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生动的语言从哪里来

郑文

发表于《镇江日报》


凡写文章的人,都希望得到一句“语言生动”的评价。问题是,“生动的语言”究竟从何而来呢?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以为“生动的语言”来自书本,所以孩子们往往备一个本子,专门抄录“好词语”和“名言佳句”,然后就总是期望着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使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因为词语原本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全看你怎么具体运用;而“名言佳句”再好,那也是别人在特定情况下说的话,用到你的文章中经常是“对不上号”的,弄得不好,你就成了“东施效颦”之人,做了“邯郸学步”之事。

这几年,高考作文追求华美之风盛行,对中小学生影响不小,再加上现在有电脑,查找资料可以“临时抱佛脚”,结果就造成作文中的引用、套用、乱用泛滥成灾。我这里有一篇五年级学生写桂花的文章,一开始就引周敦颐《爱莲说》的开头,千年不变地说“世人甚爱牡丹”,然后再以“我却爱桂花”转入正题——不管大小尺寸,先抓顶“漂亮”帽子往头上一套。更有趣的是结尾,小作者居然用起了汉乐府诗配乐的套语,说什么“我要幸甚至哉,歌以咏桂!”孩子这样写,固然天真可爱,但我们可不能鼓励他们。

生动的语言,归根结底来自丰富的生活实践,来自对生活现象的切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来自用自己的语言对这种体验和理解的准确表达。《红楼梦》当中有一处,写的是紫鹃哄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老家去了,结果吓得宝玉情急痰迷,人事不知,袭人跑到紫鹃那里对众人说:“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这段话,把袭人当时那种气急败坏、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的情景,极其生动地形容出来了。一声“姑奶奶”,充满了责怪和无奈;一声“呆子”,渗透着疼爱与痛惜;然后是接连五个急切的短语、五个绝望的“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已死了大半个了”,正如脂砚斋所评价的,是“奇极之语,从急怒娇态口中描出不成话之话来。”所以说,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由于曹雪芹精妙的表达,使这些反常的称呼、直白的短语、普通的虚词、乃至“不成话之话”,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成为最生动的语言。

由此可见,我们要想实现语言的准确、鲜明和生动,就必须认真体验生活,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我们看鲁迅、毛泽东等人的文章就可以发现,他们很少引用别人的现成话,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学习,或者记不住别人的“名言佳句”。他们不知读了多少书,非常重视从书本中学习古人和今人的语言,但他们更注重学习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语言,而且善于把大量的语言素材加以消化吸收,使之活跃在自己的语言之中。

其实,只要我们忠实、自然地去反映现实生活,哪怕是小学生,文章中也常常会有“生动”的闪光。请看孔家巷小学六年级的胡诚磊对小乌龟吃猪肝的描写:“它用牙齿咬住猪肝,然后快速地把头缩回去,回‘家’慢慢品尝。”这后面两句不但生动,而且幽默。红旗小学五年级的周鹏在写焦山“桂苑”时说:“园里的桂花树挤挤挨挨,椭圆形的树叶重重叠叠,遮住了燥热的阳光,把路也挤小了。”这段话中的叠词用得很好,尤其是“把路也挤小了”的说法,非常新鲜生动,没有亲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

解放前的一天,年轻的美国记者富尔迈·莫林到上海法租界去采访,那里有一个中国富人全家十口都被杀害了。他从现场回到报社后向总编作了汇报。总编说:“要像你刚才对我讲述的那样,用普通的词汇来讲述这件事。例如,你说一个警察曾被血滑倒,用上这个事实;他摔倒时说了一声‘呸!’——妙,引上这句话。要把读者带进那间屋子,让他们自己去看,去闻。”这位总编的写作指导,给富尔迈·莫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他懂得:一个警察被血滑倒的事实,胜过许多描写惨像的形容词;一声感到恶心的“呸”,让读者闻到了血腥味——这就是朴素自然而又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这才是真正炉火纯青的功夫。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我热爱生活的人都有好文笔

            ------- guest ( 临时用户 )   


是的,普通的文字给人最清新的感觉!!!

            ------- guest ( 临时用户 )   


写得太棒了!!!

            ------- guest ( 临时用户 )   


我热爱生活的人都有好文笔!你写的实在是太棒了啊!!!!!!!!!!!!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