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他们在“名言佳句”中迷了路

郑华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增华阁”比赛的作文,题目是“生命与死亡”,高中组的。

作者先对题目的内涵作了些一般的阐释,接着就引用了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示自己也很向往那种“田园生活”,而对现在艰苦的学习生活则表示了反感。其实,陶渊明厌恶的“樊笼”是“官场”,与作者的想法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我们姑且不去管它吧。总之,作者的意思似乎是要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而紧接着,他又引用了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强调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一段文字,忽如巨石从天外飞来,一下子砸断了上文的话头,令人莫名其妙。

下文呢,却又谈起了雷锋。与上文似乎有联系的是,他赞扬了“雷锋的死亡是有价值的”。这,又一次使我们大惑不解了:雷锋恰恰是死于令人痛心的意外事故,与“舍生取义”根本沾不上边。这文章,怎么就不讲逻辑思维呢?

谁知还有使我们更为惊讶的,作者又引用了老子的话:“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争”,并且说:“老子的话也许是生命的真谛”。呜呼,陶渊明、孟子、雷锋、老子,诸多的名人名言,在作者的脑子里,已经被“生与死”的问题搅成了一团糨糊。

然而,作者的“旁征博引”依然兴犹未尽,下面又引用了晏殊、柳永、辛弃疾和苏轼的一些名句,不过请原谅,我们似乎不必再看下去了。

显然,作者早已在这些名言佳句中迷了路。他没有自己的行文方向,没有自己的思维定势,这样的文章恐怕难免一句可怕的评语了,那就是“不知所云”。

还有一位记忆力令人惊叹的高中生,他在一篇题为“最动听的声音”的千字短文中,竟依次引用了苏轼的“花褪残红青杏小……”,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柳永的“自古多情伤离别……”,《诗经》的“蒹葭苍苍……”,林黛玉的《葬花辞》,白居易的“花非花……”,辛弃疾的“众里寻她千百度……”,李清照的“风住尘香花已尽……”,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陆游的“无意苦争春……”,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王观的“水是烟波横……”。我的天哪,这样的沙丁鱼罐头,哪里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呢!

恕我直言,这种用“引用”显示才华,或者用“引用”掩盖自我的文风,现在依然拥有广泛的市场,青少年在学习写作时很容易受到影响。往远里说,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典籍丰富,可以引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往近里说,在那几乎人人都要写大批判文章的年代,许多人不就是靠大量引用甚至整段抄袭完成任务的吗?再往近里说,在这几年的高考中,由于散文式语言华美的文章颇受青睐,有的同学就以为,多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可以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其实,缺了真善美的内涵,再漂亮的化装也不可能焕发出靓丽的神采;没有“自信”的主心骨,再多的名人名言也不能使你的文章“立”起来。适量的引语,作为一种具体的写作方法,当然是可以采用的,但这些引语必须“为我所用”,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反过来,自己被引语牵着鼻子走。

采访过毛泽东的美国著名记者罗德里克,曾经批评那种“被毛主席语录盖得透不过气来的密密麻麻的长文”,同时他又赞扬中国古人的“妙语横生,言简意赅,才智令人陶醉”,并且指出:“毛泽东本人就有一种活泼、尖锐的风格。”我觉得,我们正应该发扬这种简洁明快的优良文风,并且力求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读书时,不要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叔本华语);作文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文章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让我们勇敢地骑上自己的骏马,驰骋在创新思维的赛场上吧!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  

郑板桥有一句话说得好,作文不必旁征博引,即事即理,即景即情,方为辣手文章。  

是的,我们往往会被名言警句的光芒而陶醉,但是,作文者,表达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感受,根本谈不上作文。主题和主体不立起来,当然更加谈不上作文。  

 

从近处看,是文章;往远处说,是修养,思想的修养。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http://meihanxin.blog.edu.cn/

            ------- meihanxin ( 剑眉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