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思想的连贯性"(18)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要理清思路,就必须注意“思想的连贯性”。虞晴认为:“思想的连贯性往往表现为:前面有问题,后面将有答案;后面有发挥,前面就有伏笔;前面有‘呼’,后面就有‘应’;一小段意思,前面有‘起’,后面就有‘讫’。”
韩国五年级学生权基贤的《诺言》,前面写奶奶答应他“来年”在学校开运动会时做好吃的的饭送到学校去,而他也答应奶奶要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遗憾的是,奶奶竟在当年夏天去世了。到第二年开运动会时,妈妈替奶奶做了好吃的让他带到学校去,而他也在运动会上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样,文章就提出并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奶奶的诺言是怎样实现的,第二是他有没有实现取得好成绩的诺言。这就是所谓“前面有问题,后面将有答案。”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奶奶的诺言包括要把饭“送到学校去”,而妈妈却是“让他带到学校去”,原因是她要上班,而文中并未交代,这就是“前面有呼”,而“后面没有应”,是一个小小的瑕疵。
句容崇明小学三年级的龙菁菁写爸爸钓鱼时“鱼钩装反了,浮标也不对”,而此前,她已经有如下描写:“爸爸开始笨拙地给钓线装上鱼钩、饵料和浮标。难道爸爸是只菜鸟?我真有点担心。”这就是所谓“后面有发挥,前面就有伏笔”,“笨拙”、“菜鸟”和“担心”三个词,生动地对后文形成了“暗示”。
朱自清先生写梅雨潭的“绿”,一开始就用了第三人称“她”,然后就把这“绿”先后比喻成“少妇”、“处女”和“小姑娘”,最后则用第二人称,直接对“绿”说:“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这就是“前面有起,后面就有讫。”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