以要讲这首诗,一是因为它写的是我们镇江的风景,二是因为诗的最后一句写得非常好。

诗的前两句是一副对子,“枕中”对“床底”,“云气”对“松声”,“千峰”对“万壑”,“近”对“哀”,词语、声调等都对得非常工整,但诗意只能算一般,并无新奇之处。第三句是一个过渡,从夜里写到了白天,目的完全是为了引出诗人最为得意的第四句,而这第四句确实是奇思妙想,意趣俱佳。它奇就奇在诗人用一个动词“放”,改变了人与大江的关系,本来这句的意思也就是“开窗看大江的风景”而已,人是主动的,大江是被动的,而现在大江却变成主动的了。这个“放”字,极其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打开窗户的一刹那,看到大江壮丽景色时的激动心情。他当时的感觉仿佛是:满眼的风光一下子冲进来,占据了他全部的视野。这样写,既很新奇,又有根据,既突出了诗人刹那间的心理感受,又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句诗就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的灵感爆发一下子照亮了全篇。

读到这诗,我们可能会联想起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闼”(读“踏”)就是“门”,那“两山”居然会“闯进大门(排闼)”,将满山秀丽的风光直送到诗人的眼前,这诗意似乎更加奇特有趣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