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得失谈(17)

洪蒲生(编著)


例文(31)

向山顶出发

扬中市外国语中学九(8)班 杨辰雨

原稿梳理:

山,静静地伫立在佳木环绕中,那山间缭绕的云雾似轻纱,又似玉带,为山更添了几分神秘。我站在山脚下,望着那遥不可及的山顶,心中既向往又畏惧,向往山顶秀丽的风光,畏惧山路的陡峭。(这里最好加上“正在”)犹豫之间,一双大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是父亲!他说:“别担心,向山顶出发!”

在父亲的陪伴下,我迈出了向山顶出发的第一步。山间婉转的鸟鸣,清幽的花香令我的心渐渐放松下来,享受着山间空气的新鲜。突然,山势急转,石阶变得陡峭起来,我紧紧握住石阶旁的铁链,脚却微微颤抖着。放眼望去,前面的山(应为“石”)阶似与地面垂直,真如李白所言“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应为“猱”)欲度愁攀缘”(李白这诗是总体上形容山势的高耸险峻,而你用来形容眼前的石阶,并不恰当。),但心中向山顶出发的目标,似一剂(改“强烈的”,可避免“剂”的重复)推进剂,推动着我向山顶出发(前面已经“出发”了,这里可改“继续前进”。)。

汗珠滴落,在布满青苔的石阶上停留,转眼又消失不见。(改“汗珠滴落在布满青苔的石阶上,”你此时只会奋力前行,怎么会管汗珠的“停留”或“消失”?这样的形容是不需要的。)腿已是灌了铅一样的(改“地”)沉重,迈一步都十分困难。“别担心,向山顶出发(改“前进”)!”父亲的话不断在我耳边回响(改“鼓舞着我”)。我要登上山顶,我不能放弃。

终于,在到达(改“登上”更确切,且避免了与下文的“到达”重复。)最后一级石阶后,我(这里宜加上“终于”)到达了山顶,到达了心中的目的地。从山顶向下俯看,“霓为裳(应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这里还有个“来”)下”,山间之景一览无遗:“飞湍瀑流争暄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身体的劳累,早已被山间的景色所代替,一切的辛苦都已经烟消云散。(上文有三处引用李白的诗,那的确都是名句,但它们都是与全诗结合在一起,与全诗协调一致的。你所登的山,其险峻程度与李白所描写的差距太大,所以,把它们单独抽出来放到你文章中,是不合适的。)。

人生如登山,人生的目标就如登山(删去,有前面一句就行了。)。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里一定要(这里少了个“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爬”有点难看,改“攀登”好。),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在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向山顶出发,也许你会遇见许多困难和障碍,但只要坚持着到达山顶,你就会收获美丽的山色(改“风光”)和内心的自豪。向人生的目标出发,你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只要坚持向目标出发,你就会收获人生的成功。

登上人生之峰的山顶(改“登上人生之山的峰顶”,“山”和“峰”是有区别的。),你会发现心中有个方向,会使你的行动更加坚定,会使你的目标更加明确(这两句的位置应调换一下)。向山顶出发,让你对自己的目标更坚定;(这一句与上文明显重复,可删去。)向山顶出发,让你不再没有努力的方向;(这一句也可删)向山顶出发,让你始终有前进的动力;向山顶出发,(这里应加上“让你”,与上文的句式保持一致。)在行动中领略人生的风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应为‘满山’,有的诗有异文,不过这里用“满山”更好。)”,但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了我向山顶出发的脚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向山顶出发,才能领略最美的风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向山顶出发,让自己向着希望,向着目标,向着成功,出发!

编者讲评:

本文前一半是具体的叙述,本想用含蓄的象征手法,后一半却大发抽象的议论,终至豪言壮语,锋芒毕露,因而从文体上来讲,给人前后不一致的感觉。

语言大体是通畅的,但引语太多,且不尽贴切,不能与文章自然地融为一体。作文要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必要时可以用引语,但一是要用得恰当,二是不能太多。

赏诗悟得(31)

诗的立意

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说:“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一身之主也,如送人则言离别不忍相舍之意,寄赠则言相思不得见之意……故诗如马,意如善驭者,折旋操纵,先后疾徐,随意所之,无所不可,此意之妙也……总而言之,一诗之中,必先得意。”

诗文的立意对不对,好不好,境界高不高,出语奇不奇,这就是立意深浅高下的问题。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为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与天下寒士感同身受,所以最后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便从个人自身的痛苦中升华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大大提高了诗歌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同样关怀人民疾苦的白居易虽然也有类似的诗句曰:“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但他毕竟没有杜甫那样痛苦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心理体验,所以这诗愿望抽象,形象怪异,只能给人脱离实际之感。而且,他又写在杜甫之后,更有模拟依造之嫌,就未免等而下之了。

例文(32)

我的引路人

镇江实验学校九(3)班 庞步文

原稿梳理:

我暑假(改“暑假我”)和我(这个“我”可以省去)姑父参加了一次雪花(这个“雪花”是商家的冠名,也应放在引号内,可用分隔号与“勇闯天涯”分开,写作“雪花·勇闯天涯”。)“勇闯天涯”的活动,要从昆仑山垭口(即“山口”)处翻越昆仑山脉,(逗号改句号)我也(这样写与上一句联系不起来,可改“在这次活动中,我”。)遇见了对我影响颇深的向导——扎卡喇嘛。

登山时,我和另一批青年人分到一起,年龄最小的就是我了。我们由一个喇嘛带路,那喇嘛脸色古铜,眼神刚毅,穿着灰黄的僧袍。(这里应加个“他警告说:”)“你们年轻人,就是爱冒险,随便上昆仑,是会出人命的!”(这里加个“说着”,上下文联系更好。)眼神一瞟,便看到了我,“普色(年轻人)!你多大了?”“十五!”“唉……”这喇嘛无奈地摇了摇头,我(这里加个“却”)不以为然地说:“年龄小怎么了?法国小女孩十四岁就能游过英吉利海峡呢!”我将登山鞋底的钢钉展开,戴好登山衣的大帽子。“走喽!”喇嘛边念着经边向昆仑山道口走去。我赶上他问:“叔叔,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扎卡·穆西亚,年方四十有八!”说着还向我笑了笑。

昆仑山腰第一检查点,海拔5126米。

我蹲在检查点的帐篷中,瑟缩着取暖,好大的风!登山途中,昆仑风自上而下如山洪般(这个比喻好)灌(可改“袭”)来,夹杂着无数的冰末,满天苍茫,全白,全乱,全迷糊。(描写简洁生动)狂风压迫着我的鼻子,使我不能呼吸(确切,生动),冰末如刚磨好的手术刀,飞溅到身上(这个形容就不怎么清楚了)。而扎卡喇嘛,穿着那单薄的僧袍,如铁塔一般(形象,有张力。),站在我们前边十二米处(应改约数,比如“十几米处”,不可能如此准确。),等待我们赶上他。当我们只距他三(改“两三”)米远时,他回头看了看,又迈开大步,向苍茫的天际走去。同行的一些女生出现了二次高原反应,变得头晕目眩起来。喇嘛见状,顶着风跑回来,将那两个女生送到了后勤保障队里,下山了。坐在帐篷中的我看着自己的手,发红发紫,不知(改“仿佛”)混着什么颜料,复杂又恶心。这时,我的引路人扎卡钻进了帐篷:“怎么样?普色?昆仑山也不是想翻就翻的,你想想好吧,过了海拔6000米,后勤队就跟不上了。你才十五,扛不住的,下山吧!”“不!”我坚定而简短地回答。“嗨,你们这些年轻人啊!你们要闯,那(改“你既然要闯,那”)就闯闯吧!有志气!”扎卡喇嘛拍了拍我的肩膀,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昆仑山腰,海拔5800米。

天色是灰白的,一直是灰白的。向东北方向一望,那便是昆仑群山的主峰,冰川如一件雪白的外衣,穿在它身上。狂风吹过主峰,一层晶莹的冰末便被吹出冰川,形成了白色的冰雾,壮面(应该是“场面”)蔚为壮观,我开始感叹自然之力量(改“力”更简洁)的超级强大,快要看呆了。“普色!怎么样?很美吧?但是你想,如果你在那儿爬着呢?”

喇嘛在我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后来,我们成功地到达昆仑垭口。这次砺炼(改“历练”)也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改“最难忘的记忆”)。

编者讲评:

写越过昆仑山口的经历,从选材上来讲就非常新鲜,读者也更有兴趣,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当然,这也说明生活毕竟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如果作者没有这次勇敢的行动,怎能有如此鲜活生动的体验,怎能有如此分量很重的素材呢!

写得也很不错,线索清楚,语言流畅。

不足之处在于,写“我的引路人”,重点应为“引路人”,而本文对扎卡喇嘛的描写略显单薄。另外,情节的重点应当是越过昆仑山口时的情景和体验,但在文中却用“后来,我们成功地到达昆仑垭口”一笔带过,使读者略感失望。

赏诗悟得(32)

诗的思想性

杜甫的《剑阁》诗讲到剑门形势险要,野心家便据此形成封建割据,而杜甫要维护统一,所以说:“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注:天公),意欲铲迭嶂。”这就赋予诗歌反对分裂的思想性,所以古人黄彻称赞他“凛凛有义气”。但他又拿李白的“铲却君山好”来对比,批评后者只是“一味豪放”。

请看李白的这首诗:“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许多人都把后两句解释为:“在巴陵饮了许多酒,在秋天的洞庭湖畔醉倒了。”而对前两句,则说成是李白醉后的狂言。

而国学大师钱仲联教授却对这首诗作了如下阐释:“最好能铲去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巴陵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仿佛都变成了无限的美酒,醉杀了整个洞庭湖一带,你看那满山枫叶的片片火红!”这样一讲,就使立意贯通全篇,四句诗就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了;更重要的是,这不但突出了李白的醉态豪情,诗的意象也更加美丽,出语也更加新奇。这种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描绘,难道不也是一种高度的“思想性”吗!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