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得失谈(20)

洪蒲生(编著)


例文(37)

我不再为这种流行而动容

镇江外国语学校九(8)班 潘宸越

原稿梳理:

放假在家,闲来无事,便抱着放松的目的去焦山转转。

天空中隐隐约约飘着毛毛细雨,滨江风光带的小路也显得别有一番韵味。踩着(改“走在”更恰当些,承上文说明你在散步,启下文说明你在欣赏微雨中的景色,“在”与后面的“上”也能搭配。)那古色古香的石阶上,一股浓厚(改“浓郁”)的青草味夹着千丝万缕的文化气息钻入鼻腔(说青草味“钻入鼻腔”还可以,说“文化气息钻入鼻腔”就有点难以想象,这里不妨抽象一点,可改成“扑面而来”。)。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悠悠品味这山色空朦的美感。

缓缓踱步至长江边,才发现自己已经很久不曾在江边驻足了,亦或是(改“也许是因为”)学业的压力,亦或是(改“也许是因为”)物质欲望的困扰,多年后(改“现在”,对你来说,“多年后”给人的感觉时间太长了,太有并不现实的沧桑感了。)再次(删去)凝视这涛涛(改“滔滔”)大江,竟有说不出的惊喜之味(删去)。

傍晚的长江显得很是平静,安详,徐徐晚风偶尔拂过江面,带起星星点点的波澜。江上映衬着零零散散渔火带来的微光。此时此刻,尽情散发出中华文化特有的那种古典温馨。(这一段描写不错,但基本上只是自然景色,如何能“散发出中华文化特有的那种古典温馨”,你没有解释,读者也很难领悟。)

偶尔从天空划过的雨丝像骑着风旅行的降落伞(对“雨丝”来说,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杂乱无章地落在江面上,晕开一个又一个水圈,我不禁伸出手,感受这洋洋洒洒的雨丝。“嘀,嘀,嘀”,看似寻常的雨滴打出富有韵律的节奏。举目望去,(最好加上“眼前是似乎”)无边无际的长江,临水崎岖(“崎岖”一般形容路,这样用不妥。)的焦山,遒劲有力的“甘露寺”三个大字……(这里的描写未免太笼统了。你想:“无边无际的长江”是远望;所谓“临水崎岖的焦山”要近一点;至于看清“‘甘露寺’三个大字”,那就更近了。这样三种不同的景象,你就用一个笼统的“举目望去”,不是太简单了吗?)我缓缓闭上眼,一边倾听一边回味令我如痴如醉的历史文化……

正当我入神游离(改“心驰神往”)之际,一阵节奏感极强的流行音乐猛得(改“地”,因后面是动词,前面是形容词作状语。)打断我的万千思绪。我睁开眼睛,侧耳稍加辨认,才听出这是当下(这里可加上“所谓的”,表示你的不满。)神曲《小苹果》。我有些不悦,便循着音乐声望去。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筷子兄弟那高亢激昂的歌声在宝鼎广场像幽灵般游荡着,久久挥之不去。在这流行音乐的笼罩下,一群“中国大妈”在激情四射地跳着广场舞,略显昏黄的路灯打(改“照”)在她们身上,隐隐约约显现出她们略显臃肿的腰枝(改“腰身”)和极其整齐单调的舞姿,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压抑在心头。

我重新回头凝视长江,他(改“它”)仿佛已不像方才那样平静。雨早已不是淅淅沥沥地下,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下大了。“啪——啪——啪”(既然是“大而急促”,这里就不宜用延长符号。)大而急促的雨滴重重地击打着长江,发出极大的声响。心情经过长江的渲染,也不再那么平静。长江开始翻滚,开始咆哮……不,不仅仅是咆哮,它简直是在哀求。

呼呼的风声夹杂着雨声,奏着强烈的奏鸣曲(前面已用了“奏”,这里可改成“乐曲”。),我的心(这里应加一个“潮”,才与下文协调。)也像滚滚长江般剧烈翻滚(前面已用了“滚滚”,这里可改“翻腾”。)起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天下兴亡多少事,悠悠!”“(改逗号)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的诗词(删去“诗”)依然(改“仿佛”)在我耳边回旋(改“回响”)……

我看着波涛汹涌的长江,眼前却又隐隐约约浮现出那些大妈跳广场舞的身影,一种感慨,一种悲愤(何至于“悲愤”!),一种无奈,交织在一齐涌上我的心头。

是中华文化的悲哀么?那种流行音乐便是它的取代么?一幕幕历史画面如放电影般“兹兹”出现(这个形容有点怪,改“浮现”就行。)在眼前。刘备洋洋洒洒地(形容不当,应该是“潇潇洒洒”的意思吧?)娶亲,米芾在宣纸上挥斥方遒(也有点勉强),乾隆潇潇洒洒(可改“津津有味”)地品尝锅盖面……可是,在吵吵闹闹的流行音乐声中,这一切的一切(删去)都仿佛化成缕缕轻烟,在我眼前消失殆尽了。

唉!世俗、物质、流行,早已开始麻木着人们,而我唯一的精神安慰,也被这些转瞬即逝的流行元素严重干扰。真正值得人们回味的历史文化,好像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改“视野”),甚至最终被完全遗忘。是悲哀么?是无奈吧!

雨噼噼啪啪地打在我身上,模糊了我的视线。广场上早已空无一人,唉,风亦潇潇,雨亦潇潇!(根据你的立意,可改成“我的心中也感到一阵空虚。”这样结尾,能更好地收束全文。)

编者讲评:

本文的立意反映了作者对文化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欣赏取向。广场舞以及《小苹果》之类是一种通俗的、大众化的、娱乐性的文化,而作者喜欢并推崇的是经典的比较高雅的历史文化,这本无可厚非。但其实这两种文化历来是并行不悖、互相影响的,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其中一种有所侧重乃至偏爱,但不必因此就厌恶乃至否定另一种,这样立论才比较公允。

当然,现在的社会流行文化声势浩大,甚至有泛娱乐化的倾向,而对经典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承和创新相对薄弱,这恐怕也是事实。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的感慨也是有来由,而且有一定道理的。

赏诗悟得(37)

诗的审美

诗美,是美的艺术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喜欢诗,要学会从美的角度去欣赏;而写诗,更应该有美的追求。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分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传递着轻快的节奏和美好的情感。即便写伤心悲惨的事情,优秀的诗人也还是在追求具有艺术美的表达。“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年轻的战士早已战死在沙场,化为枯骨,可他的心上人还在梦中和他相会。这种对战争的血泪控诉,已经高度艺术化,饱含着对青春、爱情被毁灭的无限哀思,依然是一种诗美的表达。

再看艾青笔下的乞丐:“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凝视着你/看你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的样子”。我们说这样的诗美,当然不是说极端饥饿的乞丐美,更不是说“用指甲剔牙”美,而是在赞叹诗人观察事物的细心独到和刻画形象的匠心独具。乞丐的“凝视”和“固执”,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为灾难深重的人民而伤心。

由此可见,凡是能激发人性中善良情感和美好情愫的诗,都是美的。

例文(38)

我不再为你而悲伤

扬中外国语中学九(4)班 卢昱辰

原稿梳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却只道风月情浓。

——题记

你带着对神瑛的感恩落入凡间,你道要为他流尽一生的泪。黛色的玉,有着隽永的美和缱绻的忧伤。

还记得幼年读到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震撼得无法自拔。是怎样的一个女子,能够有道韫的咏絮之才?能够“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能够使多情公子宝玉为之悼念终生,遁入空门?

于是,还未值金钗之年(注: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我如饥似渴地在书中找寻关于你的情节和诗句。“冷月葬花魂”听得我心如冰窖,凄冷异常;“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读得我不禁(“不禁”二字可以省去,便与上文“听得我……”句相对称。)声泪俱下,难以自控;“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又令我想起(改“同情”)你的寄人篱下,孤苦伶仃。

每当见你因宝玉与其他姑娘下了盘棋便吃醋使性,在大观园内毫不收敛地讽刺他人,面对宫花嗤之以鼻……年幼的我都纠(改“揪”)心不已,甚至出声地叹气。黛玉,黛玉,改了这小性子可好?让人们都喜欢你可好?

我为你而悲伤。

渐渐的(应该用“地”),我也将至及笄之年(注:古人指女子十五岁),偶然间在墙角一隅发现了那本我曾经视若珍宝、而如今满面尘埃(改“灰尘满面”)的《红楼梦》,学业的紧张让我几乎淡忘了读书的乐趣。我掀开熟悉的封面,(这里加个“又”)见到了熟悉的你。

你一袭月白轻袖,向我款款走来:好久不见。眼角的泪珠折射出凄婉的笑容。

我似(删去)发了疯似的(改“地”)回温那些诗文,那些往事,陌生的情绪犹如可爱的洪水猛兽霸占了心头(“洪水猛兽”与“可爱”毕竟难以协调)。

你还是你,但是你的小性子和凄哀却不再令我“恨铁不成钢”。试问世人,几人能如黛玉拥有情感特殊的棱角?你在浮世的繁华和虚伪中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天性,不学宝钗在红尘茫茫(改“在茫茫红尘中”)的圆滑处世,不学世人将棱角磨得圆润剔透,将自己的灵魂丢弃在城市旮旯。你敢于吟出“质本洁来还洁去”,敢于面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即便在金玉成亲时,在喜乐飘飘处处闻时,(这里宜加上“也能”)尊严地流尽最后一滴泪。

你是阆苑仙葩,是无暇(应为“瑕”)净草,你的自然处也让我不再为你悲伤。

你还是你,但是你与众姐妹开得(应为“的”)玩笑令我忍俊不禁。刘姥姥笑“闯”大观园,你便毒舌地(“毒舌”其实是名词,因为核心是“舌”,不可这样用作状语,当然现在是有人往往把名词当形容词,但如果从规范的角度讲,最好还是不要这样用。同时,我也觉得“毒舌”不宜用在林黛玉身上。建议删去。)劝惜春画上一幅“携蝗大嚼图”;湘云直唤(改“‘咬舌’喊”)宝玉“二哥哥”,你便打趣她在喊“爱哥哥”;探春诗意地(“诗意”是名词,不过现在是有很多人这样用。但我,还是习惯用“颇有诗意地”。)为自己取别名“蕉下客”,你竟巧妙运用典故硬生生将她比作一头鹿,还吆喝众姐妹“吃”了她……你爱嘲笑(改“取笑”更准确些)他人,乐在其中,却也为大观园涤尽了沉沉死气,带来了无尽(改“不少”好,说“无尽”有点过。)欢乐。

你是(改“曾经是”)众人的开心果儿,是姐妹们又爱又恨(改“又恨又爱”)的壮哉(删去)“林(删去)颦儿”。你不为人知(改“虽然不多”)的欢乐也让我不再为你悲伤。

没有任何人有资格对你评头论足,也没有任何笔墨(改“也只有曹雪芹”)能够绘出你的“娇花照水”(改“描绘出你如此美丽生动的形象”)。“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你早已看淡了生命,选择了哀愁。有人说,哀愁是花朵上的雾珠(还是“露珠”?),是水上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阳,是情到深处的(省去)一声知足的叹息:你的美不可方物,你的悲凉令人叹婉(应为“叹惋”),你独特的选择和性格(改“性格和选择”)令我敬佩。

这是永恒不朽的灵魂呵,

我不会再为你悲伤,

愿尔圣灵长存于书墨之间。(其实,到“我不会再为你悲伤”扣题就结束多好!最后这句不算好,也不必有。)

编者讲评:

本文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红楼梦》故事内容的熟悉,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喜爱,而在写《红楼梦》的阅读感想时,也能够把自己的体会与有关的引语很熟练地、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娓娓道来。显然,作者的语言功底很不错。

当然,从文章的立意来说,倒也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写读后感如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赏诗悟得(38)

诗的节奏

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在写作中也同样重要。

在语言运用中有目的地发挥节奏的作用,有时可以产生微妙的修辞效果。请看一篇散文的开头:“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从河上飘来,越往前走便越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绿。啊,到了,荷花洲!”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按实际情况先写嗅觉,再写视觉,两个长句仿佛通往湖边的小路在延伸,然后是一声惊叹,因为目的地终于到了,这里的字数排列是一、二、三,它生动地说明荷花洲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多像电影中在向前推镜头啊!

诗歌是音乐感最强的文学样式,当然对节奏有更高的要求。请看这样两句诗:“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老汉说话罗嗦。”作者故意把常见的七字句拉成八字句,形成八个单调的双音词连续排列,加上前四个词的结构都是相同的主谓结构,再加上“多……多……嗦”的音韵重复,就造成了很鲜明的“罗嗦”的感觉。

再看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一段:“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关于这首诗的节奏,郭沫若曾有如下解释:“与我有同样经验的人,立在那样的海边上的时候,恐怕都要和我一样狂叫吧。这是海洋的节奏鼓舞了我,不能不这样叫的。”由此可见,诗的节奏与内容是有关联的,这首诗的节奏就是海潮的节奏。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